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罐罐茶、饮三炮台茶碗泡山河,一杯见甘肃每天一大早,甘肃人的激情就被茶点燃。
就说那一碗兰州人日啖数百万碗的攒劲“牛大”,便少不了一杯暖乎乎,甜蜜蜜的枣茶。这杯茶也随着冲出西北的牛肉面与“牛肉拉面”们走向全国,成为全国人对甘肃茶饮最为直观的印象。
但并非所有甘肃人都吃牛肉面。大多数时候,甘肃人的早餐还是搭配琳琅满目的馍馍饼饼——烤壳子酥脆、酥油圈圈甜香可人,猪油饼厚实……而这些面点,都少不了罐罐茶。
瓦罐煨火、炉旁烤枣,拿小棍翻腾茶叶,当枣香与茶香交织,倒一小杯浓茶,配一口烤馍馍,这,便是甘肃人晨间最隆重的仪式感。 图/寻味档案 过去讲“西北大懒汉,一天三大罐”,慢悠悠喝罐罐茶,多是冬天农闲时候的放松时刻,有些老人家一喝就是一早上。因而罐罐茶不挑茶,一般以耐煮为宜。甘肃的菜市场里往往有大筐大筐,几十块一斤的茶叶,这便是罐罐茶的主力。至于绿、红、黑、白、花等茶类……都可以一罐飘香,像极了朴实无华的甘肃人。 罐罐茶的灵魂,则在于它浓缩了甘肃乡党之间的亲切。如今去甘肃乡间作客,往往碰见熟人打招呼,第一声多半还是“走,去屋里,上炕熬茶”,而走出家乡的甘肃人,往往也不忘购置各式茶具,将一抹乡愁,熬到浓酽。
罐罐茶的plus升级版,则是油茶。油茶里往往加油、盐、鸡蛋,用料扎实,还要配油饼馍馍,一顿可以吃成“早午餐”。陇南人便吃出了油茶的巅峰水准,就说康县油茶,要加核桃面、香料、豆腐、洋芋,最后的成品,上有油花漂浮、中有鸡蛋核桃、下有豆腐、土豆打底,名曰“三层楼”,吃一顿,精神一整天。 罐罐茶原型可能是盛行于中国西南的擂茶、油茶,再沿茶马古道、蜀道衍化而来。今日在陇南山地与甘南高原的交界处,还有盛行罐罐茶风俗的茶埠镇。罐罐茶虽小,却正将云南、贵州、四川、陕西与甘肃的清晨连接在一起。
如果说罐罐茶,是开启甘肃人一天的急先锋,那么一碗三炮台,毫无疑问便是甘肃茶饮的大将军。毕竟,三炮台亮相的场合,往往是在正经宴席上“左拥右抱”,左一盘肥嫩可人的羊脖子,右一份大块厚实的黄焖羊肉。大口吃肉,鲜嫩肥美,小口抿茶,鲜爽回甘,正可谓是金风玉露,珠联璧合。
甘肃宴席上的酿皮子、羊肉等美食,少不了配一杯茶。 左图摄影/严肃,右图摄影/吴学文
许多甘肃小孩的回忆里,都少不了吃掉三炮台里的桂圆。花香、枣香、茶香,浓缩在一颗小小桂圆的果香里,成为了这杯茶的滋味精华,也铭刻着三炮台记载的一个个人生重要时刻。 三炮台,甘肃人独特的喝茶方式。
饮三炮台时,再不拘小节的西北人也会变得细致。泡茶之前桂圆要捏开、枣子要撕开一个小口。饮茶也叫“刮碗子”,喝时要不断用盖碗的盖子刮茶叶,使得碗里的茶叶不停的翻滚,既出茶味,又能闻香。喝三炮台,丰俭由人,“刮碗子”固然是种生活意趣,用啤酒大杯泡也未尝不可,磕点瓜子、麻子,就可以消磨掉大半天的时光。
摄影/严肃
其实三炮台也就是中国各地常见的盖碗茶。但其茶碗之大,远胜它省同行,更藏着一个荟萃中国风物,滋味层次极为丰富的茶饮宇宙—— 制图/九阳
三炮台为何成为甘肃茶饮集大成者?这正是因为甘肃历史上是茶马古道与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中国南北风物在西北的汇聚之地。于是风物荟萃的三炮台,在这里诞生、流行,也便不足为奇。
吃饱喝足之后,三炮台里的“甘味”生活还远未结束。兰州人喝三炮台,还喜欢坐在中山桥下的茶摊,一喝便是一个下午,但见阳光为黄河水铺上一层金黄,也照亮了手中徐徐转动的盖碗/茶杯,喝的何止是清香的茶水,更饮尽了甘肃的江湖气韵。
有了三炮台这一“茶界将军”,自然也少不了“劲卒精兵”——茯茶。
甘肃的茯茶,风行于甘肃各地,盛行于河西走廊。一块块来自陕西咸阳或湖南益阳的茯砖,带着中原的气韵,融入了丝路的风沙,温暖了高寒的山区。它们滋润了武威人的卤肉与行面,让甘南的牧民清晨氤氲起奶茶与酥油茶的香气。清甜红亮的茶汤,浓劲解腻,一口下去,成为了甘肃人碳水+肉食这一美食名片的最佳背景板。
从南到北,甘肃处处有茶香。若问甘肃人为何把茶当命?大可去早市,在火盆旁熬茶吃馍,看提罐买茶的老人;去面馆里吃个肚圆,再喊一声“老板续茶!”;到黄河畔的茶摊,饮一杯西北江湖的岁月流水。
若你来到甘肃,可别忘了品饮一杯“攒劲”的好茶,感受西北大地的苍茫豪迈,如何滋养出甘肃屏障中原、襟带万里的余韵悠长!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