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28|回复: 3

[中华脊梁] 陈云文革后期复出80美元买黄金近200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31 08: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云文革后期拍板80美元时黄金近200吨


姜长青 陈渊 
   
“陈云在1983年3月的一次会议上指出:“我们现在的黄金储备,绝大部分是1973年、1974年国际货币动荡时买来的”


    黄金储备,指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用以平衡国际收支,维持或影响汇率水平,作为金融资产持有的黄金。它在稳定国民经济、抑制通货膨胀、提高国际资信等方面有着特殊作用。“文革”后期,陈云敏锐地意识到并把握住国际金融市场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推动中国政府大量增加黄金储备,维护了国家的经济利益,也为新时期的调整和改革开放的起步准备了思想和物质基础。

                              国际金融形势的动荡

     1944年7月,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了有44国参加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协定书》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三个协定的基本内容包括:美元与黄金挂钩,即黄金官价为每盎司(合28.35克)35美元;其他成员国货币同美元挂钩,并同美元保持固定比价(即实行固定汇率制)。三个协定确定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虽然损害了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但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的稳定和贸易的迅速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

    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随着战后经济复兴的完成,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取消了外汇管制,实行多边支付,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大大提高。各国利率水平的差异,使私人资本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为套汇套利而大规模流动,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各国政府之间为争夺黄金储备、限制资本流动而展开的货币战,并最终导致以固定汇率制度为核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受此影响,国际货币关系动荡,汇率波动剧烈,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现象严重,改革世界货币体系成了国际金融领域的中心问题。70年代,由于庞大的军费开支和越南战争的消耗,美国的财政赤字不断增加,国际收支连年逆差,黄金储备不断减少,美元不断贬值,再也无法同黄金保持固定的比价。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宣布美元停止自由兑换黄金;1973年3月,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此瓦解。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短时间内无法建立一个新的、相对稳定和统一的体系来替代它,货币汇率剧烈动荡,各国纷纷以浮动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制,从而导致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严重不平衡,国际经济环境趋于恶化,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时有发生。在此形势下,黄金储备量作为国际储备的一个部分是衡量国家财富的一个方面,黄金储备量高则抵御国际投资基金冲击的能力加强,有助于弥补国际收支赤字,有助于维持一国的经济稳定。山于黄金的优良特性,历史上就一直充当货币的职能,如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黄金与美元脱钩,黄金的货币职能虽有所减弱,但仍保持一定的货币职能。

    目前许多国家,包括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际储备中,黄金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黄金是最可靠的保值手段,本身具有价值,故购买力相对稳定;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金价同步上涨;在通货紧缩时,金价不会下跌。因而,历史上每逢政治和金融局势动荡,就会出现抢购黄金的浪潮。

    对一个国家来讲,黄金是作为具有无限权威性的储备资产。拥有黄金的国家不必惧怕别国政府做出的任何有关变更黄金价值和改变黄金使用条件的决定。对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或任何一种国家货币来说,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此外,由于军事、政治等方面的因素,同样也会引起货币的不稳,并促使物价上涨,而黄金对这些似乎并不怎么敏感。黄金是一种并不建立在借贷关系基础上的储藏手段,黄金的持有者不会因国际银行体系发生变化而受到影响。

    在国际金融动荡、美元同黄金脱钩而且不断贬值的情况下,怎样才能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当时,陈云多次建议,将手里的外汇多买些黄金储备起来。1973年7月 14日,他在听取香港华润公司所属五丰行汇报时,对中国的外汇储备情况做出了重要指示和判断:“今后金价仍会看涨,美元还要继续‘烂’下去。我们外汇储备较多,存银行要吃亏,除进口一部分生产所需物资外,可考虑买进黄金。请人民银行、财政部和外贸部一起开会研究,算算在国外存外汇有多少利息,存黄金要付出多少储存费,看合不合算。美元虽软,但在较长时期内仍会是国际主要货币,没有别的货币能代替它,原因是美国生产力在世界上仍然是最大的。
    在这次谈话中,陈云还提出要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交易所和期货市场。陈云看到了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和价格避险的功能,指出中国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出口贸易虽然大多通过中间商进行,但不管采取哪种中间商形式,进出口价格有许多要参照交易所的价格来确定。我们过去有时只顾完成商品采购任务,价格越涨越买,吃了亏还不知道,这是不行的;我们利用交易所,就是要争取有利价格,使自己少吃亏或不吃亏。他指出:“我们不要怕接触交易所,可以利用交易所,要在大风大浪中学会游泳。”根据这一思想,外贸部门在购买国内需要的物资时,灵活运用期货手段,积极参与国外交易市场活动,在完成购买任务的同时,为国家赚取了外汇。

                            陈云对国际形势的新判断

    陈云长期主持全国财经工作,对发展对外贸易一直十分重视。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就指出:“人民政府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愿与各国政府及人民恢复和发展通商关系。”20世纪60年代,为缓解粮食紧张的局面,陈云提出并亲自抓进口粮食的工作。为了提高进口粮食和机器设备的外汇支付能力,他又提出建立出口商品基地,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组织生产,争取多出口创汇。
    “文革”中,陈云受到冲击,仅保留了中央委员职务,被下放江西南昌,到工厂“蹲点”。陈云并未消沉,而是利用一切时间抓紧学习。他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并密切关注着国际形势。这可以从陈云给女儿的信和陈云女儿的回忆中得到印证。
     1970年12月 14日,陈云在给女儿陈伟华的信中说:“订一份《参考消息》,这可以知道世界大势。不知世界革命的大事件,无法增加革命知识的。”
    陈伟华回忆道;“一天,吃过晚饭后,父亲把我叫到身边,说:“你还要多了解世界的大事。爸爸送给你一本《世界知识年鉴》,这几天你把它通读下来,我要提出问题让你回答。’就这样,在南昌探亲的20多天里,我和父亲在一起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读书中度过的。”
    1972年4月,陈云回到北京。7月21日,陈云致信毛泽东,请求中央给他分配力所能及的工作。次日,毛泽东即批示同意。不久,陈云参加以周恩来为组长的国务院业务组,协助周恩来考虑制订经济特别是外贸方面的一些重大方针、政策问题,并受周恩来的委托研究当时有着迫切意义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发展对外贸易问题。
    20世纪70年代的中美关系解冻和国内纠正极左思潮,为从西方国家较大规模地引进技术创造了重要条件。1973年1月5日,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交《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对前一阶段和今后的对外引进项目做出总结和统一规划。报告建议,利用西方处于经济危机,引进设备对我有利的时机,在今后三五年内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这个方案被通称为“四三方案”。“四三方案”引进工作的对手是西方资本主义大公司,交易是通过市场进行的,结算方式除单机按现汇支付外,成套设备项目大部分采用延期付款方式,这在当时都缺乏经验。为此,陈云亲自对进出口贸易进行调查,及时提出并开展对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市场价格和货币金融等问题的研究。

    以后,在“四三方案”的基础上又陆续追加了一批项目,计划进口总额达到51.4亿美元。利用这些设备,通过国内自力更生的生产和设备改造,兴建了26个大型工业项目。这些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1973年6月,陈云在与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人谈话时,提出了“对资本主义要很好地研究”的重要思想。他说:“过去对外贸易75%面向苏联、东欧国家,25%面向资本主义国家。现在反过来了,这个趋势是定了。因此,我们对资本主义要很好研究。要研究像尼克松国情咨文那样的东西,康纳利、舒尔茨、德斯坦的讲话都要研究。现在距离列宁所讲过的用金子修一些公共厕所的时代还很远。不研究资本主义,我们就要吃亏,就不要想在世界市场中占有我们应占的地位。”他还指出,“不要把实行自力更生方针同利用资本主义信贷对立起来”,“银行要把这个任务担当起来”。陈云提出要恢复外贸、金融研究机构,认真研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资料,并亲自拟定了了解世界经济状况的十个重要问题。其中主要是关于国际金融和货币问题,特别是对外国银行给我们的透支便利进行利害估计。

    根据陈云的这一思想和周恩来的多次指示,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了许多调查研究,积极开展筹措外汇和利用外资工作。当有人讲到现在人民银行可以借到10亿美元甚至更多一些的外汇资金,但在国内碰到这样做是否符合毛主席的自力更生方针和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精神,以及这样做同现有规矩相矛盾等问题时,陈云指出,这是两个问题:一是方针问题,即是否符合自力更生方针和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精神;二是方法问题,要把国内的规矩变动一下,不然就行不通。首先要弄清这样做是不是好事。只要是好事,就可以找出一个变通的办法来让大家讨论。要把一些界限划清楚,如不要把实行自力更生的方针同利用资本主义信贷对立起来。要把大道理讲清楚。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有理由。我们做工作不要被那些老框框束缚住。过去没有75%对资本主义国家的问题,现在形势变了,因此,规章制度也要变动一下。这可能会犯错误,但是谁不犯错误?由于陈云的支持,1973年筹措到大量外汇资金,支持了对外引进的需要。

    1973年7月27日、28日和8月4日,陈云先后三次同外贸部负责人及外贸部价格小组成员座谈,指出:“战后初期,美国利用美元霸权地位对内搞赤字预算,对外搞马歇尔计划,西欧国家成为‘五保户’。后来,‘五保户’变成‘暴发户’,800亿欧洲美元到处攻,美元贬值,危机发生。美元同黄金的关系已割断,不可能再恢复。但美元也不会跌得一塌糊涂,拿美元同国民党的金圆券相比是错误的。那时国民党已无生产基础,而现在美国的生产力仍占全世界的30%。美国已开始干预美元的下跌,对此要充分注意。美元危机的根源是生产力与市场的矛盾,即生产过剩,现在关于货币危机的文章都没有说到点上。”

                             陈云建议增加黄金储备

    陈云对资本主义的研究符合实际,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很快给国家创造了极大的现实利益。由于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国把通货膨胀的风险转嫁给世界各国,国际金融市场出现剧烈动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规避汇率风险,使手中的外汇储备保值增值,是每个国家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虽然美元与黄金脱钩了,但黄金作为世界货币的功能并未丧失,陈云非常看好黄金的升值潜力。
    1973年5月,陈云经过分析后判断:现在世界黄金产量每年平均2200万两,价值35亿美元,而世界国民生产总值按每年增长1%算,就是300亿美元。当然,货币还有周转次数。但根据我们货币发行与商品流通1:8的比例算,目前黄金产量也是跟不上商品增长的,何况黄金还有它的工业用途。当时中国手头有一批外汇存在瑞士银行,陈云认为应该拿出来买黄金保值。他认为,今后货币大概不会再同黄金联系在一起了。他设想,将来世界货币可能会用一种像我们解放初期那种“折实单位”来计算。

    1973年6月7日上午,陈云同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人陈希愈、乔培新等人谈话,请中国人民银行帮助收集有关国际金融和货币十个方面的材料,即;(一)美、日、英、西德、法各国从1969年至1973年的货币发行量,外汇储备及其黄金储备;(二)现在世界黄金年产量,其中主要产金国的年产量;(三)800亿欧洲美元分布情况;(四)经济繁荣、衰退、危机的行业标志,美、日、英、西德、法各国从1969年至1973年的钢铁、机械或其他基本建设投资;(五)美、日、英、西德、法各国度过危机的办法及每次危机的间隔时间;(六)美国同英、日、西德、法各国的主要矛盾及经济上矛盾的表现;(七)美国和日。英、西德、法各国在贸易和货币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可能采取的解决办法,世界上货币总流通量和世界上黄金总持有量之间的大致比例;(八)美国1973年对外,包括转移、驻军、投资、旅游、贸易等方面的赤字;(九)对世界经济和货币金融情况的近期和远期估计;(十)外国银行给我们透支便利的利弊。谈话中,陈云还指出:人民银行要把在“文革”中撤销的金融研究所搞起来,担负起全面的经济研究任务。

    1973年6月,陈云经过全面的了解和慎重的思考,提出应该把中国当时存在瑞士银行的一批外汇拿出来买黄金保值。当黄金价格升至每盎司80美元时,陈云明确建议银行用外汇买进黄金保值,“国际市场价格在工资提高后,只会增,不会减,黄金价格还要上涨。在每盎司黄金80美元时,我曾建议用外汇买进一些黄金保值,但银行认为利息损失大,不合算。买进黄金后,如果需要付款,还可以卖出去,这不是倒卖,而是为了支付”。

    1973年,鉴于美元已同黄金脱钩,且比价不断下跌,陈云向李先念提出,我们与其把外汇存在瑞士银行遭受风险,不如用这些外汇买点黄金存起来。国务院采纳了这一建议,指示有关部门动用存在外国银行的外汇买入大量黄金,增加了国家的黄金储备。中国的黄金储备从1970年的700万盎司增加到1974年的1280万盎司。这不但增加了国家的黄金储备,在以后的美元狂跌中保证了外汇储备的安全,还为以后对外开放提供了可靠的金融支持。

    陈云在1983年3月的一次会议上指出:“我们现在的黄金储备,绝大部分是1973年、1974年国际货币动荡时买来的。那时,我同先念同志讲,与其把外汇存在瑞士银行,不如买点黄金。中国有这么一点黄金是必需的,不算多。”1987年12月 18日,陈云在同胡启立谈话时指出:1981年,我说国家有120多亿外汇作为周转资金很有必要。1983年,我又提出中国这么大,有几百吨黄金储备不算多。但那时对这些外汇和黄金觉得烫手,不知怎么办才好。

    一项历史决策,其作用往往影响很深远。随着中国更多地融入世界经济以及世界经济金融形势的复杂多变,愈加显示出陈云在“文革”后期为中国黄金储备增加所作出的正确判断。
    (《环球视野》摘自2008年第12期《党史博览》)
发表于 2011-7-31 03: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时候一分钱买一碗白粥,一个月平均三十多元收入。
现在收入和物价涨了一百倍,黄金没有上涨那么多。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31 03: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inan90 于 2011-7-31 16:54 编辑

俺是考虑了黄金和美元购买力变迁的。

那批黄金, 到80年长了9倍多850美元每安司,好几百亿美元。顶的上那时候中国两年的出口收入。

至于那80年的头头高点是卖不卖,不影响判断当初买入的英明。而且老邓引进外资, 黄金是好抵押。


至于人民币计价, 那时候没有可比性,因为基本没有兑换, 只有名义汇率。

“ 国际上从50年代开始使用PPP 方法比较各国收入,最早对中国进行比较的是克拉维斯,1981年估计人民币在1975年的购买力平价是1美元等于0.46元人民币,中国人均GNP是343 元人民币,按照PPP 折合745美元,相当于美国的10%"



    黄金投资历史上的牛市熊市发布时间:2011-3-23 9:06:08 责任编辑:纸财网
        
   
   

拥有黄金很早就被人们看作拥有财富的象征,由于黄金所特有的自然金属特性:数量较少总量持续稳定,不容易出现人为的数量膨胀(纸币可以轻易印刷导致人为性数量随意增加),生产黄金需花费较多劳动,所以黄金单位价值昂贵。黄金又具有良好的延展性,物理稳定性极佳,不易腐蚀,便于分割和携带等,这一切都决定了黄金成为人类商品社会中最适宜充当货币的商品——即一般等价物,黄金是用来给其他物品衡量价值的标准。
黄金用来给其他物品衡量价值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古罗马时代,近现代被作为通行货币来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标准,在16—19世纪初期被各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所广泛采用的金银本位制或复本位制是比较成熟完善的体制。复本位制分两种形式,一种是金银两币按其各自实际价格流通的“平行本位制”,如英国的金币“基尼”与银币“先令”,就同时按市场比价流通;另一种是两币按国家法定比价流通的“双本位制”或“两币位制”也即通常所称的“复本位制”。美国和欧洲大陆国家曾采用这种制度。
黄金与美元价格稳定期后的第一次小牛市
1792年,美国政府规定了纸币和黄金的固定兑换率,在本国货币体制内引入了金复本位制。当时的黄金兑换官价约为20美元/盎司,在随后的100多年里这个比例关系总体变化不大。同期英国也开始实行金本位制,标准规格和成色的金币和金条可以同英格兰银行发行的纸币自由兑换。美英两国的带头作用,使得世界上许多国家也相继采用金本位制,于是黄金逐渐发展为公认的国际贸易结算工具。当时黄金与美元的兑换价格在每盎司黄金兑换18--20美元之间窄幅波动,这一价格区间维系了约100多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家之间产生了大量战争赔款以及欧洲各国几乎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从1918年至30年代初,绝大多数国家被迫放弃了政府发行的纸币可兑换黄金的货币体制,在这些国家内都出现了纸币狂贬和金价暴涨的局面。到了30年代又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使得世界“金本位制”彻底崩溃,于是各国纷纷加强了贸易管制,禁止黄金自由买卖和进出口。
最后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美国和英国也抵抗不住这个趋势了,英镑和美元最后也脱离了同黄金的原来比价关系。1931年英镑相对黄金贬值30%,1934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发布法令禁止私人持有黄金,并把美元贬值40%,此时1盎司黄金价值为35美元,既1美元可以兑换0.89克黄金。并且规定只容许中央银行及各政府之间进行黄金交易活动。形成了新的美元兑换制度,用美元可以在联邦储备局兑换黄金。
这些重大变故导致公开的黄金市场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世界各地的黄金市场相继倒闭和被关闭。到1939年当时世界仅剩的唯一黄金市场---伦敦黄金市场被迫关闭,伦敦黄金市场这一关闭就是持续了15年,直至1954年才重新开张。在这个期间一些国家实行“金块本位”或“金汇兑本位制”,大大压缩了黄金的流通货币功能,使之退出了国内流通支付领域。但在国际储备资产中,黄金仍是最后的支付手段,充当世界货币的职能,黄金仍受到各国政府的严格管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黄金价格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原来的世界货币体系带来了毁灭性打击。战争临近结束时,在世界范围内政治和经济都需要一个全新的稳定的世界货币体系来重建世界经济新秩序,在这样广泛而迫切的要求下“布雷顿森林体系”应运而生。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是:
1、以美元为国际货币结算的基础,美元成为世界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和流通结算货币;
2、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制定了35美元1盎司的官方金价),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可按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
3、实行固定汇率制,各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一般只能在平价1%上下幅度波动,各国央行有义务在超过规定界限时进行干预。
至此,美元取得了等同于黄金的地位,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美元也就在这个阶段被人们称之为“美金”,其原因就是由于美元与黄金的比率非常稳定,1美元可以兑换0.89克黄金,1美元拥有约1克黄金的实际购买力,美元几乎是黄金的代名词。
起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在战后世界经济重建中作用重大,为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复苏提供了数十亿美元的初始启动资金。欧洲各国和日本迅速从战争创伤中复苏,世界经济逐步恢复了因战争冲击所造成的创伤,各国政府和人民重新开始积累财富,开始储备美元财富,那些积累美元储备的国家并不急于兑成黄金,因为美元仍然是世界上最可靠的货币。
黄金摆脱美元困缚: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60年代初美国卷入了越南战争,战争导致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连年扩大,美国政府被迫开始大量发行美元来弥补这些财政赤字,此时欧洲国家的各中央银行已经储备了数量庞大的美元,欧洲各国民众与企业在经济复苏中也都积累了大量财富储备了大量的美元资产。当欧洲各国政府和市场人士预见到美国还将大量发行美元时,美元将大幅贬值时,就开始抛出储备美元而兑入黄金。
为了抑制黄金价格的上涨,保持美元与各国货币的汇率稳定,同时为了减少本国的黄金储备流失,美国联合英国、瑞士、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八个国家于1961年10月建立了“黄金总库”,八国央行共拿出2.7亿美元的黄金,由英格兰银行为黄金总库的代理机关,负责维持伦敦黄金价格,并采取各种手段阻止外国政府持美元外汇向美国兑换黄金。
但美国由于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导致政府财政赤字巨大,国际收入情况恶化,美元的信誉受到极大的冲击。于是各国政府与民众纷纷抛售自己手中的美元,抢购黄金。到1968年,美国官方储备的黄金仅存2.96亿盎司(约合9200吨),而战后的1945年有7亿盎司(21770吨)之多。美国黄金储备的大幅减少更加强了市场对美元即将大幅贬值而金价将会上涨的预期,更是促使欧洲各国纷纷抛出美元从美国买进黄金,使美元同黄金的兑换性日益难以维持。我们目前看到的欧洲各国的黄金储备大多是这个时期买入的。
在整个时期美国政府和西方国家花费数年的时间,试图阻止金价飙升,试图控制黄金恢复原来货币体系的稳定。他们组织的伦敦黄金基金,旨在把黄金稳定在35美元/盎司。但市场买方力量实在太强大了,这个黄金基金根本不起作用,被迫于1968年3月关闭。1968年3月在十几天内,美国黄金储备就减少了14亿多美元(折合为124吨黄金),3月14日这一天,伦敦黄金市场的成交量达到了350~400吨的破记录数字。如此大的黄金需求量逼迫着美国政府,美国政府再也没有维持黄金官价的能力了。
美国与黄金总库成员国协商后,宣布不再按每盎司35美元官价向市场供应黄金,黄金市场金价自由浮动,但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仍按官价结算,从此黄金开始了双价制阶段。黄金市场被分割为官方部分和自由部分(由此可以看到价格双轨制的制度设计并不是中国的首创)。在官方市场中以固定价格进行政府间结算及储备计值。在自由市场中金价自由浮动,由供需关系决定,这成为当前世界市场化黄金交易的基础。
显然黄金价格的双轨制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价格双轨制的漏洞却极容易被市场力量所利用。因为只要取得低价的官方储备黄金,就可以在黄金自由市场上抛出轻易获得暴利。世界各地的美元持币者(包括央行和私人)争先恐后地把手中的美元兑换成黄金,而各国央行又将兑换来的美元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要求兑换美国储备的黄金。于是美国黄金储备出现了急剧的缩减。
1971年8月金融市场上盛传法国等西欧国家要以大量美元兑换美国政府所储备黄金的消息,美国政府于8月15日不得不宣布停止履行对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以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美国政府放弃了在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时的承诺,不肯再将它剩余的黄金出售给西方各国,不肯再用剩余的黄金兑换回它自己发行的纸币---美元了,于是各西方国家货币也纷纷与美元脱钩。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黄金大牛市
1971年,在损失了大量黄金储备后,美国政府宣布退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此后的黄金价格完全脱离了政府定价模式,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黄金冲破了布雷顿体系的牢笼控制,成为由市场供求关系定价的自由黄金,随后黄金价格飞速上升。
至1973年因美元大幅贬值的诱导,再次引发了欧洲各国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浪潮。在这个市场浪潮冲击下,导致西欧和日本外汇市场不得不关闭了17天。经过各国之间的紧急磋商最后达成协议,西方国家放弃固定汇率,实行浮动汇率。同时黄金涨过100美元/盎司大关,是原来官方所规定兑换价格的三倍。
在同一时期,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通胀率再次急剧升高。加上美国黄金市场的建立和发展,美国公民在被禁止数十年后,重新获得拥有黄金的权利,交易商和个人投资者认定这些将极大地增加对黄金的需求,因而倾囊买进。金价继续不断攀升,新的历史最高价格不断被刷新。最后黄金价格在美国黄金市场对美国公众开放的当天,黄金价格才冲顶回落。此时的黄金价格是200美元/盎司。(对这个市场现象,熟悉股市规律的投资者应该都不陌生,“利好兑现、见顶回落”!看来中外都有适用的地方。)
1975-1976年间,高通胀率引发了美国和其他国家严重的经济衰退,高失业率和破产风潮是当时最突出的世界经济景象。为了平抑市场对黄金的投机需求,美国财政部宣布拍卖部分黄金储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同出此举,并且要求成员国使用“特别提款权”作为记帐单位,取代原先使用的黄金。当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黄金进入市场销售时,黄金市场价格创出了低价102美元/盎司。但此时拍卖中的黄金总是被踊跃认购的买单所消化。
201132394499409.gif

2.gif



黄金在上世纪70年代的价格飙升走势图(季度K线)
1977年黄金价格出现大幅反弹,此时通货膨胀重新成为世界各国的焦点,很快金价在1978年又超越了前次高峰的200美元/盎司。
1979年,黄金市场出现了买方力量大有不管任何人抛出多少黄金就吃下多少黄金的气势,迫于强大的市场购买力的压迫,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被迫压缩了原定的黄金拍卖计划,不久就彻底放弃了这项计划。
1979年上半年黄金价格引人注目地涨过了360美元/盎司,但随后的超越众人想象力的黄金暴涨令世人目瞪口呆。1979年夏季,世界通货膨胀情况迅速恶化,美国政府的债务也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从1970年的4000亿美元,经过九年时间翻了一番后继续增长,接近1万亿美元。
1979年下半年,黄金价格不断刷新一个个百元整数单位,400美元/盎司、500美元/盎司、600美元/盎司、700美元/盎司,一个个令人眩目的、以前市场各方都不敢想象的价格被市场力量迅速创造着……。
1980年1月,当前苏联入侵阿富汗的事件发生后,黄金价格被推上了有史以来的历史最高价:852美元/盎司。
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崩溃时,黄金价格从当时官方固定兑换价格35美元/盎司,一直上涨到852美元/盎司,期间只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总体涨幅高达24倍之多。
对世界货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与崩溃这段历史,国内许多大专院校的金融教科书在对布雷顿体系中“黄金与美元”这段对抗历史的描述是十分错误的,出现了明显的“褒美元贬黄金”的立场性倾向错误。在许多教科书中这样认为:美元是这场风波的赢家,而黄金失去了世界流通货币功能等所以是输家。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许多金融学者在这段金融史的学习中是接受来自美国的素材和教育,在不知不觉中被美国情节洗脑,最后向更多的学生传达了错误的思维理念。
我们认为真实的情况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是黄金被强权政府所霸占和压迫控制下的世界货币制度,是美国政府发行的美元控制和束缚了黄金,美元想完全取代黄金地位的一种货币体系制度;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实际上是美元这种独霸企图的崩溃,黄金由此摆脱了美元的控制,黄金重新获得了自由,世界人民大众由此才能够自由拥有黄金。美元是这场对抗后的输家,我们也就能够理解随后看到的黄金兑美元获得了大幅飙升。
黄金大牛市后的20年熊市价格调整
任何金融产品的价格经过爆发性的大牛市暴涨过后,价格都会大幅回落,股票、石油、房地产等都是这样,黄金价格也不例外。在创造出令人眩目的852美元/盎司的价格后,黄金出现大幅震荡性回落,同时美国的通胀率从接近20%降到1982年的5%左右,黄金价格随之跌落到300美元/盎司才止住。
在黄金短暂的爆发性飙升牛市随后的二十多年里,黄金价格出现了长时间的价格回归。同时世界经济通涨的压力减少了,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期,美元经过大幅贬值后,再次坚挺起来,充当了世界货币的角色。也许因为黄金70年代末的牛市涨幅太大了,所以后来的价格调整周期也就非常的漫长。黄金价格从1980年后,一直处于熊市下降调整通道中,这种价格调整绵延了漫长的二十多年。但毕竟黄金的特殊性质和功能是不一般的,价格的波动还是相对温和的,平均来讲黄金价格在每盎司300—450美元区间波动,在1999年8月黄金价格创下了251美元/盎司的熊市最低价格。


      【免责声明:炒金有风险 入市请谨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纸财网无关。中国纸财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31 03: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推测 1974年 1美元购买力等于现在 3美元。 相当于 购买价格 250-300每盎司



“美元时间”网站(dollartimes.com)以消费物价指数为基数,计算出1914至2010年美元的购买力变化。

例如,2000年的一美元相当于2010年的1.28美元;年度通胀率为2.52%。以下年份的一美元购买力在2010年相当于:



  1990年: 1.71美元

  1980年: 2.82美元

  1970年: 5.73美元

  1960年: 7.35美元

  1950年: 9.15美元

  1940年:15.42美元

  1930年:12.56美元

  1920年:11.43美元

而1914年一美元购买力则相当于2010年的21.59美元。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到这个网站去查找从1914至2010年间任何一个年份的美元购买力。

引起注意的有两个现象:一是最近这20年美元购买力的变化不算大;二是1920年的美元购买力不及1930年,而1930年的美元购买力则不及 1940年,原因究竟何在,看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初步估计是与经济危机以及通货紧缩有关。



    我们经常看到对于每一年的人均GDP的数字报道。要把历史上的人均GDP的数字加以比较,必须考虑到“货币购买力”的变化因素。



2010年的5万美元购买力相当于:

  1990年:29239美元

  1980年:17730美元

  1970年: 8726美元

  1960年: 6803美元

  1950年: 5464美元

  1940年: 3242美元

  1930年: 3981美元

  1920年: 4374美元

1914年: 2316美元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27 04:10 AM , Processed in 0.03981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