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19|回复: 7

[教育漫谈] 父母对孩子真的重要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12 08: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父母对孩子真的重要吗? ZT

对孩子个性的影响,是环境重要还是基因重要?是父母重要还是朋友重要?是家庭重要还是学校重要?

1998年,独立研究员和教材作者朱迪思.瑞奇.哈里斯(Judith Rich Harris)出版了《教育设想:为什么孩子会这样做》。该书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论点: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比我们通常想象的要小得多----至少在决定孩子行为方面,而孩子的同龄人群对其的影响却比想象中重要得多。《教育设想》一书已于近日进行修订并再版增发(自由出版社,2009)。《科学人心智》杂志责编约拿.莱勒(Jonah Lehrer)就哈里斯观念的发展以及为什么老师比家长更重要等问题与她进行了交流。

《科学人心智》:弗洛伊德著名的理论将孩子的许多问题归咎于父母(特别是母亲),而你在十年前出版的有很大影响力的《教育设想》中,认为父母几乎是无辜的,而同龄人却扮演着有更大影响力的角色。是什么让你写了这本书?

迪思.瑞奇.哈里斯:不仅仅是弗洛伊德!所有的心理学家,甚至行为学家,如B.F.斯金纳,都认为无论孩子做错了什么,父母总要负这样或那样的责任。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之一是让父母们安心,我想让他们知道做父母并不是这样一份难度很高的、制造焦虑的工作,培养一个孩子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说明一种方法比另一种能得到更好的结果。

但是我最主要的动机是科学性。在我为大学生写儿童发展教材的这些年里,我从不怀疑父母有很大的能力可以影响他们孩子的个性(这一信仰现在我把它叫做“教育设想”)。但当我最终开始对此怀疑并对证据进行更进一步研究后,我震惊了。大部分的研究都有很大缺陷,完全没有意义,而运用更严格方法进行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支持这一设想。

《心智》:学术界对此的反应如何?

哈里斯:最初大家的反应是离题千里的。心理学教授们根本没有读过我的书,就被问及他们对书的看法,所以他们的评论只能是以“听说”为基础的,许多人回答说“哈理斯忽略了大量的证据”,但当被追问到要明确说明我忽略了哪些证据时,他们所说的恰恰是我在书中已详细分析的种种研究调查;或者,他们告诉记者他们正在进行一项尚未发表的研究,如果发表了,就将证明哈里斯是错误的。我努力地追踪这些“未发表的研究”,在我的第二本书《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W.W.诺顿出版社,2006)中进行了阐述。

过了一段时间后,教授们平静下来了。一些人开始听我在说什么了,也许是因为我也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些文章。我的研究成果现在被许多心理学教材引用,并被指定为大学课程。当然,大多数发展心理学家仍然不同意我的观点,但至少他们认识到了还有另一种观点的存在。

另外,在研究方法上也有了一些进步,这倒不是因为我的唠叨,而是因为关于基因对个性的影响现在有了更多的了解。举个例子,以前常说认真教育孩子的父母常常会有认真学习的孩子,而现在这样的说明已经不够有说服力了。这是孩子向他们的父母学习的结果,还是孩子从父母那里遗传了基因的结果?运用正确控制的研究一向是倾向于后一种解释。事实上,血缘亲戚中的个性相似性几乎可以完全归因于遗传,而不是环境。被领养的孩子在性格上就与养父母不同。我并不特别感兴趣于基因方面的影响,但关键是必须把它考虑进去。除非我们知道孩子对环境有什么影响,我们才能知道环境对孩子的有什么影响。

《心智》:为什么你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观点?换言之,为什么我们这么相信父母应该很重要?

哈里斯:这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质疑一个受珍视的文化神话总是件冒险的事。大部分人都没有意识到不同的文化中父母的角色有不同的神话。相信父母有很大的能力来决定孩子是什么样子的,实际上是一个形成并不久的观念,在上世纪中期后,普通的父母才开始相信它。我是1938年出生的,那是在文化转变之前,那时的父母对各自工作的描述跟现在大为不同。父母们没有觉得是他们牺牲了自己的便利和舒适来满足孩子的要求。他们不操心怎样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事实上,他们常常觉得太多的关心和表扬会宠坏孩子,让他们变得自负。体罚是很常用的,如果孩子违反家里的规矩。父亲很少或根本不照顾孩子,他们在家里的主要作用就是执行惩罚。

在过去的七十年里,所有的这些都戏剧性地改变了,但改变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人们还是跟以前一样。除了体罚减少了,今天的成人并不比他们的祖父辈少一些进攻性。除了表扬和感情表达增加了,他们并没有更幸福或更自信或心理更健康。这是一种测试儿童发展理论的有趣的方法:说服成百上千万的家长按一个理论来教育孩子,然后坐下来看取得的结果。好了,现在结果出来了,他们并不支持这个理论!

《心智》:从你写书后,你的观点有没有完全改变?

哈理斯:我的观点是扩大了而不能说是改变了,我已经弥补了一些漏洞。在《教育设想》第一版发表几年后,我意识到书中所写到的一个理论----团体社会化理论还不完善。这一理论很好地解释了社会化问题----孩子学会他们的文化所认可的行为、技能和态度的方法----但没能解释个性发展问题。当孩子开始变得社会化,他们的行为就与其他同性别的同龄人更为相近,但是,个性的差异并没有消失----如果有差异的话,差异会变大。例如,团体社会化理论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同卵双胞胎会有不同的个性,即使他们是在同一个家庭中长大并属于同一个同龄群体。这是我在《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一书中解决的难题。我将前面的理论进行了扩展,新的理论认为人类思维是分模块的,它包括一些不同的组成部分,每一部分经过进化的设计,可以完成一项特定的工作,而有三个不同的思维模块是跟社会发展有关的。第一个模块处理关系问题,包括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第二个模块处理社会化问题;第三个模块则使孩子通过找到自己的特长来找到出与同龄人竞争的成功策略。

《心智》:你强调老师在孩子发展中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如何在公众政策中应用这一儿童发展理论?

哈里斯:已经有很多的证据表明,孩子在家里学习家里应有的行为(这是家长可以有很大影响力的地方),在外面学习外面应有的行为。所以,如果你想要孩子在学校里的行为有进步----比如说,让他们更勤奋学习,少在课堂上捣乱----那么,改进他们的家庭环境是无济于事的,你需要的是学校中的干预,这就是老师可以有很大影响力的地方。一个优秀的老师可以影响整群孩子。

老师最大的挑战是不让这群孩子分裂成两个对立的派系:一派是喜爱学校喜爱学习的,另一派是厌恶学校厌恶学习的。如果发生了分裂,群体中的差异就会加大,喜爱学校的一部分会很好,但厌恶学校的一部分会越来越掉队。一个有40个孩子的班级比一个只有20个孩子的班级更容易分裂,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学生在人数较少的班级学得更好。但不管班级人数多少,一些老师有办法让他们的班级不分裂。这点上,亚洲国家的老师似乎比美国的老师做得好,我怀疑这就是为什么亚洲孩子在学校里学得更多的原因之一。无疑两者的文化是不同的,但也许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并将他们的方法运用到我们这里。

孩子有自发地分裂形成小团体的趋势,这也说明了将贫穷家庭孩子放入私人或教会学校的计划为什么成功率参差不齐。这些计划的成功取决于孩子的数量。如果一个班级有一到两个孩子来自于不同背景的家庭,他们会被同化,会采用其他人的行为和态度。但如果他们的人数有五或六人,他们就会形成一个自己的小团体,仍然保持着原来的行为和态度。

奥巴马总统承诺说要将科学恢复到应有的地方,我希望他能认识到科学应有的地方不仅仅是实验室,也包括学校的教室。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12-12 09: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人几千年前就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2 09: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复杂了。 不过我直觉上感觉不能赞同作者的看法。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2 09: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福多多 发表于 2011-12-12 21:20
中国人几千年前就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2 09: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Jinan90 发表于 2011-12-12 21:27
太复杂了。 不过我直觉上感觉不能赞同作者的看法。



正如福多多说的,“孟母三迁”四个字就说明问题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3 12: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很重要,如果你觉得重要的话。

不重要,如果你觉得不重要的话。

有点主观,是重要的,如果父母和孩子一起生活的话。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3 12: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福多多 发表于 2011-12-12 18:20
中国人几千年前就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了。

正是。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4 12: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孩子个性的影响,是环境重要还是基因重要?是父母重要还是朋友重要?是家庭重要还是学校重要?”

都重要,缺一不可。

点评

高见。  发表于 2012-1-16 07:10 PM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5 03:43 PM , Processed in 0.08403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