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乌克兰与美国、俄罗斯签署“协议备忘录”,确认乌克兰境内的核武器全数销毁。
在此三年前,1991年,乌克兰通过独立公投,继承了前苏联的部分军事实力,其中包括约1300件核武器,但由于受各方势力掣肘,乌克兰实行“无核、中立、不结盟”的政策,在短短三年内销毁所有核武器,并裁减了数十万军人。
昔日的第三核武大国,成为世界反核人士心目中的“理想国”,却迎来未知的命运。
1994年春,在约旦河西岸的希伯伦,一名以色列犹太人手持自动步枪,闯入易卜拉欣清真寺,向寺庙中集会的千余名巴勒斯坦穆斯林开枪扫射,当场射杀29人,射伤125人,史称“易卜拉欣惨案”。
这个名叫巴鲁赫·戈尔茨坦的凶手在案发后被愤怒的巴勒斯坦人打死,随后巴以双方爆发了新一轮骚乱。事后,巴勒斯坦禁止以色列人进入希伯伦的阿拉伯人社区,而以色列当局则要求巴勒斯坦人离开此地。
当时,巴以双方的仇恨已经持续多年,谁也不知道,冲突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1994年,北京姑娘朱令在清华大学开始了大三学年的校园生活。据同一时期就读于清华的歌手李健回忆,她是一位很清秀的同学。
是年冬,朱令开始出现奇怪的中毒症状,身体状况急转直下,12月11日晚上,她带病坚持参加清华民乐队的演出,演奏了古琴曲《广陵散》。
1994年,石家庄的青年工人聂树斌如往日一样前往工厂上班。后来亲友追忆说,聂树斌生性胆小内向,天生有口吃,不擅长跟人吵架。用现在的话说,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打工人”。
但是,这年夏天,一具在工厂附近玉米地里发现的女尸,将改变聂树斌的命运,并将他的生命定格在未满21岁。
时间像一颗子弹,穿梭在历史的旷野中,多年后正中眉心,形成宿命般的闭环。
蓦然回首,1994年,已经30年前了。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浩荡历史中,1994年,被称为“改革年”、“攻坚年”和“关键年”。
199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38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8%。
199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认为,当时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市场价格涨幅过高;农业发展滞后;部分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仍面临较多困难。
经济发展高歌猛进,重点工程拔地而起,引起海内外的瞩目。
这一年,“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在上海黄浦江畔竣工。
“东方明珠”与外滩隔江相望,塔高468米,11个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球体,串联着蓝天和草地,构成唐诗中“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境。
从此,“东方明珠”成为上海的名片,并一度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三之高塔。高塔之下,十里洋场的老上海仿佛时光掠影,高塔之上,魔都时尚风貌一览无余,繁花似锦。
这一年,中国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投入使用。
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地区经济建设如火如荼,但电力供应仍然落后。1984年,邓公视察深圳期间做出指示:深圳要办好两件事,一是建设核电站,二是办好深圳大学。
但是,建核电站缺乏必要的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当时,毗邻深圳的香港也面临缺电的难题,于是双方一拍即合,除了从国外引进技术外,还采取“合资经营、借贷建设、售电还钱”的方式,先向国外银行贷款建设核电站,再向香港售电,把70%的电卖给香港,取得偿还贷款的外汇。
据筹建大亚湾核电站的“核电之子”昝云龙回忆:“整个电站90%都是借的钱。”有关部门将这一方案生动地比喻为“借钱买鸡、借鸡生蛋、卖蛋还钱”。
这一年,经过长达40年的考察、论证后,长江三峡工程正式动工。
早在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中就提过建设三峡工程的想法。为了长江流域防洪、发电和航运事业的发展,数十年来,无数科学家、工程师和工人将心血倾注于这一载入史册的世纪工程。
1994年12月14日,长江三峡工程开工典礼在湖北宜昌举行。此后,历经十多年的建设,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横空出世,气势雄伟的三峡大坝矗立于西陵峡谷。
时代的脚步雄壮豪迈,中国经历着惊天变化。
1994年,中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31.9%。
当中国进一步加入全球化市场时,作为仅存的超级大国,美国刚经历了1991年苏联解体带来的冷战胜利,又通过广场协议、《日美半导体条约》等实现对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的收割与压制。这一时期的世界政治格局,被称为“一超多强”。
16年后,中国超越日本,正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大变样。
1994年,为了缓解自1980年代末以来中央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推出了分税制改革。为了配合分税制改革,1994年7月,《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发布。后来,这一年被称为住房市场化改革的元年。
1994年之后,地方政府纷纷加快土地有偿出让制度的推进,土地开始成为生财、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中国房地产即将开启一段狂飙突进的岁月。20年后,2014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达到4.29万亿元,这个数字是1995年的100倍。
▲1985-2014年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图源:网络
1994年7月,《公司法》正式实施,促进了我国股份制企业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
1994年后,随着国企改革的进行,遍及中国城镇的突发性、大规模“下岗洪水”和“失业洪水”是中国社会面临的大挑战。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余晖在文章中提到,从1995年到2006年,国有企业数量从88000个剧减至25000个,雇佣职工数量也从1.13亿下降到6420万。
1994年,距离高考恢复已经过去了17年,该年大学毕业生达63.74万人。这一年8月,中央国家机关首次招考公务员,也就是所谓的“国考”。
1994年,4400名考生参加首届国考,报考了30多个国家机关的490个公务员名额。当时的场景被媒体称为“万人赶考公务员”,而到了2023年10月,报名参加2024年国考并通过资格审查的人数达到303.3万人,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77:1,创下历史新高。
1994年,有一种新奇的玩意儿走入了千家万户的生活。那就是,保健品。
1994年,电视转播美国世界杯期间,有一个“睡狮惊醒”的广告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广告中融合了醒狮、黄河、唢呐等中国文化元素,宣传的却是一个保健品——太阳神。太阳神为了从各地市场铺展开,还抢占了各地报纸的广告版面。
同年成立的三株,也是迅速崛起的保健品巨头,成立短短两年后,销售额达到80亿元。三株主打的营销方式是走向农村,在农村的电线杆、墙上,甚至是厕所中刷上三株的广告。在其强大的营销攻势下,一些消费者受到影响,形成了“宁可少吃三两肉,也要喝三株”的观念,三株的销售额也就水涨船高。
除了这些巨头外,当时流行的保健品还有中国著名田径教练马俊仁代言的“中华鳖精”,以及相传从马俊仁手里买到秘密配方后,推出的“生命核能”等。
马俊仁所率领的“马家军”是90年代享誉一时的体育明星,在田径场上获奖无数,一直有传闻,马俊仁的队员是靠喝甲鱼血来提升体质。但后来,“马家军”陷入了兴奋剂风波,遭到各方声讨,很快从公众的视线消失了。
据统计,1994年,市面上的保健品多达2.8万种,年销售额达300亿元。
同年,中国第一部正式的《广告法》颁布,并于次年开始实施,野蛮生长的保健品得到了大规模整治。太阳神、三株等产品的功效遭到质疑,市场份额迅速下滑,几年内彻底衰落。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
说到生活的变化。1994年,互联网悄然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这一年,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Internet),成为国际互联网的第77个成员。
同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设立了国内第一个WEB服务器,推出中国第一套网页;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完成了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服务器的设置。
在这一开天辟地时刻的七年前,计算机专家钱天白教授对外发出了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邮件的内容翻译为中文是:“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在中国接入互联网的近三十年后,2023年,中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
互联网走入中国之初,很多人没有机会接触到它。但在第二年,一个求救信息从北京传向世界,发送者名叫贝志城,他想要求助国外医学专家,询问其同学朱令的病情。
1994年10月,清华学生朱令两次发生暂时性失明以及为期数日的视力模糊。在清华校医以及清华指定的医院检查下,没有发现病因。
年底,朱令开始出现奇怪的症状,有严重的胃痛和脱发,尽管经过医治后一度好转,并返校学习,但几个月后,朱令病情再度恶化,在脱发、腹痛、关节肌肉痛的折磨后,陷入长达五个月的昏迷。
后来,我们都知道,造成朱令厄运的原因,是有人蓄意投毒导致的铊中毒。
但朱令昏迷期间,医院一开始并没有找到病因。于是,朱令的高中同学、北京大学92级学生贝志城、蔡全清等人将朱令的病史、相关各项检查等翻译成英文,通过北京大学刚建立的网络向国外发送了求救的电子邮件。
中国记者李佳佳在其调查报告《朱令的四十五年》中说,这是中国第一例在互联网求援的案例。
在发出求救电子邮件后,贝志城等人一共收到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份回复。经过海外专家的判断,朱令的症状疑似铊中毒。铊是一种剧毒化学品,能使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肠胃系统及肾脏等部位发生病变。
在互联网上得到建议后,经过多番辗转,朱令的家人、朋友才找到医学专家陈震阳教授,做了检验,结果显示,“所有标本中均有很高的含铊量,高于健康人千百倍”。当天,陈震阳教授出具检测报告,认为朱令为两次铊中毒。
确认病因之后,通过专治铊中毒的普鲁士蓝治疗,朱令体内的铊被排出,从长达5个月的昏迷中苏醒,但身体留下了严重后遗症,几乎全身瘫痪、双眼失明并有严重脑损伤。此后多年,朱令卧病在床,完全失去自理能力,只能在父母全天候的照顾下生活。
这位热爱诗歌、音乐的清华化学系才女,人生永远停留在了1994年。
朱令案发后,相关单位开启调查,真相一度“呼之欲出”,也锁定了最大嫌疑人,但由于缺乏证据等原因始终无法结案。此后,每次有相似案件发生,该案都会引起网上的激烈讨论,但直到今日,凶手未被绳之以法,真相也没有大白。
2023年12月22日,朱令因脑瘤发作去世,终年50岁。
▲朱令(1973—2023)。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