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法国恐成为极权主义民主国家
来源:观察者网
2015-02-03 16:25:24
【《查理周刊》恐袭案虽已过去多日,但其留下的阴霾并未褪去。随着法国乃至全欧洲的右翼势力借机抬头,欧洲社会的内部团结似乎正在遭遇严重困难。美国媒体《纽约时报》2日撰文揭示了法国社会所遭遇的这些困难:穆斯林移民仿佛化外之民,几乎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全面游离于法国主流社会之外。尽管法国曾凭借大革命时期所奠定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理想,为现代西方民主社会奠定了标杆,但启蒙运动所倡导世俗化精神却不断在对穆斯林移民产生着疏离感;法国甚至被称人作“极权主义民主国家”。作者指出,由于无法融入主流社会,距离巴黎市区仅10英里的移民聚居区克利希丛林,失业率竟高达40%,大部分还是青年穆斯林。这为极端分子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为应对这一危机,作者认为法国需要重新对“自由、平等、博爱”的信条做出规定。观察者网李晽 译,原标题:“法国理想,铸就于大革命,正面临着现代挑战”,部分文字有删节】
《纽约时报》文章截图
在法国,《查理周刊》恐袭案的余波并未了结:法国社会如今正在进行一场防御性的,却又有可能是决定性的大辩论——到底何为真正的法国人——并且对“法国人”这个概念的定义,究竟能不能为不断增长的穆斯林人口留下足够空间?
居于这场辩论核心的是,法国人意义上的身份认同已经与世俗主义高度融合,以至于在伊斯兰教日益受到关注的情况下,法国人在维护文化多元主义社会这一理想上,已然失败。
就法律和习俗而言,在实践“自由、平等、博爱”这一信条上,法国公民不会由于种族、宗教或者性别而受到歧视。这种愿望源于法国大革命,深深根植于法国人的社会生活之中。多名公民遭恐怖分子杀害后,在多场大型游行活动中,上述信条再度发出强有力的声音。
不过,这种理想以及法兰西共和国自身却在其中感受到对穆斯林移民的深深疏离。穆斯林在宗教生活与公共生活之间并不做严格区分。法国的这些价值观通常被穆斯林当做外来的,甚至被视作亵渎神明,如文化殖民主义一般,强行向他们灌输;并且有时还被用作种族歧视和宗教歧视的托辞。
法国境内的穆斯林社区自成一体
安德鲁·胡西,一名居住在巴黎教授是这样评价法国人的上述价值观的:“这里受到挑战的实际上是,已成为极权主义民主国家的法国。”胡西写过一本书,书名为《法国式压制:法国与其国内阿拉伯裔间的长久战争》。他认为,法式的共和主义已经成为了一种“极权主义,正如‘共产主义’那样,也被法国当做神圣的东西了。”他还表示,法国已经成为“启蒙基础主义者”“强行推行其身份认同”的一个国家。
例如像巴黎郊区的克利希丛林这样居住着大量移民的地区,法兰西共和国的公民教育课程与大多数穆斯林人口日常生活之间鸿沟是显而易见的。
法国总理瓦尔斯曾经将克利希地区描述为“地域性、社会性、族群性的隔离区”,而遭到严厉批评。十年间,针对警察和国家的骚乱发端于此处,并曾扩散到全国;尽管改革的呼声不断,这里的生活却日益恶化:更多的犯罪、更多的失业、更多的贫穷、更多的疏离,而如今在穆斯林青年中,极端主义盛行。
位于巴黎市郊的克利希丛林
这里的年轻人嘲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戏谑地称之为“热气”。他们并未感受到任何的平等和自由,对民族团结没有任何感触。
在其他一些劳工移民占主流的郊区,不少年轻人拒绝为《查理周刊》的记者们默哀,因为他们认为,这份杂志侮辱了伊斯兰教。
克利希地区的失业率高达惊人的40%,几乎是全法国最为贫穷的地方,其中一半的人口年龄都在20岁以下;这里也受住房短缺的困扰,而直到去年才刚刚成立失业保障部门。尽管距离巴黎仅有10英里,尽管10年来政府屡次作出承诺,这里却没有像样的主干道,也没有大型的换乘车站。
政治学家多米尼克·莫伊西建议法国对其价值观重新作出澄清:“我们需要一场新的启蒙运动,来重塑共和国,以便与这个国家的多样性相符合。”
在莫伊西看来,最基础的问题是:“接受和践行那些共和国所珍视的价值。但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尊重他人,实现自由、平等和博爱。自由,但却是有限度的自由;平等,却是有限度的平等;而博爱却完全消失不见了。”
克利希地区的副市长西塞女士倒是很简单地道出了问题的实质:“法国在转型过程中发生了困难。”
“文化整合、移民问题——这些是禁忌,并且是国民阵线等右翼政党的核心议程。如今,这些问题必须转变成全国性的议题。我们必须面对这些所谓的问题,以便我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迁徙,按自己的想法践行宗教信仰。还有就业,真的,就业确实非常重要。否则,法国将会在未来堕入深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