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着以理工科思维,科学的解决拖延。
搞清楚造成拖延症的真正原因,才能真正解决拖延。拖延本质上是一种可以精准调控的心理问题。意识到问题,精准操作,立刻就能解决。
事情迟迟拖着难以启动,不仅仅是因为你懒,也不完全是因为 deadline 太远紧迫感不够,最大的原因是,你太累了。
这个累,不是「干了一天活」那种生理上的累,而是指心理上的累,你的心理运存满了。因此你很难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很难去着手启动一项「整块任务」。
仔细观察自己的生活,你会发现其实拖延现象不仅存在于学习与工作中,在休闲娱乐上依然会有拖延现象。
比如一个时间充裕的周末,你有整整一天的时间可以放松。你也明白,深入愉悦的放松方式有很多,比如花一个早晨看一部完整的电影,比如花一个下午逛一逛附近新开的商场。但你没有。你选择了碎片化的休闲方式,在抖音、知乎、微博间反复切换,刷着那些碎片信息,粗涩且机械地强行消磨时间。
你自己也明白这种粗涩的碎片娱乐是不好的——可以偶尔刷会儿作为调剂,但刷一整天简直太病态了。你能感觉到刷的时候其实自己也没有多开心,只是一种挠痒痒般的弱刺激,而且刷完只会陷入深深的虚无感之中。但你还是刷了一整天。
你明白看完一部优秀电影,在结尾高潮处领悟创作者铺垫了两小时得以释放的浓郁情感时,会获得相对更满足充实的真实愉悦。但是迟迟没有点开片单里那部想看了很久的电影。
因为你的心理运存满了。
我拿咱们手里的手机做个比方。比如我的手机是 6GB +128GB 的储存组合。我们的惰性、deadline、对结果的渴望等驱动因素,在那 128GB 的储存内存里发挥作用;而我们的心理运存,是指那 6GB 的运行内存。
心理内存满了,无论你的储存内存再充裕(你是个再勤快的人,再渴望结果的人),也依然难以着手启动做这件事。
好,现在我们已经弄清楚这个规律了。那么,是什么在占用我们的心理内存?
那些积压着未得到答案与定义的烦恼事。
请注意我的措辞,不是未解决的事,是未得到答案与定义的事。比如我们总有一天会死去,这件事很可怕很无力,但它不会占用我们的心理运存;而例如明天老同学结婚该不该去,这是一件很好解决的小琐事而已,但你纠结无比,始终没有得出一个去或不去的明确答案,那么这件事就会占据一部分你的心理运存的后台空间。
当这种未得到明确答案与定义的待解决问题过多时,你的运存就会被占满,你就会难以开启一项整块的「大事」,无论是工作还是娱乐。不是你不想,而是你不能。
只有运存空旷的时候,你的心境才能处于一个很 chill、很松弛愉悦的状态中,你才能很轻易地开展一项整块的新事务。
这就像滴眼药水,你得身处一个轻松的环境下才能顺利滴进去。一个危机感满满的氛围下,你很难松弛下来,眼皮总会在滴下眼药水的那一瞬间不受控的闭上,屡试屡败。
所以,当你感觉到自己有明确的事务要去处理,却迟迟难以着手启动时,不要与自己对抗,那样很可能屡试屡败,甚至陷入自暴自弃的自我厌恶。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打开手机备忘录,认真梳理一下有哪些事在占用你的心理运存,并逐个批奏折,果断地了结它们。无论大事小事,只要是在纠结的事,全部了结。把后台清理干净。
第一次完成这种运存清理后,你会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舒畅与松弛。会想去立刻做点什么事。这些事往往都是整块的、有意义的。你会觉得抖音其实挺无聊粘人的,没心情去碰。
相信我,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