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9|回复: 2

那些27岁的教授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10 05: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15-3-10 05:26 PM 编辑

年轻教授评陆盈盈事件:那些27岁的教授们

来源:科学网
2015-03-09 11:52:42

a87.jpg 观察者网此前报道,浙江大学27岁的陆盈盈获评教授引起舆论纷争,最后浙江大学网站将她的头衔从教授改为“特聘研究员”。对于网络上的纷争,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薛宇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历数了那些年轻的教授们,表示这一事件并不应该大惊小怪。观察者网编辑查询发现,薛宇教授出生于1980年,2007年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系统生物学系副教授,可谓年轻有为。

a78.jpg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薛宇,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

以下为薛宇教授博客文章:

前段时间网上热炒一阵浙大27岁的美女教授(据说现在改成特聘研究员了)。咱围观了半天愣是没有看懂究竟要吵什么东西。首先,人的年龄不能拿来说事儿,陶哲轩24岁的时候都UCLA的正教授了,27岁的时候估计已经天天在想菲尔茨了。

a79.jpg

24岁就成为正教授的华人数学家陶哲轩

咱生信领域年轻一代的代表性人物李英睿,1986年出生,2008年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上发表炎黄基因组测序和组装的时候才22岁。讲到华大,我估计一帮喷子又要跳出来喷华大买人家国外的仪器没科学。哥们儿对这类吐槽就一个字:滚粗。二代测序仪是人家搞的,这个没错,可全世界都不知道拿这玩意儿能干啥,对吧?所以华大这篇Nature就是告诉大家,二代测序可以拿来做基因组。咱说这话有根有据,不服你去找找文献,看看这篇Nature之前谁拿二代测序做过啥有意义的事情?小睿睿的贡献很多,包括2010年NBT上泛基因组序列图谱的构建,2010年Nature上古爱斯基摩人基因组的测序,2010年NG上利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低频变异,等等。

a80.jpg

华大基因CEO李英睿,年纪轻轻就在学术上建树不凡


很多,总之华大的系列工作,迅速洗牌了基因组领域的研究现状,解决或者初步解决了各种传统实验不可能解决的问题,也给生物信息学领域提供了很好地研究方向。此外,小睿睿2012年成为华大科技的CEO,还不满27岁。所以拿年龄来说事儿没有道理。

其次,27岁的教授也不算什么新闻,十几年前就有了。以生命科学领域为例,最早于27岁上教授的可能是清华大学隋院士的两个学生武一教授和吉尚戎教授,前者1976年4月出生,后者1976年3月出生,两人都是2003年9月被聘为兰州大学的正教授,并工作至今。两人都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并且前者2012年获优青资助。有意思的是,两人是科研上的好搭档,从2002年第一篇JBC开始,重要的论文几乎都是合作完成。这个挺不容易,一起合作十几年,那战斗友谊是相当的牢固。

a81.jpg

27岁就成为教授的武一

a82.jpg

与武一教授搭档做研究的吉尚戎,也是27岁就成为教授

到06年底我博士毕业的时候,生命科学领域至少有四位在国内一流大学或研究所获得教授/研究员职位的学者,其中一位是生物物理所的孙飞研究员,1979年5月出生,2006年博士毕业即获得研究员职位。冷冻电镜的方向,去年有一篇Developmental Cell和一篇Nature Communications,做的都是膜蛋白。

a83.jpg

年轻有为的孙飞研究院


生物物理这方向咱搞不懂,不过咱学院搞生物物理的,比如老马,对其工作是相当的推崇。另外,27岁教授也不单单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现象,比如咱科大的校友周涛教授,1982年4月出生,2010年1月获聘电子科大的教授,是当时四川省最年轻的教授,译作《大数据时代》一书传遍大江南北。

a84.jpg

当时四川省最年轻的教授,27岁就成为教授的周涛


第三,当然按惯例以上说的都不是重点,并且这些27岁的教授在获聘的时候也似乎没有引起什么争议。真正引起广泛争议的,是王MM,生物信息学家。王MM在2004年入选“百人计划”、研究员,当时是27岁。这事儿在当时不是有争议,而是吵翻了天。各种BBS、论坛上都是吵的一塌糊涂。反对的说,27岁评教授就是笑话。支持的说,你丫没本事就以为全世界都跟你一样是窝囊废?那次争吵可能是当时生物信息学版块的帖子头一回上十大。以至于后来大家都纳闷,学术版上非学术的帖子咋有这么大的争议?当然争议归争议,王MM做的可相当的好。咱生信要认2级的工作是吧(《如何成为顶级生物信息学家》)?

a85.jpg

27岁获评教授,一度引起广泛争议的王秀杰


这个我很负责任的评论:有。2004年王MM以第一作者身份在Genome Biology上提出植物miRNA以及miRNA靶基因的预测算法,并且还有实验验证,所以这是2级上的工作。这篇论文被引用240多次,相当的惊人。所以你迅速就可以理解,王MM的研究方向必然会是植物非编码RNA的生物信息学研究。王MM算法和工具做的不算多,这是因为第一,她老板是非常正统的实验学家,生信与实验学的研究范式互不通约,所以实验背景的学者可以将生信当成一种方法,但不大可能完全信任其研究理念;第二,其时国内生命科学领域逐渐形成的研究范式是希望做出重要的生物学发现,解决生物学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折衷。所以国内从事生物信息学研究的女科学家,一般水平都不错的原因在于,男性对于不在自己知识框架里的东西会剧烈排斥,例如搞生信是否要做实验这类问题,而女性相对来说性格更温和,会先做起实验然后等等再看。

然后就是本篇主要讲的内容。3月5日最新一期的CellStem Cell杂志上,北京动物所的周琪研究员、基因组所的杨运桂研究员和王MM三个研究组合作,揭示RNA的转录后修饰(不是哥们儿我研究的翻译后修饰哦,那是蛋白质的,这是RNA的)N6-甲基化区域显著富集miRNA的结合位点,受到miRNA的调控,并且其修饰水平的升高能够提高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向多能干细胞的重编程诱导。这篇论文有计算,有实验。因为前两位主要关心的是具体的科学问题,所以其中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必须是王MM研究组做的。论文结果的第一部分首先比较多能与分化的细胞系,看看序列特征,泛泛比较一下功能,这是典型的比较基因组的工作,属于生信的基本功之一。第二部分是比较N6-甲基化在两类细胞中的不同,鉴定细胞类型特异性的N6-甲基化。这里面算细胞类型特异性的N6-甲基化基因用的是熵法,最早是2005年GenomeBiology上一篇论文提出用来算组织特异性表达的基因。第三部分是发现N6-甲基化区域富集miRNA的结合位点,这是王MM的本行,所以显然不是问题。后面实验咱就不说了。所以这篇论文,生物信息学的分析是必须的,并且最核心的就是第三部分的内容,不长但是关键,有画龙点睛的效果。并且这一部分有区分度,不是做这一方向的生物信息学者,一般不会给你做这样的分析,就算给你分析也难保不出岔子。所以按生信的观点来看,这显然是篇3级的论文。

a86.jpg

此次引起争议的陆盈盈,浙江大学后来把她头衔改为特聘研究员

论文发表大家都挺高兴,也纷纷祝贺王MM取得好的成果,毕竟搞生信想发高影响因子的论文不容易,与实验学家密切合作是个很好的方法。另一个趣事是,王MM成名的工作是与周琪研究员合作发表在JBC上关于miRNA调控干细胞多能性的工作,可能是先投的Nature,正好当时国外一个研究组做的相同的工作也投了Nature,国内投文章你知道的,所以合理的结果是中国的工作被干掉然后老外的工作发表。后来这篇论文2010年4月8号转投JBC,次日9号接收,这也够快的。虽然杂志不一样,但两者的学术影响大致相当,例如当年11月老外写综述评论多能性与重编程的进展,这两篇论文是同时引用的。一般来说,论文顺利发表,报道报道就结了,后面的故事自然也就没人关注了。但问题是这篇论文投稿悲剧了,并且所有人都知道这是悲剧,所以自然也就关注起背后的故事,这也就都知道生信帮助做数据分析,为实验找到研究方向的事情。那几年参加非生信的会议,各种主流学者们都教育我:生信不是你这么做的,得向王MM学习。

问题说回来,为啥男性科学家们27岁上教授,毛争议没有,连个泡都不起的,而女性学者27岁上教授就必然会有争议呢?第一从生物学角度来讲,女性学者的出现会诱导男性体内雄性激素分泌水平的异常提高,表型就是:我得说两句。第二,搞科学男性多,女性少,大家看着觉得稀奇。第三,有性别歧视吧?这是不对的。

第四,阿森纳。(阿森纳在英超屡次排名第四,这是一个球迷梗,观察者网注)

附:薛宇教授简历

薛宇,男,1980 年6 月出生,分子细胞生物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蛋白质共价修饰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近年来紧密围绕共价修饰底物和位点预测、修饰调控分析以及修饰组学数据处理等重要科学问题,采用由点及面、层层推进的研究策略,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与合作者设计了新颖的GPS (Group-based Prediction System, 分组预测系统) 系列算法,构建了多种预测共价修饰底物和位点的计算工具、软件和数据库;采用比较基因组学和统计学等方法,从蛋白质组层面系统分析了共价修饰潜在调控机制和功能,初步提出了本领域的标准化设计和分析流程;结合磷酸化组学数据,初步揭示遗传多样性改变蛋白质共价修饰状态,是其影响关键生物学过程和通路潜在分子机制;利用乙酰化组学数据,初步模拟人类乙酰化调控网络,提出由乙酰转移酶、底物和去乙酰酶组成的“三者关系”(Triplet relationship) 是构成人类乙酰化调控网络的基本单元。以主要作者 (第一或通讯) 身份发表SCI 收录论文近40篇,被他人引用~700次。应邀为InTech 出版社“Bioinformatics - Experimental Biology Systems”一书撰写一个章节。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等资助,获计算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四项。

主要学习与工作经历

2002.7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士学位
2003.7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学士学位
2007.1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
2007.1-2007.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助理
2007.7-2009.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系统生物学系,副教授
2009.7-现在,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论文与获奖情况

主持及参与研究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项目和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发表SCI期刊重要论文近40篇,被他人引用~700次。

获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4项

2008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
2006年获香港"求是"研究生奖学金
2012年获“青年科学之星”铜奖

研究领域

蛋白质共价修饰的生物信息学,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预测与重构,计算比较基因组学,以及功能位点的分子进化。一方面以共价修饰为主要研究对象,设计相应的计算方法,开发相关的计算软件和数据库,另一方面开展相应的实验工作,以验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5-3-10 05: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10 07: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17 12:24 PM , Processed in 0.03987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