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1|回复: 0

劳伦·弗里德曼:三张图证明中国科研必将超越美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1 04: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劳伦·弗里德曼:三张图证明中国科研必将超越美国

来源:观察者网翻译
2014-07-01 08:17:28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中国复兴崛起路上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最终落在何处,在某种程度上,是中美科技力量决定的。本文的三张图表证明,中国科技确实已具备了超越美国的势头。不过,作者在文末一面赞同中国政府对科研领域的大力投资,一面不忘提醒“来自政治干预的困难”。矛盾中,也许含着对美国政府削减科研经费的无奈。观察者网翻译全文,以资读者参考。】


任何目睹过登月或者用过互联网的人都会承认美国强大的科研创新传统。但是现在,中国准备替代美国来主导科学和工程领域,实际上它已经开始这么做了。

a386.jpg

研究人员正在中国南京大学的一间实验室里准备药品。为了寻求更加便宜的试验渠道,制药商让药品临床试验变成了全球性的生意。

来自密歇根大学和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的研究强调了中国日益增长的科研主导力。

具体来说,他们主要关注中国取代美国成为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无可争议的领导者的潜力——这四个领域合起来被称为STEM。

研究者写道:“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工程院和美国国家医学院近期的两个报告引起了广泛忧虑——美国可能很快会失去其科研领导地位并且因此承受负面的经济后果。”

这三个图表支持这一论点。

中国正在生产出巨量的理工科毕业生。

虽然中国和美国获得理工科学位的人口比例大致相同,理工科毕业生人数在中国却急剧增长——而美国看起来并不会很快追上。

a387.jpg

A:1988至2010年中美获得学士学位人数;B:1993年至2010年获得博士学位人数  红线代表中国,蓝线代表美国

中国学生也比任何其他外国学生在美国获得更多的博士学位。从1987年到2010年,在这些项目里的中国学生增长了三倍(从15000到43000)。

中国的理工科劳动力正在井喷

a388.jpg

1980/1982至2010中美科技劳动力人数


美国人口比中国要少得多,但在理工科劳动力数量方面依然领先中国。但是,虽然美国的STEM劳动力增长缓慢而稳定,这一专业劳动力在过去十年的中国呈现井喷式增长。论文将这一井喷归因于1999年开始的高等教育扩招。

a389.jpg

中国科学家挣得比美国多,图为中美两国科学家收入比率


在中国从事科研的人士的收入潜力比美国要高

中国科学家挣得比和他们同样受过高等教育的同龄人要高,而在美国却恰恰相反。例如美国律师,受教育的年限比博士要短,挣的钱却更多。

“有天分的年轻人面对不同的职业选项时,当其他一切条件相同时,被吸引到科研道路上的中国人会比美国人更多。”这是因为待遇的问题,研究人员写道。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研究人员指出了“四个因素推动中国在科学领域的持续增长:巨大的人口和人力资源基础,偏好优秀学术人才的劳动力市场,众多旅居海外的中国科学家和一个中央集权并愿意投资于科研领域的政府。”

不过,美国的科学家还是有一些重要的优势,因为,研究人员还注意到:“中国科学还面临来自政治干预和科学欺诈的困难。”

(英文原载finance.yahoo.com2014年6月26日,原标题:3 Charts Show That China's Scientific Dominance Over The US Is A Done Deal;观察者网 李维坦译)

本文引用的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的论文——China’s rise as a major contributor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中其他数据。

a390.png

中国GDP(1978—2010)(纵坐标单位:十亿)

a391.png

中国科学家的年龄结构(纵坐标为百分比)

a392.png

图B为2001—2011年各国在科学/工程领域被频繁引用的论文总数(对数图)

a393.png

图B为1990—2011年单位GDP对应的各国科学工程被频繁引用的论文数量,以美国为1

a394.png

1980—2011各国专利申请总数(对数图)

a395.png

在谷歌新闻中相应词条的搜索结果数量(对数图),蓝线指科学造假,红线指学术腐败,绿线指剽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11 09:27 AM , Processed in 0.07532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