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蛋糕1897。自工业革命之后,西方世界日益强大,中国却成为停滞、专制的帝国,来自西方世界的人们一次次的被这个高傲、封闭的帝国拒之门外,一次次被无情的羞辱,中国成为无礼、野蛮的象征。(来源:新华网)
德国人拍摄的1900年。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访华,更使这种形象得以巩固,深化。从此,中国在西方人眼中不再神秘,1840年的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讲,不过是用枪炮对这种中国形象的一种确认而已,从此,西方对于中国取得了完全的自信。
诡计多端的中国人走“后门”,鬼鬼祟祟潜入美国北疆(19世纪末美国出版的讽刺中国的政治漫画)发生于1900年的义和团战争,是这种形象认知不同的高峰——在1898年前后,多个了解中国的驻华使节被召回,中国形象在西人眼中已经低落到与非洲同等地位。
西太后。在不断的碰撞和交流中,西人对中国的认识也开始多元化,多层次化,从洋务派聘请的洋教习,到各大媒体的驻华记者,除了傲慢与偏见之外,也给西人认识中国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西方镜头下的1850年中国。西人真正得以深入了解中国则是在国门全开之后,随着交流的日渐加深,不少在华时间久的学人和记者竟能由于处于更加超脱的地位,能够以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中国,得出了许多国人难以自我认知的结论。
反而是中国内部自身,由于隔阂日久,未能意识到这种进展,依然将西人投来的注视和观察,研判为一种误读,从而激起强烈的反弹。
图为1870年的宁波海关巡逻艇 。
这是最早的一个封面,期刊时间是1924年9月8日。封面人物是吴佩孚,
这个封面人物是蒋介石,期刊时间是1927年4月4日。小字说明:总司令蒋介石。“General Chang kai-shek”。这是指时任北伐军总指挥的蒋中正,说明时代在关注中国国民革命军的北伐。
这个封面人物是末代皇帝溥仪,期刊时间是1934年5月5日。小字说明:亨瑞溥仪。“Henry PuYi”。
一个穷苦的家庭坐在关了门的银行的阶梯上,1945年上海,George Lacks摄。
抗日战争时期,这张中国士兵肖像出自摄影师卡帕之手,并成为当年《生活》杂志的封面人物,让美国及世界了解了中国抗战的决心,赢得了广泛支持。
图为解放前的上海街头
图为《乘凉的男子》,由Howard French 拍摄。美国摄影师 Howard French 一直在记录上海旧街区的最后遗貌。20世纪早期的街区正在被夷为平地,供2010年世博会及现代开发之用。
这是1958年12月1日的封面,人物是毛泽东。封面的右上角引用了拿破仑的一句话,我们经常把它译成:中国是一头睡狮,醒来后她竟震惊世界。
这是1959年10月12日的期刊,人物是刘少奇。左上角的文字是:红色中国的第一个十年,工作,清洗,失望。从画面上看,刘的表情不轻松,背景是无数的蚂蚁,高举着红旗。
这幅是1963年9月13日的封面,标题是:红色中国,狂妄的被孤立者。船头上的四个人物是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和邓小平。一艘过分拥挤的大船,船舷上摞着补丁,船上热闹非凡,标语上写着打倒赫鲁晓夫,打倒资本主义。
这是1971年4月26日美国乒乓球运动员在长城的合影。这也是中国展开乒乓外交,与美国接近的一个策略。
图为尼克松访华时的中国
北京长安街
1983年的上海
1984年4月30日的《时代》杂志:“中国的新面貌, 里根将会看到么?”。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手里拿着可口可乐,面露微笑,很直白的表现了中国正在开放,人们将要开始新的生活的景象。当然这也是对里根总统访华的一篇报道。
1984年北京35周年国庆阅兵
1985年9月23日。题目是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画面很清楚地对毛和邓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游行的队伍高举着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
1987年6月8日。中国走向疯狂——文化大革命的回忆。
1989年10月2日。在中国一天的生活。
1993年上海等公车的人们
2007年1月22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文内标题用的则是《中国世纪》
北京2008奥运会展望——刘翔
原定2009年9月28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则于当月19日提前出版,“China's Moment(中国时刻)”躍然纸上,以鲜红的五角星作封面设计,美国媒体关注新中国成立60周年。
组图:西方媒体图片上的中国形象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