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21|回复: 0

[生活漫谈] 与父母同住和成长的悖论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6 06: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未成年之前,和父母同居是理所当然的,那么在成年之后是否还有必要和父母同居?这样是否阻碍了成长的脚步呢?下面文章讲述了一个人的真实故事。


  成年之后是否应当与父母同住

  译言网发表了一篇文章写道:如果有人问我,我会坦白地说,我用了很长时间才长大。1980年,我毕业于密歇根州立大学,那时我23岁,拿着一份刚印出来的心理学学士学位证,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干什么。我在大学里学了吉他,又不想做一份卑微又不挣钱的苦差,所以现在我写出了一大堆歌曲,足以让我在酒吧和餐馆靠演唱挣钱。我挣的钱能养活自己,但完全是因为我搬回去跟父母同住,不用付房租也省去了日常开销。

  几年之后,我进了研究生院攻读心理学,但即使是4年之后拿到了博士学位,我也并不真正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在感情方面,我也发展得不顺。在那之前我有过很多女朋友,但都没有到谈婚论嫁的地步。最终,我还是找到了爱情和事业的方向,但这又花了好多年:我在35岁找到了第一份长期工作(当教授),36岁结婚,42岁有了孩子(双胞胎)。

  我刚开始研究年轻人怎样步入成年的时候,灵感来自于我自己的经历。那时我30几岁,思考着关于我和我的同龄人到底要花多长时间才能步入成年这个问题。但我一直着重研究18-29岁的年轻人,因为我发现跟他们谈话收获颇丰。

  在此之前,我用了好几年时间研究青少年,以高中生为主,重点研究他们的媒体使用情况和冒险行为,如酒驾。我享受这个研究过程,但发现在我试图采访他们的时候,这些青少年总是闭口不提。他们提防着我----一个可能入侵他们内心的成年人----但似乎他们也缺乏自我反思和自我理解。由于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所以不能退后一步来深刻反思自己做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但是在19-29岁研究组中,这些“初显期成人”却有这样的能力,而且不局限于像我这样受过大学教育的人。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采访那些和我经历完全不同的初显期成人----那些进过监狱,儿童时期受过虐待或是被单身吸毒母亲抚养长大的人。普遍来看,我发现他们对自己过去的经历和现在正成为什么样的人很有见地。这种见地通过他们的幽默和日常交流的口才表现出来,也正是这种见地让我以此为职业,致力于理解他们并向别人解释他们。

  到那时为止,我已经写了两本关于这个生命阶段的书,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帮助初现期成人和他们的父母理解在今天的美国,这个比以前更长的成长之路。此外,我还指导了两个全国性的调查,即2012年和2013年关于初显期成人的克拉克调查。这两个调查让我们对该年龄组在全国范围内的情况有了了解。

  然而,后来我才发现,许多人并不像我这样对初现期成人热心而仁慈。他们的态度恰恰相反。

  经过长达十年的对美国各地18-29岁年轻人的采访,我在2004年出版了一本书,提出了初现期成人是青少年和成人之间的一个人生新阶段的理论,同时还总结了我在研究中的发现,涉及的话题从与父母的关系到爱与性、教育、工作和宗教信仰。在出版之前,时代周刊告诉我的出版商----哈佛大学出版社,他们想做一期关于这本书的封面报道。我自然是很激动。但是当时代周刊的这篇报道出来之后,报道本身却极其负面,令人吃惊。封面照片是一个小伙子,穿着礼服衬衫和裤子,坐在一个沙盒里。展示给读者的是今天的年轻人,“他们靠父母养活,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伴侣换了一个又一个……他们就是长不大”。文章基本上是在表达对他们缺点的悲叹,引读者嘲笑他们比父辈和祖父辈花更长时间才步入婚姻殿堂,为人父母,做全职工作。

  十年之后,我对人们看待初显期成人的这种观点不再感到惊奇,但仍然觉得困惑和沮丧。我在过去的十年中花在玩打地鼠上的时间令我后悔,那种状态就是我的美国同胞常用来描述初显期成人的贬损的描述:他们懒惰、自私而且永远不想长大。噢,他们还空前地糟糕,绝对比现在批评他们的人年轻时要遭。这种固有印象到底蕴含真理还是根本不公平?

  人们对初现期成人最常用的侮辱是懒惰。依照这种观点,年轻人都是懒虫,对于工作,能逃避就逃避,只要能不工作,宁愿依靠父母。他们逃避实际工作的原因之一是权益意识的过于膨胀。他们指望工作是有趣的,如果没意思,就不做。

  初现期成人对工作期望高是事实,并且,确实,还有一种认为理应享受工作的情愫。我为写2004年出版的书采访了伊恩,他那时22岁,尽管他知道“如果我当记者,一年能挣2万美元,我爸(一个富裕的内科医生)挣得比那多得多。” 还是选择了新闻工作。比钱更重要的是找到一份他喜欢的工作。

  “如果我能完全享受我生活中所做的,我就比我爸富足。”初现期成人进入工作岗位,寻找的是我所称的基于身份的工作,意思就是一份能让他们感到满足,能把他们的才能和兴趣都发挥出来的工作。他们想要的是,每天早上一起来就盼望着去做的工作。

  你有没有注意到,是谁在餐馆桌边为你服务,是谁在零售店收银,是谁给超市的货架上货?

  你可能觉得对工作怀着这样的期望是不现实的,你是对的。但是别忘了,是他们的父辈----婴儿潮出生的一代人发明了工作应该有趣这种想法。之前没有人这样想过。婴儿潮出生的一代人反对这种传统观念:工作是枯燥但又无法避免的人之处境。他们宣告,他们不想简单地把生命耗于埋头苦干----并且他们的孩子成长在这个新世界中,认为工作应该是有意义、能实现自我的。现在,这些孩子是初显期成人,他们婴儿潮时期出生的父母和雇主却抱怨他们自以为是。

  噢,是的,今天的初现期成人怀着过高并且常常不切实际的工作期望,但是要说懒惰?这就错得可笑了。在寻找那难以捉摸的理想的工作时,他们并不是仅仅无所事事地玩玩电子游戏,整天只顾更新脸书主页。他们中的大部分在一边寻找更好的机会的同时,将二十几岁的青春花在了一个接一个不光鲜且收入微薄的工作上。普通美国人在18到29岁之间做过十份不同的工作,其中大多数都是不受人尊敬,薪水又不高的工作。你有没有注意到,是谁在餐馆桌边为你服务,是谁在零售店收银,是谁给超市的货架上货?大部分是初显期成人。他们大多一边上学一边工作,一边想往高处走一边还要努力保持收支平衡。用固有的偏见抹黑这些努力工作的初显期成人是不公平的,这种看法只适用于他们中的很小一部分。

  基于身份的工作只有在美国社会中占优势的中产阶级和富人才配拥有?答案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这种期望横跨社会阶级:在全国范围内的克拉克调查中,79%的19-29岁的年轻人同意这种看法:“对我来说,享受我的工作比挣很多钱更重要。” 并且在(通过母亲受教育程度表现出来的)不同社会阶级背景之间没有差异。虽然期望相同,但现实却差距很大。来自较低社会阶层的美国青年同那些社会等级背景较高的青年相比,受大学教育的可能性要小很多,并且,在当今的信息经济社会,没有大学教育,什么工作都难找。在当今美国,只有高中或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比受过4年大学教育的人失业率高一倍。在全国范围内的克拉克调查中,社会等级背景较低的初显期成人同比他们有优势的同龄人相比,更可能同意这样的观点:“我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以获得我需要的教育。” 这不是他们的错。错的是他们的社会,目光短浅,投资教育和培训不足,因此浪费了年轻人的潜能和期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8 07:00 AM , Processed in 0.04338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