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69|回复: 0

哈佛研究员谈蒋介石:佯装要反攻大陆以稳台湾内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24 08: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5-11-25 03:10世界日报 记者洪群超/纽约报导

photo (6).jpg
蒋介石当年信誓旦旦高喊反攻大陆,遭哈佛研究学者认为,其实早知无望,仍然高呼只为稳住内政。报系资料照


作为透过新史料「蒋介石日记」研究蒋介石的第一位西方学者,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员陶涵(Jay Taylor)指出,蒋介石是杰出的大战略家,深谋远虑,在与列强周旋时为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在对内维护中华文化与道统时,往往不择手段。陶涵认为蒋介石在迁台不久就放弃「光复大陆」的计画,准备在台湾生根,但一直佯装要反攻大陆,来稳定内政,且作为同美国交涉的筹码。

陶涵作为美国外交官曾派驻台北,在美中建交后又任职北京美国驻中国大使馆,后专任美国国务院情报处副处长,目前是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员,兼有外交家实务和中国通的学术底蕴,是研究蒋介石与蒋经国父子的权威,也是最早开始研究蒋介石日记的西方学者。

photo (7).jpg
陶涵评价蒋介石为杰出战略家。 (记者洪群超/摄影)

在23日「世界历史中的孙中山、蒋中正与宋美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陶涵指出,根据新公布的蒋介石日记及档案资料,都佐证蒋介石眼光宏大,是深谋远虑的大战略家,超过同时代的大国领袖。

「蒋介石一生不易,以不强的实力,与苏俄、日本、中共和美国等强大对手交锋」。陶涵指出,不论是抗战时期下令黄河决堤以对抗日军,还是战败迁台后建立起警察国家,蒋介石都是以守卫国家利益,从大战略考虑而作出的「非做不可」的决定。陶涵认为,蒋介石作为基督徒,尽毕生之力守护中国传统儒道,是毋容置疑的「爱国者」,但为保护中国的国家尊严与利益,也不惜采用残忍手段,以国民惨重伤亡做代价。

陶涵指出,蒋介石战略眼光高瞻远瞩,以国家大业为重,比如明知请苏联红军相助,可能导致中共坐大,但为了抗日这一首要目标,仍做出该后患无穷的决定;而蒋介石对国际局势的前瞻,也高于同时代的大国领袖如罗斯福、邱吉尔等,对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等成功预判,连对蒋介石多有抨击的「亲共」国务院顾问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当年就此也不吝赞许。

陶涵也重申其认为蒋介石和周恩来之间有「密使」直通的观点,指出在美国总统尼克森(Richard Nixon)破冰访中、美中建交之前多年,周恩来便透过在香港的代表,提前告知蒋介石美国和中共之间的秘密互动和恢复建交准备。蒋介石也在美台断交之前,着手稳定台湾社会,减少与美国断交带来的动荡冲击。

陶涵指出,蒋介石在抗战胜利,接收台湾后,第一件事便是在台湾发行新货币,同时切断台湾与大陆的经济、交通等联系,在1946年内战刚爆发时,便着手准备若战败迁台的准备。部署撤退至台也是一个大战略,陶涵认为,蒋介石当时的计画便没有想过重回大陆。陶涵指出,蒋介石在1953年时,便清晰认识到将在台湾待一辈子,光复大陆没希望,并对美国屡屡担忧其军事进攻大陆感到不悦,认为美方不理解其「反攻大陆」的姿态仅是为稳定内政,维持一种「希望」,但总是「对牛弹琴」,最终直接告诉美方「别担心,我没有能力去攻击大陆」。

而对未来两岸关系,陶涵表示乐观,认为若民进党执政,北京会先致力让民进党接受「九二共识」,随后透过签订渔业、产业等更多经济交流相关小型协议,大概「用30年左右时间」,从下往上,来逐步推动两岸更大框架上的正式协定,美国、中国和台湾的三方关系仍会保持稳定发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8 04:09 PM , Processed in 0.08940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