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58|回复: 2

客家文化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9 02: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客家文明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形成于千百年的历史长河,具有地理、经济、习俗、语言、心态诸方面的特征。当代,信息与交通迅速发达,文化交流大量增加,世界显得越来越小,变成了“地球村”。与此同时,客家文明日益显示出巨大的活力,并且成绩卓著。因此,我们需要从人类历史的高度考察客家文明,说明它在世界上的重要意义。      国际舆论中的客家人    客家人的群体生息在地球上,并发挥着明显作用,因而逐渐受到国际舆论的关注。众所公认,世界各国著名的百科全书和辞典是国际舆论的一种重要反映。笔者就有关客家的内容进行了一番探索,共查阅52部近年出版的英、法、德、俄、意、西、塞尔维亚文和日文的著名百科全书和辞典,获得了深刻印象〔1〕。    52部百科全书和辞典中,20种刊载了关于“客家人”或“客家话”的专条。它们分别为美国6种,法国4种,日本3种,英国与德国各2种,意大利、西班牙和瑞士各1种。另外32种辞书不曾包括有关条目:法国7种,美国5种,英国4种,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苏联、南斯拉夫与日本各2种,加拿大、墨西哥、乌克兰和以色列各1种。    关于客家的条文无疑有简有繁,但就内容而论,大体可归纳成两类:介绍较好与介绍较差。    虽然存在若干不确之处,法、美、德、意、西与日本皆有较好介绍客家的辞书。法国巴黎1983年法文版《拉鲁斯通用大百科全书》虽然笔墨不多,但说明了客家的情况:“客家人(Hakkas)是中国东南部适应了新环境的人的群体,他们居住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法文版的《大百科辞典》(巴黎,1983年)、《大拉鲁斯》(巴黎,1987年)和《插图小拉鲁斯》(巴黎,1992年)皆与《拉鲁斯通用大百科全书》等辞书相同,仅作若干变动。    美国的3部百科全书也对客家人作了明确介绍。1988年英文版的《新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客家人是迁居到华南的中国北方人……客家人是一个非常勤奋和精明的群体,他们团结得十分紧密。”1991年康涅狄格英文版的《美国学院百科全书》认为:“客家人是中国北方的一个群体,他们于不同时期移居至华南的丘陵地区,但从未和当地居民完全同化。他们保存着独特的习俗和方言,此种方言与广东话和普通话相关。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大部分是客家人,海外华人社团的大部分成员也是客家人。”1911年纽约版《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客家人有独特的方言。客家妇女比纯中国人漂亮,不缠足,在公共场合自由活动。客家人是一个很勤劳的群体……他们非常聪明,许多著名学者都是客家人,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洪秀全也是客家人。”     德国威斯巴登1969年德文版《布洛克豪斯百科全书》有关介绍简单明了:“客家人是中国的一个种族……居住在华南,尤其分布于广东、福建、广西、四川,甚至在海南与台湾定居。他们的方言近似广东话和官话。客家人促进了华南丘陵地区农业的显著发展。”1979年威斯巴登出版的《大布洛克豪斯》百科全书中关于客家的条目与上述说明相同。    意大利于1989年出版的《大百科全书》(意大利文)指出:“客家人是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等省山区的一个人种和语言的群体,一般认为他们由4世纪后来自华北的部族所组成……他们讲一种具有古代风格的中国方言。客家人的社团还存在于台湾、海南、婆罗洲与缅甸。太平天国的鼓舞者与组织者洪秀全也是出自客家人种族。”西班牙1989年出版的《通用插图百科全书》(西班牙文)对于客家人有较多介绍,其中如:“中国南方的种族,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和福建,后由此分散到台湾、香港和海南。”“客家妇女姿色秀丽,不缠足,从未闭门不出。”     日本1975年出版的《大汉和辞典》说明客家主要是“汉族的一支,分布在福建南部、江西南部等地”,“原为山西、河南的中国北方人,西晋末年北方异族入侵后,避黄巢之乱等逐渐南迁,与两广地区的瑶、僮等混血,其子孙即是。洪秀全、邹鲁、陈炯明、彭湃等即此族之人。”     英美等国另有若干辞书,其中关于客家的条文质量较差。英国牛津1989年英文版《牛津英语辞典》为20卷巨著,但仅载“客家:中国人,当今居民的一部分,住华南,尤其在广东、台湾、香港等地,讲一种方言。”文字长短不必强求,但客家人的特点应该说明。美国1986年英文版《芬氏和韦氏新百科全书》有关条目文字较多,谬误不少,认为客家人“是缅甸人或泰国人的后代,抑或是中国北方土著的后代”;“客家人以务农为主,也从事采石匠、守门人和理发师的工作”。日本1985年出版的《中国语大辞典》中,仅说“广东省潮、梅等地有客家族,原从他处迁来,故有此称。”     笔者在调查中十分遗憾地发现,若干世界闻名的大部头百科全书或辞典内,竟然不见客家条目。这些百科全书是:英国的《钱伯斯百科全书》(伦敦,1973年)、美国的《科利尔百科全书》(纽约,1987年)和《新天主教百科全书》(华盛顿,1981年)、法国的《通用百科全书》(巴黎,1990年)、意大利的《欧洲百科全书》(罗马,1977年)和《意大利百科全书》(罗马,1951年)、西班牙的《索佩纳通用百科全书》(巴塞罗纳,1982年)、日本的《世界大百科事典》(1981年)和《日本大百科全书》(1972年)、原苏联的《苏联大百科全书》(莫斯科,1949—1957年俄文第二版与1970—1978年俄文第三版)、《苏联历史百科全书》(莫斯科,1965年俄文版)、乌克兰的《乌克兰苏维埃百科全书》(基辅,1985年)、南斯拉夫塞尔维亚文的《通俗百科全书》(贝尔格莱德,1976年)和《航海百科全书》(萨格勒布,1975年),还有以色列的《犹太百科全书》(耶路撒冷,1974年),等等。    从客家条目有关内容看来,存在若干错误。首先,上述各种百科全书绝大多数不曾提及江西省也生活着客家人。其次,有时将客家人视同一个“民族”、“种族”,认为他们“不同于真正的中国人”、“纯中国人”,“似乎受到了汉族的排挤,汉族视他们为‘外国人’”;或者认为他们居住在“中国西南部”,甚至是“缅甸人或泰国人的后代”,“以采石、守门与理发为生”。如此种种错误,说明上述著名辞书缺乏有关客家学的知识,缺少与客家文明的接触。    上述国际上50多部百科全书和辞书的状况表明,通过英、法、德、俄、意、西、日等文字,世界上对于客家已有相当了解和介绍。我们相信上述缺少客家条目的情况,随着客家文明的宏扬,将逐渐得到改善,因为客家文明不仅仅是客家人的事情,它是一种世界性质的现象。      客家文明——一种世界现象    客家文明含义广泛而丰富,客家先民的迁徙为其部分重要内容。人类群体的大迁徙是一种世界性质的事件,它发生在广阔的地理范围内,影响世界发展进程。客家人的迁徙就是如此,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满族、日耳曼人、吉普塞人、印地安人、欧洲人、黑人、班图人、布尔人等人类群体的大迁徙。    人类群体大迁徙基本上可归纳为两种,即洲际迁徙和洲内迁徙。就规模而言,古代中世纪多是数万、数十万人的群体迁徙,近代现代则为数百万,甚至千万人的迁徙。    人类群体的洲际迁徙如匈奴人、蒙古人、吉普塞人的亚欧迁徙,印地安人的亚美迁徙,欧洲人的欧美、欧澳或欧非迁徙,黑人的非美迁徙,等等。匈奴人的迁徙具有明显掠夺与破坏性质,曾使梅斯、斯特拉斯堡和美因兹等城市十室九空〔2〕。蒙古人在征战中大量使用暴力,具有掠夺扩张性质。吉普赛人是世界流浪汉,至今仍在不停地迁居,他们迁徙虽很少使用暴力,但由于他们基本上不从事生产,因此始终无法创造较高的文明。印第安人从亚洲北部向北美—南美迁徙过程中,部落间发生冲突,马雅潘城邦遭焚毁,印加人曾征服秘鲁等地。欧洲人迁徙美洲时,印第安人遭到杀戮,在古巴和海地印第安人几近灭绝。黑人作为受害者被迫从非洲迁到美洲,是一个被人施加残暴的例子;迁美黑人后来获得解放,保存若干民族风俗,但接受了美洲的欧式主流社会文明。欧洲人迁居澳大利亚,在其摧残下,原住民澳大利亚人近30万人被迫退入荒原,至今已所剩无几,塔斯马尼亚岛的原住民则已全部灭绝。欧非迁徙同样是一个血与火的过程。    人类群体的洲内迁徙如突厥人、莫卧儿人、满族、日耳曼人和班图人等在亚、欧、非洲本大陆范围内的迁徙,它们与洲际迁徙相比,涉及地域较小,但具有同等考察价值。    突厥人诸部落6世纪时在我国天山、阿尔泰山一带,“畜牧为事,随逐水草,善骑射,性残忍。无文字,刻木为契。”公元1000年时,塞尔柱突厥人部落由咸海东部草原西迁。1050年,他们在巴格达建立国家,后入小亚细亚,行程约5000多公里,到达地中海滨。他们逐渐与当地居民同化,形成新的土耳其民族。西突厥一支奥斯曼人曾灭亡拜占庭帝国。突厥人的迁徙实为征战,土耳其军队攻克君士坦丁堡后,屠城达三日之久。    莫卧儿人父系突厥,母系出自成吉思汗,但突厥影响为主。16世纪,他们在巴布尔率领下离开弗尔干纳,迁入阿富汗。1525年,莫卧儿人南下,约25000人,行程1000余公里,侵入印度。他们在印度北部建立帝国,实行宽容政策,逐渐与先迁来的穆斯林同化,但入侵印度时曾使用暴力,攻占德里,大肆破坏印度教庙宇和佛寺,征服了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    满族前身为女真,15世纪中叶女真建州部在今辽东地区。1618年努尔哈赤称帝,次年入辽河流域,1636年改国号为清。1644年明亡,清兵占北京,其壮丁仅10万余人。入关前后,清军行程约2000多公里。清与南明的斗争延续到1661年。满族一向接受汉族文化,但是清军实行暴力征服政策:“如有抗拒不遵,大兵一到,玉石俱焚,尽行屠戮。”济南城破,死亡百万;临清陷落,“存者未足一分……尸骨如山若岭”;江阴失守后,全城仅53人幸免于难。中国人口遭到巨大损失,1623年至1660年减少32562887人。    日耳曼诸部落于公元初住在莱茵河与维斯瓦河之间,约从3世纪初开始迁徙。4世纪,由于来自东方的匈奴人的压力,日耳曼人加速西迁。东哥特人到达意大利。西哥特人迁居高卢、西班牙,于419年建立王国。汪达尔人于406年过莱茵河,经高卢与西班牙到北非,于439年建立王国。法兰克人渡莱茵河入高卢,于481年建立王国。日耳曼人迁徙约2000公里,他们一般接受了较高的罗马文明,但迁徙充满暴力。西哥特人攻取罗马后,曾肆意抢劫数日。汪达尔人的破坏尤为严重〔3〕。    10—14世纪,日耳曼人越过易北河,向东迁徙。德国封建主和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等移民夺取易北河以东的土地,于13世纪到达普鲁士至爱沙尼亚地区,占领波罗的海东南岸,行程超过1000公里。他们建立边疆马克与组织骑士团,驱逐斯拉夫人与杀害普鲁士人。    班图人原住喀麦隆高原,公元1世纪分三支先后南迁。东支到达东非沿海,西支迁居刚果河下游。中间一支的唐加人来到莫桑比克,苏陀人迁至今南非北部,赫雷罗人移居纳米比亚,科萨人来到大鱼河畔。班图人行程最远者约3000公里,迁徙至19世纪结束。他们迫使当地居民俾格米人退入森林,将科伊人赶到非洲西南端。班图人迁徙时,后来者甚至摧毁其先到者所创建的文明,如津巴布韦文明。    上述迁徙一般使用暴力并造成破坏,与这些迁徙相比较,客家群体的移居具有自己的特点。    客家人是中华民族的一支,他们的迁徙主要发生在亚洲内部,后期具有若干洲际迁徙的色彩。客家先民自黄河流域迁至赣东南、闽西南与粤东北地区,后来作扇形散开,西至川康,东达台湾,南及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并扩大到印度、印尼、沙巴、菲律宾,甚至再向澳大利亚、美洲以及欧洲和非洲发展。    根据罗香林先生的意见,客家人的迁徙大体分为五次。第一次(317—879)始于五胡十六国(旧称五胡乱华)时期,客家先民从陕甘冀豫鲁皖等地出发,沿汉水、汝水、淮水,过长江,主要迁居洞庭湖、鄱阳湖与太湖地区,部分人到达赣闽粤交界地区,或粤中西部与闽省沿海。第二次(880—1126)“受黄巢事变影响”而开始,客家先民离开豫皖鄂赣等住地,迁居赣东南、闽西南、粤东北等地区。第三次(1127—1644)的迁徙“始于宋高宗南渡与元人入主”时期,客家先民由赣东入闽西与粤东北,或直接南下粤北。第四次(1645—1867)因“受满洲人南下及入主之影响”而开始,客家人自闽粤赣三角地区迁至粤中和沿海以及台湾,或桂黔,或湘鄂川康。第五次从1867年开始,受太平天国等事件的影响,客家迁至广西南部、海南岛或海外〔4〕。    客家人从中国北方到南方沿海迁徙,距离约3000公里,途中跋山涉水,艰苦难言。客家人的迁徙是和平迁徙,虽然不能完全排除与当地土著的某些小磨擦,但不曾发生大的冲突。客家人被迫迁徙、定居与再迁徙不是凭借暴力,不是以其他人类群体的流血甚至灭种来换取本群体的生存。闽粤赣地区原来居民稀少,如此条件也使得冲突难于发生。客家人在定居地从事农商或其它行业,活跃了经济,建设了新住地。客家人的迁徙是人类群体的良性迁徙,也是人类群体和平迁徙的典范。同时,此种迁徙表现了客家人的勇敢机智与创新开发的精神。他们保持了原有的先进文明,又善于适应新异环境,能与当地居民互相融合,彼此通婚,共同建设。客家人的迁徙不仅未曾破坏社会生产力,反而加速了定居地的社会发展。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文明的荣光。      客家人应具有世界性的心态    在关于客家人的谈论中,往往涉及“客家大本营”是粤或闽或赣的问题。此类见解有利于客家地区史的探讨,但更应重视对于整个客家文明的研究,客家的整体性无疑比地区性更为重要。    客家人迁入赣闽粤之际,这个绿色三角地区,汀江、梅江与赣江流域,武夷山麓,都还是蛮荒之地。仅以虎患为例,即可说明问题。自736年建汀州至1911年,这里虎患严重,老虎曾多次出入长汀、连城、龙岩、永定、武平与上杭等县城,伤害百姓。“1518年,连城有虎患”。“1786年9月初三日,虎入长汀城,踞九龙山。民兵逐至府仓下毙之,重一百二十斤,爪伤把总吴功纪,又伤民兵三人,死者一人。”1754年,“永定虎灾,金丰里死八十余人。”1755年,“太平里伤死十一人;丰田、溪南二里亦伤、死有人。各处设槛井。金丰毙虎六只;太平及在龙岩近境毙虎三只,溪南一只。”此外,1810年“永定发生豺狼伤害耕牛”〔5〕。笔者幼年时期,农民进长汀城售柴后,夜晚返乡时必须结伴而行,因为豺狗常在荒野袭击过往行人。1941年某日深夜,一只猛虎进入我们院内(大丈夫庙前),叼走伯母所养的猪,天亮后发现老虎穿过篱笆的大洞,洞口留下不少虎毛和足印。    让我们再看看关于永定峰市—广东石市之间的景色描绘:汀江自长汀至上杭水势平缓,上杭至峰市航程艰险,而“船一到峰市,就无法继续航行,因为挡在前面的棉花滩,长达十里,满是猛石巨礁,但见激流奔突,浪尘滚滚如团团棉絮,吼声震天,山鸣谷应”〔6〕。沿汀江南运的货物必须在峰市起岸,改由挑夫肩运,越过棉花滩,送到石市再装船上,后沿韩江而下。    闽粤赣边区地理相联,山高林密,路窄隘险,水急滩多,野兽出没,但人烟稀少,气候适宜。如此自然条件正好适合客家人当时的需要,他们长途跋涉,历尽辛酸之后,在这个绿色三角找到了栖身之地。远在公元4、9、12世纪客家先民南迁之时,现代人意识中的省界、区界的概念显然并不突出。何况武夷两侧、三江之间,许多姓氏与家庭往复迁居,血脉相承。赣南闽西粤东共有29个纯客家县,作为整体是“客家人的大本营”。这个绿三角的人口,多达1400万。我们应该认识到,客家人皆是绿三角的子弟,正因源流相同,客家才具有共性。整个客家绿三角的观念,无疑比各省与各地区的观念更为符合实际。    进而言之,仅有客家绿三角的观念仍然远远不够。客家人或集中或散居于我国南部,东自闽西、台湾,西至川南,北沿长江,南达海南岛。据罗香林先生统计,闽粤赣三省共有纯客家县33个,闽粤赣桂川康湘黔台诸省的非纯客家县为144个,上述两类共为177个县市。全部客家总人口超过4000—4500万人。国外共有客家人50 0—700万,其中较多居住于印尼(45万)、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皆40万)、泰国和越南(皆30万),以及各为数万人的加拿大、毛里求斯、美国、秘鲁、留尼旺等〔7〕。    从世界的观点来看,全球客家的总人数或国外客家的人数究竟意味着什么?全国总人口约4000—5000万的国家有泰国、伊朗、土耳其、波兰、西班牙、埃及等,人口约500—700万的国家有柬埔寨、挪威、芬兰、奥地利、突尼斯等。因此,无论全球客家的总人数还是国外客家的人数,都意味着相当于上述一个国家。客家可谓是一种世界级的力量。同时,客家人的向心力十分明显,他们分居四方,但乡心相同,都离不开这个养我先民、生我后人的绿三角。1988年秋至1989年秋笔者应聘为法国教授在第戎大学执教期间,曾偶遇来自毛里求斯的客家人。我们素不相识,但乡音相通,一见如故,皆能背诵“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1995年夏,笔者在加拿大的舍布鲁克市的友人家中,与一位客家教授相会,我们又一同背诵了“月光光……”这首民谣。    客家文明在勇敢对待生活、发展经济、延续文化等方面的长处早已闻名于世。客家人的内聚力至今依然如旧,客家文明在中华大地、异国他乡不断繁荣。因此,不管我们主观意愿如何,客家人都应有一种世界性观念,应向全世界介绍客家的今昔,以便人们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同时也应该促使客家人认识他们为人类进步作出贡献的重要责任。    〔作者郭华榕,1935年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1〕这些辞书除日文由北京大学历史系沈仁安教授协助外,其余皆由笔者查阅和译出引文。    〔2〕让·卡庞蒂埃、弗朗索瓦·勒布伦:《法国史》,巴黎,1989年版,第88页。    〔3〕让·卡庞蒂埃、弗朗索瓦·勒布伦:《欧洲史》,巴黎,1992年版,第124—133、162—165页。    〔4〕罗香林:《客家源流考》,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9—13、52—57页。《长汀县志》,长汀1988年,第1册。    〔5〕《长汀县志》,第1册《大事志》,第2册《方外传》,长汀1983年;《闽西方志通讯》,1985年第2期,第1—47页。    〔6〕《客家纵横》,第102页,龙岩1992年。    〔7〕另一说全球客家共1.2亿人,其中1000万为海外侨胞。见《北京客家通讯》,1993年1月3日,试刊第1期,第19页。                概述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有关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混血说。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说则认为“客家共同体,是南迁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数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从两宋开始,中原汉民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三州”为 嘉应州、赣州、汀州。              渊源    客家作为汉族的一个民系,其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土著说。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说则认为“客家共同体,是南迁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数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   一般认为,客家民系是南迁汉族人在唐末至明中叶聚集于闽、粤、赣连结地区,经过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融合而成的,具有有别于汉族其他民系的独特的方言、文化和特性的一个汉族民系。它以汉人为主体,同时包合经融合有客化的畲瑶等少数民族。客家民系是以汉人为主体的,其文化的主要特征及表现出继承中原汉族文化,所以应肯定为汉族的一个支系。但是这支民系不是纯汉族血统,其文化也不是纯中原汉文化,所以作为一个群体,其成员就应该包含相互融合,享有共同文化特征的不同民族的成员。因此,“客家”的说法是作为一个汉族民系的称谓,并非是一个种族的概念,而是文化的概念。     客家人的迁徙      五次中原迁徙说      有关客家人的迁徙,1930年代的客学大师罗香林为代表的研究学者认为,客属民系自晋朝以来,一共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并在这五次迁徙过程中繁衍发展而来。这      五次大迁徙的大致过程是:      第一次在两晋时期,大批中原人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       第二次始于唐代,大批北方汉民为躲避安史之乱,迁往相对安宁的赣闽粤地区,成为      第一批客家先民;       第三次在两宋时期,北方民族入侵,一批批汉民迁往赣闽粤地区,与当地畲、瑶等少数民族逐渐交融,最终形成客家民系;       第四次是清朝末年,赣南由于满族统治者的蹂躏以及瘟疫发生,人口锐减,加之闽西和粤东人口膨胀,清政府通令沿海居民向内地挤压,一部分客家人又回迁赣南,另有一部分迁往四川;       第五次在近代,不少客家人从粤东闽西一带迁往沿海,有的则移居海外。      六次中原迁徙说      后来,海外(马来西亚、美国等地)的客家人从各家各族的族谱统计,亦得出了以下六个主要的迁徙时期(参考:[1]):      第一次在秦始皇统一全国时期 秦始皇为了巩固新取得的南方国土,派遣了大批军民到粤北。后代子孙被称为北江客家。这是客家称谓的首次出现。       第二次在东晋永嘉年间 因为五胡乱华,使山西、河北及河南一带的汉人纷纷渡过黄河,由皖渡长江经赣北。       第三次在唐朝僖宗干符二年 因为黄巢之乱,使江西北部的居民再迁往江西西部、福建西部及南部和广东东部及北部。       第四次在南宋末年 这是客家民系南迁到广东的关键时期。随着蒙古军的南进,赣闽客家先民随败退的宋王室进入广东东部、北部。      第五次是明末清初大量粤闽客家人由于湖广填四川的政策迁徙到川渝。   第六次是清朝中期 广东客家地区人口逐渐增加,大量客家人移民至南洋、台湾等地。      客家名称的由来      客家这个名字出自于清朝中后期得土客械斗,后来的北方新移民被称作客家人,以区别于当地原居民。   “客家”的本意应该是指外来的人,就是相对本地人而言,流落南方的汉人就是外来的人。但现在说的“客家”则是指客家民系、是客家人的简称。这里的“客”即上面所说“山为主,故我为客”。   但是,有学者认为,“客”不是简单的相对“主”而言的外来者,和广府系、福佬系这些同为中原南迁的汉族民系不同,从历史的现象看,汉族南方各民系的形成时间都比客家民系早,基本都在同一个行政区域之内(有的也只有部分外延),而客家民系形成时间较迟,而且不在同一个行政区域内,是在三省的连结地区。还有一个特别的现象是这方连结地区,原本的土著或称主人,除了极少数的古越族之外,有“山客”、“木客”、“畲客”。他们大多也是“外来人”。这些“客”和后来的“汉客”混居一地,长期融合,孕育出一种独具个性的语言、文化特征,(可以认为此时民系初步形成,但没有正式的名称)然而这些独具特征的人外迁他乡,如迁至福佬系、广府系的聚居区,被当地主人称为客人、客户、客家。而且这一称呼是在福建沿海和广东沿海不同民系中“叫”出来的,这在文化内含上,应该可以认为是对同一文化特征(即后来确定的客家)人群的一种“共鸣”。这是否同闽粤赣三省连结区原住民的“客”有关,或者说这些地方的居民已有“客”的说法(虽然未见文字记载),现尚难定论。 客家名称的来由,现在比较共识的观点是由“他称”到“自称”。“他称”的时间是在明末清初。自称的时间起始于清中叶。但这绝不等于客家民系这时候才形成。“他称”首先是在福建沿海福佬人和广东沿海广府人,“称”出的。“自称”便是自我认同。因客家在民系形成之前的历史一直是作客他乡的迁移史。人家对自己的称谓并无贬意,同时符合自己的历史;也就认同了。      客家精神      客家精神一词,有的学者认为不确切,提出用民性、品格、民风、特性、风尚、品德、品质,气质等词的见解。但客家精神是由客家历史打造出来的。客家历史是客家先民、客家人的流浪史、拼搏史、创业史。为了生存、发展,长期的迁徙、流浪,颠沛流离,逐步地摆脱了中原“安土重迁”和“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保守观念的束缚,树立起“四海为家”的新思想。也就是长期的颠沛流离,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而必须奋力与自然、与社会抗争,努力拼搏,胜利者,就是这些敢于拼搏、敢于冒险进取的强者,他们终于到了彼岸,获得新生和发达。客家先民在中原老家受到儒学的传统教育,宗族、家族观念根深蒂固。离开中原背井离乡,长期的流浪生活,更体会到宗族、家族合力的重要性,更加巩固和加强了宗族家族观念,于是敬祖睦宗的思想观念显得十分突出,扌背父骸,聚族而后,修族谱,修宗祠十分突出。 客家先民在饱尝长期离乡背井痛苦之后,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在家不知娘辛苦,出外方知慈母情”,“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朝难”,于是更加戚恋家乡,并深刻体会到家、乡、国命运一体,荣辱与共的关系,使爱国爱乡的思想强烈地表现在各个方面,显得尤为突出。客家精神的表述有繁有简,有长有短,可以函益意识和行为的各个方面,但最为突出,最为本质的可以归纳为“四海为家,冒险进取,敬祖睦宗,爱国爱乡”十六个字。    外国学者的眼中客家民系    在许多外国学者的眼中,客家人是中国最优秀族群,而这一观点是建立在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中国人相比较基础上的。主要的观点有:  1、他们的爱国心,比任何一族为强,是永远不会被人征服的。……客家的精神是中国的革命精神。客家妇女的温柔顺从是健康的,因为她们都能够独立生活,……——(日)山口县造《客家与中国革命》  2、客家是台湾最开化、最坚强和最富民族意识而不易统治的民族,他们的团结尤为惊人。——(日)竹越三郎《台湾统治志》  3、客家妇女,真是我们所见到的任何一族的妇女中之最值得赞叹的了;在客家中,几乎可以说,一切稍为粗重的工作,都是属于妇女们的责任。 ……客家妇女,除了刻苦耐劳和尊敬丈夫以外,她们的聪明热情和在文化上的进步,也是很使我们羡慕,因为需要劳动,所以客家妇女,自有历史以来,都无缠足这一陋习,她们的迷信程度,也远不及其他地方的妇女。——(美)罗伯史密斯《中国的客家》  4、客家人可以从其他华人中,于语言上、习惯上辨别之。概括言之,妇女不缠足,通常体健而轩昂,……具备全世界山居者爱好自由之特性。——(美)肯贝尔《客家源流与迁徙》  5、客家人是刚柔相济、既刚毅也仁爱的民族,而客家妇女,更是中国最优美的劳动妇女典型。……客家民族犹牛乳中之奶酪,这光辉,至少有百分之七十是应该属于客家妇女的。——(英)爱德尔《客家人种志略》、《客家历史纲要》                  语言      一个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语言。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即客家方言。客家方言又称客方言,客话,客家话,属于汉语七大方言之一。     从分布上看,主要在福建、广东、江西、湖南、台湾、四川、广西东部(即与广东交界的市县)等8个省,海外有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     具体说,国内主要分布:福建--闽西地区的长汀县,连城,上杭等8个县;广东梅州,惠州,蕉岭等16县市;江西南部宁都,瑞金,兴国等14县市。 此外,非纯客县,如福建南靖,平和,绍安,龙岩;广东潮州,海丰,韶关,东莞,信宜,化州,高州,湛江等;广西博白,陆川等;江西铜鼓,广昌,永 丰等不少县市的许多地区也讲客家话。此外,台湾海南四川湖南等不同程度地分布着客家话。     依据内部的 差异,客家话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以长汀话为代表的闽西客家话,以梅县话为代表的粤东客家话,以 赣县蟠龙话为代表的赣南客家话。进一步,可以分为如下八片:汀州片(又称闽客片)、粤台片、粤中片、惠州片、粤北片、粤西片、桂东片、宁龙片、于桂片、铜鼓片。        分布        中国客家人分布   客家地区分为纯客家县和非纯客家县,对于纯客家县和非纯客家县的定义,至今尚无衡量标准,比如纯客家县,客家人口应占总人口的多少,非纯客家县,应有多少客家人口或占总人口比例多少方能认定为非纯客家县。所以只能根据过去和近年各地学者的调查资料排列出来。下列县市是中国客家人分布的县市,由于属于阶段性研究,所以只能作现时的参考。      江西:      纯客家县市有:赣县、南康、信丰、上犹、大余、崇义、安远、龙南、全南、定南、宁都、于都、兴国、瑞金、会昌、寻乌、石城和铜鼓等18个。 非纯客家县市有:赣州、广昌、永丰、吉安、吉水、泰和、万安、遂川、井岗山、宁冈、永新、万载、宜丰、奉新、靖安、修水、武宁、萍乡、横峰、鹜源等20个。      福建:      纯客家县市有:长汀、宁化、清流、明溪、连城、上杭、武平、永定。 非纯客家县市有:建宁、将乐、泰宁、崇安、光泽、邵武、顺昌、沙县、永安、三明、漳平、龙岩、南靖、平和、诏安等12个。      广东:      纯客家县市有:梅江、梅县、大埔、蕉岭、平远、兴宁、五华、紫金、龙川、和平、连平、陆河、新丰、始兴、南雄。      非纯客家县市有:深圳、乳源、乐昌、丰顺、博罗、连南、东昌、惠阳、惠东、揭西、惠来、普宁、陆丰、海丰、连山.       广西:      非纯客家县市:合浦、防城、钦州、博白、浦北、陆川、灵山、宁明、崇左、扶绥、邕宁、玉林、横县、北流、容县、武鸣、贵港、宾阳、藤县、桂平、平南、武宣、马山、苍梧、梧州、来宾、象州、全秀、柳州、柳江、绍平、蒙山、鹿寨、宜山、贺县、钟山、柳城、环江、河池、荔蒲、平乐、阳朔、罗城、融水、融安、三江、凤山等47个。      四川(含重庆):      非纯客家县市:通江、达县、巴中、仪陇、广安、巴县、陪陵、重庆、合江、合川、沪县、沪州、内江、富顺、隆昌、威远、资中、安岳、仁寿、简阳、成都、新津、双流、新都、温江、金堂、广汉、彭县、什加、西昌、会理等32个。      贵州:      非纯客家县市:遵义、榕江。      湖南:      非纯客家县市:临湘、平江、浏阳、醴陵、茶陵、炎陵、攸县、安仁、常宁、来阳、酃县、永兴、桂东、汝城、江永、江华、郴县、宜章等18个。      海南:      非纯客家县市:儋县、澄迈、定安、临高、琼海、文昌、万宁、三亚等8个。      台湾:      非纯客家县市:桃园、新竹、苗栗、南投、台中、屏东、嘉义、高雄、彰化、花莲、云林、台东、台北等13个。      香港与澳门:      香港与澳门的客家杂居各处,并且占了当地居民相当的比例。      陕西:      陕南有不少从闽、粤、赣客家区返迁的客家人,有不少客家住区,人口20万,尚无法确定非纯客家县市。      河南:      豫南有不少从闽、粤、赣客家地区返迁的客家人,还未确定那些是非纯客家县。      世界客家人分布      亚洲:      中国 7000万人 印度尼西亚 120万人 马来西亚 125万人 泰国 60万人 新加坡 60万人 菲律宾 0.68 万人 越南 15万人 缅甸 5.5万人 柬埔寨 1万人 印度 2.5万人 老挝 0.5万人 沙特阿拉伯 0.22万人 日本 1.2万人 文莱 0.9万人 巴基斯坦 0.2万人 尼泊尔 0.24万人 斯里兰卡 0.017万人 科威特 0.017万人 朝鲜 0.1万人 韩国 2万人 土耳其 0.05万人 孟加拉国 0.05万人      美洲:      美国 28.4万人 牙买加 10万人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0.6万人 巴拿马 0.5万人 哥伦比亚 0.01万人 危地马拉 0.01万人 多米尼加 0.12万人 加拿大 8.1万人 玻利维亚 0.01万人 秘鲁 20万人 巴西 0.24万人 智利 0.12万人 圭亚那 0.6万人 阿根廷 0.05万人 古巴 0.81万人 厄瓜多尔尔 0.02万人 苏里南 0.41万人 委内瑞拉 0.02万人 墨西哥 0.01万人      欧洲:      法国 3万人 荷兰 0.21万人 俄罗斯 0.12万人 丹麦 0.12万人 挪威 0.03万人 英国 15.2万人 德国 0.5万人 意大利 0.1万人 瑞士 0.1万人 比利时 0.043万人 葡萄牙 0.05万人 瑞典 0.24万人 前南斯拉夫地区 0.24万人 捷克 0.01万人 奥地利 0.05万人 冰岛 0.01万人 西班牙 0.02万人 卢森堡 0.02万人      非洲:      马达加斯加 0.02万人 莫桑比克 0.03万人 尼日利亚 0.02万人 塞拉利昂 0.006万人 赞比亚 0.006万人 加纳 0.02万人 留尼旺 1.8万人 毛里求斯 3.5万人 肯尼亚 0.01万人 南非 2.5万人 民主刚果 0.02万人 安哥拉 0.02万人 塞舌尔 0.05万人      大洋洲:      巴布亚新几内亚 0.12万人 瑙鲁 0.12万人 腊色尔 0.12万人 所罗门群岛 0.12万人 澳大利亚 4.3万人 新西兰 0.1万人 塔希提 1万人 斐济 0.5万人 马绍尔群岛 0.05万人 西萨摩亚 0.03 万人      以上列的82个国家,若把中国的台湾、香港、澳门单列,则为85个国家和地区。这是普遍认同的数字。但近年也有说90多个国家和地区,甚至一百有余。总人口有8千多万、一亿左右、1.2亿等不同数据。按上述数计算,应为8000万左右较为确切。但各有根据,具体数字尚难确定。      人物      历史名人      张九龄 袁崇焕 李世熊 杨时 黄慎 伊秉绶 宋湘 黄遵宪 洪秀全 韦昌辉 丘逢甲 刘永福 宋应星 肖朝贵 冯云山 杨秀清 李秀成 石达开 丁日昌 宋嘉树 罗明 罗芳伯      现代名人      陈寅恪(史学大师) 邓小平(中国改革设计师) 郭沫若(诗人,史学家) 韩素音(作家) 胡文虎(实业家) 胡文豹(实业家) 胡耀帮(原中国共产党总书记) 黄琪翔(抗日将领) 廖仲恺(国民革命家,国民党左派领袖) 李登辉(原台湾总统) 李金发(现代派诗人) 李光耀(原新加坡总理) 李震欧(书法家) 李惠堂(足球明星) 李显龙(父亲李光耀) 刘亚楼(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 卢嘉锡(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罗香林(史学家,客家学先驱) 彭嘉衡(飞虎队成员) 丘成桐(数学家,菲尔兹奖获得者) 宋美龄(蒋介石之妻) 宋庆龄(民国国母) 素帕差(原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 孙中山(国父) 王力(语言学家) 吴浊流(台湾本土作家) 肖扬(中国最高法院院长) 薛岳(抗日将领) 叶剑英(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叶乔波(世界速滑冠军) 叶挺(名将) 曾宪梓 (实业家) 邹鲁(国民革命家,国民党右派领袖) 钟理和(台湾作家) 钟肇政(台湾作家) 朱德(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他信(泰国总理)                     习俗    客家人的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      主要节日      ☆春节:有拜年,游乐活动等,是最隆重的节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    ☆二月二:开正节。    ☆清明: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    ☆七月节:也即鬼节。    ☆中秋:民间通称八月节。吃月饼,赏月等风俗大体各地相同。    ☆重阳节:客家人叫“九月节”。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过年”之说。      婚姻礼俗      说媒       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看妹子       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       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       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       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方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送菜和抬嫁妆       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俱等带回男家。       迎亲       也叫接亲或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有鼓手乐队,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轿的,有烧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庙宇、社公烧香),一个挑担的,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另一头是酒和松明,一个女的要带上新娘穿的衣服,还有扛木箧的二人,要扛去鱼、肉、酒、糕饼、香烟、鞭炮、蜡烛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轿,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权代表,随带红包一、二十个。       接亲的人到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带着到祠堂烧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设宴请客。       新娘动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时或卯时,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门,也不会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亲队伍前面是打灯笼的,接着是吹鼓手,花轿在中间,后面是接亲的人。       新娘到达男家,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入门一般是早上七、八点或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门时辰,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       拜堂       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前,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       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       最后是亲戚见面,要给新娘红包。拜堂毕,伴娘用红罗将新娘牵进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声中从房门口向大厅撒喜糖。然后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盘捧上一只鸡,边端酒边讲:“团团圆圆,璧合珠联”,“观音送子,早生贵子”;“夫妻和好,白头到老”。 (此礼仪在梅州地区亦已不常见,被现代婚礼模式取代)      中午办酒席,吃婚宴,用高声地炮邀客,每半小时放一次,酒席开始入席时放三响。接着由礼生报名单,一桌二个上席,按辈份和亲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后其他人随便入席。男女宾客分开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闹房       闹房一种在大厅闹,一种在新房闹,也有先在大厅闹,后到新房闹。闹房期间,鞭炮隔几分钟放一次,一直闹到午夜方停。       回门       也叫“转门”。一般是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来请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罢午宴,当天回来。       送满月 结婚后一个月,新娘娘家要来送满月,同时送来小鸡、蔬菜、种子、谷种、豆子等,示意五谷丰登,财丁兴旺。       传统喜庆习俗       1.诞生礼仪       标志着一个人出生的庆贺和祝福,是人生中的开端礼仪。       催生       出嫁女儿怀孕快分娩时,一般是婴儿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带着鸡、鸡蛋、面条、粉干等来到女儿家“催生”,有预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亲已不在,则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设宴招待。       小孩出生后,女婿要带着鸡、蛋、米酒(有的带几十斤)到岳家去报喜,外婆家要请客,至亲友好都会来参加,以表示祝贺。外公、外婆会回赠鸡和红蛋。       做三朝       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先给小孩洗澡,请接生婆吃饭。外婆会送来大公鸡、鸡蛋、面条、糯米粉等。要做“三朝酒”,宴请外婆及亲房。有些地方还要给至亲亲友送红蛋,亲友在满月前会回送鸡、鸡蛋、面条等物。       做满月       婴儿出生一个月,要做“满月”,外婆会送来大公鸡(很多地方送大阉鸡)、鸡蛋,还会送来婴儿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项圈、风衣、裙、银手镯和背带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亲戚,一般都送小母鸡、鸡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亲房也会来庆贺。       一百天       小孩出生100天,也要庆贺。这一天,外公和女家的伯叔会拿公鸡来庆贺,其他亲属一般都要给婴孩送红包。       做周岁       孩子出生一周岁,要做“周”,庆贺孩子“得周”。周岁比满月更为隆重,来庆贺的客人也更多。       2.成年礼仪       客家的成年礼仪分男、女两种,男子的成年礼仪叫做“冠礼”,女子的成年礼仪叫做“笄礼”。 (现在好像已经无此礼仪,至少在我所在地(世界客都——梅州)没有了).       3.寿诞礼仪       做生日       客家人与各地的习俗一样,每年做一次小生日,十年做一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较为普遍。从十岁“启十”起,一直做到四十或五十岁,到了六十以上,可称为祝寿。做生日要吃寿面和荷包蛋,示意长寿百岁。 (此习俗亦已简化,只做大寿:六十岁以上)      祝寿       祝寿时,出嫁的女儿要送来大公鸡,还要送寿衣、寿帽、寿饼、寿鞋、寿袜,从头到脚一整套,父亲做寿,同时也要给母亲送上一整套,此外还要送来寿轴、喜炮、寿烛、公鸡以及寿桃、寿面、寿饼、寿酒、寿肉等。其他人来祝寿,一般亲友送寿幛、寿联,或者再加上送礼金。       不少地方,七十岁以上高龄、子孙多、家境较好的老人祝寿,要举行拜寿仪式。       客家人生日和祝寿,是知情人自行送礼,上门祝贺,先贺后请;除内亲、至交有发请帖外,不贺不请。       4.建房迁新居       客家人把建房和乔迁新居亦视为重大喜庆之一,要进行隆重庆贺。       建房时,房屋定位,房门定向都要请堪舆先生测定,竖柱上梁时,要张灯结彩,贴红联。新房建成后,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进行“驱邪”、“除煞”,然后才能迁入居住。       迁入新居时,要随带灯笼(或油灯)、火笼、秤等进屋,还要带一窝小鸡,蒸一甑饭捧进新屋,以示新丁兴旺,喜气盈庭。迁新居要办“入宅酒”,宴请亲友和建屋工匠及帮工等。菜肴中要有韭菜、豆腐、猪肠、猪血和米糕等,示意长长久久,发财高升。      客家酒俗      客家人十分好客,每当亲朋戚友到来,他们都喜欢以家酿米酒相待,这种米酒又称“水酒”,如是初开坛提取的酒,称之为“酒娘”。这种“酒娘”好喝,度数虽然不高,但后劲大,容易醉人。他们在喝酒时,很注意礼节。       客家人喜欢使用四方桌,俗称“八仙桌”,一种可供八个人同坐的木头桌。上座时,他们很重视席位的安排,一般按亲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座。宴席间的大小位,是这样安排的,如正厅只排有一张桌子,这时以面对大门的左侧为首位,右侧为第二位。然后从左到右,穿插论序,面对正厅的右侧为最小。如果安排二张桌子,这时候以左边桌位为大,右边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称之为“一品席”,这种情况,以首席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间第一回斟酒(亦称筛酒),是按尊卑长幼次序先后斟酒,最后再给自己斟酒。酒斟好后,酒壶嘴不能对客人,要对着自己,否则就是失礼。敬酒时,敬酒者要站起来,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诚意),右手举杯讲几句祝颂的吉祥语,并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迟到,视不同情况罚酒1-3杯,妇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离席。       客家人喝酒时,为了增添酒兴和热闹气氛,在各种宴会场合,或俗、或雅、或简、或繁,都有猜拳助兴的习俗。猜拳时还有一些规则,比如出三时,不能拇指、中指、食指一起出。出一时,大拇指要侧向,不能往上翘。出二时,如使用大拇指、食指表示,出手时要侧向,不能象灯驳壳枪一样食指指向对方,以表示礼貌。       客家人酒令,具有丰富的知识性。猜拳的数字从零到拾,如猜中双方所出的手指合计数,即为胜方。如双方同时猜中或均未猜中,也有采取“四字式”叫法,比如猜“一”时叫“一品高升”;猜“二”时,叫“两家和好”;猜“三”时叫“三星高照”;猜“四”时叫“四季发财”;猜“五”时叫“五子登科”;猜“六”时叫“六六顺心”;猜“七”时叫“七巧成图”;猜“八”时叫“八仙庆寿”;猜“九”时叫“九久长长”;猜“十”时叫“十全十美”。所以喊的就是吉祥语。       喝酒猜拳时,一般以三杯酒为一组,输拳者喝酒,三杯酒喝完就算过关。如余兴未了,可再来一组或几组。如需请人代拳、代酒,应和对方协商,,征得对方同意才行。除了猜拳斗酒外,还有出手指点数字斗酒,做法是席间指定一人为首,按大家所出手指的总数,算到谁,谁就得喝一杯,例如大家所出手指是六,从为首者算起,到第六位即为喝酒者。另外也有“转汤匙”斗酒的,桌中摆一个汤匙,由一人旋转汤匙,待汤匙停止转动时,汤匙柄指向谁,谁就得喝一杯。除外还有“猜单双”斗酒的,在手心中任意放入一枚或两枚硬币,让别人猜单、双,输者喝酒。       客家人酒令花样多,有文化的人还喜欢“字词令”(包括地方特产令、农谚令等)、“诗词令”,此外还有“通令”(多是别出心裁,涉及意趣,令人忍俊不禁。),包括猜谜等。客家人喜欢通过酒规酒令、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游戏,增添酒兴,消除寂寞困倦,直至尽欢尽醉。      传统岁时习俗       过年       “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      入年界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      过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岁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开大门       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吃岁饭       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      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春节到元宵期间,各地还有以下一些游乐活动:      送春牛       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组成一个小队,向各户送春牛图,有吹唢呐的,打小鼓的,敲小钹的,在每家门口吹打,送上“恭贺新禧”红贴,主人会给红包。      稻草龙       一截一截,插满香火,由小孩抬着到各户灶前和猪舍牛栏去舞,祝贺合家平安、六畜兴旺,各户要给红包,小孩得欢乐,主人求吉利。      蝙蝠灯       也由小孩逐户去舞,“火龙进屋,要你蜡烛”,“恭喜发财,买田建屋”,蝙蝠灯不收红包,只要蜡烛。      船灯       灯状似船,在陆地表演游唱。春节前排练,锣鼓队,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后,吃罢点心,在开阔场地表演,由船夫、艘婆唱“十月怀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一枝花”等曲调,艘公只管划船不唱曲。晚上要在祠堂“开天官”,唱“天官赐福”等,最后喝酒吃饭。      狮灯       有傩人出场,一个狮头,一个狮尾,一个孙猴子,一个沙和尚,还有锣鼓队。狮、猴、沙和尚演唱完后,要进行武术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狮队过年前要请师傅教练武术。      春分       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谓清明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      清明       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区除大部分是春分扫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扫墓的。清明节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坛的。      端午节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家家户户买肉、杀鸭、包粽子、做米果过节。端午是个大节,许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会回家过节。      中元节       客家地区多以七月十五为“鬼节”。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过节,谓“七月十四人过节,七月十五鬼过节”。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俗称“八月节”,也是个大节。吃月饼,赏月,庆团圆。各家各户要置办酒菜,买猪肉、宰鸡鸭、做米果过节。中秋晚上,家人团聚过节,饭后吃月饼赏月。      重阳节       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也叫重九节,俗称“九月节”,是年尾大节,有“过了重阳无大节”之说,出门的人很多都要赶回家过节。这一天,很多地方人们要带着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风筝,谓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说,此俗系祖先从北方中原带来,代代相传至今。这一天,有些老人和妇女则上山到庵庙烧香拜佛。      冬至       冬至在农历十一月,也叫“过冬年”。过冬至要吃猪肉、牛肉,做米果、煮汤丸,有钱人要吃鹿茸、人参补冬。      民间娱乐      客家民间娱乐内容非常丰富,节日的主要有秧歌、龙舟竞渡、踩船灯,舞龙灯,舞狮,高脚师,迎花灯,踩马灯,打花鼓,乐器会,演戏,放烟火,平时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弹琴,弹筝,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纸牌,掷状元签,打麻将,养花,钓鱼等。              建筑    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据历史学家考察,这种民宅建筑与中原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汉人,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辗转南迁赣、粤、闽交界山区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迁定居岭南后,不但传播了中原的先进耕作技术,而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      围龙屋的整体布局      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      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矮的叫“墙埂”,高的叫“照墙”。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      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有“三栋二横”,一围层;有“三栋四横”,二围层。最小的围龙屋的建筑面积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则上万平方米。有的大围龙屋居住着上百户人家,几百口人。普遍为“三栋二横”一围屋居多。三栋二横围龙屋,有上、中、下三厅,各厅之间均有一口天井,并用木制屏风隔开,屏风按需要可开可闭。厅堂左右有南北厅、上下廊厕、花厅、厢房、书斋、客厅、居室等,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筑结构前低后高,这样就有利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      正屋——横屋外层便是半月形的围屋层,有的是一围层,有的二围层,围龙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围屋间,拱卫着正屋,形成一道防御屏障,围屋间窗户一般不大,是自然的瞭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弓箭、土枪、土炮等武嚣抗击来攻之敌。围龙屋的设计建筑其实与当时客家人的处境有极大关系。客家人是唐宋以来由中原南迁的汉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团结御侮求生存,他们不得不聚族面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围龙屋,以抵御盗匪和当地人的侵扰。围龙屋还建有坚固的多层“角楼”,既可用来储备粮食、草料,又可居高临下射击来犯之敌。如遇盗匪前来扰劫,只要把大门、半门一关,村民们便携武器进入围龙屋和角楼,进行抗击。      围龙屋隐含的文化精神      第一、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礼貌文明、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围龙屋内的大小天井一般配置有小型假山、鱼池和盆景,正屋后面半园“花头”和正门前面半月形池塘四围均载有各种花木和果树,围龙屋背后的山头林木叫“龙衣”,严禁砍伐,整座建筑掩映在万绿丛中,一年四季鸟语花香,环境优美而静雅。      围龙屋内的柱、梁、枋、门等雕绘上山水花鸟、飞禽走兽等栩栩如生的图案,并涂上鲜艳夺目的油漆,显得金碧辉煌,古色古香,十分壮观、气派。一般来说,一座围龙屋聚居着一个近亲家庭,相互之间和睦共处,尊老爱幼、相敬如宾。逢年过节,男女老少齐集正屋上厅祭拜祖宗,在正中大门前的禾坪上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尽情欢乐,呈现出一派喜悦、祥和景象。      第二、客家围龙屋的风格是原始住宅风格的承传。据考古资料表明,处于黄河流域的原始社会中后期的半坡氏族和龙山氏族,他们居住的区域就是由几十座样式为方形和圆形的土夯房屋组成。这说明客家人的居住观念中潜意识地蕴含了其对祖先某些住宅经验的复苏和借鉴。      第三、围龙屋的建筑特色也是古代阴阳思想的投射。集中体现在讲求建筑物体与天然地形的协调统一,而合符“天人合一”的哲学道理。如遇上不尽人意的地形则通过增加半月形花台或池塘或建筑半门调整座向,以达到阴阳平衡和适应环境。这种阴阳思想,后来又夹杂了不少讲究“风水屋场”的巫术文化,如俗谚:“风水人间不可无,全凭阴阳两相扶”等。      第四、体现了传统的宗族观念。客家民居建筑规模宏大,一方面,呈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习性。因为,他们不论是在长途跋涉的游离中,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都有一家一户所难于克服的困难,得靠本姓本族人聚居在一起;另一方面,屋内住户按辈份高低及尊卑来分配房间,其建筑中心位置都安排放祖宗牌位,供后人拜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这种传统家族伦理思想。      客家人做了新屋,一般都要举行“搬新屋”礼俗,叫“出煞”。要请风水先生驱赶“三煞”之后,才会平安吉利。迁居之日,大排宴席,祭祀神灵。                饮食    客家人的饮和食,与汉族其他地区很多相同或基本相同,而由于本民系发展有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历史背景等等,饮食文化也别具特色。      客家菜特点的形成,与客家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有很大关系。客家人早期既多聚居山高水冷地区,地湿雾重,食物宜温热,忌寒凉,故多用煎炒,少吃生冷,在使用香辣方面更为突出,菜肴有“鲜润、浓香、醇厚”的特色。出门即须爬山,生产条件艰苦,劳动时间长、强度大,需要较多脂肪和盐分补充大量消耗的热能,饮食以烹调山珍野味见长,略偏“咸、油”。 长期的迁徙流离及聚居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客家人艰苦度日,就地取材,制备咸菜、菜干、萝卜干等耐吃耐留的食物,家居可佐番薯饭并抑胀气,出门可配野菜充饥,这便形成了“咸、熟、陈”的特点。从上述特点的形成,也可见客家人适应环境能力特强,并创造了有特色的饮食文化。       另方面,客家人既传承祖居地传统,又能吸取迁徙所经之地诸多饮食特色,更善于与聚居地的土著相融合,这便形成了客家饮食的丰富性。客家人的食谱,既有吴越地区的酸甜菜肴,也有巴蜀湖广地区的辛辣食品,更有闽粤地区的酱腌味菜。又由于客家人虽则平日粗茶淡饭,但甚好客,崇尚祭祖及重视节令喜庆饮食,因人、因事、因时而有不同的吃法和不同的饮食习俗,饮食文化更形多姿多采。      客家比较有特色得菜有酿豆腐,肉丸(包括鱼肉丸,挥丸),东坡肉,酿香菇,酿春卷,白切鸡,酱鸭等。              客家谚语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通俗易懂,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客家谚语是客家人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总结与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语言生动,内容丰富,韵味隽永,耐人寻味。     客家谚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①生产谚语。总结生产经验,包括气象、时令、耕作技术、家畜饲养、手工作业等内容。   如“早起红霞晚落雨,晚起红霞晒死鱼”,“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涟涟”,“春锄泥,夏锄皮;干锄浅,湿锄深”,“猪要喂得饱,牛要喂夜草”等。      ②社会谚语。反映阶级压迫和社会人情世态等内容。   如“天下乌鸦一般黑,到处杨梅一样花”,“有钱能使鬼推磨”,“缸口封得住,人口封不住”,“一时强弱在于力,千古胜负在于理”等。      ③生活谚语。总结日常生活各方面的经验,反映人民的世界观、生活态度和道德观念。   如“两脚站得牢,不怕大风摇”,“丰年当作歉年过,碰到歉年不挨饿”,“要得会,天天累;要得精,人前听”,以及“饭后行百步,不用上药铺”等。  客家话      客家话又称客话、客语(其余称呼见此),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1。广泛使用于中國大陆南方、台湾、港澳、海外華人社區。客家话历史悠久,但定名为客家话,是19世纪的事情。语言学上客家话的代表语言是广东梅县话,近年来台湾四县话和广东惠阳话也颇为强势。客家话(Hakka)              语言学简称:        客       >主要使用地区: 中國大陸、台湾、港澳、      东南亚、其它华人社区       >中國大陆分布: 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川渝、湖南、海南、浙南等       大陆主要分布(使用人口): 广东(2100万)江西(1250万)      福建(500万 )广西(500 万)       台湾分布: 资料待补充       使用人口: 6千萬以上             語系:        語族:         語種: 漢藏語系       汉语        客家话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无 2       >       正音正字机构: 中华民国行政院客家委员会      (只限台湾,非强制性)3       语言代码       ISO 639-1 zh       ISO 639-2(B) chi       ISO 639-2(T) zho       SIL HAK       维基巴别代码 zh-hakka                   客家话简要介绍      属性和分布      客家话是汉族客家民系的母语,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是汉语七大方言分布区域仅次于官话的第二大方言。与此同时,由于中国大陆的客家地区在行政上被分裂为八个省份,因此,客家话在中国北方的知名度反而远不如其它汉语方言(如粤语、闽语)高。             称谓      客家话分布的地区很广,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称谓,在广东的东部、北部和福建、江西被称为客话、客家话;在广东的西部和广西被称为涯话、麻介话、新民话;在湖南的一些地方被称为客姓话;在四川被称为土广东话。其中“客家话”是最通称的一个称谓。             特殊作用:客家民系的认同标志      在汉语七大方言中,客家话最独特的一点,是联结了大陆各省,乃至全球各华人地区的客家人的民系认同。客家人,无论在大陆的广东、四川,还是在台湾、马来西亚、印度,只要会说客家话,坚持客家人不忘祖宗言的特性,就会互相视为老乡、自家人。而不会说客家话,没有客家认同的人,即使有客家血统,一般也被视为客家后裔,而非客家人。             客家话的这个特点,导致在客家人占多数的地区,其它族群往往学习客家话,以争取客家人的自家人认同。在台湾、马来西亚,政治人物学习客家话以期获得客家人的支持的现象,越来越常见。             客家话与古汉语的关系      一般认为,客家话继承了较多古汉语的特性,如完整的入声韵尾。一般认为,客家话和中古汉语之间的乘袭关系较为明显。用客家话朗诵中古汉语的作品,如唐诗、宋词,韵律方面的吻合程度比普通话要高得多。             客家话与兄弟语言的关系      由于客家话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因此与兄弟语言之间有着较多的相互影响。 赣语是除客家话外最接近客家话的汉语方言。一般认为,在(古代)客家话的形成和发展中,客、赣有着发生学的关系。这就导致现代客家话和现代赣语在发音特点上有较大的接近。此外,由于客家地区与粤语区、闽语区、官话区等接壤,客家话与这些方言在词汇上有不少的共通之处。同时,客家地区在客家人到来之前往往有一定的少数民族存在,这些少数民族的语言(用词)也影响了客家话。如客家话表示“家”的“屋家(vuk ka)”,相传就是来自畲语。             客家话代表音与客家方言      比較典型且公認度較高的標準客家話是广东梅县話。             客家话之间的互通性      客家方言内部有相似的一面,也有差异巨大的地方。包括梅县话、惠阳话、四县话等在内的75%(以使用人口计)的客家话可以共通。这75%的客家话也称为主流客家话,包括:             广东梅州各县(除大埔县南部数镇外)       广东惠州各县、河源各县(除惠城和东江沿江部分地区外)       粤北大部分客家地区       江西赣州南部各县(龙南等三南地区、安远、寻乌)       江西赣州中北部部分县市       福建龙岩客家地区南部各县(永定、上杭、武平,以及连城南部,长汀南部)       广东珠三角、粤西;广西;海南的大多数客家话       四川、重庆的大多数客家话       港、澳客家话       大多数台湾客家话       绝大多数东南亚客家话       客家话的方言      客家語的其他方言      由於客家語的地方特色很強,環繞梅縣的有平远、大埔、蕉嶺、興寧、五華、豐順等縣,幾乎每個縣的客家語都有其各自特色,可以看成一種獨立的方言。舉例說:興寧方言並沒有以 -m 或 -p 聲結尾的字,而是把它們溶入了 -n 及 -t 音裡。再舉例,遠離梅縣的香港口音,中元音LINK已經消失了。因此,以“光”為例,梅縣讀作LINK,香港的客家人會把它讀成LINK,與鄰近的深圳的客家人的口音相近。             在不同的客家话方言里,声调也有所不同。大多数客家话方言都有入声,共有六个声调。而在长汀城关话等方言里,入声消失了;东江本地话等方言则保留了早期客家话的声调特点-去聲分陰陽,共有七个聲調。台灣的海陸客家人是從海豐與陸豐來至。這種腔有漢語難找的後齒齦音。台灣另外一種客語腔四縣腔而是從嘉應(现为梅州市)的蕉嶺、平远、興寧和五華腔來至。             客家话的分片,大陆、台湾、海外并不统一。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将客家话按行政管理机构进行划分,每个行政机构的客家话采用其语言部门的权威划分方法。             大陆客家话划分      大陆客家话按照中国社科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编的中国语言地图集划分4。             赣州片      粤北片      东江本地片      潮汕片      潮漳片      粤桂琼片      汀州片      宁龙片      于桂片      铜鼓片      川湘片      未分片的方言岛      台灣客家話劃分      依清代移民至台灣的客家人之語腔及籍貫劃分。             四縣腔      來自廣東省嘉應州府的梅縣及附近的長樂縣、興寧縣、鎮平縣、平遠縣等四縣的移民,是台灣客語次方言人數最眾的一支;其中梅縣腔又與四縣腔略有不同。分布地為桃園縣、新竹縣、苗栗縣以及南部六堆(位於高雄、屏東)地區,南北腔調又略有差異。             海陸腔      來自廣東省惠州府的海豐縣、陸豐縣移民,在台灣客語人口中人數第二多;四縣腔與海陸腔佔了台灣客語人口的絕大部分。分布地區為桃園縣新屋鄉、觀音鄉及新竹縣。海陸腔各聲調的的調值與四縣腔幾乎相反,與粤语相近。             大埔腔      來自廣東省潮州府的大埔縣的移民。分布地為臺中縣的東勢鄉、石岡鄉、新社鄉。             饒平腔      來自廣東省潮州府的饒平縣、惠來縣、普寧縣、揭陽縣、海陽縣、潮陽縣的移民。分布地區主要在苗栗縣卓蘭鎮、彰化縣員林鎮、永靖鄉、田尾鄉和新竹縣。系統與大埔腔較接近。             詔安腔      來自福建省漳州府的詔安縣、南靖縣、平和縣、雲霄縣的移民。受閩南語影響較大。分布地位於雲林縣崙背鄉、西螺鎮及桃園縣八德市、大溪鎮一帶。             其它      永定腔、汀州腔、豐順腔             港澳客家话划分      海外客家话划分      歷史      客家人最早是随着历史上几次战争和时局动荡时期的移民潮从中国北方迁移到中国南方的。他们的祖先是从现在的河南省和山西省迁移过来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当时所在地语言的特色。(从那时开始这些地区的语言开始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官话方言)。而现在客家话中仍在使用的许多古汉语语音特点,包括同样也能在其他南方方言中找到的字尾辅音-p -t -k,却在一些北方官话中消失了。由于客家人的迁移,客家话会受到客家先民迁移到地区的方言的影响。例如,在客家话、闽南语和粤语中能发现许多共用词汇。             语音的发展      客家话的语音在继承古汉语的基础上,发生了有规律的音变。例如,中古汉语人、日部的汉字的声母,在普通话和大多数汉语方言里发为r,客家话则为ng;武的中古汉语发音是mvu,客家话则音变为vu(v在大多数汉语方言里并不作为音位存在)。             语音特点及其文字      書寫形式      客家話過去一直都使用漢字來書寫。19世紀中期,基督教教士為了方便傳教,為文盲的平民創立了多種客家話的拉丁拼音字母。這些拼音字母,大都依照每個地方的鄉談來設計,所以,變成了不同地方的客家話的寫法都不同。             現時,最大宗的客家話拼音文字作品,是《聖經》的《新約全書及詩篇》的客語版翻譯(1993年出版,共1138頁)。不過,預計當《舊約全書》的翻譯完成之後,會取代這本書的第一地位。這本書採用了漢羅對照,漢字版本收納了不少客語獨有的漢字。本書是基於通行於台灣的客語方言。             世界名著《小王子》亦於2000年被譯成客家話出版。本書是基於苗栗的方言,一種演變自四縣方言的方言。本書亦是雙語版本,不過採用的是通用拼音。             除了以上講述的漢字、教會羅馬字及通用拼音方案以外,其他機構亦有自己的客語拼音方案,如臺灣語文學會就有臺灣語言音標方案:客音標方案。     客家话是客家先民把唐宋时的中原古话携带到南方,并同周边民系及畲族等少数民族语言有一定程度的借鉴和融合,最终形成的一种语言,它是七大汉语语系之一,被许多学者称为“汉语言的活化石”。      据黄伯荣主编的《现代汉语》(修订本)介绍,使用客家方言的人口约占汉族总人数的4%。作为汉族语言的一个分支,了解客家方言有助于了解古今汉语的历史面貌和演变过程,也可以使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现代汉语的构成及其特点,这对于文献学、考古学、民俗学、民族史、文化史的研究都起着一定的帮助作用。      目前,客家语言主要分布在四川、福建、广东、江西、湖南、台湾等省和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是否能说客家话是客家人彼此认同的重要标志,也是客家民系能被外界承认的最终因素。今天的四川省洛带镇的客家人对内交流几乎都能用客家话,对外交流则用四川话或普通话。      据洛带镇的老人们介绍,洛带镇客家人所说的“客家话”,实际上是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中携带出来的语言,虽然它同四川方言有少量的交融,但其精髓和风貌依然没有改变。老人们向记者举例说,洛带镇客家人至今称“太阳”为“热头”,称“月亮”为“月光”,称“昨天”为“秋哺日”,称“公公婆婆”为“家官家娘”,称“睡觉”为“睡目”,称“一日三餐”为“食朝、食昼、食夜”等等……       渊源久远的客家话,就像一条源源不断的河流一样,流淌在洛带镇的田野乡村、集市茶馆,流淌在每一个客家人的生命旅程中,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但令人惊奇的是,客家话为什么没有随着客家人的迁徙流动而被汉语的其他语系、方言而湮没。
发表于 2008-1-30 08: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Nice to know. Thanks.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6 07: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thanks!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3 08:40 AM , Processed in 0.03628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