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84|回复: 5

[转贴] 金融市场警讯 不能视而不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2 08: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6-01-12 04:04 经济日报 编译任中原


市场经常会在年底时出现动荡,而在新年后开始稳定,但今年却不然。7日美国公布12月就业报告虽强,但欧、美股市都收黑;且开年第一周全球股市普收长黑。中国股市大跌,人民币汇率重贬,油价也剧跌。

市场面的利空引发两项问题:经济预测专家及决策官员究竟该如何看待投机市场的变动,来作为未来展望的指标?以及这对全球经济成长减缓带来何种警讯?

市场动荡的幅度,通常都超过专家对经济基本面的评估。但由于市场一直在评估经济的未来,而且是众多参与者的意见总合,因此当经济情况改变时,市场也经常会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警讯。

决策官员如果认为市场所反映的只是投机氛围,通常会犯大错。例如金融海啸,市场早比联准会先知道。尽管市场有时会传出虚妄的警讯,决策官员不必完全遵循市场起舞,但也绝不能完全视而不见。如果警讯持续不断,且来自许多市场,便须严肃看待。尤其当市场利多不涨时,警讯尤其值得重视。

一些人认为中国的金融动荡是反映市场心理,以及当局的政策反应不当,而全球市场对中国的反应更属过当。但我对此深表怀疑。因为过去一年来中国官方公布的国内生产毛额报告中,经济成长率约有20%是靠金融服务业的贡献;而且中国的负债水平也异常之高,这绝不健康,也不利于经济持续成长。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成长主要靠巨额的基础建设投资,这也无法永续。就算基础投资的角色能够被国内服务业所取代,中国对全球需求的贡献也将下降。经验显示,判断一国经济前途的最佳指标,在于国民决定究竟要把资金放在国内还是国外。人民币目前正承受压力,主因中国民众想把资金外移。

以往国际经济情势对美、欧经济的影响有限,因为美、欧能靠货币政策来调整。例如当亚洲金融风暴时,美国靠降低利率而使经济热络成长。然而现在由于工业国家的利率已逼近于零,不能再靠降息来支撑经济,因此国外的经济问题可能对欧、美的经济表现造成更严重的直接影响。

(作者Lawrence Summers是前美国财政部长、现为哈佛大学教授)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08: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打破复苏闷锅 先解赤字迷思

名家了望/打破复苏闷锅 先解赤字迷思


2016-01-12 04:03 经济日报 史提格里兹


photo (13).jpg
史提格里兹小档案 图/经济日报提供


2015年处处皆艰难。巴西陷入衰退,中国经济经历近40年的高速成长后首次出现严重困顿;欧元区虽化解了希腊危机而避免崩解,但经济仍接近停滞,势必将造就「失落10年」。美国经济终于回到金融海啸之前的光景,然而复苏力道仍平淡无奇。


我在2010年初时曾在《失控的未来》(Free Fall)一书中警告,全球若不采取适当的因应措施,便可能掉入我所称「大沉痾」(Great Malaise)的深渊。结果我不幸言中:我们未采取亟需的行动,且的确陷入我们所担心的处境中。

经济学的道理其实很容易明白,且有备妥的处方。全世界面临总需求不足,主因贫富不均及财政撙节所致。由于最富有者的支出远低于贫穷者,因此随著财富向顶层集中,总需求当然减少。加上德国等国家一直维持巨额贸易顺差,也是全球需求不足的主要肇因。美国也同样遭到财政撙节的打击,只不过情况比欧洲略好而已。

再者,许多国家都亟需进行结构性转型:包括欧洲及美国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中国从出口导向转为内需带动等,但进程异常艰辛。而且许多依赖天然资源的非洲及拉丁美洲国家,之前并未利用商品繁荣的大好时机,创造出多样化的经济体系,现在则面临商品价格疲软所带来的后果。市场机制从来都不能轻易自动落实这种结构性的转型。

全球仍有许多未能满足的需要,且这些需要适足以刺激经济成长。单单是基础建设,就能吸收数兆美元的投资;不仅开发中国家需要,连美国的核心基础建设投资也严重不足。

我们的银行体系尽管已恢复到合理的健全程度,但却无法落实本身存在的目的。银行精于牟利与市场操纵,但却未能发挥最根本的中介功能。在长期储蓄者(例如:主权财富基金及退休基金)与基础建设所需的长期投资之间,最大的障碍就是短视且失能的金融部门。

美国联准会前主席柏南克曾表示,全世界正饱受「储蓄过剩」之苦。例证之一,就是把储蓄用于在内华达沙漠上兴建劣等的住宅。然而在真实世界里,基金却仍不足;即使是一些社会报酬率甚高的计画,都经常难觅财源。

治疗全球沉痾的唯一药方,就是使总需求增加。方法之一是大规模的所得重分配,以及深度改革银行体系;不仅要防止银行不再伤害民众,还需使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去做原本就该做的事:满足长期储蓄的长期投资需要。

但全世界一些最重要的问题须赖政府投资,包括基础建设、教育、科技、环保等,以及全世界各个角落都需进行的结构性转型。

全球经济面临的障碍并非根植于经济学本身,而是在政治与意识型态。民间部门造成贫富不均且破坏环境,现在我们必须算总帐。市场只会创造这类重大问题,却不能自行解决,或使经济自动恢复繁荣。这要靠政府主动积极的政策。

这表示我们必须克服赤字迷思。美国及德国能够以负的长期实质利率借入资金,来推动亟需的投资。在大部分其它国家,公共投资的报酬率也远高于资金成本。在一些对政府举债设限的国家,也有解套之法,就是依据「平衡预算乘数」原则:即政府以增加税收来扩大支出,能够刺激经济成长。不幸的是,许多国家所做的却是「平衡预算收缩」原则。

现在一些乐观人士表示2016年会比2015年好。也许是如此,但微乎其微。除非能解决全球总需求不足问题,否则「大沉痾」仍将持续。

(作者Joseph E. Stiglitz是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现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编译任中原)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2 03: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2 03: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2 10: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7 10: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6 06:51 PM , Processed in 0.10733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