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9|回复: 0

美国会:中国核导弹数量已增加两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23 07: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国会报告:中国核导弹数量已增加两倍

来源:观察者网
2014-11-21 00:00:00

a297.jpg 向喜欢对中国军力说三道四的美国国会今天又发表了新的“中国威胁论”报告,这次报告的核心内容是指责美国国防部未能及时向国会如实汇报中国近几年核力量的增强,称中国核力量已经“深不可测”,导弹的数量已从几十年不变的“20枚能袭击美国本土的导弹”增加到了50-75枚之多。与此前美国会发表的许多报告类似,这份报告并无严谨的考证,内容多为臆测。但在美国会正讨论明年军事预算的时候出台这样的报告,用意无疑是明确的,这又是一次借中国说事,要求更多核武器项目预算的“表演”。


a295.jpg

渲染“中国威胁论”的漫画

以下是美《华盛顿自由灯塔报》对于国会这份新报告的相关报道,观察者网编译,原作者:比尔·格茨。

据国会中美经济与安全研究委员会报告,中国的核力量正在增强,关于该国战略核武器项目的细节仍在北京严密的保密中。

报告称,在未来几年中,中国将会部署新的导弹,导弹核潜艇和分导式多弹头导弹系统。

“尽管中国核导弹和核弹头储备数量仍难以确定,但很明显中国核力量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将会有可观的增长,其核力量的致命性和生存力将有明显提高。中国即将部署更多公路机动洲际导弹;至少5艘‘晋’级核潜艇,每艘可携带12枚巨浪-2潜射弹道导弹;以及多弹头分导式核导弹。”报告称。

此外,中国军队正在对其发射井中的导弹进行现代化改进,同时增强其核武器储存设施、发射装置和运输网络的防护力以抵御攻击。
除此之外,中国同时还在增强“已经非常广阔的地下设施网络,”报告称。

中国拥有一个大型地下核设施隧道网络,其用途是储存和生产核武器和导弹,估计其长度达到3000英里。这一设施被称为“地下长城”。(观察者网注:上面所谓“地下长城”是美国乔治敦大学几个学生制作的一个电视片首先提到的说法。事实上修筑5000多公里长,足以抵抗核攻击,并可让洲际导弹发射车在其中行驶的连续隧道,并没有实用意义。“长城工程”是中国二炮工程兵部队修筑导弹隧道掩体系统的一个代号而已。)

a296.jpg

中国东风-31导弹发射场卫星照

中国还在增加其新型公路机动导弹的数量,如东风-31B导弹。

“与二炮部队的其他洲际弹道导弹部队不同,东风-31和东风-31A是公路机动的导弹,让它们的发射时间更短,而且也更难以被发现、定位和攻击。”报告称。

“此外,新型导弹采用固体燃料取代了液体燃料,这让它们更容易部署,服役时间更长并可降低维护成本。”

东风-31A导弹的射程是接近7000英里,这足以覆盖美国大部分地区。

中国的新型导弹,东风-41可能在未来几年内部署,它可携带10个分导式核弹头。射程可达8000英里,这将允许它打击美国全境的目标。

中国海基核力量也在增强。中国已经拥有3艘“晋”级核潜艇,2020年前还将增加两艘。这型潜艇装备有“巨浪2”导弹。

“巨浪-2导弹射程估计为4598英里,这使重结果有能力从中国沿海发射导弹打击阿拉斯加,如果从日本海南部发射,将可以打击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如果从夏威夷以西海域发射则足以攻击美国西海岸地区、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如果从夏威夷以东海域发射则足以打击美国全境的50个州。”报告这样说。

报告提到,中国官方报纸《环球时报》2013年11月报道,中国的潜射导弹如果攻击美国西部,爆炸和辐射将可造成500到1200万人死亡。

报告指责五角大楼自2006年后未能及时发布中国核力量增强的状况,称截至去年中国的核武库数量应该保持在50-75发远程导弹水平。

“又由非政府专家和外国政府进行的对中国核力量和核能力评估的数字”比美国的估计更高,这一报告说。

这一报告认为,中国不公开其核武器数量的行动是其制造“战略不确定性”政策的一部分。

“中国官方对于其核政策和战略的声明很少见,且往往很简短并含糊。”报告称。

这份报告同时质疑中国声明的在冲突中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中国官方和相关著作都暗示中国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在未遭到核攻击情况下首先发起核突袭。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著作暗示,在敌方的核攻击已经不可避免,或者中国估计敌军可能使用常规武器摧毁中国核力量时,这种情况将被等同于遭到核攻击。

“在制定计划时,中国战略学者通常将美国认为主要威胁。”报告称。“由于中国在核项目方面缺乏透明度,对中国可携带核武器的弹道导弹和核武器数量的高度可靠的评估目前尚无法进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16 11:54 AM , Processed in 0.02698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