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4|回复: 1

香港文汇报:中国要韬光养晦更要有所作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12 11: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香港文汇报今日刊发张敬伟的评论文章《要韬光养晦更要有所作为》说,长远而言,构建并推展成熟的“中国模式”才是中国真正崛起的象征。而在中国的崛起之路上,韬光养晦是必要的,但有所作为更为重要。

文章摘录如下:

  据路透社12月8日报道,美国一家叫做“全球语言监测”(The 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机构通过分析发现,中国崛起成为10年来全球阅读量最大的新闻,超过了伊拉克战争、9.11恐怖袭击等热门新闻。这样的新闻并不令人吃惊,因为西方主流政媒都在谈论中国的崛起,尤其在“后危机”时代,中国确实已经成为世界舞台关注的明星。

  可是,对于西方政媒轮番的捧场,中国并没有表现出所谓的惊喜,反而显得冷静和审慎。近日,曾经担任过中国外长的前国务委员唐家璇在外交学院演讲时也强调,韬光养晦、积极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是正确的,而且“要长期坚持下去”。而中央党校的《学习时报》近期也发表四名重量级官员(学者)(李君如、赵启正、施雪华、邱耕田)关于“中国模式”的文章,主旨都是给“中国模式”泼冷水。这些来自中国高端主流的看法,无疑释放出这样的信号,世界越是热捧中国,中国越是显得冷静。

  这种冷热两重天,即可视作中国的自知之明和理性,无疑也充满了对西方政媒的怀疑和忌惮。这两种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凸显中国还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去成为美国那样的超级大国。不过,这也很正常,世界上任何大国在崛起之初,其实都曾这样过。以美国为例,在一战时期其实已经崭露头角,但是对于一战出兵相当犹豫,除了地缘政治形势的考虑,怕的就是不敢挑战当时欧洲主导的世界政局。一战以后的巴黎和会,美国的绝对大国地位依然没有确立。最有意思的是美国总统威尔逊曾促成了“国联”的成立,美国却从未加入。二战初期,美国同样对是否介入欧战彷徨犹疑,二战以后,美国才在西方世界的簇拥下成为超级大国。不过,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过程,也是付出沉重代价的过程:冷战对抗、战争考验、恐怖侵袭、财政支出、兵员伤亡……一句话,大国地位是和责任担当相联系的,超级大国承担的则是超级责任。

  这种不堪重负的责任拖垮了曾经不可一世的苏联,今天则让美国陷入金融危机和四处树敌的尴尬。中国不是欧盟、不是苏联,更不是美国,只是一个刚刚起步的新兴工业国,百废俱兴、矛盾纠结、政治文明和社会公平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当下的中国只是数字上的“大”而非本质上的“强”,在此语境下,中国慎言 “中国模式”不仅是自知之明,也是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现实手段。

  事实上,近年来世界大国已经紧盯中国,要求中国承担全方位的全球责任。这种众人所推,其实是强人所难。譬如在贸易领域,中国从来就未享受过西方世界给予的市场经济地位,可是却屡屡遭遇贸易保护主义;譬如在政治领域,中国向来都是为西方批评和指责的异类,却必须承担政治大国的超额责任。而正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全球气候大会,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则被要求承担发达国家的减排义务。

  因此,如果中国真的顺着西方“捧”华的杆子而爬,中国不仅不会赢得和西方平起平坐的大国地位,反而会成为西方大国转嫁危机的冤大头。现实的中国,应该学习一战和二战初期的美国,沉着应战,不应盲目出牌,在世界的赞歌和鼓噪中表现自己。不过,中国在韬光养晦的同时,也应像一战、二战时的美国那样,该出手时就出手,表现出足够的大国担当才能成为世界性的大国。一味地不出头,甘当老二,就只能仰人鼻息,在国际社会形成不了自己的话语权。政治、经济、军事、贸易、文化等所有彰显主权国家利益的载体就会为人所制,无法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而且,就现实而言,中国想不出头都很难了:一是中国强大的综合实力倒逼中国承担和其地位相应的责任,没有责任感的大国是无法取信世界的;二是开放性的中国也面临着在海外遭遇恐怖袭击、国民生命财产受损的尴尬现实,因而在外交上不可能再像以往秉承“不干涉内政”的无为而治;三是不可能永远呆在“第三世界”,满足于当发展中国家的领袖。从中美G2到G8的召唤再到G20,中国的影响加深,中国加入强国集团不仅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国际形象,而且更有利于世界利益格局的平衡。事实上,从规则和责任意识而言,世界主要大国较之发展中国家素质更高。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发展中国家也未必把中国当作“自己人”,在本次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77国集团同样倡议新兴工业国承担更多责任就是明证。
发表于 2009-12-12 11: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9 10:33 PM , Processed in 0.02660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