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为了,
补偿人间诸般烦恼事,
给了我们希望和睡眠。”
——思想家·伏尔泰
「逝于1778年5月30日」
代表作品:《哲学通信》
……
今天我要讲一个跟“时间”有关的故事,虽然我以前已经讲过了无数个跟它有关的精彩故事,但它们都比不上这一个。
说起丽塔·海华丝,大部分中国观众对她都不熟。她是电影明星、海报女郎,上世纪40年代好莱坞最受欢迎的性感天使。第二任丈夫是伟大电影《公民凯恩》的导演奥逊·威尔斯。据传奥大师当年只看了一眼她的画报照片,就决定娶她为妻。跟奥大师离婚后,她又嫁给了一位货真价实的王子。
许多年后,一个叫史蒂芬·金的恐怖小说家(这位不用我多做介绍了吧),写了一篇和越狱有关的小说,特意把丽塔·海华丝用在了里面。小说主人公安迪用来遮挡越狱洞口的海报之一,就是这位好莱坞美人儿。
没错,那篇小说的名字,就叫《丽塔·海华丝和肖申克的救赎》。
「丽塔·海华丝,换我我也喜欢」
这篇小说收录在史蒂芬·金的合集《四季奇谭》里,首发于1982年。这时金已名扬美国,读者遍地。其中有个叫弗兰克·德拉邦特的愣头青,高中毕业后就跑到好莱坞打拼,籍籍无名,却幻想做导演。当然不可能,他只能从叉车司机、低成本电影布景师这种活儿干起,一点点积累经验。
1983年,德拉邦特找到了金,花1美元,从他手上买了个故事。
史蒂芬·金有个规矩,每个菜鸟或说新手,都可以用1美元买他的故事。德拉邦特买的那个,叫做《房间里的女人》,拍成了业余短片。实际上,他最喜欢的,是头一年出版的《丽塔·海华丝和肖申克的救赎》。
这篇小说并不长,故事也不复杂。但因为德拉邦特太爱它了,舍不得糟蹋,他决定自己在好莱坞混出个人样,再问金买这篇故事。
为此,德拉邦特选择了等待,让时间淬炼自己。他怀揣着这个愿望,从低成本电影布景师一步步熬成了编剧。这一炼,就是整整4年。4年后,他编剧的《猛鬼街3》广受业内好评。德拉邦特这才有点底气,掏5000美元,买下了那篇只有96页的中篇小说。拿到版权后,却又迟疑了。
「早秃的德拉邦特」
这实在是一件神奇的事。那4年间,没有其他导演、编剧对这篇越狱小说痴迷如此。因为原著故事过于简单,完全不是金的恐怖小说风格,情节琐碎,没什么高潮,最大的悬念也只是越狱方式。德拉邦特却将其视为至宝。史蒂芬·金授权后对他说,这故事我都不知道要怎么改,你打算怎么弄?
德拉邦特说,我就是知道怎么改它,把它变成一部杰作。
“但不是现在。”
由于德拉邦特觉得自己的技巧或对某些事的理解还不够深刻,他不想辜负这96页的故事,于是乎,他再次将剧本搁置,等自己再变成熟一些。
等了多久呢?
五年。
五年后,也就是1992年,德拉邦特才开始坐下来,写剧本。
并给电影起了个当时大部分观众都莫名其妙的名字:《肖申克的救赎》。
02.
1992年,德拉邦特33岁,是应该建功立业的年纪了。在做了多年的烂片布景和二流电影编剧后,他终于决定为自己的梦想奋力一搏。
花8个星期改编剧本的过程中,德拉邦特大体上尊重了原著叙事,通过瑞德对安迪的追忆,来介绍他在监狱里的遭际。原小说里有许多瑞德的内心独白,德拉邦特将其变成了旁白,还搬了不少对话到剧本里。
但为了强化主题,他把看图书馆的那个老头的结局改了,让他出狱后,选择了上吊自杀。原著里他的形象没有那么立体,死得也没有那么震撼人心。还有那个受到安迪帮助考上高中的惯偷,知道安迪是被冤枉的那小子,原著里只是被送去其他监狱,剧本里则被监狱长杀死。至于监狱长,是拿数任监狱长之恶捏在一起塑造的,最后吞枪自杀也是改编,原著里不过是蹲大狱去了。
写剧本时,德拉邦特一边写一边听《费加罗的婚礼》。听着听着,突发奇想,决定把音乐用到电影里。于是有了安迪冒着被关小黑屋的风险,给整个监狱放唱片的情节。这成了全片的一个小高潮。
「电影里,andy播放唱片」
改编完成后,德拉邦特运气也不错,剧本很快辗转到了“城堡石娱乐公司”的女制片人丽兹的手上。丽兹是个“监狱故事沉迷者”,读完《肖申克的救赎》赶紧拿给了老板,说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剧本,你必须拍,你要是不拍,老娘我就拍屁股走人,带着剧本跳槽去别的公司找别人拍了。
“我保证,这部电影会像老虎机一样赚钱。”
巧的是,城堡石娱乐公司的老板不是别人,是著名导演罗伯·莱纳。这个名字诸位大家不熟,没关系。大家一定熟悉那句“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知道那部叫《怦然心动》的电影。这部片子,就是莱纳拍的。
在拍这部电影之前,罗伯·莱纳还拍过什么呢?
根据史蒂芬·金小说改编的《伴我同行》、《危情十日》。著名爱情片《当哈利遇上莎莉》,和著名鸡汤片《遗愿清单》。实际上,莱纳正是靠拍了《伴我同行》才获得成功,并成立了“城堡石娱乐公司”。
“城堡石”这地方,就是史蒂芬·金虚构的。
《伴我同行》的原著《尸体》,正巧也出自合集《四季奇谭》。《尸体》是“秋”章节,《肖申克》则是“春”章节。前者写纯真的消失,后者写希望的降临。另外啰嗦一句,《伴我同行》里的一个小孩,是天才演员瑞凡·菲尼克斯演的,不幸吸毒早逝,被业内叹为巨大遗憾。多年后,瑞凡的弟弟杰昆·菲尼克斯为世人送上了一场伟大的表演,摘下奥斯卡影帝。
那部电影,就是《小丑》。
「《伴我同行》里的瑞凡,左二」
说回德拉邦特。剧本辗转到罗伯·莱纳手上后,这位史蒂芬·金的老读者,瞬间来劲儿,对这个故事充满了兴趣。于是他对德拉邦特说:
“我花300万美元,买你的执导权。而且我保证,下一次,无论你想拍一部什么样的电影,我们城堡石都投你,全力支持你的创作。”
德拉邦特从小在难民营长大,高中毕业后,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做过许多苦力来维持生计,当编剧时经常连房租都掏不出来。
此时此刻,300万美金的条件开在了他面前。
这个33岁的年轻人,居然拒绝了。
一番深思熟虑后,他坚持要由自己来拍这部电影,理由是:
“一旦拿了这笔钱,以后我会不断拿梦想换金钱,然后一事无成地死掉。”
比起300万美金,这个傻小子,更想为这个世界留下一点东西,证明自己来过。
03.
《肖申克的救赎》选角过程,并不怎么顺利。
德拉邦特是个菜鸟,此前根本没拍过一部完整电影。很多演员不愿冒险合作。
1992年,拍《好人寥寥》时,莱纳和汤姆·克鲁斯搭上了线。莱纳把剧本给了阿汤哥,阿汤哥很喜欢,甚至还试了戏。但他还是怀疑德拉邦特的能力,就提议说让莱纳做电影拍摄指导。但莱纳最终给的答复是:
“你要是想演,就全听德拉邦特的。这是他的电影,我无权插手。”
阿汤哥最终没去。德拉邦特又去找汤姆·汉克斯和凯文·科斯特纳。前者无需我多言了,后者自导自演《与狼共舞》,拿了奥斯卡。他就是演《完美的世界》里罪犯的那个迷人男子。这俩人,也都拒绝了德拉邦特。
「andy和red」
演安迪的人没找到,演瑞德的人也不好找。德拉邦特心目中的人选,是吉恩·哈克曼和罗伯特·杜瓦尔。前者演过著名影片《雌雄大盗》,后者是《教父》里那位养子,两人都是好莱坞黄金男配。可惜都拒绝了。
主要人物请不来人,一些配角也勾搭不上。
在德拉邦特找过的男演员里,一个叫布拉德·皮特,一个叫詹姆斯·甘多菲尼。前面这个帅小伙,因演《末路狂花》迎来电影生涯转折,从此不接配角了,只演主角,所以考上高中被监狱长残杀的汤米,他是不会演的。
后面这位靠HBO剧《黑道家族》闻名全美的男人,德拉邦特本来想请他演“三姐妹”中的一位,但他演了另一部叫《真实罗曼史》的电影。
有意思的是,《真实罗曼史》的剧本早几年就写好了。
它的作者,叫昆汀·塔伦提诺。
1991年,他把它卖了,拿到了5万美元。正是靠着这笔钱,昆汀开了自己的电影工作室,正式做起了导演,拍了处女作《落水狗》。
「《落水狗》里的昆汀」
德拉邦特估计没想到,1994年的奥斯卡颁奖礼,拒绝他的汤姆·汉克斯主演的《阿甘正传》和昆汀的代表作《低俗小说》,自己会与它们同台竞争。
当时他没空想什么奥斯卡,因为没有一个白人愿意演瑞德。最后公司说,要不然咱们找个黑人来演?于是,剧本辗转到了摩根·弗里曼的手上。摩根一读,爱不释手。当即决定出演瑞德。而且他还向德拉邦特推荐了蒂姆·罗宾斯。那一年,蒂姆·罗宾斯刚靠《大逃亡》拿下戛纳影帝,风头正健。蒂姆连夜看了剧本,赞不绝口,声称是自己有生以来读过的最好的剧作。
不过,他也有点怕德拉邦特太菜鸟,于是请来了一位合作伙伴。此前,他拍过科恩兄弟的《影子大亨》,摄影师叫罗杰·狄金斯。蒂姆觉得,只要有罗杰来,一定能帮德拉邦特解决一系列拍摄上的麻烦。
这话不假,拍摄过程中,罗杰帮了不少忙。
看看罗大师这辈子参与的影片就知道啥水平了:《冰血暴》、《美丽心灵》、《朗读者》,还有《银翼杀手2049》和《1917》。
就这样,靠着互相推荐,菜鸟德拉邦特终于凑齐了一支队伍。
1993年6月,《肖申克的救赎》正式开拍。
「德拉邦特与罗杰」
04.
据德拉邦特日后回忆,拍片过程中,自己经常处在崩溃的边缘。
影片投资2500万美元,拍摄周期3个月。这意味着每周工作6天,每天拍15到18个小时,片刻不停地工作,每天的量绝对要拍够。拍摄期间,天气酷热潮湿,又是遭遇龙卷风,又是遭遇冰雹。德拉邦特回忆说:
“感觉那阵儿我每天脑浆子都要流出来了。”
电影正式开拍前,演员和剧组都做了大量准备工作。蒂姆·罗宾斯接触了不少服刑人员,甚至去动物园看了猴子。剧组在俄亥俄州找到了一座被关闭的监狱。关闭理由,是因为这曾发生不少不人道的事。听说后,蒂姆又去找到当初被关押在此的囚犯,听了些骇人听闻的虐囚故事。
剧组进入监狱后,生活变得枯燥起来。没娱乐,与世隔绝,监狱的阴暗气氛也搞得人心情不好。但这些困难都被克服了。主要还是因为剧本迷人,大家都心照不宣,觉得这是一次“心灵洗涤”。由于拍摄强度大,演员和导演的关系一度闹得有些紧张。最让大家搞不明白的是,德拉邦特这个菜鸟,一定要把一个场景反复拍反复拍,拍到所有人都拍不动为止。
对此,摩根·弗里曼意见最大。安迪接近瑞德想买一把锤子那场戏,他和蒂姆居然拍了9个小时。那场戏,他要和另一个囚犯打棒球,拍完后,弗里曼的肩膀就动不了了。最后安迪逃脱,他有一场戏是要不断大笑,也是反复拍,笑得最后弗里曼嗓子都不行了。但他实在看不出有啥区别。
估计德拉邦特自己也没谱。
拍摄期间,他还在看马丁·斯科塞斯的《好家伙》补课,学习怎么用画外音衔接镜头讲故事。每天少拍一个场景,他就急得睡不着觉。
在所有演员回忆中,最令人愉悦的是喝啤酒那场戏。那天,天气炎热,大家要往屋顶上不断抹沥青,否则一冷却,它就会变硬。演员得真干。而摩根·弗里曼的画外音又是提前录好的。导致演员们不得不一遍遍拍摄,让镜头和讲述保持一个节奏。就为这个,这场戏拍了一遍又一遍。最后完美衔接时,大家都累坏了,喝起了道具啤酒。
那一刻,所有人都泪流满面。
「拍摄抹沥青的戏」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场戏,日后成为了无数影迷心中念念不忘的回响。
除了这个场景是万千影迷心中的经典,还有一个,就是安迪和瑞德重逢的画面。其实德拉邦特最后只想拍瑞德坐车,就结束了。但制片人说,你既然都拍他坐车去找安迪了,怎么不拍出那片海?德拉邦特拍了,但还是想删。
结果,在试映会上,不少观众因为那片自由的大海落泪,这段才保留下来。
电影一共近300个场景,粗剪时近三个小时,德拉邦特不得不舍弃一些画面。比如瑞德出狱时,赶上嬉皮士运动巅峰,满大街姑娘,胸前连一个奶罩都没有(私以为可惜了)。还有安迪越狱那场戏,拍得非常细致,剪辑时发现太冗长,删了不少。那场戏里,蒂姆·罗宾斯爬过的地方,都是牛粪,但他脸上抹的是巧克力酱。拍这段重头戏他唯一的条件是,拍完了有热水澡可以洗。
拍重逢戏时,德拉邦特本来想让摩根·弗里曼吹起那个口琴,但被老爷子严词拒绝了,因为这样拍一点也不含蓄,太他妈煽情了。
「电影结尾,重逢」
他还想让摩根·弗里曼梦见自己掉进了丽塔·海华丝的海报里,来到太平洋边上整个人失魂落魄,以表现他出狱后的心境,但因为时间有限,没能拍成。剧本上设计过图书管理员老头养的那只乌鸦飞出去后,突然又飞回监狱,而且死掉。大概是为了隐喻,拍摄前也被删掉了。
3个月的时间,德拉邦特就这么在不断妥协、摩擦、沮丧和自我怀疑中度过了自己的处女作拍摄。在巨大的压力中,他唯一的期盼只有两件事,第一是这部作品能尽快面世,第二是广大人民群众,能喜欢上它。
结果《肖申克》的命运,大大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