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8|回复: 2

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天马电影制片厂1964 导演:王苹 主演:徐林格 袁岳 陶玉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5 08: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表于 2011-2-7 12: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7 12: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jpg

基本信息

  电影片名 霓虹灯下的哨兵
  影片类型 剧情
  片长 115 min
  国家/地区 中国
  对白语言汉语普通话
  色彩 彩色
  年份 1964年
  制作公司
  天马电影制片厂 Tianma Film Studio [中国]


演职员表

  导演 王苹 葛鑫
  编剧 沈西蒙
  原创音乐 吕其明
  摄影 黄绍芬
  剪辑 诸锦顺
  美术设计 张汉臣 徐克己
  录音 丁伯和
  演员
  徐林格 Linge Xu .....指导员路华
  袁岳 Yue Yuan .....八班长赵大大
  廖有梁 Youliang Liao .....新战士童阿男
  刘鸿声 Hongsheng Liu .....老班长洪满堂
  陶玉玲 Yuling Tao .....春妮


剧情介绍

  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八连在参加解放上海的战斗之后,随即接受了警卫上海南京路的光荣任务。三排长陈喜在进驻南京路后,放松了警惕,受到资产阶级“香风”的熏染,忘记了我军艰苦朴素的革命传统,扔掉了有补丁的布袜,还说班长赵大大“黑不溜秋靠边站”。妻子春妮从乡下来部队探望他,他却嫌弃妻子太土气,跟不上潮流。新战士童阿男学生气十足,不请假就与同学到国际饭店吃饭,连长批评他“不配穿这套军装”,他一赌气,留下一张字条,扬长而去。

  班长赵大大怎么也看不惯这大上海,闹着要到有仗打的地方去。另一方面,国民党特务正在酝酿一场破坏行动。就在童阿男离开连队,准备和他过去的同学林媛媛去南京投考军政大学时,她的姐姐童阿香却遭到特务分子的谋害。幸亏路华、鲁大成及时搭救,逮捕了特务阿七,阿香才转危为安。通过这件事,战士们认识到南京路上绝非“太平无事”。指导员路华因势利导,请来老工人周德贵和童阿男的母亲,讲述了他们解放前的苦难遭遇及斗争经历,激发了战士们的革命斗志。童阿男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决心听党的话,做毛主席的好战士。陈喜也在指导员的耐心帮助下,认识到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毒害,尤其看到妻子春妮写给指导员的信,更是悔恨不已。他要求组织上给他处分,决心痛改前非。

  半年以后,特务老K和曲曼丽不甘心失败,继续策划破坏活动。在上海人民举行春节联欢的时候,他们利用林媛媛的表哥、一贯不问政治的罗克文,将装有定时炸弹的鲜花带入庆祝会场。关键时刻,童阿男抢过罗克文手中的鲜花,避免了一场爆炸事件。特务老K、曲曼丽也落入解放军布下的天罗地网。

  经过南京路上这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八连的战士们经受了锻炼。不久,朝鲜战争爆发,陈喜、赵大大、童阿男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在赴朝作战的志愿军行列中。


影片评价

  本片根据沈西蒙同名话剧改编。影片以对敌特斗争的线索处理为背景,将镜头对准部队内部的思想斗争,将陈喜事件、童阿男事件、赵大大事件等多组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充分展示了主题,表现出建国初特定历史转折时期复杂的城市生活状况,同时也适应了当时进行广泛思想教育的需要。在基本保持话剧原作风格的前提下,影片较好地处理了人物个性和共性的关系,描绘了解放军某连指战员及形形色色的各阶层人物,又成功塑造了几个有情趣、有特色的形象,如鲁大成、陈喜等,尤其是春妮这个角色,她用画外音读出的写给丈夫陈喜的信催人泪下,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影片将话剧中两条并置的情节线作了调整,把对敌特斗争的线索处理为背景,将镜头主要对准部队内部的思想斗争。将陈喜事件、童阿男事件、赵大大事件等多组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充分展示了主题。

  尽管影片在表演、布景、机位及其运动等方面,都留有明显的舞台痕迹,但《霓虹灯下的哨兵》仍然是这类由现代话剧改编成的影片中比较成功的一部。这一方面得益于剧中多层面的矛盾设置,更主要的是,影片中的几个有情趣、有特色的人物,如连长鲁大成、三排长陈喜、班长赵大大、新战士童阿男,尤其是陶玉玲饰演的春妮,纯朴真挚,她用画外音读出的写给丈夫陈喜的信更是催人泪下,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从报纸传媒铺天盖地的宣传,到话剧演出的长盛不衰,再到电影上映后的好评如潮,《霓虹灯下的哨兵》的成功并非偶然。作为一部严格遵守十七年主流电影现实主义美学法则的作品,它的经典化过程不仅有赖于革命领袖意志与政治威望的“借力”,更重要的是,它编织出的符码结构几乎完整地对应了特定时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乃至经济生活的多重意识形态欲求,也因此成为承载彼时政治工具论的典型美学容器。


创作背景

  而它最初的原型则来自一个普通连队的事迹。1947年8月6日在山东省莱阳城西水头沟小园村,华东军区特务团把几十名胶东农民子弟兵编在一起组成了该团四大队辎重连,不久改番号为华东军区警卫旅特务团一营一连。该连自1949年6月进驻上海南京路执勤后又被编为三营八连。面对国民党反动残余“腐蚀拉拢加破坏暗杀”的阴谋,八连战士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锤炼出了“拒腐蚀,永不沾”的革命意志。1959年7月23日,《解放日报》在头版发表《南京路上好八连》的通讯,此后众多媒体竞相报道。此后,沈西蒙接受政治任务,执笔写出了话剧剧本《南京路进行曲》。在修改过程中,剧名曾先后改为《霓虹灯下遭遇战》、《霓虹灯下的奇兵》等,此后在前线话剧团的排演中被正式定名为《霓虹灯下的哨兵》。1962年底该剧公演后,八连作为“两个务必”、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一面旗帜,立即在军内外引起轰动。1963年初这部话剧进京上演,党和国家领导人、军委总部领导相继观看。4月25日,国防部正式将八连命名为“南京路上好八连”。5月8日,《人民日报》专门为此发表题为《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的社论。7月29日晚,话剧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上演,剧团人员受到毛泽东的接见。1963年“八一”建军节,毛泽东挥笔写下了著名的《八连颂》。根据毛泽东的讲话精神,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将话剧拍成了电影,并于1964年底发行全国放映。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4-12 08:52 AM , Processed in 0.07487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