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3-25 07: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3节:概括妈妈的一生,八个字就足矣(1)
公元二零零七年五月十六日
概括妈妈的一生,只用八个字就足矣了,那就是:善良、诚实、节俭、忍让。
六点了。是送妈妈永远地诀别这个温馨而幸福的家庭的时候。
2007年5月16凌晨
于大连家中
人生的结晶
清晨的大地,到处可见昨夜暴雨留下的泪痕,低洼处蓄积着尚未干涸的积水,那是太多的情感的聚集。
天空中舞动着从海上飘来的大块云朵,在朝阳的照耀下上白下灰,在慢慢地移动。从车窗望去象是在追逐送葬的亲人们一起同行。
看着摄像师正在抓拍车里人们的表情,我对他说,你拍一下车外的情景和天气。我是想把这个为妈妈送行的特殊时刻永远地记录下来,铭刻在心中。
殡仪馆里,前来帮忙的战友早已到达。顺旗、锡光正带着文法、盛金、福平、明生、同利等人筹办会场的布置。程红和孔平在联系为妈妈整容化妆的事宜。成沛帮助我安排迎接各位来吊唁送行的亲朋好友,家人都被安置在休息厅等候。
殡仪馆内外,到处都是为故去的人送殡的人们。在忙乱和哭泣的人群中,我立刻认出一些久违的老同学、战友和老朋友的面孔,那是一些风华已逝的容颜,但不变的是那种历久弥浓的情谊。
七点一刻,遗体告别仪式正式开始,司仪正胜那洪亮而粗犷的声音在宽大的告别大厅里响起。
“向贺凤云同志遗体告别仪式现在开始”。
大厅正面墙上的电子屏幕显示着“向贺凤云同志遗体告别”的横幅。两旁的挽幛分别写着:
家有万贯,不如慈母一位,长留善良在人世。
子有千言,难表衷情一句,永驻平安慰九泉。
黑色的“奠”字两侧矗立两个硕大的花圈。母亲慈祥而平静地安卧在明黄色的灵床上。身上履盖着逝世时的那副红绸缎,头上戴着绛紫色的线帽,整容后的面颜比起临终前似乎更有几分容光。
耳畔是亲友们发自心底的痛哭。此时的我,没有悲声却胜似悲声。我竭力在控制着泪水不让它模糊眼睛,好让我能够多看妈妈几眼!因为这短暂的仪式之后,一个活生生的躯体将不复存在。“妈妈”将仅仅是一个名存实亡的称谓,对于我和妹妹而言,不再会有呼喊妈妈的亲情,有的只是对妈妈的思念。
正胜用他浓重的大连口音声情并茂地朗读着那篇一气呵成的祭文,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感染着每一个人心底的那份对母亲的情怀。
向遗体告别开始了,眼前走过来的是那些熟识而亲切的面孔。此时,肃穆的容颜、紧握的双手和安慰的话语是人间最珍贵的情愫。为挽救母亲的生命而操心奔波了数十日的成沛和金海与我相拥而泣,我们再也抑制不住一腔的泪水。
第34节:概括妈妈的一生,八个字就足矣(2)
参加吊唁的人们走过之后,就是亲属与母亲最后的诀别了。这将意味着母亲将永远永远离我们而去!
妹妹和亲友的恸哭让在场的人们无不为之动容。姐妹和姑姑叔叔相互搀扶着向母亲做最后的告别!那是生死两界的分手,是永不回头的诀别!
妈妈!多么希望留住你西行的脚步,让我们永生永世在一起!
灵床被推走的那一刻,妹妹发狂地扑向母亲,去抚摸那冰冷的躯体。在众人的强力排堵下,母亲被工作人员迅速地推离了告别大厅,走向人生最后的一站。
那一刻,是二OO七年五月十六日七时三十五分。
仅仅二十分钟的告别仪式终结了母亲八十岁的人生。
送走参加吊唁的人们,等待的是取回母亲最后的遗存——骨灰。
九点一刻,工作人员告知,家属可以领取骨灰了。
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我和程红去二号炉旁等待着。
九点十九分,工作人员按动了二号炉的开关。炉门打开,轨道上缓缓而出的一床灰白的灰烬。
工作人员在清理骨灰前告诉我,哪边是头,哪边是脚!
其实,头脚在哪边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对一般人来说,也很难辨析出来。只有那些常年从事这份工作的人能知晓。
工作人员用一把铲子把骨灰划进一个撮子里,又倒在一个托盘内。看得出,他是拣躯干的大块骨灰,细碎的和成为粉灰的都不再挑拣了。
我跟着一位身着工作服的姑娘的后面,机械地走回了休息厅。
“等一会儿,骨灰凉了再装”。姑娘叮嘱了一句就走了。
所有的亲友一下子聚拢过来,凝望着那盘灰白的骨灰,默然无语。
人生的结局——一盘骨灰
伸手去试,灰白疏松的骨灰依然有着烈焰焚烧的灼人温度。尽管不能灼人,却能灼心。
在烈火中永生!是谁推敲出这样的至理名言!一句让人大彻大悟的人生警句。
紫檀木的骨灰盒与不锈钢托盘并列摆放在茶几上。
小妹妹倾身在细细地辨认着横七竖八地骨灰,试图知道这曾经是妈妈躯干的什么骨胳,她小心翼翼地翻动着……
突然,一颗黑亮的珠子吸引了她的注意。她把这颗黑色的珠子从骨灰上剥离下来,用手轻轻抚去表面的灰粉,这颗绿豆大小的珠子晶莹闪亮。
“哥哥,这是什么?”
会是舍利子吗?我的脑海中顿时闪过一个意想不到的念头。
舍利子,只听过高僧火化后才有的,平生也没有见过。有一次陪台湾一个新闻教育代表团去云居寺,曾花钱参观过。透过放大镜看了半天也没有看见。寺里的工作人员说,悟性高的人才能看见,而且是有光彩的,凡夫俗子是看不见的。
从此,对舍利子就有了一种神秘和敬畏感。
“大概是舍利子。”话一出口,又觉得欠妥,当着众人闹出笑话,岂不汗颜?
于是,我让妹妹去找殡仪馆有经验的人辨认一下。
结果,我的大胆猜测是对的。
舍利子的发现,顿时又引起一番议论。
小妹妹又在骨灰里发现了一颗小拇指甲大小的五彩舍利子。这五彩舍利子表面有着珍珠贝壳内壁的色彩,熠熠闪亮。
传说的舍利子是修行很高的僧人火葬后才能留下的骨烬。相传佛祖释迦牟尼火葬后,有八国国王分取舍利,建塔供举。舍利是僧人心目中的圣物,是佛殿的镇堂之宝。
妈妈是凡人,从不吃斋念佛。但妈妈笃行佛门的慈悲为怀,兼善天下,凡事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自私,不自怜,不自悲,不自馁,这些都足以是一个好人的内在素质了。
妈妈用一生的善良、诚实、节俭和忍让凝聚成最后的结晶,成为不朽的遗产留传给她的后人。
纸钱花圈照天烧
散尽余温的骨灰,由亲属们依次拣放到骨灰盒里。母亲生前单位工会的一位领导亲手把骨灰盒精心地收拾妥当后,郑重地摆放在几案上。
依照习俗,下一个程序该是去祭祀了。
大妹妹和囡囡分别捧着妈妈的遗像和牌位,二妹和小妹手捧花篮随行在两旁,护送着我拥抱着胸前的骨灰盒。
第35节:概括妈妈的一生,八个字就足矣(3)
从追悼大厅到祭祀台大约一里多远的路程,平时五分钟就可以轻松走完的路,今天却感到格外的漫长而遥远。
捧着妈妈的骨灰迈着沉重的步履,我觉得双手上的分量越来越重,越来越重,仿佛要捧不住这沉重的份量。
一次又一次地提醒自己“坚持住,马上就到了!"但路途依旧是那么遥遥漫漫,好像是妈妈八十年的人生旅途一样。
酸楚的双臂和颤抖的手,让我的背上直流冷汗。我真担心自己捧不住这个沉甸甸的骨灰盒。这份量并不太重的骨灰盒,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太重的责任和太深的思念。
满目灰烬和被烟火燎黑的祭祀区让人更加感到阴间的悲凉。锡光和顺旗找到一处较为整洁的祭台,众人便开始摆置带来的各种供品。
妈妈单位的工会领导显然是个内行,大概工会的责任就是经常为职工的生老病死服务的。他忙前忙后地张罗着如何摆放各种祭品。大家就像他的会员一样听从着现场指挥。
“喳喳,喳喳”一阵喜鹊的欢叫声,打破了这里的死寂和阴沉。
抬头望去,几只喜鹊正在附近上窜下跳,吵闹不止。有一只竟然飞到几米开外冲着人群打招呼,好像是在告诉人们别忽略了它们的存在。它们也是结队前来给妈妈送别的!
祭台上,亲友们带来的供果和供品是妈妈生前喜欢吃的鲜果。这么优质新鲜的水果却是她生前舍不得亲手买给自己享用的。如今,她不能亲口吃一吃这甜美的果品时,亲友和儿女们却把它们摆到了祭台上!
点燃香烛,跪拜在妈妈的遗像前,自责胜过了悲伤。自己感到,这大半生中对得起学业和职业,可以无愧地说是尽心竭力、夜以继日。但对养育了自己五十多年的老母亲却没有尽到做儿子应有的孝道!在妈妈的面前,总是把自己当作孩子来看待,像是永远也没有长大成熟的孩子!
亲友们相继为妈妈焚香祭拜。此刻,没有哭泣,却抑制不住悲伤。实际上,这是为妈妈下葬做最后的告别了。
就在为妈妈祭烧纸钱和花圈的时刻,一声响雷过后,豆粒大的雨点从天而降。刚刚还是响晴的天空骤间飘来了乌云。噼里啪拉的雨点重重地落到脸上、身上、地上。扑进烈焰中的雨滴反倒有些火上浇油的感觉。一颗雨滴落进火堆里,随即升腾起一缕窜起的火星。
雨在落,火在升。阴阳冷热在冥冥之中转换,究竟谁能说清其中的玄妙与神灵。
天道?天情?天意?
祭祀炉前,我的战友们正在向熊熊的烈焰中投放花圈。花圈的竹蔑在烈焰中发出惊人的噼叭声,仿佛是生灵的呐喊。翻滚的火吞吐出呼呼的啸鸣声,让人难以直视靠近。
一个又一个花圈投入火焰中,妈妈的遗物也随之变成一团烈焰,一片青烟,一阵火风。
凝望着那跳跃翻腾的烈火,我突然领悟到,火字的真谛!
原来,那跳动火光之中,竟然是个“人”
相见时难别亦难
妈妈走了。
骨灰盒被存放在殡仪馆永安阁一楼的七十五号橱柜里。
妈妈走了,为妈妈送终的亲属和为母爱友情而来的朋友也要走了。
亲朋好友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有的千百里之外闻讯赶来,暂短祭奠即离去。悲伤与忙乱中颇多失礼之处,深感内疚和自责。按照妈妈的接人待客之道,这是不能自容的。
早已过了正午时分,留下的几乎都是自家亲属和几个最熟识的战友了。
众人聚拢在工商培训中心的大堂里,这是空前的亲友大聚会。这样空前绝后的相聚是为了一个逝去的老人,一个至爱的母亲。
母亲生前没有感受这种亲情的大聚合,这是生来就有一副古道热肠的母亲的终生遗憾!逝去的妈妈无法感受到亲友们对她的尊崇与敬爱。
为了妈妈,也为了感谢众亲友对妈妈的那份情感,我还是端起面前的酒杯。
酒,是我一生都不会有兴趣的杯中之物。但酒浓于水。它是酝酿出来的,就像眼中的泪是情感造就的一样。
有酒的场合才有情,有情的感动才有泪,酒与泪不能相等,但酒与泪却往往是联结最多的水份。
我向所有的人都敬了酒,因为能出席今天这个场合的人都是为了那份亲情,那份友情,那份故交,那份母爱。
妈妈在天堂,在她灵魂常驻的地方依然可以感应到:她的亲朋好友还在感受她的热情,她的好客,她的那颗善良的心。
再见了,亲友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