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选官:海归的前途
清末的官场新人中,除了新式学堂出身的学生外,还有留学生。
主张废科举的晚清名臣张之洞曾说:“出洋一年,胜读四书五年;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学堂三年。”
近代著名学者辜鸿铭曾经在张之洞的幕府中任职多年,据他回忆,有一回,张之洞送湖北学生出洋留学,诸生临行前来谒见拜谢。张之洞作为长者,说了很多话勉励即将远行的留学生,比如,“生等到西洋,宜努力求学,将来学成归国,代国家效力,带红顶,作大官,可操券而获,生等其勉之”。
辜鸿铭多年后回想起此事,特意加了句评论,说:“未脱于功利之念也。”
留学生,当时也称作“游学生”。早在洋务运动时,容闳就劝说清廷组织了第一批官费赴美留学幼童。到20世纪初,随着国运日衰,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奔赴东、西洋求学,并在学成归国后投入时代的洪流之中。清朝希望将这些人才选拔到体制内,为国家所用,因此,留(游)学生选官制度应运而生。
和学堂选官一样,留学生选官制度也有一套规则。光绪三十年(1904),清廷在此前鼓励留学生出洋各项章程的基础之上,正式颁行了《考验出洋毕业学生章程》,以此规定选拔留学生为官的程序。
清末的留学生选官制度,基本上分为“学成考试”和“入官试验”两部分。
所谓“学成考试”,是指留学归国的学生,参加由学部举办的学业考试,考试结果分为最优等、优等和中等,按照成绩分别获得进士、举人等“等第出身”。章程规定,获得出身者需要加上学科字样,所以就有法政科进士、法政科举人,乃至医科、理科、商科、农科等,不一而足。
“入官试验”则是一种“廷试”,由皇帝亲自考察“学成考试”中式的进士、举人,再授予官职。鉴于光绪皇帝在位后期已遭幽禁、宣统皇帝即位时年纪尚幼,这项工作主要由阅卷大臣完成,再奏请钦定,考察的内容一般为经义和科学论说,可谓中西合璧、新旧结合。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是科举时代殿试的延续,反映了清廷仍企图用“天子门生”的光环来笼络读书人。
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统辖全国教育事业。同年,学部在保和殿举行了第一次留学生选官考试,共有13名留学生通过考试,获得“等第出身”,并授予官职。
在这一年的考试中,“金邦平、唐宝锷均著给予进士出身,赏给翰林院检讨。张锳绪、曹汝霖、钱承鋕、胡宗瀛、戢翼翚,均著给予进士出身,按所习科学,以主事分部学习行走。陆宗舆著给予举人出身,以内阁中书用。王守善、陆世芬、王宰善、高淑琦、沈琨,均著给予举人出身,以知县分省补用。”
▲1906年,留学生选官考试考官与学部堂官合影。图源:网络
清廷不仅为新毕业的留学生提供出路,也将功名赐予之前为清朝做出贡献的留学生。
1907年,袁世凯奏请朝廷,以“访问荐举游学毕业生”的办法,免试授予回国十年以上、政绩相对突出的留学生进士出身。詹天佑、吴仰曾、屈永秋、邝荣光四人得到准许,赐进士出身。
其中,詹天佑是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归国后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吴仰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过矿冶专业,回国后成为矿冶工程师,为建设开滦煤矿做出了卓越贡献;屈永秋是中国近代的第一代西医,曾主持北洋医学堂和天津卫生总局等事务;邝荣光亦是著名的采矿工程师,作为晚清留美幼童中最高寿的一位,他活到了1962年,享年103岁。
从1905年到1911年,清廷共进行七届留学生选官考试,通过学部考试而获得进士、举人身份的留学生,共有1369人。
由于海外留学人员日渐增多,清朝无法将这些学生一一招揽,还有很多留学生没能顺利地入仕,再加上反清斗争愈演愈烈,清廷早已不得人心,一些知识分子不再汲汲于功名。
1902年,年轻的周树人考取了公费留学生,东赴日本学习医科。后来,立志拯救同胞精神贫困的他弃医从文,希望通过文学来唤醒麻木的大众。不过,周树人最初从事文学活动并不顺利,他在日本翻译的外国小说只卖出了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少资金而无法出版,难以维持生计。
1909年,周树人回国,找到当时已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当教务长的同学许寿裳,托他介绍了一份教员的工作。周树人对这一职务并不感兴趣,原想去上海的书店当编译员,但因为没有熟人竟被拒绝了。周树人在浙江当了两年教师后,1911年11月,被孙中山誉为“东南一英杰”的绍兴人王金发率领革命军攻下军械局,光复杭州。多年以后,鲁迅还经常在小说中描绘革命军进城的壮观场面。
进入民国后,周树人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到教育部任职,后成为教育部佥事,适逢新文化运动兴起,他开始以“鲁迅”的笔名发表作品,从此蜚声中外。
鲁迅留学归国的经历,正是这一时期留学生的一个缩影。
时代的尘埃
清廷推行新的选官制度后,迅速在社会上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教育的公平性。
科举停废一年后,国学大师章太炎做了一场演讲。对于曾被他称为“最恶劣”的科举考试,章太炎也说了几句好话,他说,科举考试好歹“带几分社会主义的性质”,富人和穷人都有机会求学入官。
章太炎说:“为甚隋唐以后,只用科举,不用学校?因为隋唐以后,书籍渐多,必不能像两汉的简单。若要入学购置书籍,必得要无数金钱。又且功课繁多,那做工营农的事,只好搁起一边,不能像两汉的人,可以带经而锄的。惟有律赋诗文,只要花费一二两的纹银,就把程墨(刊行官撰或士人中式试卷以为范例)统统可以买到,随口咿唔,就像唱曲一般,这做工营农的事,也还可以并行不悖,必得如此,贫人才有做官的希望。”
年少成名的刘师培在论“新政病民”时,直指学堂选官之弊端:“夫学堂之善于科举,夫人而知。然按其实际,则学堂之制,便于绅士富民,贫民鲜蒙其益,远不若科举之公。”
章太炎和刘师培都认为,新的选官制度存在不公,对民间的覆盖面不及科举制。
当时,很多穷书生失去科举考试后,既上不了学堂,也留不了学,一下子失去了上进的途径。日后成为历史学家的蒋廷黻,老家地处湖南邵阳乡下,科举被废后,他的家长为了供他继续读书,就花费了大量金钱,把他送到省城上学堂,之后送到美国留学。而更多的人难以摆脱乡土的束缚,他们没书可读,就掀起“打先生”“烧学堂”的运动,盲目地宣泄不满。还有一些人前去投奔新军,后来成了推翻清廷的一股力量。
当然,从另一方面看,学堂选官、留学生选官等制度也带有清末新政的些许进步性质。
这两种选官制度本质上也是考试取官,而其选拔的人才接受过新式教育,涵盖了政法、医科、理科、商科、农科、文科等各领域,为巨变的时代中更为需要的人才。正因如此,很多清末入仕的学生日后成为了政府总长、各部高官或封疆大吏。
时也,命也。我们在开头提到了跟随五大臣出洋的留学生官员们。彼时的他们意气风发,都想为国家出力,可当时代的尘埃落到头上,不是所有人都能坚定地挺起脊梁。
从美国学成归国的施肇基(1877-1958),在清末新政后成为一名外交家。
1908年,施肇基任京奉铁路局会办期间,和沙俄铁路公司谈判,收回了松花江航行管理权。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施肇基为中国的五名代表之一,面对列强企图侵占中国利益的丑恶嘴脸,他和顾维钧等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两年后的华盛顿会议上,施肇基作为中国代表,在列强干预的压力下,追回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强夺的德国在山东的部分权益。
国弱之时,施肇基等中国第一代职业外交家在国际上举步维艰,但仍坚持外争国权。
▲参加华盛顿会议的顾维钧、施肇基、王宠惠(从左至右)。图源:网络
相比之下,曾赴日本留学的陆宗舆(1876-1941),在北洋政府任职时多次作为代表与日本交涉,他和曹汝霖、章宗祥等素有“亲日”之名,所经手的条款包括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西原借款”等。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国内爆发“五四”运动,曹、章、陆成为舆论攻击的靶子,被广大国民痛斥为卖国贼,陆宗舆被免职替罪后,在天津当起了寓公。抗日战争期间,汪伪政府成立,年过六十的陆宗舆被聘为伪行政院顾问。他早年受上级委派与日本交涉,名声尽毁,晚节依然不保,在汪伪政府当了一年顾问就病死了。
话说回来,选官制度固然重要,但选出来的官员于国于民是否有益,更重要。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顺手点赞、点在看让我知道您在看~
参考文献: 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华书局,1981年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2016年 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98年 章太炎,章念驰:《章太炎演讲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周作人:《知堂回想录》,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年 刘为勇:《清末文官制度变革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 张鸣:《废科举:百年之痒与百年之羞》,《国学》2013年第6期 关晓红:《“图治太急”:宣统朝选官用人之困局》,《学术研究》2021年第9期 杨国强:《从声光炎炎到前途失路:后科举时代知识人的生成和困蹇》,《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
- END - 作者丨南朝子云 编辑丨艾公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