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ctcld 于 2011-8-20 17:21 编辑
卡尔·瑟雷安·伊坎(Carl Celian Icahn),一个72岁高龄的老人,近来频频出现在新闻头条。最新的数据显示,他的净资产已经达到了140亿美元,居世界富翁排名第46位。我们常见他的名字之前被冠以诸如“投机家”、“激进投资人”甚至是“企业掠夺者”如此骇人的名目。而这一切都要从他早年的发迹史说起。
白手起家的犹太投机商
卡尔·伊坎1936年2月16日出生在纽约皇后区的Far Rockaway。犹太人与生俱来的商业头脑和他作为土生土长的纽约客耳濡目染到的财富诱惑使他具备了一个典型美国追梦人的基本素质。
青年时代的伊坎早先在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中攻读哲学——直到今天,这所学校也还是全美拥有富翁校友最多的大学之一。1957年,他听取母亲的建议到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转攻医学。但伊坎像太多没常性的年轻人一样,对医学毫无兴趣的他没多久就辍学参军去了。
在军营里,年轻的大兵伊坎以自己特有的投机才能迅速成为了小有名气的扑克牌高手。入伍六个月后,伊坎选择了退伍,从此浪迹华尔街做了一名股票经纪人。
伊坎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开始于1961年。直到很多年后,当功成名就的伊坎回忆起他第一次走进纽约证券交易所时的情形依然唏嘘不已:“它们就像点石成金的魔法师,让奇迹在一夜之间发生,实力、野心和激情在一个个的天文数字中灿然交汇。”再后来,就像《泰坦尼克号》里面酒馆中赌博的杰克那样,据说他因为出色的投机技巧而轻易赚到了4000美元的原始资本。不过有好事者总爱翻旧账,从资料中人们找到蛛丝马迹,证明当年作为股票经纪人的伊坎在1961年的确赚了一些小钱,不过他在第二年就全都赔了进去。
也许是初入江湖的碰壁让年轻的伊坎认识到自己在专业知识上的不足,大学都没能毕业的他开始以惊人的毅力抽出时间上夜校充电,从零开始学习会计、证券分析等基础课程。
直到1968年,伊坎用自己几年来打拼股市的积蓄购买了一个在证券交易所中办公的席位,并成立了一家名为Icahn & Co.的小证券公司,主营业务无非是风险套利和期权交易之类。伊坎就这样在接下来的漫长的七十年代里把自己最年富力强的时光献给了这个微不足道的小买卖。
初尝甜头的金融家
1980年,伊坎把办公室搬到了曼哈顿,具备了一定资金储备的他野心也随之膨胀起来。现在,他急于寻找一个可以让资本快速增值的途径。恰巧在这个时候,机会来了。
总部位于密执安州萨斯菲尔德的辉门公司(Federal-Mogul)是一家历史悠久的全球性汽车零配件制造供应商,多年的历史包袱使这家公司积重难返,陷于濒临破产的边缘。认为奇货可居的伊坎多方筹集了8000万美元毅然决定收购了这家公司,并在收购到手后对它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重组和整顿。他的努力最终取得了回报,在当时里根政府经济扩张政策的刺激下,重组后的辉门公司竟然起死回生。几年之后,当伊坎决定卖掉它的时候,辉门公司的价值已经超出当初收购成本的20倍。
尝到了甜头的伊坎开始寻找新的猎物。1985年,他相中了在他眼中“公司基本面和股价严重背离”的投资对象——菲力浦石油公司(Phillips Petroleum Company)。伊坎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按照当时每桶30美元的石油价格来分析,菲力浦石油公司以其超过10亿桶的库存却才拥有区区125亿美元市值。
这样大的便宜当然不会只有伊坎一人发现,而当时的伊坎并不具备足以吃下整个菲力浦石油公司的资金储备。这一回,有“垃圾债券大王”之称的投机金融家迈克尔·米尔肯(Michael Milken)帮了伊坎的大忙。伊坎通过从垃圾债券大王处募集来的资金杀退了几乎所有参与竞购的对手们,但出乎人们意料,伊坎就在即将入主菲力浦石油公司的时候突然宣布放弃收购,同时抛出了所持有的股票进行套现,狠狠地赚了一票。伊坎事后曾说,他所需要的并不是一家石油企业,而是自己的股票涨钱。
让人闻风丧胆的企业掠夺者
真正让世界见识到伊坎“企业掠夺者”凶相的是同样发生在1985年的环球航空公司(TWA, Trans World Airlines)的恶意收购案。所谓恶意收购——在目前的雅虎一役中更多被媒体称为代理权争夺战——是指依靠自身的资金储备先行购入目标企业一部分股票,在取得相当比例的股权之后争取进入董事会,然后对管理层施加影响,最终让董事会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的手段。毕竟伊坎并不甘于默默等待股价的上涨,他更喜欢祭出恶意收购的法宝。
现在我们回到让伊坎飞黄腾达的80年代。1984年初,环球航空集团进行了一次拆分,按集团高管们当时的判断,利润较高的酒店、餐饮业务将可能会成为外界的收购目标,而状况不佳的航空业务却相对安全。不幸的是这种认识存在一个致命的错误:一般情况下,外界在获得某公司80%以上股票的情况下才能对其实施收购,而在拆分出来的环球航空,大股东只要拿到51%的股票就可以取得控制权。那个时候,包括CEO在内的管理层一共持有的公司股票也不过1.1%。然而,这还只是环球航空噩梦的开始,因为,伊坎来了!
一位公司当时的管理者回忆说:“我们是在完全没有任何警惕的情况下被伊坎盯上的。”伊坎召集了一大批资金雄厚的合作伙伴,其中他自己投入的资金占总量的80%。
按照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政策规定,任何机构持有某公司的股票超过其流通股总数的5%以后都必须公开其具体持股情况。在达到这个界限前,伊坎一伙的行动完全神不知鬼不觉。从1984年9月开始,他们以各种不同公司和身份出现在市场上,不断以不为人注意的小额交易频繁买进环球航空的股票。此时的每股价格只有10美元。
1985年4月29日,伊坎持有的股票终于超过了5%。按照规定,他将在10天之内向公众披露其股票持有情况。也正在此时,伊坎突然改变了战术开始疯狂买入,在短短10天规定期内竟然将持股数量又增加了16%!这期间,华尔街的其他投资人也开始跟风买入环球航空的股票,造成了这支股票的价格迅速攀升。伊坎向媒体吹风称自己只不过希望能用股票换几架环球航空的飞机,然后再将飞机回租给他们进行盈利,并不想寻求对这家公司的控制权。这个虚假消息成功将股价稳定在每股15-16美元的较低价位上。
在公开自己股票持有情况前的这10天内,伊坎一伙在较低的价位上不停购买股票。直到5月10日,伊坎正式向监管方公开持股情况,并表示将会寻求环球航空的控制权。此时,股价升至每股17-19美元,5月21日,伊坎承诺将以每股18美元的价格买下公司所有剩下的股票。
这时才意识到大事不妙的环球航空公司决定向纽约的联邦法庭起诉伊坎。伊坎在同对方律师周旋的过程中坚持不断增持,其持有量从25%上升到32%。环球航空公司董事会不得不在1985年6月宣布:公司即将出卖,但伊坎每股18美元的出价并不合理,他们将寻求价格更好的潜在购买者。在此后长达半年的狂热谈判中,环球航空引来了很多追求者。但是到了8月初,伊坎手中已经握有45.54%的普通股;到10月,这个数字达到了52%,至此,伊坎一伙已经完全控制了环球航空公司。
这场恶意收购的结果是,凭借着投资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伊坎和他的合伙人们系统而有计划地将环球航空公司的资产如数变卖。其中伊坎本人获利约1.5亿美元,占所利润总额的80%,而剩下大约4000万收益则由他的合伙人们瓜分。
有争议的股东权益保护者
自1985年伊坎恶意收购环球航空公司以来,他作为一个冷酷的企业掠夺者的形象渐渐为人们所熟习。按照媒体的说法,伊坎从不关心企业的发展,只关心如何从收购和出售中赢利,这令各大公司的管理层对他敬而远之。
然而,《财富》杂志则把他称股东权益的保护者:“不管你信不信,现实中的伊坎是一个复杂而又多才多艺的人——他精通各种赚钱之道,可能为股东赚的钱比这个星球上的其他任何投机者都多。”从理论上,恶意收购者进入公司后会有一系列的举措,诸如将边缘资产抛售,更换经理人,回购股票来减少流通股数量等等,从而实现股东的权利。
但是根本来说,恶意收购者的兴趣不在于提升公司竞争力,而是刺激股价上扬,从中获利。这种破坏性的投资是否真能保护股东的权益确实值得斟酌。
伊坎商业帝国的版图
我们试着将到目前为止伊坎股权所触及到的疆域简单勾勒如下:
雷诺兹-纳贝斯克(RJR Nabisco)、环球航空公司(TWA, Trans World Airlines)、德士古石油(Texaco)、飞利浦石油(Phillips Petroleum),西联汇款(Western Union)、海湾与西方公司(Gulf & Western)、维亚康姆(Viacom)、优耐陆(Uniroyal)、Dan River、马歇尔·菲尔德公司(Marshall Field)、可滤康(水过滤器品牌,Culligan) 、新秀丽(箱包品牌,Samsonite)、American Can、美国钢铁马拉松公司(USX)、惊奇娱乐公司(Marvel Comics)、露华浓(Revlon)、英克隆(生物工程公司,Imclone)、辉门(汽车零部件生产商,Federal-Mogul)、费尔蒙酒店集团(Fairmont Hotels)、科麦奇集团(石油化工企业,Kerr-McGee)、时代华纳(Time Warner)以及摩托罗拉(Motorola)。.
截至2007年,伊坎及其合伙人在许多企业中盘踞了董事会的多数席位,其中包括ACF工业(ACF Industries)、美国机车工业集团(American Railcar Industries)、XO通讯(XO Communications)、金属再利用企业Philip Services公司以及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伊坎企业(Icahn Enterprises)”——之前这家公司被称为“美国房地产合伙人(American Real Estate Partners)”。
伊坎同时也是百视达公司(Blockbuster Inc.)的董事以及英克隆公司(Imclone)、伊坎企业股份有限公司(Icahn Enterprises LP)、XO通讯公司(XO Communications Inc.)、西点之家公司(WestPoint Home Inc.)、Cadus制药公司以及美国机车工业集团(American Railcar Industries)的董事会主席。此外,伊坎还是Adventrx制药公司(Adventrx Pharmaceuticals Inc.)、Vector Group Ltd的受益所有人(beneficial owner),并持股时代华纳。
伊坎在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通过旗下“美国房地产合伙人公司”的子公司——“美国赌场和娱乐集团(American Entertainment Properties )”拥有并运营着包括著名的平流层酒店(Stratosphere)、Arizona Charlie's Boulder和Arizona Charlie's Decatur在内的多家赌场和娱乐城。
2004年,美国Mylan Laboratories制药厂宣布将收购位于田纳西州布里斯托的同行King Pharmaceuticals之后,伊坎认为价格过高,因此发起代理权争夺,购入大量Mylan股份进行策反。伊坎指控Mylan的CEO Robert J. Coury出价失当,并称Mylan在企业管理上存在着重大缺陷。2005年初,Mylan终于宣布放弃这项收购计划,还特地声明此举“与伊坎无关”,而是进一步仔细评估后所做的决定。
2006年,伊坎出售所持有的KT&G(韩国烟草和人参公司)股票,获得了回报率高达33%的丰厚利润。
伊坎拥有时代华纳约合3.3 %的股份,而成为了一个足以影响该公司决策的大股东。他一直积极试图影响时代华纳的发展方向,为此他时常与时代华纳的前任CEO Richard Parsons针锋相对。尽管时代华纳同意出售5%的AOL股份,但伊坎已经迫切寻求额外的行动来增强股东的价值。2006年2月7日,受伊坎的委托,投资银行Lazard发表了一份长达343页的计划书,建议将时代华纳拆分为四家公司,同时实施200亿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2006年2月17日,时代华纳最终向伊坎妥协,同意回购价值200亿美元的股票,并考虑选举两位伊坎提议的新董事。时代华纳同时宣布,将在2007年削减10亿美元的运营支出,并继续评估伊坎提交的时代华纳重组报告。作为回报,伊坎及其支持者将不再对时代华纳的董事候选人提出异议。
最近,伊坎对收购雅虎和颠覆杨致远的CEO地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正在力促雅虎被微软公司收购的进程按照他所设计的路径发展下去。
卡尔·伊坎的近期动向
2006年8月,伊坎买进电子游戏发行商Take-Two的股票;
2007年1月,伊坎认为主营癌症药物研究的生物科技公司Telik, Inc. (Nasdaq: TELK)的股价被低估,进而买进其9.2 %的股权;
2007年1月16日,伊坎在递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简称SEC)的文件披露,他实益拥有14.57%的WCI(WCI Communities Inc.)股份,总计为610万股。同时表示,他打算同WCI接触,讨论如何“释放其股票的内在价值”;
2007年1月30日,摩托罗拉发布公报称其已收到通知,伊坎已持有3350万股摩托罗拉股票,约占1.39%的股权,并将寻求一个董事会席位。但他最终在同年5月举行的股东大会上竞争失利;
2007年2月9日,汽车零部件供应商Lear Corporation's (NYSE: LEA)董事局同意了伊坎提出的23亿美元的收购要约,但该要约最终被股东们拒绝,股东认为该报价低估了这家公司;
2007年2月27日,伊坎向Motricity公司——北卡罗来纳州的一家移动通信技术供应商——投资5000万美元;
2007年4月23日,伊坎企业宣布已将平流层酒店和其他三个南内华达州赌场以13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高盛公司的一家子公司;
2007年4月间,作为大股东,伊坎逼迫美国生物技术明星公司Medimmune(Medimmune Inc)寻找买主,几天后,英国第二大制药企业阿斯利康(AstraZeneca,NYSE: AZN)宣布以156亿美元收购Medimmune;
2007年5月7日,伊坎谋求一个摩托罗拉董事会席位的行动宣告破产,第二天摩托罗拉公司宣布:在股东年会的选举中伊坎并没有赢得足够的选票。但伊坎表示,尽管如此他将不会出售自己所持有的摩托罗拉公司的股票;
2007年9月14日,伊坎公开他持有商业软件公司BEA系统(BEA Systems Inc.)8.5%的外部流通股,BEA的股价上涨超过了4%。伊坎随后宣称他将会“推动”他所掌握控制权的公司,并暗示会促使BEA系统公司自己挂牌出售。9月21日,伊坎将自己在BEA的股份增持至9.88%,10月3日增持至11.05%,10月4日又增持至13.22%。2008年1月16日,甲骨文公司(Oracle Corporation)宣布同意以每股19.375美元总价85亿美元收购BEA。这个价格与伊坎首次透露他持有BEA股票前一天的股价高出了52%;
2008年3月9日,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最近一期“60分钟(60 minutes)”访谈节目中,伊坎向莱斯利·斯塔尔(Lesley Stahl,CBS资深记者)抱怨说美式管理已是江河日下:“眼看着我们的国家在走向下坡路,我感到很不舒服。”;
2008年3月21日,伊坎出现在著名财经栏目“晚间商务报道(Nightly Business Report)”中,讲述了自己关于代理权争夺方面的诸多观点;
2008年3月24日,伊坎起诉摩托罗拉公司,要求其提交与手机业务相关的文件,以判定其董事会是否渎职。在一份被公布的文件中,伊坎批判了目前摩托罗拉的领导机制,同时号召股东们支持由他提名的四名候选人进入摩托罗拉董事会。伊坎同时认为,要想保护摩托罗拉股东的利益,就必须将手机业务拆分为一个独立的公司;
2008年5月13日,伊坎购入高达50亿股的雅虎股票,正式向雅虎发起了代理权争夺战;
2008年5月15日,伊坎在发给雅虎的信中确认,他已经发动了旨在促成微软收购雅虎的代理权争夺战。伊坎希望借此能够阻止雅虎董事局拒绝微软收购报价的“非理性”行动;
2008年5月22日,伊坎发表言论反对2008年美国大选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Barack Obama)。称他一旦当选,将成为一个“足以破坏经济的可怕的总统”。伊坎在很长时间内都在同时赞助共和党与民主党双方。
“4年时间,摩托罗拉的手机时代,就在全球财富排名第46位的富翁卡尔·瑟雷安·伊坎(Carl Celian Icahn)的手里终结。
8月15日,谷歌宣布(Google Inc。)斥资125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 (Motorola Mobility Holdings Inc。)。伊坎虽然不在前台,但他是站在这个交易幕后的关键人物:摩托罗拉最大的股东(持股约1成股份),而且人们都叫他“企业掠食者”。
这位之前站在摩托罗拉门口的“野蛮人”,曾经掠食的公司包括维亚康姆、时代华纳乃至雅虎,摩托罗拉则是他最新一次成功掠食的对象。
无论在摩托罗拉还是谷歌内部,这桩交易都只有最高管理层参与。双方的谈判只进行了几个月,但摩托罗拉手机业务的命运,早在四年前就已经被下了注脚。
整个手机产业链因此交易而重新组合。利益相关方正因此调整竞争策略;而对于谷歌而言,通过收购,安卓An-droid生态系统的竞争力将得到强化,并从焦头烂额的专利纷争中摆脱出来。
积极的投资人
2007年4月的一天,位于曼哈顿通用大厦47层,一间装饰着贵族肖像和古董的豪华办公室里,伊坎对前来进行礼节性拜访的摩托罗拉CEO埃德·詹德说:“你现在掌管着一个伟大的公司,可你为什么把它弄得这么糟呢?”
这番对话的背景是,2006年10月以来,摩托罗拉市值缩水约6成。在全球手机市场上的份额尚不到高峰时(23.3%)一半。摩托罗拉前高管对本报称,由于摩托罗拉持续下滑的业绩和股价带来的损失,伊坎已决定采取行动遏止自己财产的不断贬值。
当时,作为拥有摩托罗拉1.4%股权的股东,伊坎在几个月前提出,要求在公司董事会中获得一个席位,并让业绩不佳的CEO詹德下台。以至于詹德刚刚从达沃斯的讲坛上回到美国,就匆匆赶来拜会这位可能令他前程不保的投资人。
这是伊坎第一次对摩托罗拉发起代理权争夺。
据了解情况的人称,交谈平静而轻松。伊坎告诉詹德,摩托罗拉远没有达到它应有的价值水平。并建议詹德在股价低迷时,回购公司股票,还表示其实他对加入董事会并不特别有兴趣。
但是,摩托罗拉的业绩急剧下滑,公司的拳头产品——手机业务也陷入低迷;一项75亿美元的回购计划已经宣布,但未能阻止股价的继续下跌。伊坎拿到摩托罗拉2007年第一季度的财报时大失所望,当时他已经持有摩托罗拉2.9%股份。
2007年5月7日,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摩托罗拉股东大会上,伊坎公开表示对CEO的不满。不过,他的努力并未获得多数人的认可。伊坎在5月9日的股东大会最终以获得45%投票权的微弱劣势,没有获得董事会席位。但他扔下一句话,如果公司不能改善经营业绩,“我还会回来”。
事情朝着伊坎预料的“最坏的”方向发展。2008年1月份财报出炉,手机部门亏损达12亿美元,与解决方案部门的营利一样多。在这份财报出炉之前,詹德已经于这年的1月1日离职。
伊坎的目的部分达到,詹德已经离开。
再夺代理权
摩托罗拉手机部门度过了80年历史中最寒冷的一个春天。
2008年初,新任CEO格雷格·布朗(Greg Brown)对公司管理层进行了大换血,先后撤换了技术、财务、人力资源、供应链及公司最大的部门——手机部的主管。
布朗是一个公开宣称考虑分拆或出售摩托罗拉手机部门的管理层,很多摩托罗拉的员工认为,布朗的很多举动都是试图让卡尔·伊坎站在他的一边。
伊坎则发起了向董事会的新一轮进攻。
2008年2月1日,伊坎号召股东们支持由他提名的四名候选人进入摩托罗拉董事会。他极力主张拆分手机部门,形成新的管理团队。
相比上一次,伊坎的举动未留有余地。2008年3月24日,伊坎将摩托罗拉告上法庭,要求后者交出与其目前亏损的移动设备业务相关的文件,以确定董事会是否渎职。同时对继任者格雷格·布朗接任CEO的资格提出质疑。
摩托罗拉的董事会只能斥其“条件苛刻”、新的调整伤害公司寻求支持。但是,这些理由在恶劣的业绩下显得苍白,摩托罗拉最终同意将伊坎提名的两位候选人加入董事会。
但伊坎的胜利还包括分拆摩托罗拉的计划。2008年3月26日,摩托罗拉宣布了将把公司分拆为两部分的计划。当天,伊坎也撤除了对摩托罗拉的起诉。
4月7日,摩托罗拉同意任命伊坎旗下基金的一名董事凯斯·梅斯特为公司董事,伊坎的另一位盟友——前投资银行家威廉·哈姆布里特(WilliamHambrecht)进入董事候选名单。
自2008年2月底跌破10美元之后,摩托罗拉的股价始终徘徊在最低谷,业绩报表则显示,摩托罗拉2008年销售额下滑18%。这或许符合伊坎的希望——到2008年3月13日,伊坎手中所持摩托罗拉股份已增至6.4%。
2008年4月4日,以出售公司业务着称的保罗·李斯卡就任摩托罗拉首席财务官,业界普遍认为,摩托罗拉已为出售手机业务铺平了道路。
过去的20年,伊坎一直是最令华尔街各大公司CEO胆寒的名字。作为“企业掠夺者”,伊坎最主要的法宝就是控制公司,然后改革,抛售:依靠自身的资金储备购入目标企业股票,取得相当比例的股权之后争取进入董事会,影响推进公司管理或策略的改革——通过抛售资产、让公司股票在短时期内快速上升套现获利。
短暂的平静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任何调整的展开都显得鲁莽,更何况,原本就有一群人不支持摩托罗拉的分拆。
摩托罗拉的分拆计划语气含煳,“公司不能确保分拆将会完全发生,或是确保分拆的具体时间。”当时,《商业周刊》杂志引述标准普尔分析师的话称:“我们听到的只是摩托罗拉的分拆计划。该公司并未透露谁将领导手机业务,分拆的条件是什么,以及什么时候进行分拆,或许还会有更好的选择方案。”
在激烈的权力斗争过后,摩托罗拉开始执行业务复兴战略。2008年10月,摩托罗拉以天价年薪从高通挖来的桑杰·贾宣布,摩托罗拉将转型开发GoogleAndroid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并决定停止生产上一任CEO遗留下来的10余款未上市手机。
在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之后,伊坎的重心似乎在别的地方了:伊坎在努力出售BEA(软件中间件龙头公司)并帮助微软“肢解”雅虎。
2008年5月13日,伊坎购入巨额雅虎股票,宣布向雅虎发起代理权争夺,以促成微软收购雅虎。作为雅虎的投资人,伊坎希望借此能够阻止雅虎董事局拒绝微软收购报价的“非理性”行动。
当时,伊坎还致信雅虎董事会主席罗伊-博斯托克 (Roy Bostock),要求雅虎以总价约495亿美元出售给微软。不过这个交易最终流产。
此前,伊坎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将BEA这个中间件市场龙头老大推进了ORACLE的怀中。
70岁的年龄丝毫没有使伊坎的思维和行动变得迟缓。在了解伊坎的人看来,他常常一天打十多个小时的电话,与包括投资银行家、对冲基金公司经理、分析师在内一切能给他提供线索的人沟通。一旦找好猎物,伊坎就会与同事们对该公司的每个方面都仔细分析,翻来覆去地分析。
桑杰·贾的转向,其实为摩托罗拉将手机业务出售给谷歌埋下了伏笔。“一开始我并不确定能否生存下去。当推出Android手机的时候,我感到些许满足,现在我们正在回归市场中心。”桑杰·贾事后在接受《环球企业家》的采访时说。
摩托罗拉2010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整体营收达58亿美元,同比增长6%。其中,移动设备部门在第三季度创造了300万美元的盈利,实现了自2006年以来的首次盈利。
此间,伊坎并未停止大幅增持摩托罗拉的股票,截至2010年8月31日,伊坎已持有摩托罗拉公司总股本11%左右的股份。
分拆与出售
2011年1月4日,摩托罗拉正式分拆为两家公司。伊坎的支持者认为,是拆分让摩托罗拉逐渐看到了复苏的曙光。摩托罗拉方面提供的资料引述桑杰·贾的话说:“我觉得他是以正确的方式在鼓动着我们。是他促使我们用资产负债表和更加商业化的视角去看待我们的工作。”
截至2011年3月31日,伊坎持有摩托罗拉移动11.36%的股份,是该公司最大股东。每一次,伊坎都以股东利益代表的身份反复强调摩托罗拉公司的价值被低估,这次,他指出,摩托罗拉的专利组合的价值同样被低估了。
从宣布分拆到2011年7月,摩托罗拉移动的股价在半年内下跌超过2成。而这对伊坎来说,时机成熟了。
7月中旬,在与摩托罗拉管理层的一次内部会议中,伊坎提出要探索“与专利有关的更多可选方案,以增进股东价值”。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显示,他给管理层施压,鼓动摩托罗拉探索出售专利。不久前破产的电信设备厂商北电网络,就通过出售6000多项专利技术而获利45亿美元的案例被作为参考对象。
摩托罗拉拥有82年历史,是手机的发明者,拥有的专利超过1.7万项。专利出售的传闻一出,摩托罗拉的股价在7月下旬一度上涨。
摩托罗拉内部人士表示,“真正促使摩托罗拉卖掉手机业务的不是苹果的压力,卡尔。伊坎。”
目前并不知道伊坎——这个年逾古稀的犹太人,如何在谷歌和摩托罗拉的并购中唿风唤雨,左右两大巨头的谈判进程。谷歌最终给出的收购价格——每股40美元,相当于63%的溢价,使坎伊又一次得偿所愿。
谷歌预计2012年初前能完成此次交易,如果相关审批受阻,则交易的“分手费”为25亿美元现金。如果收购如期完成,摩托罗拉移动今年的营业利润也达到预期的3亿美元的话,谷歌这笔交易的回报率就在3%左右。
伊坎显然乐见这一结果。伊坎拥有摩托罗拉移动2680万股股票,按每股40美元的现金收购价计算,这笔交易将给伊坎带来4.15亿美元的进账。
过去三年努力分拆摩托罗拉是达成谷歌收购摩托罗拉移动公司这笔交易的关键。在接受《华尔街日报》的采访时,伊坎说,“我认为这对双方来说都是笔好买卖;谷歌做成了一笔很好的交易,它将拥有一套受保护的专利组合,他们真的买下了很多好东西;他们以相对便宜的价格获得了这一专利组合。”
如今,当谷歌CEO佩奇正在期待着摩托罗拉人加入谷歌的时候,伊坎也许已经锁定他的下一个目标。
8月17日,谷歌宣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公司后两天,公司董事威廉。哈姆布里特宣布离开摩托罗拉董事会。作为2008年伊坎在与摩托罗拉的代理权争夺战和解协议的一部分,威廉。哈姆布里特呆在摩托罗拉的时间和伊坎将摩托罗拉手机从“一文不值到卖了个好价钱”的时间正好相当,看起来他已经完成使命。
唯一的悬念就是,伊坎接下来会派他去哪个公司董事会?”
|
评分
-
4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