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43|回复: 0

[转贴] 詹姆斯专栏/金融五大病根…还没有解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18 08: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济日报╱编译谢东年】 2011.07.18
  
重大危机经常是让人「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的机会。不幸的是,世界似乎从最近一场经济危机中没学到教训。事实上,目前的状况正如2007年一样危险,美国的经济增长陷入停滞,欧洲担忧欧元的存活,而新兴市场正饱受资产泡沫的折磨。

从危机中学习,一方面是要知道什么地方出错,一方面也是要找到解决办法。但是我们找到许多问题根源,却没有办法拿出解药。

对于2007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大多数人都同意有五个根源。

首先,这场危机起自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特有问题,政府补贴鼓励提高住宅自有率,而银行不负责任的放贷。

第二,错置的诱因让金融机构大举扩增风险。银行有非常大的诱因扩增风险,增加获利,但是却不必为投资失败承担代价。个别的银行获得「大到不能倒」的保护。而一旦危机迸发,公众却必须承担金融体系的烂摊子。银行对势必到来的美国房地产市场破灭视而不见,出事时却不必承担责任。

第三,全球经贸失衡导致游资泛滥。中国、石油输出国为首的对外盈余国家,长期累积贸易经常帐顺差,让英国、美国、澳洲、爱尔兰等赤字国家获得极为便宜的贷款来源,助长了资产泡沫的兴起与破灭。

第四,以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Fed)为首的央行错误地长期维持超低利率,联准会提供的廉价美元涌入各大型金融机构,使联准会实质上变成全球的央行。

最后,当危机发生后,政府挽救「大到不能倒」金融机构的费用,使政府财政急速恶化,债务高到难以持续,回过头来又威胁金融业的稳定。

这五个问题至今都没有获得解决,可能只有第一项已出现一些解方。当然,改革金融体系的讨论已在许多平台上进行,对于提高资本适足率渐渐形成共识。但是许多大银行是透过这次的危机与纾困变得更大,更不能倒,而不是缩小到能够控制的规模。

而且,尽管全球经贸不均在危机发生后立刻缩减,美国尤其在急速削减赤字,但是经贸不均的状况现在又随危机高峰过去后重新加重。

此外,全球主要工业化国家仍旧维持超低利率。在2007年以前,超低利率政策顶多是项错误,现在却成了慢性恶疾。许多国家,尤其是提出「货币战争」的巴西,都在质疑美国刻意做低美元,促进贬值。

我们仍然不知道该如何处理金融危机留下的政府财政危机。对于政府偿债能力的质疑,会导致利率突然暴增,让发债更贵、债务更难以维持,进而加深了倒债的疑虑。这种突然暴增的利率杀伤力惊人。

危机边缘的国家面临残酷的现实。政府公债原本一般都享有较低利率,容易维持。但是财政失灵的症象,或者债务失控的威胁,都会使借贷成本突然增加。而在这种威胁下,政府任何的节约作法都很容易被多出来利息所抵销。

结果是主要工业化国家都遭受财政危机的侵扰,政策却瘫痪失能。因此我们尽管知道危机的根源,却对此无能为力。

以长期的历史眼光来说,这种政策失能的状况可能并非特例。大萧条之后经过好几十年,我们才能学到如何对付这种危机。要到30年后的1960年代,凯因斯的药方才获得政策肯定。也是要到1960年代,傅利曼对于大萧条的货币政策观点才获得多方接受。

我们对大萧条带来的教训只有对贸易政策学得最快。当时的关税壁垒与贸易战争导致经济更加恶化,但是当时这些保护措施却被视为是解决国内问题的药方,获得产业工会支持。直到美国把贸易政策的制订权力从国会手中移转到总统手上,这个问题才获得解决。

现代政坛可以从贸易保护的教训中得到启发。政府应该要能排除「草根」的压力,避免立法机关的肉桶法案,徒增所谓的「地方建设」却让财政更为失衡。要能抗拒立法机构坚持的地方利益,才能维护整体财政的健全。

当年对于贸易保护主义的对抗措施来得很快,做得也很对,但是短期内却没能改善陷入大萧条的全球经济,接著就爆发世界大战。但长期而言,当年学到的贸易教训为战后的全球经贸繁荣做出巨大贡献。当前的财政改革也许无法解决短期的债务危机,但却对长期的财政健全攸关重大。

(Harold James是Project Syndicate专栏作家,现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2011/07/18 经济日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7-2 01:47 AM , Processed in 0.03879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