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97|回复: 1

[哲史艺丛] 木心:被高估的文学大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14 02: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木心:被高估的文学大师?
陈丹青过分推崇说了外行话

时间:2013-03-14 10:15:31  
来源:羊城晚报  

晚年木心 t72.jpg



t73.jpg 陈丹青
 

  【千龙文化编者按】 木心的新书《文学回忆录》使得读者得以一窥其文学理念。他讲19、20世纪文学,观点随性、特出,但也是一种品位的暴露,承继其不招人喜爱的诗作。纳博科夫真诚地说:“爱陀思妥耶夫斯基甚于爱契诃夫的人永远也不能掌握俄罗斯文学和俄罗斯生活的本质,而且,远为重要的是,他们永远不能掌握普遍的文学艺术的本质。那些不喜爱契诃夫的人们绝不属于公正的一类。”木心对契诃夫浮掠的、不公正的评价,也可推之他论福楼拜、纪德、加缪时的蛮横。他认为契诃夫失败在写的过于通俗,19世纪短篇远逊20世纪。这是可笑的外行话,也悖逆纯正的渊流。文学史上作家多如牛毛,然而凭以可准确鉴定阅读者文学品味的不出几人。从木心的诗作与部分随笔观之,或者能如毛姆的断言:“赞赏他(契诃夫),就证明自己的鉴赏力;相反,就等于承认自己是外行,凡夫俗子。”    【千龙文化·下午茶】木心留给世界的礼物

  谈木心

  木心,本名孙璞,1927年2月14日生于浙江乌镇,1982年定居纽约。他读书、绘画、写作,他在纽约给陈丹青、曹立伟等一群中国艺术家上课,讲世界文学史讲了五年。

  2006年起,在陈丹青的推介下,木心的作品得以陆续和大陆读者见面,读书界甚至将2006年称为“木心年”。2011年12月21日,木心逝于乌镇,逾百名年轻读者从各地赶来,表达哀思。

  2012年底,木心逝世一周年之际,陈丹青公开了十八年前的木心讲义,并将他在纽约听课时的五大本笔记一一录入电脑,交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逾千页的《文学回忆录》。最近,该出版社又推出《木心纪念专号》,“专号”分上中下三辑。一些报刊也连篇累牍地刊载木心的作品,对他进行集中报道。有媒体将木心称为“被遗忘的文学大师”。

  与此同时,也有学者认为木心的影响力纯粹是陈丹青一厢情愿的推介结果,其作品的文学价值并没有所说的那么高超,甚至认为他的行文间流布着一种“酸腐”气。究竟木心的文学价值如何?为什么今天我们在谈论木心?当我们谈论木心时,我们在谈些什么?


现在对木心的评价过高

  羊城晚报:据陈丹青介绍,木心先生开始写作,是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恢复密集写作,是在八九十年代。他说木心“可能是我们时代唯一一位完整衔接古典汉语传统与五四传统的文学作者”。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张柠:从文学价值来看,我认为现在对木心的评价是过高的。陈丹青对木心的这个评价,应该是有边界的。仅从语言的角度来看,可以这么说。但换个作者,作品里出现既古典又现代的词汇和知识,也完全可以。现当代的东西中融入古典知识要素,这是从文字和词汇层面来看的。

  但从文学角度来看,木心的文字当然没有“衔接古今”这么高的地位。“文学”有其自身的要求,“语言”不过是“文学”的直接呈现形式。语言的表现力固然重要,但语言结构、叙事结构和意义体系之间的关系,是文学评价的重要尺度。木心是画家出身,人文素养和文史哲功底不错,但这和文学没有必然的关系,不能说人文素养好,文学创作就一定很好。

  羊城晚报:有喜欢木心的人认为,他的魅力在于他的“自成一家”,他太特别了。甚至还有观点认为,说我们都不配读木心。你认为木心的文学价值何在?

  张柠:木心的散文集、诗集、小说集我大致看过。较好的如《琼美卡随想录》,也只是些随感录式的东西。鲁迅的《热风》也是随感录,有很强的总体性和针对性,从文明批判和社会批评的角度唤醒国民,是现代启蒙的声音体系中的强音符。木心的随想录的特点,是超时间的生命感受的表达,带来的好处是,他创作时代的读者可能觉得不错,今天年轻人读来也觉得可读。他的随想有很多对先贤哲人观点的转述和零星点评,尼采的转一点,蒙田的转一点,把这些东西串在一起,像是生命感悟的“串烧”,名人观点的“串烧”。这种串烧再加上他比较清晰干净的文字,读者很快就能理解和接受。因此他有可读性,有市场,但这不代表他有多高的文学价值。木心的作品不能满足对文学阅读要求稍高的读者。

  他诗歌中的机智、机灵、幽默还是有点可爱的。不过他的诗歌跟他的随感录很相似,因而是分行的“随感”,不像诗歌。

  羊城晚报:他的小说呢?有当代小说家在微博上评论木心的小说“矫揉造作没有人味”。

  张柠:拿《温莎墓园日记》来说,不能算小说,只能算是“故事”。故事(story)和小说(novel)是两个概念;前者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文类,后者是一种现代文体。木心的小说基本上像故事。但和标准的“故事”又不一样,有很多抒情成分,自己跳出来的时候较多,不像个讲故事的人。既有故事的外形,又有散文的笔调;既不是现代的小说,也不是传统的故事,又不是标准的散文,我只能称它为“特写”。

  总体来说,木心不擅长诗歌,也不擅长小说,最擅长的还是随感,但他个人过多地跳出来议论时,让人有点厌恶。一位作家在表达过程中太注重自我,好像要将每个词汇、每句话,都变成一串项链,挂在自己脖子上。

  木心的文字有点“老清新”

  羊城晚报:你前面提到木心的文字还是不错的,你认为他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张柠: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语言没有1949年以来其他中国作家所受到的政治化的影响。为什么当代年轻读者会喜欢木心这类文字?因为看多了“红色经典”,还有那些过强意识形态和政治色彩的文字,遇到去意识形态化的文字,读起来反而很舒服。这几年台湾作家的作品在大陆比较畅销,比如白先勇、朱天文、朱天心,甚至胡兰成,大陆读者觉得这样的作品新鲜,里边没有政治化的东西,吸引读者也是有道理的。

  羊城晚报:其实木心的随感非常适合在微博上传播,短小、机灵,读者喜欢他和现代的传播媒介有关系吗?

  张柠:现在流行“小清新”,木心有点“老清新”。小清新的特点是,直接面对物来议论,而不是对物所处的历史脉络和人文环境进行总体把握。比如,看见一朵开放的花,传统现实主义的写法,首先是环境描写,然后再写这朵花。但小清新是,没有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直奔这朵花。比如这朵花开得真美,摘回家放在花瓶里,然后我睡觉了,第二天醒来发现水干了,花死了,我哭得一塌糊涂。花的命运本身变成了历史事件,但没有告诉你这朵花在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中的遭遇。

  小清新最典型的特点是,瞬间感受物的历史。日本人叫“物哀”。看着一朵樱花绚烂地开在树上,落在地上,化入泥土,这是花的历史,避免了对历史环境和社会背景的把握。木心的东西就有这样的味道,他的随笔可以称为“老清新”。“老清新”跟他年轻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关,就是大上海的小布尔乔亚生活。

  其实木心这种小机灵也蛮好,就像是风铃一样,叮当作响,很惬意,但“木铎金声”才令人震撼的,不是风铃的那种叮叮当当。

  陈丹青过分推崇说了外行话

  羊城晚报:谈论木心不得不谈到陈丹青,一直是他在不遗余力地推荐木心。

  张柠:我们不去猜测这背后的动机,比如师生之谊什么的。实事求是地看作品,陈丹青推崇木心的文字,这没问题。除了读读鲁迅那些严肃的、冷峻的文字之外,读读木心这种软而轻的文字也可以。但是,从推崇木心,变成认为木心是文学大师,是有问题的。

  羊城晚报:这让我想起董桥。先是说,你一定要读董桥;然后是,你不一定要读董桥;再然后是,你一定不要读董桥。现在我们谈论文学,是不是都特别喜欢捧杀和棒杀?

  张柠:这可能是出版商为了达到宣传效果的说法。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可能比较热衷于关注短时段的事情,也就是“事件”。中时段的叫“局势”,长时段的就是“历史”。我们讨论问题,要关注不同时段里的效果。

  作为短时段的出版新闻事件,要达到的时尚阅读效果。但不要急于把这个东西变成中时段或是长时段的东西。时尚阅读要放入文学史,那当然要很谨慎。一定要读懂和一定不要读某某某,这些都是新闻事件而已。

  羊城晚报:微博上不少人转发陈丹青前阵子接受采访的视频,有作家对他在视频里关于文学的表述有不同意见,甚至是尖锐的批评。他说自己到了一定年纪后就不读小说了,因为不再需要小说来提供阅历。

  张柠:陈丹青关于小说阅读的这个说法是不对的。他本人作为画家,有很好的艺术感觉和人文素养,在大原则问题上的看法也正确。接受采访时估计他没有做太多准备,他谈论阅读,尤其是文学阅读,不是作为文学内行在谈,更多是从一般读者的角度谈,甚至于他作为艺术家应有的敏锐性,在这个对话中也不见了。

  文学传递的不仅是经验,传达经验甚至是次要的。真正的文学,不是讲故事,不一定传递经验,更重要的是唤醒你坏死的经验。一个人活得越长,他的经验被钙化的可能性越高,文学艺术作品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唤醒”,重新激活你钙化了的僵死了的经验。

  文学作品中甚至会出现有没什么现实逻辑可言的经验。难道能说活到四五十岁,有很多人生经验,就可以不再读文学作品了?

  谈非专业话题容易出问题

  羊城晚报:陈丹青作为公众人物有一大批粉丝,尽管他对文学的这段看法有失偏颇,但还是有大批年轻人都追着他,相信他的品位。

  张柠:当他变成公众人物,经常裸露在公众面前,就很容易出问题。公众这个群体非常庞大,同时也包括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当这些人带着专业知识背景,去看你作为公众人物如何谈论某个专业问题,就会发现漏洞。公众人物在书斋里可出现在公众领域,谈论非自己专业领域的话题时,就很容易出问题。

  就好比大家在公园里围观一只猴子,猴子身手麻利,捉虱子一捉一个准。当围观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猴子开始兴奋,翻跟斗,但一翻跟斗,猴子屁股就露出来了。

  羊城晚报:为什么这么多年轻人喜欢陈丹青?

  张柠:因为陈丹青讲常识。我们在各个领域培养了很多所谓的“精英”,但忽略常识,甚至反常识。他讲常识讲得比较好,很生动。这也是我对他印象不坏的原因。但我们刚才谈论了很多话题,还是谈文学专业的问题。所以会觉得他有漏洞,但常识问题他是讲得不错的。

  羊城晚报:颇为吊诡的是,他以讲常识而被大众喜爱成为公众人物,但现在他在文学领域推荐木心,而且得到了相当多读者的认可。

  张柠:公众需要导师,公众人物就是公众的导师。用一个优秀的大脑,去替代众多的大脑进行思考、判断、选择,成本相对较低。但也有问题,那就是我们上面所谈论的。我倒是希望我们的教育目标,去要培养众多能够独立思考、判断、选择的大脑,而不是一个万能的大脑。
别把木心 造成文学的神

  @沈浩波(著名诗人、出版人):我只读过木心的诗歌,觉得该说两句。1、木心的诗歌,文学格调不高,过于文人了。2、文人气、才子气等,是文学的天敌,莫把文人当文学,别给文学穿长袍。3、警惕文人趣味,警惕趣味化,应是文学的常识。4、陈丹青先生在很多领域成就卓著,但对文学的鉴赏,文人趣味过重。文人气和痞子气都是品格不太高的文学,本质上都是文学精神不纯的表现,从某种程度来讲,甚至可以说是一回事,都是文学之外的东西占了上风。

  @漫游者粒子(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梁艳萍):同意。别把木心造成文学的神样。读过木心的书,有些见识,才子气、文人气重,文学味淡。文学史讲座特别是日本文学,也有知识的错误——很奇怪,丹青先生出版时为什么没有校订,编辑也没有校订?

  @深圳陈寅(深圳特区报总编辑):绝对同意。木心、董桥等等是一路的,不喜欢。

  No

  不能赶尽杀绝 文人才子

  @李月亮(专栏作家):严重不同意。1、木心的主要成就不在诗歌,所以不该只读过诗歌,就下全盘的结论,否则就好比我只看过你照片,就说你人品不好一样。2、若文人气、才子气是文学的天敌,那什么是文学的朋友?这个社会已经够功利够世俗了,现在还要把文人和才子赶尽杀绝,不带这样的。

  @孤山鹤亭(出版人钟高渊):不敢苟同沈浩波先生的观点,别的就不说了,文人气,乃至文人的骨气,正是当下文学界所缺失,需要补充的“钙片”。陈丹青先生的眼力是独到的。

  @徐江微博(作家、诗人、批评家):我对这路作家的看法是:给汉语带来了精致性上的丰富,但造神不必。


     他们也曾被高估?

  柴静

  “火柴的柴,安静的静。”柴静喜欢这样介绍自己。她因进入一线采访非典而为广大观众熟知,因多数选题涉及关注社会边缘人群和曝光社会问题而被人们称为“新闻女侠”。

  2012年12月,柴静讲述自己央视十年经历的新书《看见》出版。在新书首发式上,柴静的央视老友邱启明担纲主持,张立宪、崔永元、白岩松、罗永浩、陈晓卿、史航、周云蓬等一众好友到场助阵。随后,在北京、广州、深圳的签名售书现场,上千名读者排队等候,只为见见心中的“偶像”。有人说她是当代林徽因,有人说她是央视最穷主持人,也有人说她是当今的“女神”。

  然而,声名鹊起时,一场“倒柴运动”也随之而来。“倒柴风波”从八卦柴静的情史开篇,娱乐杂志爆出她早已结婚,甚至挖出了她之前的段段情史。紧接着,有人质疑其新闻素养的专业性。闾丘露薇认为:“如果一个记者,做新闻只关心新闻中的人,而不是新闻事件背后的原因,那就变成了一个单纯的倾听者,这是不称职的。”不过,随后她也在微博上表示,“我对批评个人没有兴趣。作为一个新闻从业人员,一个新闻教育工作者,我觉得有责任表达我的观点,也希望大家对于新闻这个行业更多讨论。”

  没过多久,节目主持人董路发表博文《柴静,你能看见自己吗?》,董路认为,柴静的名气依托于两个舞台,中央电视台和老男人饭局,老男人是倾力相助的“编剧”,CCTV的团队是鼎力烘托的“导演”,而柴静需要的只是——“演”。

  蒋勋

  港台图书一直是大陆出版界、读书界的一大热点,近些年来,受大陆读者追捧的港台作者更层出不穷。《孤独六讲》《生活十讲》《蒋勋说红楼梦》……台湾作家蒋勋的一系列作品跟大陆读者见面后,很快掀起一阵蒋勋热。这阵热风也引起不少专家学者的注意,但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

  2012年3月,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江弱水接连在媒体上发表文章,对台湾作家蒋勋的几本图书进行文本细读式批评,指陈其中许多错误。江弱水在《美言不信的蒋勋》一文中写道:“读了《美,看不见的竞争力》,我觉得中古的几位大诗人,陶渊明,李白,王维,白居易,都会出来找蒋勋拼命。”“我从来没有见识过这样不严谨的写作,比所有的‘戏说’和‘大话’都强,几乎算得上‘穿越’了。如果说这是中文世界的三聚氰胺或者塑化剂,不算是过于严厉的指控吧?”江弱水甚至在文中最后说:“这是忽悠的典范。”

  作家廖伟棠、张晓舟、王晓渔等也在微博发表评论,认同这种批评,甚至称蒋勋“轻浮无耻”。

  江弱水还在接受采访时称,他在台湾大学里的朋友来信说:“蒋勋的东西一向如此,他在台湾的主力读者是不太读书的,偏偏他们很担心自己跟不上,就喜欢去听听蒋勋演讲,教学生买他的书,这样就懂得美了,懂得艺术了。台湾瞎吹大陆乱捧,蒋勋就这样成了美学大师。他是被营销出来的,也许富而好礼的社会正需要这样的人。有了蒋勋,证明了国人心中对美和艺术有多向往,纵然那是被歪曲颠倒过的。”

  韩寒

  尽管被方舟子质疑代笔,韩寒至今仍然有着一帮坚定的铁粉。1999年,韩寒从“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脱颖而出,小说《三重门》的出版让他收获了众多荣誉。

  他玩赛车,他写博客,他办杂志,他的一丁点风吹草动都会引来大批媒体和粉丝的关注。2010年4月,韩寒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2011年12月,韩寒连发《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三篇博文,简称“韩三篇”,引发网络论战,有人很喜欢,有人很失望。2012年初,韩寒被麦田及方舟子等人质疑其作品有人代笔。

  导火索是2012年春节前的一篇博文《人造韩寒:一场关于“公民”的闹剧》,麦田在博客中公开质疑韩寒作品另有代笔。1月16日,韩寒发表博文《小破文章一篇》回应质疑,“我的每一个字都是我亲手写下的”,并悬赏2千万“奖励”找到幕后团队操作证据的人。随后,方舟子应声加入战团,将质疑声推向高潮。

  2012年1月19日至28日期间,方舟子在微博上发表《造谣者韩寒》等多篇文章,指出韩寒作品为他人“代笔”与团队“包装”的结果。1月29日,韩寒委托律师正式起诉方舟子,但随后又撤诉。风波渐息,不了了之。

  于丹

  2006年国庆期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在“百家讲坛”连续7天讲解《论语》,她用轻松、通俗的语言解读常人读来不无深奥的《论语》,并将《论语》心得结合当下人们的精神世界,一下俘获了众多观众。名牌栏目遇上黄金假日,再加上国学热在大陆的兴起,于丹一下火了起来,被称为“学术超女”。

  不过,于丹的讲解也引发不少争议。在节目中,她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一句中的“小人”,解释为小孩子。此言一出,世间哗然,不少学者站出来对其公开批判。但这并不影响“粉丝们”对她的追捧。2006年11月,于丹签售新书《于丹〈论语〉心得》,从下午1点半开始,到晚上10点签完最后一名读者,于丹的手酸得抬不起来。

  就在于丹爆红的这几年,关于她所犯的常识性错误一直没停过。《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一书中,她将《邯郸梦》卢生被贬之地“陕州”,说成“陕州就是现在的陕西”,但事实应该为河南省三门峡市。2008年春节期间,于丹在《百家讲坛》上再讲《论语》,又引来不少批评。有批评者指出,于丹开场第一讲就存在多处硬伤,几乎是一分钟一处错。2011年,新书《于丹趣品人生》中提到了伯牙与钟子期,但在《琴之趣》这一篇章中,读者发现她将“伯牙”误称为“俞伯牙”,共有7处之多。

  于丹开了微博后,被网友调侃为“鸡汤盆”,因她善写“心灵鸡汤”。最近,她发布了一条关于张大千的微博,微博最后写道,张大千言:“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世间诸事,敞开心扉,顺其自然。”不过,于丹所说的张大千这句名言,其实出自金庸的《倚天屠龙记》,张无忌在和灭绝师太打斗时,猛然想起《九阳真经》中这句经文,打败灭绝师太。
发表于 2013-3-14 02: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嗯嗯,有道理!

不过也许文学本身的意义已经被高估了,文学家们就更被高估了。

这个世界的本质是政治,是game theory。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5 06:47 PM , Processed in 0.03885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