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国古代军队,人们一般会想到一扫六合的大秦精兵、雄镇天下的汉唐雄师。商代是我国史书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也是考古上第一个有确切出土文字确认的朝代,商朝的军队可以说是这些后世军队的鼻祖。那商朝如何建设军队?其战斗力又究竟如何呢?商朝的国家体制是所谓的“内外服”制度,即国家分为内外服两个部分。内服是中央政府直属地区,外服相当于后世的诸侯国。内外服的军制,有所不同。这里主要介绍商朝内服的“中央军”。商朝的“中央军”有两种,一种是“师旅”,一种是族武装。商朝的师旅可能都是商王直接指挥的部队,甲骨文上常见“王师”、“王旅”。先来说师,商王武丁时的甲骨文卜辞里有“中师”、“右师”。商王武乙时的卜辞里写道:“丁酉,贞王作三师,右、中、左。”商朝时期,军队作战,布阵以三阵法为主,左中右三支部队,互相接应,成掎角之势。中路突击敌军,左右两翼迂回包抄,三路包围,一举歼灭。有学者考证,这种古老的阵型是来自于远古的狩猎。那么商代的一个师有多少人呢?不同专家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一个师有三千人、有的认为一个师只有一百人、还有的学者则认为“师旅无定数”。比较公认的看法是,商代一个师有一万人。《尚书·牧誓》上记载商末周初的官阶依次有“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师氏应该就是师长,下辖有千夫长。而千夫长之下管着百夫长。那么师长自然就应该是“万夫长”了。商代墓葬的殉葬人坑,多是十人一排、十人一坑。殷墟侯家庄西北岗大墓葬中出土了761件青铜矛。其中有360件都是十件一捆地整齐捆好,这也暗示着商代军队是十进制的编制。一个师的兵力应以一万人整。再来说旅。甲骨文中还有不少“登旅”的记载:“辛巳卜,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万,呼伐”。“登”是征的通假字。意思是征发了女兵三千人,征发一万人士兵,按旅进行编制,讨伐某敌国。一个旅有多少人呢?史无明载,学者意见也不一致,有学者认为一个旅有三百人,有学者认为一个旅有一千人,持后一种看法的比较多。因为卜辞中一次用兵三千人的比较常见,商朝征伐有“三阵式”,三千人正好是左中右三个旅。一个旅有一千人,一个师有万人。故而有些学者猜测师是旅的上级,一个师下辖十个旅。而另外有些学者则认为师和旅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军队,旅并不隶属于师,旅虽然规模小,但是商代旅长“亚旅”的级别却比师长“师氏”要高。商代除了师旅之外,还有族武装。族这个字,左边是一个“方”代表旗帜,右边是一个“矢”代表箭。旗以标众,箭以杀敌。在商代,族是一种以婚姻和血缘关系组成的基层社会团体,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家族氏族。商代的家族自己也组成武装力量,就是所谓的族兵,和商王直接领导指挥的师旅不同。虽然族是家族武装,但经常被商王征调为国家作战。甲骨文上记载经常受王令“戍羌”、“戍臿”、“戍屰”。(即戍守警戒,防备异族)。步兵是商朝的主要兵种,甲骨文中经常看见“步伐”一词,即使用步兵征伐。考古资料表明,商朝的步兵用的兵器主要是青铜戈、矛、箭矢、和铜斧。甲骨文上反映出,商朝的步兵分为戈人和朿人两类。戈人顾名思义,使用戈为主,有时也用弓箭射击敌军。甲骨文上有“唯戈人射”的记录。而朿人则是主要使用矛的,朿就是后来汉字“刺”的本质,朿人即用矛刺敌人的步卒。战车兵是春秋时期主要的作战兵种。商代其实就已经有车兵了。截至2002年,在殷墟发现了31座车马坑,其中至少10座车马坑内发现有铜戈、铜簇、铜刀等兵器,可以确定是军事上用的战车。考古发现表明,商代的战车一般有三人,一人为御手负责驾驶、一人为射手、另外一人持戈。但商代的战车远没有周代普及,车兵和步兵的比例约为1:10左右。车兵往往由贵族担任,地位高于步兵。传统印象中,中国一直到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时才有骑兵,但其实商代就已经有骑兵了。甲骨文卜辞中有“贞狸氏三十马,允其执羌”,就是给狸氏三十个骑兵,让他掳掠羌人的意思。在作战中,骑兵除了捕俘骚扰,还担任前锋(“今日辛亥,马其先,不遇大雨”,今天下雨了,骑兵先走,会不会遇上大雨?)、警卫(“贞令多马卫于北”)作用。商代还有水军,即舟兵。甲骨文里头的舟字,形如一个方框。说明那时候的舟船,已经不是独木舟,而是木板船了。《诗经·殷武》中记载当年商军“奋伐荆楚”的事,商军渡过淮河、长江到水网纵横交错的荆楚去作战,没有水兵,自然是万万不能的。舟兵的行动要严格的军令条例,甲骨文中有“惟大史析舟、惟吴令析舟、惟介令、惟戈令。”析舟即为解缆行船,大史、吴、介、戈都是商代的武官职务。以上规定了固定岗位的军官才能调动水军。商朝军队的战斗力如何呢?我们不妨来看看商朝对外战争的情况。在甲骨文中记载了许许多多场商朝与敌对方国部落之间的战争。“壬午卜,宾贞,王惟妇好令征尸。”“壬辰卜、争贞,我伐羌。”“丙辰卜,宾贞,王惟周方征。”等等等等。据王宇信先生统计,商代在武丁时期征伐了81个方国,祖庚祖甲时征伐了2个,廪辛康丁时有17个,武乙文丁时有28个,帝乙帝辛时有8个,共计136个,可见终商一朝,战火连绵。说明商代的军队是一支久经战火考验的百战雄狮。上图_ 武丁(?-公元前1192年),子姓,名昭,商王盘庚之侄,商王小乙之子商王武丁时期,是商朝极盛时期。武丁进行了大规模的对外扩张,持续征伐土方、工口(上工下口)方、鬼方、夷方、巴方、虎方等一系列的方国部落。武丁一次出兵一般有数千人,甚至上万人。经过数十年的征伐,商代平定降服了这些部落方国。极大地扩展了土地、掠夺了财富和奴隶,史称“武丁中兴”。这期间,也涌现了一批著名的名将良相如傅说、师般、光等。还有女将军妇好。妇好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将,曾经统兵1.3万进攻羌方,俘获大批羌人。在对巴方的作战中,打出了中国军事史上的首次诱敌伏击歼灭战。一直到商代的末代国君帝辛(即纣王)时期,商朝仍然在不断地对东部进行扩张。帝辛曾经“十祀征夷方”,耗时250多日,取了重大胜利,获得了大批俘虏。将先进的中原文化带入了江淮地区。上图_ 牧野之战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的决胜战)但也许正是和东夷的大规模战争,消耗了太多国力,导致了国内民生困苦,也放松了对西部诸侯方国的控制,让西部的周部落做大。最终周武王联络西部各方国诸侯,组成联军,一举攻向商都朝歌。在商周决战牧野之战中,估计是由于帝辛仓促准备,来不及调遣集结他的“王师王旅”,只好将由战俘组成的奴隶武装起来。虽然人数众多(《史记》上记载有七十万人),但这些人对商朝可谓有灭国之恨,不同戴天之仇,怎么可能替商朝卖命?于是战斗开始,纷纷倒戈,商朝就此灭亡。但即使是这样,这场战斗还是“血流漂杵”,说明在商军中还是有殊死抵抗到最后一刻的人,给敌人带来了重大的伤亡。参考资料:
【1】《商代军队编制与兵种研究》 董兵 郑州大学 2000.6【2】《甲骨卜辞所见商王国对外战争过程及行为研究》 王绍东 山东大学 2010.4【3】《殷商兵制若干问题刍议》 李忠林 中国史研究 2014.2【4】《从甲骨刻辞看商代的军事特色》 熊祥军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9.11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