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74|回复: 1

[哲史艺丛] 齐白石,我们真的懂他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26 03: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齐白石,我们真的懂他吗?

2014-04-03 13:31:43  
来源:今日中国  作者: 王 岩
   
2014年是齐白石先生诞辰150周年,不久前,由文化部、中国文联、北京市政府主办的“纪念齐白石先生诞辰15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北京画院先后出版了《北京画院藏齐白石全集》、《齐白石三百石印朱迹》、《人生若寄——北京画院藏齐白石手稿》等图书,成立了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摄制了大型艺术文献纪录片《齐白石》,修复并开放了“齐白石旧居纪念馆”。

a1.jpeg

齐白石像


与此同时,在北京画院美术馆的“人生若寄——齐白石的手札情思”展览,展出了北京画院所收藏的所有齐白石手稿,其中,由北京市民关蔚山捐赠的齐白石《十二属图》也是首次展出。此外,齐白石逝世后,家属将包括其手稿在内的遗作捐给齐白石纪念馆,其中手稿部分从未系统整理和发表过。

随白石老人出与归

在各类艺术展览以大场地、大规模、大开幕式场面争相亮相的当下,“人生若寄——齐白石的手札情思”在北京画院美术馆悄然开展,作为该馆策划的齐白石系列陈列展的收官之作,展览不仅没有举办开幕式,连展览前言也一并省却,代之以背景墙上白石老人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文字,直邀观众走入这位艺术大师一生的“寂寞之道”。


a2.jpeg
a3.jpeg

齐白石手札

竖排繁体文字配以齐白石精品画作,展览通过合理的布局,营造出当时的文化氛围。观者可以穿越白石老人书画时空,细细体味这位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画家,他的坎坷艰辛直至精彩的人生背后,更多此前不为人知的心路。

在北京画院收藏的齐白石绘画、书法、石印、手札等各种类别的藏品中,手札的分量之重、体系之完备、种类之繁多是国内外任何艺术机构或个人都无可比拟的。展览展出的齐白石手稿作品,具体包括日记、信札、杂记、诗稿等,不仅可以为今后的齐白石研究提供新的史料,而且这些手稿本身也可以单独作为书法作品来欣赏。

从木匠到巨匠——齐白石完成其艺术风格的重要转型,这与“五出五归”的经历密不可分。然而,齐白石的“出”与“归”,是否像常人想象中的出游?从展出的信札中,观众可以找出答案。用电脑制作的动画详细地演示出齐白石在1903年3月1日到6月29日,由西安游历北平再返回湖南湘潭的行迹、见闻、交游与艺术活动。

1902年秋,齐白石收到西安友人夏午诒的来信,受邀到西安教其夫人姚无双画画,并同时寄送了旅费。同在西安的友人郭葆生也写信邀请齐白石说,作画刻印不能“株守家园”,必须“于游历中求进境”。于是在夏午诒、郭葆生二人的推动下,齐白石欣然远行,在当年12月中旬到达西安。课画之余,游历了诸多名胜古迹,结识了时任陕西臬台的著名诗人樊增祥。在第二年春,即癸卯3月初,夏午诒进京谋职,齐白石随行。居京3月余,到6月底,走水路经天津、上海、武汉返回湘潭。此为齐白石的第一次远游。现存最早的《癸卯日记》亮相,便详细记录了齐白石这段时间的游历活动。通过对远游经历的记录,我们可以了解齐白石对古代书画的观摩、与文化名人的交往,使观众更加直观地理解“远游”对于齐白石艺术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意义。

当齐白石遇到梅兰芳

白石老人后半生的时光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也成就了齐白石的辉煌。然而从这些信札中人们却可以发现,时年57岁的齐白石开始定居北京,而刚到京城的齐白石默默无闻,生计窘迫。从《庚申日记并杂作》中的记述可知,当年齐白石的润格,一个扇面定价银币两元,才是同时期一般画家价码的一半。也正是在陈师曾的建言之下,齐白石取法新意,变通画法,自创的“红花墨叶”的梅花终于被各界接受。

a4.jpeg

齐白石老先生与梅兰芳先生是好朋友,经常来往


从新鲜披露的这批信札中,人们还可了解到齐白石与京剧大师梅兰芳从相识到相知的友情。两位大师是经过友人介绍相见的。在齐白石眼中,“兰芳性情温和,礼貌周到,可以说是恂恂儒雅”。当天,梅兰芳请齐白石画草虫给他看,并亲自给齐白石磨墨理纸。画完了,他唱了一段《贵妃醉酒》,非常动听。

而后的一次见面中,梅兰芳甚至给不为人知的齐白石解围。据日记描述,那一次齐白石到一官宦家去应酬,满座都是阔人。他们看齐白石衣服穿得平常,又无熟人周旋,谁都不来理睬。

齐白石日后回忆说,“我窘了半天,自悔不该贸然而来,讨此没趣。想不到兰芳来了,对我很恭敬地寒暄了一阵,座客大为惊讶,才有人来和我敷衍,我的面子,总算圆了回来。”

事后,齐白石特意画了一幅《雪中送炭图》送给梅兰芳。画中题诗说:“而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齐白石借此感叹势力场中的炎凉世态。

也许是早年的经历,养成了之后齐白石对官宦势力的傲骨。展览中的一幅手札,勾勒出1940年北平沦陷后,80岁高龄的齐白石深居简出,隐居铁栅屋时的情形。齐白石手书告示称:“中外长官,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直至抗战结束,国土光复,齐白石才恢复了卖画刻印的生涯。

“寂寞之道”当以寂寞呈现

齐白石的日记及诸文,除个别篇章和论画段落外,几乎都没有大规模发表过。齐白石将艺术视为“寂寞之道”,从不宣传自己,这些日记和文章也向来不示人。

在老人逝世后,家属将包括手稿在内的遗作捐给拟建中的齐白石纪念馆,后因种种原因,纪念馆并未建立,所以这些遗作被辗转收藏于北京画院。

a6.jpeg
a5.jpeg

a7.jpeg

齐白石国画小品三幅


今天,这批手稿通过展览的形式呈现给广大观众,向世人提供鲜为人知的关于齐白石生活、思想、情感、性格、交游、成长和艺术创作等各方面的第一手原始材料。对于齐白石学术研究和20世纪美术史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白石老人手稿中的日记与齐璜口述、张次溪笔录整理加工的《白石老人自述》相比,可以说是零散的、片断的,但它们却具有相对时间段的连续性,具有很强的细节真实性,是近距离了解齐白石人生的原始记述。

“人生若寄——齐白石的手札情思”展览的意义在于整个板块中以老人的自述做框架,以院藏画作、手札为呈现元素,而没有过多的说教与阐释。齐白石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他的成功并非偶然。其在诗书画印各方面成就在于他自身的刻苦努力与敏感的艺术潜质,在于他一生中得力于胡沁园、樊樊山、王闿运、夏午诒、郭葆生、林风眠、徐悲鸿等一批“知己有恩”,也在于他的健康与长寿。在所有的成功要素中,齐白石的勤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从展览中陈列的一本本日记、诗稿、手札中我们可以想见,一位50多岁的长者在“五出五归”路途中,于驿站、于舟中、于邮亭提笔舔墨,匆匆记下当时当地的所见、所思、所想,有些近乎生活琐事,这些长年的积累,完整地呈现在此次展览中,雕琢出一位丰满而鲜活的白石形象,让我们有幸能够从艺术家主体的角度,更为深入地体味白石老人笔下的艺术人生。

如今,齐白石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拍卖市场的宠儿。动辄百万甚至过亿的画价掀起的喧嚣,和白石老人一路走来的“寂寞之道”形成令人回味的对照。

阅读老人当年为出版《齐白石选集》所写的文字:“予少贫,为牧童及木工,一饱无食,而酷好文艺,为之八十余年,今将百岁矣。作画凡数千幅,诗数千首,治印亦千余。国内外竞言齐白石画,予不知其究何所取也。印与诗,则知之者稍稀。予不知知之者为真知否?不知者有可知者否?将以问之天下后世……”

至此,独自漫步美术馆展厅,浸淫在文字图画所还原的白石先生的真实世界中,唯有唏嘘。.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4-6-26 03: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9-29 08:20 AM , Processed in 0.03720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