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后1700年五月,新生铎夫(Nicholas Ludwig von Zinzendorf)生于德国的德勒斯登(Dresden),父母皆为敬虔的基督徒。父亲为一奥地利贵族,在新生铎夫出生后六周便去世,临终时将抱在手中的孩子奉献给主。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新生铎夫便由祖母格斯杜夫(Gersdorf)男爵夫人和姑妈韩莉塔(Henrietta)抚养长大。格斯杜夫与韩莉塔十分敬虔爱主,不仅经常阅读圣经,并且将家打开接待施尔本、富朗开等敬虔派人士。在环境的熏陶之下,新生铎夫自幼就将自己奉献给主,渴慕作基督耶稣忠心的奴仆。四岁时便向主立下誓约,且签名其上说,“亲爱的救主,愿你属于我,我要属于你!”
十岁时,新生铎夫被送到当时敬虔运动的中心 — 哈勒的预科学校(Padagogium)接受教育。在那里,新生铎夫与其他几个同学成立了“芥菜种团”(The Order of the Grain of the Mustard Seed),以见证主名、彼此相爱、互相帮助为职志,并相约要将福音传扬到地极。每一个团员都有一个小徽章,上面写着:“看哪!这人!”和“祂的鞭伤是我们的医治”;又有一枚戒指,上用希腊文刻着:“没有人为自己活”。
十八世纪的英国,道德废弛,社会黑暗。圣公会神职人员灵性低落,酗酒问题严重。在这种光景之下,改革复兴的需要与日俱增。主后1728年,劳威廉(William Law)写了一本《敬虔生活的急切呼声》(A Serious Call to a Devout and Holy Life),呼吁教会重新建立属灵秩序。各样鼓励人祷告、读经、培灵的“会社”也纷纷成立。然而福音派真正的复兴,要到卫斯理兄弟和怀特腓乔治(George Whitefield)的循道运动(Pietism Movement),才真正汇集成为一道洪流。
卫斯理约翰生于主后1703年,是家中第十五个孩子。父亲卫斯理撒母耳(Samuel Wesley),是圣公会爱普渥(Epworth)农村教区的牧师,为人刚直勤奋。母亲苏珊娜是一位敬虔出色的女性,以严谨的方式教育她十九个孩子。主后1720年,约翰进入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院(Christ Church College,Oxford University)就读。
主后1748年,怀特腓获得富有的汉廷顿夫人(Countess Huntington)的支持,发展出循道会中的“汉廷顿夫人系”,演变成为循道会中的喀尔文派。主后1770年,卫斯理约翰在循道会的年度议会上,坚决为亚米纽斯派辩护,获得瑞士神学家傅勒徹尔(John William Fletcher)的支持,傅勒徹尔也逐渐成为循道运动的重要神学家之一。主后1779年,“汉廷顿夫人系”从英国圣公会中独立出来,成立威尔斯循道会。主后1784年,卫斯理约翰制订《宣言书》(Creed of Declaration),选出百人议会,以在约翰死后继续接掌会社事宜。同年,因着北美宣教的需要,卫斯理和圣公会的若干位长老,一同按立了美国循道会的长老和监督。然而,循道会一直到了卫斯理过世以后,才因着主后1795年的“和平计划”(Plan of Pacification),真正脱离英国圣公会,成为一个独立教会。
主后1768年开始,英政府委任库克船长(James Cook)航行太平洋,发现了许多新的地区。他回来后,将航行的经历写成了一本《库克船长的最后旅程》。这本书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其中一位就是后来的“近代宣教之父”凯瑞威廉(William Carey)。凯瑞威廉于主后1761年生于英国,原是一名鞋匠,靠着自习学会拉丁文、希腊文、希伯来文和法文。后来,他受到美国大布道家爱德华滋(Jonathan Edwards)及其所编写的《布莱纳大卫生平》(The Life of David Brainerd)一书的影响,心中燃起海外宣教的负担。主后1792年,他出版了一本名为《宣教义务及实务谘议》(Enquiry into the Obligation of Christians to Use Means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Heathens)的专文,实际的针对海外布道的责任、历史、现况与前景提出详尽讨论。同年十月,十四位信徒在凯瑞和《摩尔维亚差会期刊》的鼓励之下,成立了一个差传团体,并于隔年举家迁往印度。
施达德查理(C. T. Studd)出生于贵胄之家。他是剑桥板球队的队长。球技首屈一指的,却在板球运动的成就如日中天之时,毅然放下板球,决心前赴中国传扬主名。他的决定震惊全校,但他想到耶稣基督为他死在十字架上时,就深刻体认到自己已经属于祂,因此应该放弃一切,完全归神。他在抵达中国后,先后在太原府、上海、平阳、隆安府等地传道,并于1888年在天津跟另一位宣教士普丝丽小姐结婚,婚后四个孩子相继在中国诞生。由于健康情况不佳,施达德不得不在1894年举家迁回英国。后来圣灵又催迫他前往印度传福音。主后1908年,神又奇妙地将非洲的需要放在他心上。于是他开拓了非洲,成立了环球福音差会,协助更多工人前往非洲收割庄稼。
章必成
何斯德狄克逊(P. E. Hoste)深受戴德生的影响。当他正考虑宣教工作时,戴德生写的小册子深深地感动了他。因此,中国也成了他的负担。起先,官拜少将的父亲极力反对他前往海外宣教,但后来父亲竟写信告诉他,不会再拦阻他,这令他更清楚神的呼召。戴德生曾向他强调远赴中国的危险和孤独,但何斯德毫不畏惧。后来,他接续戴德生,担任中国内地会的负责人。抗战时,他还曾被日人拘禁。他在中国住了六十多年,直至逝世前一年才离开中国,返回伦敦。
凯瑟
凯瑟威廉(William W. Cassels)自剑桥毕业不久,就当了英国国教副牧师,投身贫民工作。然而神让他看见海外服事的需要,他就渐渐地清楚神给他的负担是在中国。他的决心随即受到考验,他母亲竟然亲自找上戴德生,请求戴德生不要接受凯瑟作宣教士。原来凯瑟的母亲有七个儿子,而凯瑟是唯一还留在英国的儿子。结果神自己挪开了障碍,他母亲同意儿子的决定。凯瑟先在上海,然后深入中国西部,直至1925年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