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7|回复: 2

大东沟之战:北洋海军两舰三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10 10: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appylux 于 2009-9-11 21:10 编辑

大东沟之战,又称黄海大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一场至关重要的海战,这一战,北洋海军损失了致远、经远等五艘战舰,整体实力遭到毁灭性打击,战后已“不复能军”,而日本舰队则一艘未沉。这样的结果,最终导致了甲午战争的惨败。
  
  在回顾这次战争时,我们听到了许多关于日本舰队的吨位、航速、火炮射速等方面的优势,这些优势确定了中国是必败的一方。
  
  然而,我们却较少听到中方也有优势:北洋海军的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火力强大、装甲坚固,其7335吨的排水量记录在中国海军历史上保持了100多年,到1999年才被打破;4门305毫米的主炮口径更是空前绝后,即便西方列强也绝不敢忽视如此的大炮巨舰。虽然相对于日本联合舰队,北洋水师在速射火力和航速上居下风,但至少在防护能力上并不输于对手。”
  
  的确,当时日本舰队的火炮根本无法将定、镇二舰击沉,而这两艘巨舰上的八门主炮,一旦命中日舰,将会给装甲防护相对薄弱的日本军舰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那么,在这次历时整整五个小时的大海战中,为什么并没有看到中方的八门主炮发挥多大的作用,最终没有一艘日舰被击沉呢?
  
  对于这种反常的情况,2008年7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由英国人濮兰德写的《李鸿章传》,向我们披露了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内情。
  
  濮兰德曾经是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并以记者的身份走访和游历中国,就一些问题采访过李鸿章。他曾经在中国担任海关官员,是总税务司赫德的机要秘书,与李鸿章有过一定的交往,他的书中,对李鸿章有许多溢美之词。
  
  还需要介绍一下另一个相关的外国人:冯.汉纳根,他是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外甥,陆军军官,后来华担任李鸿章的军事副官,设计和建造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军港旅顺及其附属的炮台。在“高升”号事件中,他就在这艘船上,并于沉船时跳海逃生。后担任了北洋海军总查,地位仅次于丁汝昌。
  
  在这本《李鸿章传》中,有这样的叙述:
  
  “冯.汉纳根先生在7月25日的‘高升’号沉船事件中侥幸逃脱死亡,后被任命为职员的负责人和提督丁汝昌的顾问。8月,他在威海卫给李鸿章汇报说舰队缺乏弹药,同时他催促天津机器局全速运送一批炮弹,但是,炮弹并无现货。在9月的时候,舰队公布每管炮平均只有十四颗炮弹,而且里面装填的是练习用的炸药量。臭名远扬的张佩纶,即李鸿章的女婿、衙门里的‘捞钱’冠军,这一时期正主管军械供应部(此处有误,当时的天津军械局局长应为李鸿章的外甥张士珩)。中国海军的失败部分是由于他的大量贪污,部分是由于那些共谋背叛他以分享其赃物的船上官员的懦弱。
  
  战争爆发两年前,冯.汉纳根先生便催促李鸿章批准订购大量用于这两个铁甲舰‘镇远’号和‘定远’号上十英寸炮管的克虏伯重型炮弹,但是,订单从来没有得以实施,因为张佩纶(应为张士珩)不同意在爆炸物上浪费钱财,同时,他这个观点也得到了其朋友林曾太舰长、刘步蟾舰长和方伯谦舰长的支持(如果我们知道了李鸿章知道他们如此‘节省’和他同意在何处花钱,那就很有趣了)。这样,中国的两艘铁甲舰便于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上阵了,两只舰一共才拥有三颗重型炮弹。这三颗炮弹中,一颗由炮手指导赫克夏(隶属于克虏伯)点燃,击中并几乎摧毁了日本旗舰松岛号。如果能为这些重炮提供足够数量的弹药,那么黄海海战的结果或许会有利于中国,毕竟丁汝昌提督是一位斗士,他手下的大多数人员还是忠诚可靠的。但主力舰的大炮一点儿也没发挥作用,因为张佩纶(张士珩)的节约思想把那些所谓的多余装备都排除了,战斗快要接近尾声的时候,较小的大炮上使用的都是非爆炸性的钢弹。”
  
  “在黄海海战后,也就是说为战舰重炮订购弹药一个月后,这些弹药运来了,但它们被转运到威海卫的时候已经太迟了,因为舰队已经被敌人封锁并作着最后的抵抗。另外,在这个据说是难以攻克的要塞里,勇敢的提督丁汝昌发现防御的任务不可能完成,因为这位总督的供应部门是无能和腐败的。”“在这个要塞里,一百零四发炮弹中只有一发装了火药,其他三发竟装填的是沙子。‘阿姆斯特朗’炮的一些重要零件已被人偷去,后膛的零件也出了毛病。”
  
  关于定、镇两舰的八门主炮只有三发炮弹的问题,曾经以海军后备少尉资格担任汉纳根海军顾问兼秘书的戴乐尔也在他的回忆录中有这样的记载:
  
  “彼(汉纳根)与余同时加入舰队,出大沽口,向旅顺进发。在旅顺查看军械清单,始得知一可悲之事实,战舰中十吋口炮之大弹,只有三枚,其练习用之小弹亦奇绌,惟其他诸舰,弹储尚足。乃立电总督,谓中国之命运全赖兵工厂日夜赶制炮弹,殊属如此之大机要,请彼万勿信托他人——即兵工厂总办亦不可托,必须亲往督察。此事当然不行。数星期后一运船载来炮弹若干并总办一函,大意谓:‘径四之弹不能制,径二又半之弹兹给应若干;依例之补充,此已足数。’吾人所能期望于彼者已尽于是。”
  
  关于定镇两舰八门主炮只有三发炮弹参加海战的问题,淮军重要将领刘秉璋之子刘体智所著《异辞录》中这样说:
  
  “惟恃两铁舰,而十寸口径之炮弹,时只余三枚。津沪各局,能铸较小之径二又半者,强配之以应敌。”
  
  关于这个两舰三弹的问题,日籍台湾作家陈舜臣的小说“甲午战争”中也有相同的描写,这本书虽然是一部小说,但它以史料严谨著称。作者这样写道:
  
  “尽管李鸿章已经看出这场战争不可避免,并且也下了决心,却还想找找避战的最后手段。
  
  外国顾问告诉他,主力舰‘定远’和‘镇远’的主炮只有三发炮弹,使他大为震惊。
  
  ‘“定远”和“镇远”各三发,只有六发?’李鸿章茫然地说了一句。
  
  ‘不!“定远”一发,“镇远”两发,共计三发!’顾问的回答是冷漠的。
  
  ‘定远’和‘镇远’各有四门主炮,舰炮究竟是干什么的呢?”
  
  是啊,舰炮究竟是干什么的呢?如果没有炮弹,这八门主炮威力再大,在海战中又能有什么用?失去了最主要的制敌手段之后,这一切又将意味着什么?
  
  北洋海军在甲午海战中的两舰三弹问题,究竟是真是假?
  
  如果是真的,那么,为什么一个如此重大的问题,在战后却没有任何责任者受到惩处?百余年来,在国内浩如烟海的各种著作、文献中,除了《异辞录》稍有透露之外,几乎从未被提及,就像根本没有这回事一样?
  
  如果是假的,那么,为什么濮兰德、汉纳根、戴乐尔、刘体智以及陈舜臣这些不同国籍、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提出了完全相同的说法——那次黄海大海战中,北洋海军定、镇二舰八门威力巨大的主炮,完全成了摆设,总共只有三发炮弹!
  
  上述五人中,除了陈舜臣之外,其余四位都生活在那个时代,他们都和李鸿章有着这样那样的渊源,一些人的著作,还有明显的美化李鸿章的偏向,难道这些人会蓄意制造谎言,抹黑李鸿章?即便如此,这种谎言又怎么能够做到不是众说纷纭,互相矛盾,而是众口一词,毫无分歧?
  
  李鸿章以宣扬加强海防著称于世,创建了一支号称亚洲第一的舰队,成为他的巨大功绩之一。但是,到了实战的时候,中国花费巨资购买的克敌利器,却形同虚设,没有主炮炮弹的舰队,别说亚洲第一,即使世界第一,也是必败无疑的。
  
  近年来,解读李鸿章的高潮,一波接着一波,可是,即使在一些堪称鸿篇巨制的大型专题中,也没有涉及这个如此重要的两舰三弹问题,究竟是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存在,还是由于某种原因对此事做了刻意的回避?
  
  我们期待了解真正的历史,期待这个两舰三弹问题上的重重迷团,终于烟消云散、水落石出。敬请网友中的高手,为大家释疑解惑。
  
  
  
 
发表于 2009-9-10 11: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1 05: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Why cut and paste it 4 times?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28 02:07 PM , Processed in 0.05232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