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15-2-12 07:58 AM 编辑
综艺电影引争论 冯小刚和人民日报互呛
来源:观察者网
2015-02-12 13:01:19
最近冯小刚和《人民日报》杠上了。日前冯小刚在综艺节目上对综艺电影进行炮轰,《人民日报》发表评论质疑,双方就综艺电影来回论战,变成了社会热点话题。一个不是电影专业的报刊,一个是知名大导,双方因为电影打起了嘴架,还真是有够新鲜的。
2014年春节档电影《爸爸去哪儿》拍了5天,拿下了7亿元票房;今年1月30日上映的《奔跑吧兄弟》电影版拍了6天,票房已近4亿元。《爸爸的假期》和《爸爸去哪儿2》也将在大年初一同日上映。综艺电影来势之凶猛,向来敢怒敢言的“小钢炮”冯小刚忍不住出面炮轰:“5天或者6天拍完,挣好多个亿,让投资人心都乱了,他们只会去抢这种项目,这让电影人心都凉了。”不过,说这话的时候,他是在浙江卫视录《我看你有戏》,一个也将被搬上大银幕的综艺节目。
冯小刚(资料图)
冯小刚对综艺电影进行炮轰之后,《人民日报》迅速作出反应,2月9日发表评论《怨天怨地,不如自己拍出好作品》称:“电影人或许更该回过头来扪心自问:我拍的电影,为什么观众不买账?不要低估了观众智商和欣赏水准,拍出好电影,观众自然会买账。”
9日当天在片场的冯小刚马上还击:“如果说态度决定一切的话,那么五天六天拍一部电影,从态度上来说就已经失了诚意,还谈什么尊重观众,尊重人民币吧。当然《人民日报》尊重人民币倒是情理之中的事。”
2月10日,《人民日报》又发表评论《愤怒的冯导犯了四个逻辑错误》,认为:综艺电影会断掉“需要耗费几个月几年”的电影的根,是想象出来的伪命题;“尊重人民币”说,是混淆视听;商业片导演瞧不上综艺电影,有乌鸦说猪黑的嫌疑;不能叫停综艺片,和不能叫停冯导演的商业片,是一个道理;(冯小刚)呼吁主管部门禁片,有不当竞争嫌疑。
冯小刚于次日接受新浪娱乐采访回应了这“四个逻辑错误”,他质疑说:“电影审检是不是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电影作品是不是真的可以交给市场,让市场说了算?显然易见,不是的。这两个前题不成立,那这个观点就是伪命题。举个例子《温故一九四二》的‘温故’两个字不能在电影的片名中使用,清问这依据的那条电影法?”冯小刚认为中国电影市场的迅猛发展是和中国电影导演们的不懈努力分不开的,“今天能和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市场上分庭抗礼,是我们这些导演在逆境中艰苦卓绝,玉汝于成,奋斗十余载打开的局面,绝不是所谓的综艺电影,我们当然有义务和权力维护这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
冯小刚还提到了去年因为参加综艺节目而在内地大热的港星吴镇宇,“明星吴镇宇参加了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了》,当邀请他参加该节目的电影拍摄时,他拒绝了。他大意是说,他对电影有敬重的,心里头有一把尺子。我想说,我对这样的电影人是敬重的。”
起因:冯小刚批综艺电影怪圈
这场突然的炮轰缘于冯小刚在浙江卫视录《我看你有戏》点评一组表演选手时有感而发。为了激励这些经过多年刻苦练习,并浑身受伤的优秀选手,冯小刚直言电影界的同仁们应当向选手们学习,不能给观众们留下“只要颜值高,不努力也能红的感觉”。
随后他话锋一转,将矛头直指近年来势头不断上升的综艺大电影:“六天就拍摄完成,还获得很高的票房”,让冯小刚非常担心“这将导致没有制片人会继续愿意投资一部严肃的、付出了很大努力的电影”。
人民日报:怨天怨地,不如自己拍出好作品
“进到影院看电视”,综艺电影现象在2015年的贺岁档再次发酵。6天,3亿元,《奔跑吧,兄弟》电影版捞金速度惊人。票房火爆的同时,也引来争论。有导演就批评这类综艺电影,将导致没有制片人会愿意投资严肃的、付出了很大努力的电影。更有导演呼吁,职业协会必须发出声音,并知会主管部门,不能在沉默中尽丧职业性。
奔跑吧,兄弟
其实,综艺电影能够获得市场认可,自有其道理。综艺节目长达半年的热身,明星话题效应的发酵,积累了大量人气,有着天然的观众基础。更何况,综艺电影沿用综艺节目的叙事和制作方式,周期短、投入小,在投资回报率上,也可谓有着天然的优势。去年春节,热门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的电影版票房直逼7亿元。从这个角度看,对于当前的中国电影市场,综艺电影无疑是一条搅局的“鲶鱼”。
观众选择、市场选择,真的只是“人傻钱多”吗?恐怕未必。看什么电影,都有个“机会成本”在里面。然而,在名不副实的宣传、众说纷纭的评论之中,观众早已“乱花渐欲迷人眼”。走进影院,“拳头”“枕头”“噱头”背后,是电影类型单一和跟风严重;大导演、大明星、大制作,拼凑的往往是“创意欠奉”;画面再精美、特效再炫目,也让人“脑补”不了故事的空洞。这样的情况下,与其花钱花时间去当“小白鼠”,还不如选择自己熟悉,有一定的品质保证的电影。而综艺电影,提供的正是这样一种预期。
但并不是所有的综艺电影,观众都会买账。前几年红火的综艺节目,其衍生电影如《快乐男声》的《乐火男孩》,《中国好声音》的《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都遭遇了票房滑铁卢。换个角度看,这也正说明,不管是什么形式的电影,质量才是关键。当综艺节目都能打败电影,电影人或许更应该回过头来扪心自问:我拍的电影,为什么观众不买账?
作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国电影市场正迸发出强劲的活力。从美国到欧洲,世界各国的电影,都来中国淘金;从电视到网络,各种形式的娱乐,都来影院“跨界抢钱”。互联网时代,更多资本、人才跨界进入电影领域的同时,也促成了业态的多元,传统影人面临危机的同时,也面临转机:有品质、有诚意的电影,不缺投资商,更不缺用脚投票的观众。
未来中国电影业还将呈现更加开放竞争的市场格局,观众对提高影片水准的需求将越来越强烈。如果只是抱残守缺,恐怕只会把电影市场的份额拱手让出。庆幸的是,已经有业内人士在自省。在2014年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会上,导演们投票决定“年度最佳电影”“最佳导演”奖项空缺,对于当前中国电影的创作现状,他们正在反思。
改革极大地解放了中国电影生产力,其利好,深谙电影工业流程的大腕导演们,其实挺清楚。在与自个儿利益相关的时候,与其端出部门管制这一说,倒不如自己好好加油。不要低估了观众的智商和欣赏水准,拍出好电影,观众自然会买账。
冯小刚:五天六天拍一部电影 从态度上来说就失去了诚意
2月9日下午,冯小刚接受南都娱乐周刊采访,回应了《人民日报》的批评。
如果说态度决定一切的话,那么五天六天拍一部电影,从态度上来说就已经失去了诚意,还谈什么尊重观众,尊重人民币吧。当然人民日报尊重人民币这倒是情理之中的事。
有人认为,把一堆综艺节目的素材剪成一个故事片的长度,当成电影在院线放映是一项创新。这让我想起另一项中国式创新,那就是高速路收费站播放的电子录音,“你好,谢谢,再见”。这些本来应该是人说的话,为了图省事改成了机器说,听着那叫一个拧巴。还有朋友认为观众爱看就是硬道理,这一点我也不敢苟同。是想,若果NBA宣传每场比赛允许上两名足球运动员可以用脚传球的话,我相信也会有不少观众捧场,上座率也不会低,但那确实不是篮球比赛了。
人民日报:愤怒的冯导犯了四个逻辑错误
冯小刚炮轰综艺电影,听上去正义十足,有理有据。可细咂摸起来,这逻辑和论据都有点站不住脚。
首先,综艺电影会断掉“需要耗费几个月几年”的电影的根,是个想象出来的伪命题。
这是一种虚假的、极端的归谬。综艺电影要大卖,必须建立在综艺节目大火的基础之上。《爸爸去哪儿》火了,它拍成综艺电影才有人看;某个不知名的综艺节目拍成电影了,你会去看吗?并且,还不是节目火了,电影必然就火,节目火只是一个基础。《中国好声音》、《快乐男声》的电影版都遭遇了市场的冷遇。这样一算,每年大火的节目数量有限,拍成电影也火的,又要打一个折扣,这就决定了,综艺电影的数量不会太多,也就不会对一般电影市场产生太大的冲击。
爸爸去哪儿2大电影
其实,有记者曾用上述观点提问冯小刚。从报道中看,冯顾左右而言它,大谈香港台湾电影怎么死的、演这样电影的演员怎么掉价,回避了问题。
说一个典故,宋代《鹤林玉露》中载,有个县官看见一个小吏顺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便下令拷打。小吏不服,县官写下判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然后,将这小吏斩首。以现代司法的角度看,这是典型的量刑过当。因为他毕竟只拿了一钱,那个千钱是想象出来的,不可以作为量刑的标准。
冯导演就有点像从综艺电影只拿了一钱出发,就要杀掉人家头的县官。
第二,“尊重人民币”说,是一种混淆视听。
“尊重人民币”,和“只尊重人民币”,是两个概念。但冯导演使用前者时,暗示观众的是后者。不管是综艺电影,还是非综艺电影,都是文化产业,都得尊重人民币。你冯导演的贺岁片不尊重人民币吗?追求利润和严肃的创作态度,怎么就成了对立关系了呢?
冯导演的“(只)尊重人民币”,是和“没有诚意”的指责连着说的。理由是制作周期短,几天功夫就得。这个说法又带有强烈的迷惑性。单纯说制作周期没有意义,得以作品达到极致状态需要多长时间为前提。《甲方乙方》,一个星期拍成了,这叫偷工减料;一段相声,从创作到演出,一个星期够用了。一副油画得画几个月,一副写意国画挥毫就得,不能说后者就没有诚意。
在综艺电影的向度上,优秀的制作人自然可以用做到极致的精神,展现自己的诚意。
第三,退一步说,商业片导演瞧不上综艺电影,有乌鸦说猪黑的嫌疑。
按照冯导演的逻辑,可以推出如下结论:冯小刚的贺岁片,就是小品的拼接版和扩大版,缺乏真正的问题意识和现世关怀。几段小品一拼凑,也不需要技术创新,却能赚到高票房,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将导致没有制片人会继续愿意投资一部严肃的、付出了很大努力的电影。管理部门应该禁掉。
我们能这样呼吁吗?不能。因为这是强盗逻辑。电影这棵大树,有很多枝条,许多层次。既可以有严肃的思想片、哲学片,可以有反映重大题材的历史片,可以有现实主义的社会问题片,还可以有供大家消遣娱乐的商业片、综艺片。不同层级,满足不同的需要。不能叫停综艺片,和不能叫停冯导演的商业片,是一个道理。
第四,呼吁主管部门禁片,有不当竞争嫌疑。
电影市场,主管部门的手什么时候该伸,什么时候不该伸,应该有边界。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电影,不管是贺岁片,还是综艺电影,都在必须管理之列。然而,光凭综艺二字,“制作周期短”“赚得钱多”,就要禁掉,于法无据,于理不合。做这样的呼吁,体现了腐朽的“权力通吃”意识,是让政府过度干涉微观经济运行。还是那句话:娱乐电影、贺岁片对严肃电影的冲击,比综艺电影对一般电影的冲击大得多,那么,可以呼吁管理部门禁掉贺岁片吗?电影行业不是封建行会,不需要这样的反市场的准入制。刀乃公器,不可借与私人,用于扼杀正常的艺术品类。
最后,可以回答一下冯导演的“人民日报尊重人民币”说。人民日报既不拍贺岁片,也不拍综艺电影,尊重的不是人民币,而是正常的、健康的、消除各种壁垒的、让市场主体更好赚取人民币的市场环境,尊重的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对此,冯小刚也再次对人民日报进行了回应,称电影导演之所以会站出来表达对“综艺电影”的担忧,是因为当前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是与“电影导演们的不懈努力分不开的”,还直指当前电影审检并未做到有法可依,因此把“电影交给市场”的说法只能算做伪命题。
冯小刚对人民日报此番评论再度做出回应:
读了人民日报连续发表的几篇文章(微博),归纳一下无外乎几个观点。第一,一颗老鼠屎坏不了一锅汤。第二,只要不违反社会主核心价值观就不应该使用公器去封杀文艺作品,电影审查有法可依,应该把作品交给市场检验,让市场说了算。第三,电影导演们与其怨天忧人,不如自己把电影拍好,认真检讨为什么观众不买你们的账?
我的回应如下:
第一,一只苍蝇飞进嘴里要不了人的命,但很恶心,得吐了,不能咽了。
第二,电影审检是不是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电影作品是不是真的可以交给市场,让市场说了算?显然易见,不是的。这两个前题不成立,那这个观点就是伪命题。举个例子《温故一九四二》的“温故”两个字不能在电影的片名中使用,请问这依据的那条电影法?再说使用公器的说法,人民日报一直以来作为代表权力发声的平台,在综艺电影这件事上,对忽视电影创作规律,对电影豪无诚意,投机取巧的行为大加袒护,对来自电影人的批评不惜使用非常情绪化的语言冷嘲热讽大加鞑伐,这是不是在利用公器?
第三,关于电影导演们应该反省自己的作品为什么观众不买账的指责。请问,中国电影市场的迅猛发展是不是和中国电影导演们的不懈努力分不开的?今天能和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市场上分庭抗礼,是我们这些导演在逆境中艰苦卓绝,与如玉成,奋斗十余载打开的局面,绝不是所谓的综艺电影,我们当然有义务和权力维护这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人民日报的文章如此罔顾历史,妥否?明星吴镇宇(微博)参加了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了》,当邀请他参加该节目的电影拍摄时,他拒绝了。他大意是说,他对电影有敬重的,心里头有一把尺子。我想说,我对这样的电影人是敬重的。
(观察者网综合澎湃新闻、人民日报、新浪娱乐等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