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4|回复: 0

谍战,是政治也是“游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28 08: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谍战,是政治也是“游戏”.

2013-06-28 08:20:14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雍兴中 特约撰稿 吕正韬

s216.jpg (何籽/图)

“当我们提到间谍时,神经深处的敏感的空想组织就会受到刺激。”

在不为媒体和公众知晓的层面,国家间相互抓捕间谍遣返、判刑的事件,几乎天天在不间断地“上演”。


间谍绝不仅仅是获取情报的力量而已,他们又往往成为国家间甚至国家内部政治斗争的工具。


两个29岁的年轻人最近让美国伤透脑筋。其中之一避祸香港的前CIA雇员爱德华·斯诺登,他揭发“棱镜门”轰动全球。2013年6月23日,斯诺登登上了从香港前往莫斯科的飞机,之后,斯诺登消失在莫斯科机场。

相形之下,斯诺登的兼前同事瑞安·克里斯托弗·福格尔受到的关注则要小得多。这位表面身份为美驻俄使馆政治处三等秘书的CIA特工,在2013年5月13日晚从事间谍活动时被捕。要知道,在他被捕之前,“间谍”这个词已经被美俄两国政府有意遗忘了3年。

斯诺登、福格尔在公众视野中出现又消失,都指向俄罗斯。仿佛他们在用自身的经历告诉人们,美俄间谍战的大幕从未落下。

一排排墓碑

先锋间谍小说家艾瑞克·安伯勒在《给某个间谍的墓志铭》中写道:“当我们提到间谍时,神经深处的敏感的空想组织就会受到刺激。”但被捕时的福格尔实在让人扫兴。

“一顶金色假发,一捆现金,还有打印在A4纸上价值一百万美元的招募计划。”英国《独立报》驻莫斯科记者肖恩·沃克(Shaun Walker)在报道中不无嘲讽:“比起现实CIA特工,这听起来更像是‘王牌大贱谍’。”

据来自俄罗斯的消息,福格尔2011年几乎是一抵达莫斯科,俄联邦安全局就已确认了他中情局特工的身份,并对其进行了严密的监控。

福格尔数次试图策反俄联邦安全局的官员,发展服务中情局的卧底。然而,福格尔未曾料到,他看到的成果都是俄安全人员“认真配合”的表演。于是,当他怀着喜悦和兴奋与发展成功的“卧底”见面时,他却被这名“卧底”逮捕了。

俄特工用摄像机和相机记录了5月13日当夜抓捕福格尔的全过程,并向媒体展示了在他身上搜出的假发、罗盘、招募信,以及“特殊技术设备”等证据。

由于证据确凿,美驻俄大使迈克尔·麦克福尔不得不应召到俄外交部,聆听俄罗斯当面抗议。

除了福格尔案件,俄罗斯同期还透露了另一起美国间谍事件。早在2013年1月11日,俄罗斯就抓获了一名美国间谍季兰·本雅明,其被捕时身份是美国使馆经济处三等秘书。

这一间谍案,俄方之前并未对媒体公布。俄联邦安全局解释说,俄联邦安全总局2011年已正式警告中情局莫斯科代表处,而福格尔案表明,中情局再次越过了“红线”。

事实上,被披露的间谍案件永远是极少数。相互抓捕间谍、遣返、判刑的事件,几乎充斥了国家交往的历史。正如人们所说,间谍史注定是间谍失败与受挫的历史,是一排排间谍的墓碑。

不曾宁静的“无声战争”

每一次的间谍风波,美俄双方都会指责对方是“冷战思维”。遣返福格尔之际,俄外交部称,“像‘冷战’时期的这种挑衅行为绝对不会有助于加强互信”。

此类外交辞令充分证明冷战谍影留给双方的记忆之深。彼时,在信仰和国家利益的名义下,以中情局和克格勃为代表,东西阵营间谍相互渗透程度令人惊叹,各种剧情极为曲折复杂的谍中谍大案和间谍手法,不断挑战着人类的想象力。

这其中著名的有1950年卢森堡夫妇核间谍案,1963年的世界间谍史上最著名、最成功的“红色间谍”哈罗德·金·菲尔比案,1981年使波兰政府军管计划彻底泡汤的库克林斯基上校案,等等。横亘在东西德之间,孤野荒凉的格利尼克桥也因美苏经常选择在此地交换间谍,而以“间谍桥”的称谓闻名于世。

冷战后,美俄间谍战有所缓和。从冷战结束到今天,美苏公开曝光的间谍案约17起:1994年至1998年6起,其中俄罗斯间谍4起,美国间谍2起;1999年一年就发生了5起,其中俄罗斯间谍2起,美国间谍3起;2000年到2001年间为4起,俄罗斯间谍3起,美国间谍1起;2002年到2013年的11年间仅发生2起间谍案,美俄各1起。

间谍案是现实国际政治的生动写照。在苏联解体后的20年里,美俄间谍战总体呈现出由美攻俄守到重归平衡的状态。

苏联解体之初,俄罗斯谍报战线几乎瘫痪。叶利钦重整俄罗斯情报系统。他将克格勃分解为两大部门,分别是继承原克格勃第一总局的对外情报局,主要执行渗透行动,和继承原克格勃第二总局的联邦安全局,主要负责执行反间谍行动。

在这一阶段,俄对外情报人员减少了50%,驻外情报站减少了30%,非洲和远东地区大多数国家的情报活动完全停止,在西方国家的情报活动大幅减少,潜伏美国的间谍回撤和损失近90%。

为了向美国示好,1991年12月,俄罗斯甚至把克格勃在美国驻俄使馆中安装窃听器的分布图送给美国。俄破获的1993年美国记者恩格伦间谍案,和1994年美国中情局特工汉密尔顿间谍案中,俄罗斯更是要么简单传讯当事人后迅速放人,要么竟然只是对当事人谈话,要他们“吸取教训”。

然而,美国并未对此投桃报李,反而趁机发动了猛攻,取得了这一时期美对俄情报战的三项重大成果:一是窃取俄大量极为宝贵的综合情报,二是深挖出了大量潜伏在美的克格勃间谍,三是策反了大批原苏联卓越的科技人才。

俄罗斯对美国谍战劣势,直到1996年才迎来拐点。这一年,俄罗斯对西方的失望达到峰值,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开始反击,先是高调拘捕并驱逐了从事间谍活动的美西雅图药品出口公司总经理奥普费尔,紧接着又逮捕了在俄境内搜集军事情报的美国间谍布利斯。

科索沃战争使美俄对抗重新紧张起来。间谍大战也高潮迭起。相继曝光的有俄驻美大使馆二秘古谢夫间谍案、美国商人埃德蒙·波普案等数宗大案。2000年3月,曾经的克格勃特工,以强硬政策为执政理念的普京当选俄总统,他对俄情报系统给予了更多关注。从此以后,美俄间谍战再次恢复了对抗平衡。

潜伏者的蜕变

毋庸置疑,高技术侦查手段无论如何也不能取代传统的人力情报。跟人打交道,能够获取技术手段难以企及的核心资料,直至人的心理和思想。所以,间谍“长期布建、重点发展、关键启用”的传统原则仍是情报斗争的关键和核心。

在被披露的福格尔案情中,这位年轻人的关健任务或罪状,就是征募潜伏对象。根据已曝光的信件,美方准备提供给征募者10万美元换取情报,招募信建议,进行每年100万美元的长期合作,而且承诺有额外奖励。

与冷战时期美苏间谍以信仰为名投入斗争相比,这是一份典型金钱的契约。事实上,“红色间谍”佐尔格和克格勃“剑桥五杰”的时代已经逝去。在今天,间谍褪去了在信仰的旗帜下的浪漫色彩,更多地成为一种养家糊口的职业。尤其是对于那些被对方招募的间谍,金钱和物质的诱惑或许是他们最大的动力。

1994年著名的美国CIA双面间谍埃姆斯案就是一件为财而谋的间谍案。埃姆斯是CIA核心部门行动总部的一名高级特工,他手中几乎同时掌握着潜伏进俄罗斯的CIA特工名单和克格勃特工渗透进美国的名单。在他被派驻墨西哥城工作的时间里,他和一名叫作玛利亚的女人坠入爱河,最终和原配妻子离婚。离婚抚养费和玛利亚的物欲要求让埃姆斯负债累累。后来,他主动联系了克格勃特工。在几年的时间里,埃姆斯向克格勃提供的情报致使一百多名美国特工暴露,其中至少10名为美国提供情报的俄罗斯人被处决。埃姆斯获得了俄罗斯人460万美元的资助。

如今,普通公众对间谍的观感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冷战时期,人们总是闻谍色变,因为这些潜伏在身边的敌人是杀戮和颠覆的代名词。1950年代,在美国拥有原子弹而占据绝对战略优势的仅仅4年后,苏联就成功爆破了原子弹。美国人高度怀疑苏联人盗取了核技术,随即启动了挖掘内鬼工程。在美国核武器基地长期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卢森堡夫妇被捕,尽管证据不足,但在民众一片“肃清共产党间谍”的激愤和恐惧中,卢森堡夫妇被判处了死刑。

这个在民众恐惧思维下产生的判决,引起了国际上的强烈反弹。24个国家和地区对卢森堡夫妇进行了声援,巴黎、伦敦等多个国家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甚至罗马教皇都对美国进行了批评。但卢森堡夫妇还是被送上电椅,成为了冷战以来美国仅有被公开处死的间谍。

一般来说,除了少数深度潜伏者外,各国安全部门对渗透进本国的外国情报人员都会有基本掌握。出于政治斗争以及放长线钓大鱼的需要,除非这些人危害本国安全,安全部门大多以实时监控为主。即使对外国间谍实施抓捕行动,如果没有一定的政治需求,国家间也多会低调处置。

然而今天,人们对那些间谍们已经谈不上恐惧,更多的是好奇和围观。无论是美女间谍查普曼还是“大鼹鼠”汉森,带给美俄甚至世界公众更多的是热闹的舞台剧而已。

游戏未完待续

被美国称为“逃犯”的斯诺登,则是一个舞台剧的独特剧目。顺着斯诺登的飞行路线,人们将视线从香港转向了俄罗斯,斯诺登突然的人间蒸发,引发了世界的好奇:斯诺登的“逃亡”计划是什么?他到底去了哪里?

许多人相信,俄罗斯不会放弃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俄罗斯情报部门没有对斯诺登表现出兴趣,那么他们就太不专业了。

事实上,间谍绝不仅仅是获取情报的力量而已,他们常常成为国家间甚至国家内部政治斗争的工具。

而那些被媒体曝光的间谍案,多是出于一定的政治考量。比如,1999年美国大肆渲染抓住了向中国出卖核技术的华裔科学家李文和,对李文和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调查和审判,并在外交和舆论上对中国进行讨伐。然而,最后的事实证明,李文和是清白无辜的。李文和案的大背景是中美战略张力加剧,“中国威胁论”正值沸点之时,这种张力不仅仅投射到李文和身上,在不久之后,就接连发生了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使馆事件,和中美南海撞机事件。

2010年的美俄大规模间谍交换事件也事发微妙。其时,美国曝出抓捕了俄罗斯在美的10名间谍,而后俄罗斯宣布抓获了美国的4名间谍,事件以冷战结束后最大的间谍交换为结束。

美国安全部门宣布抓住俄罗斯间谍的时间,选在美俄两国首脑刚刚亲密无间,谈笑风生的“汉堡外交”之后。这令奥巴马和梅德韦杰夫都尴尬窘迫,颇为不堪。

外界大多认为,逮捕俄间谍并不是奥巴马的初衷,而是美国安全部门“绑架”了总统,因为以中情局为代表的美国鹰派势力对奥巴马推动美俄关系缓和怀有不满,他们试图扮演搅局者。俄罗斯智囊机构也发表评论说:“这起丑闻完全是凭空捏造。它是美国鹰派阻止我们两国关系重启的企图的一部分。双方都有一部分人还在延续冷战思维,而这就是他们的工作方法。”

时过境迁,在福格尔案发之后,俄罗斯亦有声音表示,这起间谍事件试图影响俄罗斯政策的制定。

俄科学院美国和加拿大研究所副所长、历史学博士克列梅纽克指出,情报人员到处都有,俄罗斯的特工在美国被抓也时有发生。“理智的人都明白,不应当将这件事同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利益混为一谈。”克列梅纽克相信,间谍事件主要是“做给凡夫俗子看的”,为的是制造反美舆论。

一些政治分析师认为,冷战结束二十多年来,美俄两国间谍活动从未间断,这更像是两国间永恒而隐秘的游戏。

作为新游戏的开始,当下,美国国务卿克里出言警告了俄罗斯政府参与斯诺登案可能面临的“后果”。

大家都在看斯诺登的选择。从斯诺登目前的选择来看,他去的每一个地方,都可以说是美国的对立面。

大家也在看美俄的选择,因为间谍游戏未完待续。即便有无孔不入的网络,传统的间谍仍活跃在看不见的舞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6 08:36 AM , Processed in 0.02894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