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5|回复: 0

[转贴] 《经济学人》封面文章:幸福与年龄无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22 04: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经济学人》2010年12月17日刊封面图片

  最新一期的英国《经济学人》于2010年12月17日正式出刊。本文标题为“幸福与年龄无关”。 文章探讨了人们为何到中年后,在逐渐走向衰老时反而会变得更幸福些的现象。以下为文章摘译:

  当人们被问到走向衰老的感受时,他们可能会以音乐大师莫里斯-希瓦利埃(Maurice Chevalier)一样的心情回答,当面对唯一的一条路时,人步入老年并不那么糟糕。面对关节僵硬、肌肉松弛、视力衰退和记忆模糊,以及伴随现代社会对老年人的冷漠,似乎让人看到可怕的前景。但事实并非如此。人类对衰老的恐惧是误解。生活不是从旭日东升,再走向穷途末路的漫长下坡过程,相反,它是一个从高到低,并再次回升的U型轮回(U-bend)。

  人们在进入成年人生活后通常会很愉快。在从青年走向中年的过程中,当触及到中年危机的低点前,生活状况一般会越来越糟。但此后会出现令人惊讶的情形。尽管人们因步入老年而丧失珍贵的活力、思维敏锐和外表,但他们也得到了人们终生追求的幸福。

  这种奇特的发现来自经济学新分支。它旨在探索比用财富衡量人类康乐安宁更令人满意的方法。传统经济学用财富代表效用(utility),这是该领域研究幸福的一种乏味方式。但怀疑财富与康乐和安宁有直接关系的经济学者,要直接探索幸福的实质和如何度量幸福本身。

  有些观念已渗入到政策制定中。例如不丹国,其国民幸福感(Gross National Happiness,GNH)概念贯穿了整个国家发展计划。所有新政策必须具有类似于其他国家评估开发项目对环境影响的GNH评估过程。法国总统萨科齐2008年曾请求2位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者,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能否研究出一套比国内生产总值(GDP)能更全面反映国民满意度的办法。英首相卡梅伦在上月宣布,政府也将开始汇集有关人们康乐安宁方面的信息。

  实际上美国的综合社会调查(General Social Survey)、欧盟民意调查(Eurobarometer)和民调机构盖洛普(Gallup)已汇集了这方面的大量信息。它们的调查通常会向受访者提出两大类问题。一是对生活的评价,二是在任一特定时期内的感受。第一类问题涉及受访者对生活的全面思考和总体感受。第二类是人们近期体验到的幸福、满意、愤怒或是焦虑等感受。据说第一类是度量综合康乐安宁(global well-being),而第二类是度量以情感为特征的精神快乐(emotional well-being)。但这两类问题不总会得到相同反馈,例如,有了子女通常会让生活在总体上感觉更好,但同样增加了人们生气或焦虑的可能性。

  统计学家是在用调查获得的大量数据来寻找一般规律,而不是仅靠少数人的感觉得出结论。他们要努力找到究竟是什么东西让人们感到幸福的答案。

  它可能与4个因素有关:性别、个性、外部环境和年龄。大体上看,妇女会比男人略感幸福。但她们也对精神压抑很敏感,有20%-25%的妇女在人生中某个时期都经历过精神压抑,而男性仅10%。它表明这些女性可能经历过极端情感,或者表明大多数女性很愉快,而一小部分的人生经历比男性更悲惨。

  在经济学者的复杂回归分析中,人的两类个性表现显著,神经质(neuroticism)和外向(extroversion)。易于感到内疚、愤怒或焦虑的神经质者往往感觉不到幸福。这不只是调查者或经济学者询问受访者心境时的反复观察结果。多年跟踪受访者的研究结果表明,神经质是一种很稳定的个性特征,是衡量幸福感大小的很好预测指标。神经质人群不仅只是易于产生负面感觉,而且情感智力(或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EI)往往很低,使他们在形成和处理人际关系上表现糟糕,反过来也让自己闷闷不乐。

  神经质往往导致性格阴郁,而外向性却是相反的表现。愿意参加团队合作,对聚会和派对有兴趣者,往往比在工作时和闲暇之余独处的人会感到更幸福。这种个性特征还能部分解释跨文化差异。

  环境对幸福与否也起重要作用。生活中的彼此关系、教育、收入和健康等因素影响着人们的感觉。已婚生活会让人有重大提升感觉,但无法与失业造成的郁闷程度相比。在美国,黑人以往通常与幸福感低相关,尽管最新数据表明黑人或西班牙裔当今有改善。而有子女的夫妻要比无子女的幸福感低,受教育程度高者通常幸福感高一些,若一旦把收入因素考虑在内,此效果则体现的很弱。换言之,因教育能让人变得富裕些,它似乎会让人更幸福。

  当实验调查者分别询问30岁人群和70岁人群,这两个年龄段中哪一组人可能会更幸福时,两组人不约而同地认为是前一组。当请两组人分别列举各自的快乐幸福程度时,70岁年龄段则更有幸福感。学术界因此认为,对事物有豁达态度,有幽默感的外向性格人群会感到更幸福。

  生活乐趣呈现这种先高后低,之后再高的U型轮回现象在1990年代初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至此,研究这种现象的兴趣与日俱增。它在世界各国都存在。英国学界人士分析过72个国家的情况。各国出现中年生活低点的年龄不尽相同,乌克兰在高位段,生活最糟年龄平均为62岁,瑞士在低位,平均为35岁,但世上大多数国家民众生活最失落的年龄平均在40-50岁范围,全球总平均在46岁。

  对U型轮回现象的研究,不只涉及综合康乐安宁,而且还有精神愉悦。在英国学界今年发表的论文中,学者们把康乐安宁分解为正负两方面知觉(positive and negative feelings),以观察生活中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快乐和幸福感在中年时减少,然后在增加;20多岁人群在早期阶段会感到压力增加,然后又会迅速减少;忧虑在中年增加,然后会迅速减少;愤怒在一生中会逐步下降;而悲伤情绪在中年时会略微上升,随后又下降。

  有一种可能性总是存在的,即幸福与否的变化不是因为生活进程改变,而是因不同年龄段之间的差别所引起。70岁的欧洲老人与30岁的人相比可能会感觉不同,并不是因前者年老,而是因他成长在二战期间。经过对各种信息综合分析,降低了因不同年龄段引起的效果。美国人和津巴布韦人不会在相同的经历下成长,然而,U型轮回现象仍在两国国民中存在。若年龄段影响真正存在,那么U型轮回现象绝不会在40年的数据累积中持续存在。

  有研究结果表明,人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年长者的争执会更少,对冲突的解决办法会更周全。他们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更强,更少生气。针对年长者和年轻人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当两者突然听到他人对自己的轻薄评论的录音时,前者并不很生气,也不极力辩解,只是以一句"你不可能时时都让所有人都满意"的话应对。

  有各式理论在解释为何会有这种现象。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Laura Carstensen的解释是,因为只有人类具有认识自己最终归宿和控制自身时间范围的独特能力。因年长者了解自己更接近人生终点,故更愿意过好当前生活,注重当前可能会影响生活,例如情感之类问题,而不太关注长远目标。

  同样,还有其他可能的解释。人们可能不得不接受自己每个阶段的长处和短处,放弃梦想成为企业高管,或社会显贵的努力,而安于现状。接受衰老的事实可能就是解脱,正如有名人所言,在人们放弃想要更年轻的努力后,日后的生活才会更愉快。

  无论U型轮回的原因为何,它的影响已超越了人的情感范围。幸福本身不只是让人感到愉悦,而且还让人更健康。英国精神病学学者进行的实验发现,精神压力最小的人群在受伤后恢复的速度是压力最高人群的两倍。他们还发现,精神愉悦者感染病毒的机会也低,即使受感染,患病症状也轻。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程度虽通常比年轻者差,但前者的精神愉悦可能有助于他们填补健康劣势。

  若干英国经济学者通过实验证明,幸福者的劳动生产率会更高些。他们由此得出以下两点结论。第一,若有人自愿参加实验,那么参加经济学者设计的实验,会比心理学或精神病学者的实验更有益。第二,年长者的精神快乐有助于弥补因认识能力下降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损失,这对各国解决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很有意义。

  发达国家人口衰老通常被视为经济负担,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U型轮回却以正面视角来看待此问题。世界人口越成熟,它的前景会越光明,这个看法应对本刊读者有特别的鼓舞力。(皖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7-10 01:28 PM , Processed in 0.05000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