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爱好起源于去年四五月份,我爸说咱家阳台视野好,适合放个望远镜。正好那段时间我朋友买了个星特朗 80dx ,在群里发他拍的月亮,很清晰,我就也有点跃跃欲试。
拿到望远镜的第一天,用手机怼在目镜后面拍了一张月亮,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然后又加了几个群,才发现天文摄影那么复杂,这个原装的小黑是远远不够的。
首先拍摄深空天体需要赤道仪一直精准跟踪目标,而小黑的原装 eq3d 赤道仪是个手动赤道仪,于是买了一套 onstep 电跟系统,在赤道仪上加装了两个电机,可以实现自动寻星和电动跟踪。
光有电跟系统还不够,因为赤道仪的极轴不可能百分百对准北天极,加上仪器本身的机械误差,长时间曝光还是会拖线。所以还需要一套导星系统,即用一个导星镜加导星相机实时观测星点,一旦发现跟踪误差,立即通知赤道仪进行修正。
最重要的,还需要一台天文相机来进行拍摄。但是天文相机太贵,于是在闲鱼上买了一台老龄的二手尼康 d5100 单反,并送去天文改机(主要是为了去除红外截止滤镜,因为这个滤镜会阻挡一部分可见光中的红光,而这种光线在宇宙中是普遍存在的)。
最后,还需要一台电脑进行通信、计算和控制,笔记本太笨重了,于是又斥巨资买了一台迷你天文电脑。
还买了一些小配件,替换掉原厂质量较差的配件小黑 1.0 版本长这样。
一切准备就绪后,已经 7 月了,迫不及待去了杭州郊区一个光污染相对较少的地方拍摄 m27 哑铃星云。经历了翻车--以为买到假货--怒收摊--咨询--发现是自己调试的问题--再出摊,终于收获了第一张深空照片:
后来又跑到距离杭州市区 150km 的太子尖拍了几张。
但是牛顿反射望远镜通常存在慧差,导致画面边缘星点变形(上面几张因为裁剪过了看不出),于是又买了个慧差修正镜,顺便把单反又送去改装,加装了制冷模块。这样就能在每次出摊时将 cmos 制冷到相同温度,保证每张照片的热燥点是差不多的,后期用同一批暗场照片进行抠除。
4 月份,正值拍摄宇宙大蜗牛的季节,更新一张 M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