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4|回复: 0

zt佛法的命根——闻思修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11 11: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法的命根——闻思修行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值遇释教精华之法时,未成随诸散乱魔引转,
  恒时精进闻思修诸业,此为佛法命根故当知。

  前三句联在一起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大恩上师说:“在遇到佛教精华之法的此时,心没有被散乱魔引转,而恒时精勤地做听闻、思维、修习的法业。这是佛法命根的缘故,一定要认识到。”

  “值遇释教精华之法时”:遇到释迦佛所传的具有心要的妙法时,实际上是进入了佛陀教法的光明宝山,到处都是具精华的妙宝,这时最重要的就是一心求取法宝。

  “未成随诸散乱魔引转,恒时精进闻思修诸业”:就像入了宝山之后不是无意义地散乱,而是通过各种途径一心精进地取宝,又像有志气的学生上了大学后,不去打牌、跳舞、逛超市,在窗明几净的图书馆里潜心研读。学习佛法同样是“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个业就是闻思修的法业。“散乱”为何叫做魔呢?《四十二章经》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就是把心力集中在一点上,就会激发智慧的火花。心被散乱魔支配,不能集中心力,什么佛法都不能成就,所以散乱是障碍佛法成就的魔王。

  “恒时精进闻思修诸业”:“恒”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勤学苦修,朝于斯,暮于斯,日就月将,很多年坚持不懈地努力。世间人忙碌奔波,都是向外追求名利财色。修行人是修自己的心。所做就是闻思修,这是修行人每天应该做的唯一法业。“诸业”,就是诸多的十法行,背、听、诵、读都属于“闻”,目的是熏习,把佛法的文句反反复复地熏习熟练;思维、观察、研讨都是“思”;串习就是“修”。

  命根是在哪一点上比喻呢?比如人体有很多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其中以命根为最主要,有了它,生命才能存在,才有人体气血脏腑的运行。如果命根断了,一切生命活动就会立即停止,所以命根是维系生命存在的根本。佛法的命根为闻思修,闻思修一断,佛法就灭亡,慧命会中断。一个修行人不作闻思修,那就已经退出了修行人的行列,因为他相续里没有了佛法,见不到任何佛法方面的真实运作,实际上和世间人的相续没有两样。从整个佛教来看,如果佛弟子不重视闻思修,佛法就会在世间越来越衰弱,就逐渐变成末法,变成没有法的内涵,最后法会灭绝,在世间连三宝的名字都听不到。所以,摒除散乱,专心致志地闻思修,这是佛法的命根所在。只有如此,才能续佛慧命、住持佛法。

  《入行论》中讲,即使长夜修行念诵、苦行等等,如果散乱而修,佛说没有义利。所以一切散乱的善行,果是很微少的。《修信大乘经》中说:“善男子,由此异门,说诸菩萨,随其所有信解大乘,大乘出生,当知一切皆是由其不散乱心正思法义之所出生。”用这一句来证明上师的这一颂,恰如其分。经里说得清楚,菩萨所有从信解大乘而出生大乘功德,都是从心不散乱如理思维法义而生起的。所谓不散乱,就是我们的心除了缘圣法之外,不去缘其它世间八法。破坏我们闻思修的魔王就是散乱心。心不随散乱转,静下心来,一心缘圣法的文句和意义以观慧观察抉择,这才能生起一切大乘功德。所以,这就是佛法的命根所在。上师归摄为一颂告诉我们这个大关要。所以要牢记:“值遇释教精华之法时,未成随诸散乱魔引转,恒时精进闻思修诸业,此为佛法命根故当知。”

  更深层地理解,这一颂的深化就是弥勒菩萨《辨中边论》中所讲的随法行,那里面说:“随法行二种,谓诸无散乱,无颠倒转变,诸菩萨应知。”什么是随法的正行?一个是止,就是除了所缘的法义之外不向其它处散乱;一个是观,就是以胜观无颠倒地观见诸法的自性,这就是随法正行。前面止是后面观的所依处,没有止也不可能有观。所以,如何让佛法住世?如何心随法而修行?就是要把上师这一颂的教诲贯彻到底、奉行到底。


2009-5-22 13:52 回复  
116.24.64.* 2楼


  倘若不具闻思修三慧,无能践行解脱妙道故,
  勿以仅披僧衣出家相,心生满足意乐诸心友。

  上师教诲我们说:诸位心友!如果不具有闻思修的智慧,那就如同无眼的盲人一般,无力行走解脱的妙道,因此你们切莫只以披着僧衣的形象就心里满足。

  这里,前两句是从反面显示三慧和行解脱道的关系。三慧就是由听闻所生起的智慧,由思维所生起的智慧,由修习所生起的智慧。行解脱道是把以往那个念念造成生死的方式反转过来,向着出生死的方向,去积聚出生死的因缘。本来外面也不存在什么解脱道。道是一个比喻,是说你的心开始按这样来行,解脱道和六道本是相反的两个方向,心上一定发生了不同以往的转变,才可能走解脱道。怎么能完成转变呢?那就一定要有闻思修的智慧。没有闻思智慧,我们不会发现自己以往的想法、做法,都是错误、都是轮回。认识不到这个颠倒,那所谓的解脱,连怎么走、往哪个方向走都不知道,怎么走得了解脱道?每天不还是在生死道上狂奔吗?所以,很多事都是换汤不换药,形式上从这一套换成了那一套,心相续却还是老样子,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就是不具备闻思修的智慧。所以,虽然外面现出家人、修行人、大居士的形象,里面却还是搞世间名利的一套。

  闻思修的智慧是修行解脱道最重要、最根本的因。以闻慧和思慧的眼睛才能看到解脱道的路线。以修慧的眼睛才能现证解脱道。从获得小乘解脱来看,一个要有出离心,一个要有通达人无我的智慧。但是不作闻思修,“三界周遍是苦性”这一点就认识不到,进一步想从三界苦海出离的心就引发不出来,这样在意乐上并没有离开原先一念又一念希求轮回圆满的心态,还是那个乐著生死的心,一念接一念地流浪生死。所以,只有对苦谛闻思修,对三界是苦性看得越来越清楚,心越来越厌离,积聚到一定量时,心再也不往轮回的方面想,这时候百分之百地内心向往解脱,一心朝解脱的方向走,这就是从随顺生死的路上跳脱出来,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解脱道。“人无我”的方面也是如此,没有慧眼,决定是入不了的。那个顽固的我执,会让你念念缘着自我转,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这样以我执引发而造作,都成了流转生死的业,怎么能获得解脱?

  像这样,要知道有闻思修三慧才能修出出离心和无我智慧,才能把原先念念生死的道一刀截断,掉转头来进入解脱道。这就是所谓的逆生死流。

  谈到大乘一切种智解脱,那就更高,需要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实际行持六度来超越生死、涅盘二边的束缚。其中发心、受戒、六度万行,每一步都离不开闻思修,不然就只落于形象,修证是决定谈不上的。

  由以上的理由,上师说:你们不要只以一个穿僧衣的外相,就心里满足。这是远远不足够的。解脱道要内心拥有闻思修的智慧才能实行。想一想,内心里什么闻思修的智慧都没有,解脱道一步也前进不了。凭这样能解脱、成佛吗?能截断无始生死流转吗?能把无量众生救出生死吗?所以,闻思修是佛法的命根。凡是佛弟子都要知道这是需要昼夜精进努力的法业。


子欲养而亲不待  
  
作者:大方广文化公益网…    文章来源:大方广文化公益网:《孔子故事系列》之二十三    点击数: 492    更新时间:2009-5-21  

  

【白话易解】:

  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走半路时,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

  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


2009-5-22 13:52 回复  
116.24.64.* 3楼


  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

  丘吾子哽咽地说道:「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听了孔夫子的教导,从这以后,学生们告辞孔子而回家奉养父母的达到了十三个之多。

  

【原文】:

  孔子适齐,中路,闻哭者之声,其音甚哀。孔子谓其仆曰:「此哭哀则哀矣,然非丧者之哀矣。」

  驱而前,少进,见有异人焉,拥镰带素,哭者不哀。孔子下车,进而问曰:「子,何人也?」

  对曰:「吾,丘吾子也。」

  曰:「子今非丧之所,奚哭之悲也?」

  丘吾子曰:「吾有三失,晚而自觉,悔之何及!」

  曰:「三失可得闻乎?愿子告吾,无隐也。」

  丘吾子曰:「吾少时好学,周遍天下后,还丧吾亲,是一失也;长事齐君,君骄奢失士,臣节不遂,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离绝,是三失也。夫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请从此辞。」遂投水而死。

  孔子曰:「小子识之,斯足为戒矣。」自是弟子辞归养亲者十有三。

——《孔子家语•致思第八》


「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我们因为求学离家在外,之后又因为工作,又或因为成家、养育子女种种原因,无法抽空回乡看望父母时,却忘了,父母已一年比一年更加衰老了。

似乎,人生总也有忙不完的事,在一推再推之后,能奉养父母的时间,也随之流逝。丘吾子的悲伤,谁能真正体会到呢?少年离家,可至年老回来时,一踏进家门,却再也见不到父母了!错过了奉养父母的机会,是人生多大的遗憾,逝去后,怎么能追得回来呢?

《论语》有云:「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当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上会有越来越多的不便,此时,正是需要我们在身边照顾的时候。记得有一位女士,因远嫁外地很少回家,有一次她回家时,却发现年老的母亲走路一跛一跛的。一看才知道,原来,母亲因为年纪大了,无法弯下腰来剪自己的脚指甲,使得指甲长得太长而嵌入肉里,造成流血、流脓。当女儿看到母亲这双受伤的脚时,不禁难过得哭了,母亲多么需要她的照顾啊!于是从此,她每周都会回来看望母亲一次,为母亲泡脚、剪脚指甲。

在我们小的时候,需要父母的照顾才能长大;可当父母年老需要我们照顾时,我们能否也陪在他们身边,像当初他们照顾我们一样,帮他们穿衣,给他们盖被子,为他们剪指甲,挽着他们一起散步……

时光易逝,在我们还有机会尽孝时,莫要再等待,丘吾子的遗憾警示我们:行孝不能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7 11:29 AM , Processed in 0.06223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