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自拍》第503个口述故事
为了不上班,拉兄弟入伙去村里开民宿,他却种地种出了班味,每天上菜地打卡、守在花园加班,把自己干成了拥有四年种地经验、坐拥300平花园的“乡村CEO”。
24岁的江西小伙彭子橙(抖音账号:@彭子橙),大学毕业一头扎进莫干山,在与土地相伴的1000多个日夜里,收获了内心的平静和对生活的热爱,也告诉大家:回村不等于躺平,田园也可以奋斗。
他用视频记录清晨的鸟鸣、傍晚的炊烟,院子里的四季流转、菜地里的瓜果生长,民宿里客人迎来送往的烟火气、邻里间质朴的问候。有人说他是“男版李子柒”,而他觉得只是一个忠于内心的年轻人,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并为之努力。
如今,他还在饱含热情地探索着乡村的更多可能性,也因此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以下是他的讲述。
“为了不上班,我拉兄弟回村创业开民宿”
我叫彭子橙,江西上饶人,是一名非典型00后,不愿留在大城市内卷,也不想回老家躺平,于是选择了“归隐山林”。这也不能算是逃避吧,因为我在山里也没闲着,一边开民宿、咖啡店,一边做自媒体,还要种花、种菜、改造小院,可能比很多上班族还要忙。
来到莫干山四年,如今各种杂活农活对我来说都不在话下。
2021年大学毕业前,我独自去莫干山住了一个月,没有工作规划,也没有视频记录,就是纯粹地生活。当时,我正面临毕业前的就业焦虑。我大学在杭州学的风景园林,这个专业就业面比较狭窄,工作不好找,好不容易找到的实习还是一家不是很对口的出版设计公司,老板就是后来我的好兄弟和搭档超哥。
我和超哥一起在莫干山开民宿、做自媒体,成了创业搭子。
有一次我和超哥聊起未来的打算,我说我其实挺害怕职场复杂的人际关系,也不太能适应大城市的快节奏,我喜欢接触大自然,想去自然环境里工作和生活。超哥给我的建议是,去现实的自然环境里住一段时间,看看自己是否真的能适应山野的孤独、冷清和不便利。
于是,我拉着简单的行李去了莫干山,住在山脚下的村子里。我这个人没有太强烈的物质需求,性格也比较耐心温吞,在乡下养花种菜我觉得很舒服,如果还能做点事情养活自己,那就是非常理想的生活了。
我很喜欢待在乡下,晒晒太阳、养花种地,就是我的理想生活。
我决定忠于自己的感受,留在莫干山。那时超哥的公司状况也不太好,经历了裁员、负债,他正在尝试拍短视频做自媒体“自救”,但效果一般。听了我的想法,他决定来莫干山找我,我们准备一边尝试线下业态的创业,一边通过视频记录做自媒体。就这样,我们成了创业搭子,这一干就是四年。
在莫干山,我们先是租了一间小屋,开了手工坊和咖啡店。我利用自己所学的风景园林专业知识开设手工课,教孩子们做工,也给来旅游的客人做咖啡饮品。虽说创业成本不高,但莫干山的客源并不稳定,只能靠旅游旺季一两个月的收入维持全年的开支。第一年的冬天,山里根本没有客人来,民宿的工作人员也放假了,只剩我们两个人待在山里,依然坚持每天拍视频日更,希望日子能快点好起来。
初到莫干山,我靠开手工坊和咖啡店维持生计,经常教孩子们做手工。
熬过那个寒冬,第二年,我们用赚到的第一笔钱盘下一家民宿,打造起梦想中的小院。我的短视频账号也积累了不少粉丝,感觉整个创业都在走上坡路,眼见着慕名而来的粉丝游客越来越多,我们又开了第二家民宿,想要做大做强。
但因为没有实体创业经验,我们低估了民宿的经营难度。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随时都有东西可能坏掉,包括水、电、泳池、空气能、房间的大小物件。任何设施出问题,都必须立刻处理妥善,才能正常营业,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另外,民宿的业态太庞大,到处都是要花钱的地方,运营维护成本很高,非旺季的时候基本都是入不敷出的状态。最后,我们决定将其中一栋民宿退租,及时止损,之前的收入也基本都亏了进去。
民宿的很多软装微景观,都是我自己手工制作的。
相比这些,我们还遇到了更棘手的问题,一纸土地纠纷,直接封掉了我们民宿刚改造完的后山花园。我们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花大价钱在这里铺好草皮、种满鲜花,但因为房东和土地主人没有协商好,导致这块地被封了整整一年,花园也彻底荒废了。
民宿退租、花园被封,那年冬天很难熬,幸运的是我们坚持下来了。
那段时间,我的心态也很崩溃。我第一次真正地感受到,现实没有乌托邦,任何理想的生活状态,都需要经历不断的打击和磨砺才能靠近一点点。相比干农活、搞装修这些看似在“吃苦”的事情,精气神和心理上遇到的挫折,才是更累人的。
但我还是不想就这么认输。经过不断的沟通协调,我们最终要回了后山土地的使用权,重新开始改造民宿和小花园。但这次我们有了更多的经验,决定一切都靠自己的双手,一方面能尽量控制成本,另一方面也呈现出更丰富的生活状态。
解决完土地纠纷,我又兴致勃勃地投入了花园的重建工作。
那是2024年的冬天,一切重头再来,好像也没那么难。人在没有什么不能失去的时候,反而更加坚定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种花种上瘾、种菜变主业,我成了“乡村CEO”
在关掉一家民宿后,我们做的事情就更加明确了。我可以花更多时间去经营花园和改造小院,以及探索乡村生活的更多乐趣;超哥也有更多精力处理短视频的策划、编导和剪辑工作。尽管线下收入削减,但这大半年来,我们做自媒体的成长速度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快,粉丝从十几万涨到了近40万。
有很多人说我是“男版李子柒”,我每次听到都觉得很惭愧,开玩笑回应说“我不配”。大家有这种印象,可能是因为我的视频记录了很多真实生动又比较治愈的乡村生活日常,也有很多人说“这才是向往的生活”。
种花是我为数不多的爱好,甚至可以说是“痴迷”。
在乡下我最喜欢干的事就是种花,这几年在小院里种了上百种鲜花,包括郁金香、大丽花、洋水仙、绣球等等。
我有一条爆火的视频,就是在院子里种大丽花的。那是2023年春天,郁金香快谢的时候,我就盘算着种什么花给小花园“续命”。我花1万块买了300颗大丽花,一颗颗装盆、填土、套袋闷芽,我干得很投入很开心,可能大家看得也很治愈吧,评论区都是分享自己的养花成果的。
大丽花让我收获了很多粉丝的关注和喜欢,尽管最终没有繁花盛开,但是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那条视频收获了近12万点赞,让我涨了好几万粉丝。可惜的是,这次种大丽花我“翻车”了,可能是因为种地太晚了时间不对,也可能是没有放在合适的位置,总之没照顾好,还挺遗憾的。
我种的最成功的花就是郁金香了,2022年底,我种了1200颗郁金香,从冬天种球根、浇花撒肥,到春天发芽、开花,我们用视频记录了整个种植的过程,每次自己回看都觉得很治愈。
我亲手种下的郁金香花海,开满了小院,太有成就感了。
还有一次,我买了一卡车的绣球,人生第一次种花种哭了。起因是一个花圃基地过季清仓,以平均3块钱一盆的价格捡漏了700颗成品绣球,35度的高温天气我们光是把花从卡车上卸下来就卸了两个小时,再搬到山上的花园腿都软了。但看着满园盛开的绣球,真的很壮观。
我还一次性买下一卡车绣球,光是搬花就累哭了。
超哥和粉丝经常吐槽我买花大手大脚,但我总说,买花,才是小院性价比最高的投资。三年多来,民宿一半以上的客人都是为了看花而来,民宿的入住率就是我种花的底气,也是经济来源。第一年的郁金香花海,第二年的洋水仙满院,第三年的花园繁茂,花就是小院最好的软装。
现在,我除了种花,还种菜。这不得不说我的邻居了,他是一位80多岁的老爷爷,他平常每天坐着轮椅,还要去菜地里除草、浇菜、播种,一有空就教我怎么打理菜园、种菜,从土豆到番薯、黄豆,安排得明明白白。
在邻居爷爷的督促和指导下,我的种地技术突飞猛进,真是严师出高徒啊。
我知道,爷爷教我种菜不是为了卖钱,他只是害怕浪费土地,也希望有人说说话。对我来说,不论是和老人们唠嗑,还是收拾收拾菜地,只是一件普通的小事,而真实的乡村生活,就是由这么一件件小事交织而成。
如今,我也从一个小白变成了资深农民,蔬果园里种了几十个品种,蚕豆花开时种玉米,番茄、茄子、辣椒、黄瓜、丝瓜、苦瓜、南瓜、冬瓜全都种了一遍,据说一棵就能养活一个村的蛇瓜和佛手瓜也安排了两棵。我现在甚至能教村里的奶奶给茄子打侧枝,她还给我送自己育的生菜苗。
如今我也算是个资深农民了,几乎把能种的菜都种了一遍。
超哥调侃说,我是一个成功把种花种菜变成主业、把民宿变成副业的乡村CEO。有粉丝说我是“天生木灵根,种啥活啥,还长得很好”,也有人说我“在修地球的道路上越走越长”。我想,可能正是莫干山的乡村生活给予了我强烈的归属感,才能在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
去岭南摘荔枝、去沙漠卖蜜瓜,我看见土地的力量
扎根莫干山四年,我拥有了理想的生活,也收获了许多粉丝的支持和喜爱。我意识到,我不能只是种花、种菜、开小店了,想为这片土地做点什么,还想把内心的宁静和对生活的热爱传递出去,给大家带去更多治愈的力量。
于是,我开始跟着莫干山的非遗黄茶大师学习制茶,也通过视频向粉丝分享黄茶的诞生过程。4月采茶季一到,我就跟着师傅巡茶山、称青叶,看茶种、学养护。作为六大茶类里最小众的黄茶,最重要的工艺就是古法制茶,杀青完的茶叶要用薄纱布包裹,用荔枝炭焙火,每隔半小时翻茶叶,调整茶叶的温度,观察黄化的程度,直到做出满意的黄茶。
春天,我开始跟着师父学习制作莫干山非遗黄茶。
我们也决定走出莫干山,和大家一起去看看,在更广阔的土地上和更遥远的乡村山野里,人与自然发生着怎样的连接。
今年6月,我们通过参与抖音的“星乡村星农人”公益项目去到广东茂名,拍摄记录了采摘荔枝的过程,向粉丝分享这里的特产和美景。这座挂满荔枝的滨海小城,让我们不禁感慨,只有亲眼见过满树抱果的荔枝树林,才能体会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惊叹。
夏天,我们走出莫干山,去茂名体验了荔枝采摘。
7月,我们又报名了抖音的“星乡村星农人”活动民勤站,很意外被选中,第一次走进了甘肃民勤的沙漠。民勤县位于古老的河西走廊,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之间,从上世纪50年代起,当地人就开始通过植树固沙,防止家园绿洲被风沙吞噬。在这里,树立着一个标语:不让民勤变成第二个罗布泊。有年轻人为此回到家乡,一边助农一边组织种树,也有许多外地志愿者赶赴而来,帮助当地人民守护家园。
我们一抵达梭梭树林种植地,就看到有不少志愿者在忙碌,五六个人一起拎着水车的水管,让水枪从根部灌水养护。这一片沙漠种了280万棵梭梭树,浇一次水就要一个月,像这样大规模的浇水,一年就得进行4次。梭梭树要人为养护三年才能自然生长,因此,每一棵小树的成长都显得异常珍贵。后来我们才知道,这里每天都有几百甚至几千人来种树,我们在民勤遇到一批大学生志愿者,他们已经来了5天,虽然很累,但眼里却闪着光亮。
酷暑,我们去了民勤,在沙漠里和志愿者一起种下梭梭树。
7月也正是民勤蜜瓜丰收的季节,我们体验完沙漠种树养护,又跟着瓜农去田里收瓜,收成下来的蜜瓜被一车一车地运往市场,是瓜农们丰收的希望。这里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蜜瓜特别清甜。那一刻,我也在想,我还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临走前一天,我们凌晨一点打电话给当地的供应商,想试试通过直播把民勤蜜瓜推荐给粉丝朋友们,帮助他们销售得更多一些。我日常其实很少直播,一年直播的次数不超过10次,但那一天下午,我和超哥在瓜田里,卖出了1300多单,真的非常开心。
因为想帮民勤的瓜农们多卖出一点蜜瓜,我和超哥临时在瓜田里直播,没想到成绩还不错。
走出莫干山,我的成长速度好像也快了很多,不再只是那个为了不上班回村种地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希望向更多人讲述自然的故事、传递土地的力量。以前,粉丝都说我替他们过上了向往的生活,现在,粉丝会说我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也一点点影响着他们。
乡村和土地给予了我力量,希望这份力量也能传递给更多朋友。
以后呢,我也希望大家能真正知道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并且喜欢和坚持自己的选择。那个选择,不一定是乡村田园,也不一定是理想的乌托邦,而是让我们能保持热爱、为之奋斗的事情。
*本文由彭子橙口述整理而成,文中照片除特殊注明外均由本人授权提供。
彭子橙 | 口述
berry | 撰文
猫 基 | 编辑
-THE END-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503个口述故事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2 03:03 PM , Processed in 0.07635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