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0|回复: 0

7亿人"挤"一起 大城市病是否"不治之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7 06: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13-3-7 06:56 PM 编辑

7亿人"挤"一起 大城市病是否"不治之症"?  

2013年03月07日 11:33:45
来源: 新华网
  城镇化率达到52.6%,“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要合理控制规模”。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城镇化发展的论述,引起两会代表委员的热议。雾霾、堵车、水污染、高房价、垃圾围城……我国已进入大城市病集中爆发期,大城市病并非中国独有,国际视野中如何开出一个有效药方?

  
新华网北京3月7日电 城镇化率达到52.6%,“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要合理控制规模”。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城镇化发展的论述,引起两会代表委员的热议。


 
 雾霾、堵车、水污染、高房价、垃圾围城……我国已进入大城市病集中爆发期,大城市病并非中国独有,国际视野中如何开出一个有效药方?

    s486.jpg 治理与危机赛跑 最大人口数屡破“上线”

  不约而同,几位代表委员都把眼下的中国特大城市比作“重病号”。

  “交通拥堵如肠梗阻,空气污染是哮喘,水污染是血液中毒,垃圾围城好比恶性肿瘤,房价居高不下就是高烧不退。”全国人大代表、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副院长罗霞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如松的诊断略有不同:“现在不少城市,肾功能在衰竭,污水、粪便处理不了;肺功能弱化,绿地减少供氧少;肠道问题,很多资源吸收不好,消化不了;脉搏问题,交通拥堵,一些生态主动脉被切断。”

  “药”其实没有少吃,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譬如北京,自1998年起,实施了以首钢搬迁为代表的200多项大气治污措施,而一个PM2.5似乎又“一夜回到解放前”。

  罗霞代表这样盘点各大城市出台的诸多对策:

    看交通,限号、限行、提高停车收费、发展公交系统、把路面拓到上百米宽,但“蜗牛车”依旧满街爬行。

  看城建,疏通沟渠,改造管网,“拉链路”开开合合屡招民怨,一场大雨浇下,还是坐在天桥上“看海”……

  “现在是治理与危机赛跑。”她说,“城市治理措施很多,新问题却层出不穷。就像治理黄河,坝筑得越来越高,泥沙却越积越厚,成了‘地上悬河’,万一哪天溃坝,后果不堪设想。”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说,户籍制度改革、放开异地高考、推进城镇化是未来的方向,可是这会不会进一步加重大城市病?

    s485.jpg 26年“长”出一个北京城 三大误区加重“病情”

  英国伦敦也曾以“雾都”知名,美国纽约中心地带至今还在堵车,墨西哥城的污染导致了“城市蜃楼”……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名认为,城市病是世界工业化中的通病,只是中国发展迅速,把这个过程缩短了,比较集中地凸显出来。

  大城市病归根结底是“大”引起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注意到,截至去年末,北京常住人口达2069.3万人,是1986年的两倍多,相当于26年就多出了一个北京城的人口。

  2011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过半,其中相当部分人生活在大城市。数据显示,3月1日,北京轨道交通全路网客运量首次突破900万人次大关,再创历史新高,上海地铁日均客流量在一年前也逼近700万,高峰限流措施频繁。北京市的常住人口中,每3个人中就有1个是外来人口。

  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唐子来说,“我国城市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付出了大量环境和社会代价。”与外国相比,中国城市建设的三大误区加重了城市病:

  ——几十年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各方面政策都向城市倾斜,城乡之间资源严重失衡,城市承载力受到空前挑战。

  ——按行政级别配置城乡资源的体制,导致地域最广而级别最低的农村难以获得应有的发展资源。

  ——“摊大饼”式的粗放扩张忽视科学规划,对长期性、功能性考虑不足,防灾能力脆弱。

  “我有一次去香港,一个大老板到机场来接,不是开车而是坐地铁来的,因为坐地铁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全国人大代表郭向东说。

    s487.jpg 借力新城镇化 大城市病求解良方

  “北京必须正视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以破解特大城市服务、管理的难题,要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回避不了的现实课题。”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欧阳淞代表认为,从我国目前状况看,难以在一个城市内部找到解决大城市病的良方,必须用大视野来审视。

  治疗大城市本身的病症,应向科学规划、精细管理寻药方,重要的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唐子来委员说:“伦敦少有‘门禁社区’,住宅楼盘都尽可能开放式管理,对缓解交通拥堵很有效。”政府要少些限制思维,多些服务举措,开放、精细、疏导的思维方式是城市管理者应当学习的。

  对于那些仍然想拥入大城市的人,应通过发展水平较高、公共设施齐全的卫星城来分流。全国人大代表王文忠说,“要加强城市群规模的科学规划和布局。”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就要实现人口的就地转移、就地就业。统筹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加强支撑产业发展,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王名委员说,如果不是人人行动起来,光靠政府、靠制度,还是解决不了问题。治理大城市病需要全民参与,比如绿色出行、垃圾分类。

   (记者李柯勇、朱立毅、赵仁伟、吴晓颖)

背景链接

两会视点:生活在城市,不算“城里人”?!

“中国城镇化的现状是,大量在城市有工作的农民工,却没有在城市安家。”全国人大代表、民进党中央常委、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说,“2.6亿农民工,以及众多农民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换取了中国经济发展,助推了城市化的发展,却没有享受到城市化成果,他们被城镇化了。”

视点微评

“大城市病”不是“大”惹的祸

‘大城市病’不是‘大’惹的祸,因此不应轻易谈瘦身,否则容易抹杀一些问题,不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有人看到大城市‘生了病’,什么人多、车堵、出行难啊,就以为是‘大’造成的。可世界上同样还有很多大城市、特大城市甚至巨型城市没有‘生病’,甚至人口比咱们这些城市还多的城市也没‘生病’。比如美国纽约,比我们不少城市的人口密度都高,日本的东京、大阪等城市人口也很密集,但这些城市出行却很方便,看不到我们常见的‘城市病’。”


延伸阅读

“厚道”的城市化之路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的确触目惊心。曾经有学者概括,现代城市化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病”,表现在住房、交通、环境、就业、安全、卫生等方面;二是“城市文化病”,即人们对城市本身的怀疑、失望、厌恶、憎恨甚至敌视等极端心态与行为。

陈锡文:城镇化的发展必须认真解决人口城市化的问题

农民工进城以后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甚至不少人已经在这个城市生活了十年、八年时间或者更长,但是他仍然没有取得城市定居居民的身份,很多必要的公共服务都没有能够享受。所以下一步城镇化的发展必须认真解决人口城市化的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6 03:36 AM , Processed in 0.03349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