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ranchgirl 于 2015-9-10 08:16 AM 编辑
【医学天地】老生常谈的细嚼慢嚥
从小老师就教我们吃东西要细嚼慢嚥,但是现代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容易忽视细嚼慢嚥的良好习惯,这可能一方面是由于精製食品和软食、流质食物的大量生产,另一方面也是人们紧张的生活节奏和不明细嚼慢嚥的有利养生保健的特殊功效所致。
我们祖先自古以来便提倡细嚼慢嚥,历代医学家都非常看重细嚼慢嚥。唐代名医孙思邈《每日自咏歌》云:「美食须熟嚼,生食不粗吞。」明朝的《昨非庵日纂》云:「吃饭须细嚼慢嚥,以津液送之,然后精味散于脾,华色充于肌。粗快则只为糟粕填塞肠胃耳。」因此,不要小看了这个简单的、微不足道的,却对身体健康有大效益的小动作。
咀嚼的重要性
婴儿生下来不到一周岁便长牙齿,就是为了要咀嚼食物的。咀嚼可以使食物成为柔软的食糜团,除了便于下嚥,也是我们消化食物的第一步。咀嚼的时候,大块的食物被磨碎成为小块的,然后再变成更细小,使食物能和唾液充分的溷合,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属于一种消化酶),能在口腔中初步消化食物中的淀粉,把淀粉逐步分解为较小的分子,甚至分解成麦芽糖。这个消化作用在胃的上部仍可继续进行,一直到食团进入胃裡,胃酸使唾液中的酵素停止作用为止。磨得极细的食糜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来进行消化分解的工作,它会把食物分解成最小的单位,例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等,然后送到小肠进行吸收的工作。接着小肠会把这些营养份溶入血液中,然后再送到肝脏储存或全身需要的地方去利用。因此,咀嚼不但是机械性的磨碎食物易于下嚥,也是进行化学作用必须的前奏,食物若咀嚼得愈细,到胃肠中便愈容易被消化吸收。
细嚼慢嚥能减少食量,防止肥胖
细嚼慢嚥可以减少食物的摄取量,因为食物经细嚼后产生的食糜(食物+唾液),其体积远大于未细嚼的食物,现代医学证实,咀嚼的次数愈多,分泌的唾液也愈多。唾液中的淀粉酶、麦芽糖酶等在反覆细嚼慢嚥中使血糖浓度逐渐上升,从而易使人较早获得饱足感,所以不必吃很多食物就可以产生「吃饱了」的感觉。
注:「饱足感」是进食过程中,血糖值上升到一定的浓度,传送给大脑所下达的「停止进食」的指令。因此,饱足的感觉在大脑,不在胃。
日本狮王齿科卫生研究所曾和东京齿科大学合作,对东京都内340位20~60岁男女公司职员,进行肥胖和吃饭速度关係的调查。以BMI=25以上为肥胖标准,调查结果显示:吃饭速度的快慢与肥胖的程度呈现一定的相关性。
后来,日本学者又对9位20~50岁男性进行吃饭速度和饱足感关係的调查。通常吃一顿饭平均为17.2分钟。如果使用节拍器使每分钟咀嚼次数增加到88,即将吃饭时间延长到33.7分钟,则试验者的食量从平时的693克减少到528克。一天三顿日积月累,食量的差距将变得相当大。人的血糖值从开始吃饭15分钟后上升,30分钟后的血糖值才会刺激脑部使人有饱足感,所以如果进食过快就很容易不知不觉吃下很多东西。通过细嚼慢嚥延长进食的时间,就能以少量食物让人获得饱足感,减少食量,也是防止肥胖的有效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