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26|回复: 0

[中华脊梁] 李政道逝世,忽然想说说那些没拿到毕业证的西南联大学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8-8 10: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政道逝世,忽然想说说那些没拿到毕业证的西南联大学生

 阿舒 山河小岁月 2024年08月07日 20:30
IMG_4317.PNG


李政道先生去世了,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在98岁停止了思考,归入永恒。

 

我记得很多年前在火车上看的《李政道传》,晃荡的车厢里,一个个小故事从眼前掠过,好几个经年不忘:

 

1、李政道的母亲张明璋,毕业于上海启明中学,她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于是给每个子女都存了一笔教育基金,但存款是按照排行来递减,政道是老三,他得到的教育基金不算多,但是!李政道那一份中了银行的大奖,得了500大洋的奖金,这在当时是很大的一笔财富。

 

IMG_4318.PNG

李政道的母亲张明璋

2、李政道出生于苏州李家,这是个著名的基督教家庭。曾祖父李子义是东吴大学创办人之一,祖父李仲覃曾任基督教苏常沪区内主任、教区长和卫理会会督。李政道小时候问祖父,上帝如果在天上,为什么不掉下来。祖父回答说,一个人升高了就会往地下掉,因为他比较重。而上帝和空气的密度差不多,所以可以浮在天上。


IMG_4319.PNG


3、李政道去美国的时候才20岁,他立志要先立业再成家,不在物理学上有一番成就不谈恋爱。结果,1948年圣诞节前夕,他的同学凌宁约自己正在念生物学的胞妹凌宣来芝加哥过圣诞节,他想撮合自己的妹妹和李政道,结果没想到李政道在火车站接人的时候直接看上了和凌宣一起上家政课的闺蜜秦惠䇹,于是果断出击。

 

IMG_4320.PNG

李政道与秦惠䇹于诺贝尔奖颁奖晚宴,那一年获奖的居然还有萨特!


4、他的出击方式是先写求爱信,但是对方比较谨慎,过了一个月才回信。李政道在芝加哥“为伊消得人憔悴”,连导师费米都注意到了,问杨振宁,李政道最近瘦了,是不是经济上有什么困难?


5、但是也可能李政道是有意减肥,因为他在没有收到回信时自己拆解原因,其中一条是说自己被称为“小胖子”,所以打算用减肥增加自己的魅力(确实是瘦下来更帅!)。


IMG_4321.PNG

西南联大时期的李政道


6、李政道又使出一招是邀请凌宁兄妹和秦惠䇹一起去野营旅行,这次旅行非常成功,这和李政道做的充分准备(购置了野营用的帐篷、吊床、毯子和充足的食物)分不开,我确实建议恋爱男女一定要利用旅行多多互相了解啊!!!旅行很成功,两人加深了互相的了解,感情升温,开始了热恋。


IMG_4322.PNG

49年野营两人的合照

 

7、这段恋爱中的唯一受伤者是凌宣小姐,她一度因为失恋还曾经企图自杀,凌宣获得了生物学博士学位并成为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细胞生物学教授,在业界备受尊崇。199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主要获奖成就膜片钳技术就是在凌宁等发明的格雷厄姆-杰勒德-凌(Graham-Gerard-Ling)玻璃管微电极基础上加以改进而取得的。虽然经历了一段失败的婚姻,但她一直活到90岁。

 

8、1950年6月3日,博士毕业的李政道24岁,本科毕业的秦惠䇹22岁,他们在芝加哥市政厅登记结婚。

 

IMG_4323.PNG

李政道与秦惠䇹的结婚照

 

我们复旦的校园里有一片竹林,竹林旁边有个石头上面写着“䇹政竹”,这是李政道的题字,他确实爱太太。为了名字排名先后和杨振宁闹掰的他,晚年设立的奖学金,把太太的名字放在他的前面。

 

24.jpg
IMG_4325.PNG


《李政道》传里,最吸引我的一部分还不是和杨振宁的相爱相杀,而是李政道在西南联大的求学。实际上,李政道在西南联大算是借读生,这个我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六年的北大、清华、南开》的附录里找到了他的名字——


IMG_4326.PNG


他的恩师吴大猷曾经回忆过这个“小胖子”的到来:


1945年春天,忽然有一个胖胖的、不到20岁的孩子来找我,拿一封介绍信。这信是1931年初到密歇根大学遇见过的梁大鹏兄写的。梁不学习物理,平时亦不太熟,十多年也未通过音讯,不知怎样会想到了我。他介绍来见我的这个孩子叫李政道。李原在贵州湄潭浙江大学读过一年级,由于日军逼近贵州,他便奔往重庆。他的姑姑认识梁,可不知梁怎么知道我在昆明,于是介绍李来见我。那时,恰值学年中间,不经考试,不能转学。我便和教二年级物理、数学课的几位老师商量,让李随班听讲考试,他若及格,则等到暑假正式转入二年级时,可免读以前课程。其实,这不过是我个人认为的一个合理的办法,而没有经过学校正式的承认和许可。


李应付课程绰绰有余,每天课后都来我处请我给他更多的读物和习题,他求知如此心切,简直到了奇怪的程度。有时,我风湿病发作,他替我捶背。他还常帮我做些家务琐事。我无论给他什么样难的书和题目,他都能很快地读完做完,并又来要更多的。我从他做题的步骤及方法上,很快发现他思维敏捷的程度,大大异乎常人。老实讲,在那些日子里,我为了自身的工作、冠世的疾病,还有每日买菜、烧饭、生火等家务劳动,牵扯精力很多,再加上物价飞涨,实在没有心绪准备更多的参考资料和出习题给他,好在他天资高,亦不需要我详细讲解,自能理会资料和习题的内容。


——吴大猷,回忆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


顺便说一句,李政道那时候帮吴大猷做家务,是因为吴大猷的太太当时生了很重的病,一度校方都借车打算来料理太太的后事了,幸好后来还是挺过来了,吴大猷那时候一个人照顾太太,非常非常不容易。所以绝对不是霸凌学生。


IMG_4327.JPG

李政道的恩师吴大猷与阮冠世的结婚照


发现李政道是天才的不止吴大猷,还有叶企孙。有次李政道在课上偷偷看其他的书,被叶企孙发现了,李政道满脸通红,尴尬万分,只好把书给叶老师看,等着老师的责骂。叶企孙翻到封面,此书原来是李政道从图书馆借来的电磁学高级教程。“你能看懂这本教材吗?”叶企孙问,李政道说可以,他已经快要看完了。然后,他得到了一个简直不敢相信的答案:

 

“既然都能看懂这本书,还来听我的课不是浪费时间吗?”


IMG_4328.JPG

叶企孙


对,之后叶企孙就免了李政道的课,只需要做实验就可以。叶企孙对李政道是真爱,1993年,他的亲属在整理叶企孙遗物时,发现了一张昆明土纸,是他给李政道批的电磁学考卷,这份考卷一直被叶企孙珍藏,直到1977年1月含冤去世。

 

李政道在吴大猷家的家务不是白干的,他在西南联大只待了一年,吴大猷就推荐他作为一个插班的二年级学生出国留学,另一名物理学的名额给了清华助教朱光亚。

 

所以,李政道实际上是西南联大的肄业学生,他因为没有毕业,到美国之后就四处打听,看哪个大学可以允许没有毕业的学生攻读博士学位,最后打听到只有芝加哥大学,于是他就在该校注册入学,随著名物理学家费米教授写论文。


IMG_4329.PNG

每次看这张照片还是很唏嘘,杨振宁夫妇和李政道夫妇,如果时间定格在那一刻多好。


IMG_4330.PNG


联大9年,前后8000余人来此,仅3000余人顺利毕业,那些没能在联大完成学业的人,后世留名者其实不少。比如,和李政道一样是因为转学而没能毕业的还有中科院院士陈彪,他在西南联大土木系就读一年之后转入位于重庆的交通大学。

 

当然,不能毕业的最大原因就是成绩不合格。在这方面,中文系肄业生汪曾祺肯定深有体会。

 

我在西南联大是一个不用功的学生。

——汪曾祺


IMG_4331.JPG

1947年5月,汪曾祺在上海


汪曾祺同学虽然才华横溢地为我们创作出了许多有关西南联大的文章,并且,我在他的文字诱惑下成功种草了昆明的多种食物,然而,如果我们审视他在西南联大的学生生涯,实在不能算是一个优秀的学生。

 

比如,替别人写论文——

 

我颇具歪才,善能胡诌,闻(一多)先生很欣赏我。我曾替一个比我低一班的同学代笔写了一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闻先生看了这篇读书报告后,对那位同学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的还好!”


这个故事有后续,实际上这个同学当时就扛不住,主动和闻一多坦白了,说这个东西是汪曾祺给我写的,闻一多也原谅了他。他是比汪曾祺低一届的杨毓珉,他把稿子找出来给到汪曾祺的儿子汪朗,这篇捉刀文章如今收在《汪曾祺全集》里,名为《黑罂粟花——李贺歌诗编读后》。代写之恩小杨同学感怀在心,汪曾祺能从张家口调回北京京剧团工作,杨毓珉是主要的推荐者。


IMG_4332.JPG

汪曾祺与沈从文


中文专业课爱嘚瑟,其他课就比较惨了,巫宁坤曾经吐槽汪曾祺“写东西写得好,可是他的英文不及格,读书也不用功”。确实,汪曾祺的英文曾经考过零分,期末考试居然还睡过头——


大一英文是连滚带爬,凑合着及格的。大二英文……期终考试那天,我睡过了头(我任何课上课都不记笔记,到期终借了别的同学的笔记本看,接连开了几个夜车,实在太困了),没有参加考试。因此我的大二英文是零分。


IMG_4333.JPG

英文考零分也不妨碍可以追到外文系系花施松卿


更恶劣的是汪同学居然考试作弊——


第一学期期终考试,我得了三十七分。第二学期我至少得考八十三分,这样两学期平均,才能及格,这怎么办?到考试时我拉了两个历史系的同学,一个坐在我的左边,一个坐在我的右边。坐在右边的同学姓钮,左边的那个忘了。我就抄左边的同学一道答题,又抄右边的同学一道。公布分数时,我得了八十五分,及格还有富余!


IMG_4334.JPG

汪曾祺画的《昆明猫》


最终,他没拿到西南联大毕业证书,只算肄业。汪朗说,父亲是因为不上体育课而不能毕业的,但我觉得,汪同学其他的课大概成绩也不怎么样。


IMG_4335.PNG

联大毕业生名单,1943年中文系毕业生名单中没有汪曾祺的名字,找他捉刀的杨毓珉倒是出现在了1944年中文系毕业生名单中。


IMG_4336.PNG


除了成绩因素,女同学则面临因为结婚生孩子而不得不中断学业的问题。杨苡在她的回忆录《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里说,关于西南联大,她的记忆分成两部分,前面像云南的天一样碧蓝如洗,后一半则黯淡下来——


有时候我是不愿意接受采访的,人家在联大发奋读书,我是因为结婚生孩子中断了学业,到了报道里面,只说“收获了爱情”。


IMG_4337.JPG

杨苡中西女中毕业照


杨苡到昆明之后,与同住在青云街的沈从文相识。她原本想上中文系,是沈从文力劝她进外文系,“进中文系,那些线装书会捆住你的,你已读过十年英文,该多读些原著,要翻开眼界……”

 

她承认自己不大用功读书,但更大的问题是她遇到了强大的追求者赵瑞蕻,赵瑞蕻追求的方式是“我到哪儿他跟到哪儿,吃饭他也跟着”(但是并不付钱),当时大家都知道杨苡在等巴金的哥哥“大李先生”,穆旦就和同学们说,赵瑞蕻这么做不对,“穆旦知道我和大李先生的关系,知道我一直在等着大李先生,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赵瑞蕻追求我就不对”。赵瑞蕻听到了这段话,就要和穆旦约架决斗(太中二了),然而没有去(更丢脸了),两人因此绝交。


IMG_4338.JPG

1941年杨苡赵瑞蕻在昆明西南联大


但是杨苡在暑假就怀孕了,只好中断学业,和赵瑞蕻搬出去住。当时战事正紧,跑警报成了家常便饭,女儿出生没多久,杨苡用绿色棉布装扮的家就被震塌了,他们的住处分散到了郊外的山上。有一天,站在三平方的小屋门口,她看到有个人撩着长袍从山下走上来,是沈从文先生!从城里到郊外,那样远的路,且只能步行,可是沈先生来了,他笑着说:“哈,做了狼狈的小母亲了,让我看看你的小婴儿!”

 

过了一阵子,沈从文给她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一个女人若过了25岁还是白白地打发日子还有什么希望!”那年,杨苡不过22岁。

 

她一度想到过死,“学业没了,还有了孩子”,但最终还是没有。


IMG_4339.JPG

杨苡在昆明西南联大后门(云南农校地址)


她来到重庆,母亲劝说她继续学业,于是她决定在中央大学借读,因为当时各校的学分是互相承认的,在中大修满学分,可以拿联大的文凭。她差点再次毕不了业,因为临到毕业的时候,她被中大通知自己缺少“党义课”的成绩,这在中大是必修课,但是联大根本没有这个课,最后她还是通过系主任帮忙,用“契约法”的成绩蒙混“党义课”,这才拿到了毕业证书。

 

但是联大校史附录的毕业生名单里,则没有杨苡的名字。

 

IMG_4340.PNG

 

同样因为爱情问题而中断了联大学业的还有杨苡的闺蜜王树藏。她来联大念的是社会学系,但因为她的丈夫萧乾移情别恋,王树藏受到了巨大打击,最终也离开联大,她最后在武汉大学毕业,我找到了她的毕业论文。

 

IMG_4341.PNG


因为感情的困扰而中断学业,这成了杨苡们的终生遗憾,女孩子,千万不能恋爱脑啊!


IMG_4342.PNG

王树藏的故事,大家可以去看余斌老师写的文章。


IMG_4343.PNG


西南联大办学的大背景,是一部中华大地抗日血泪史。

 

山河变色,容不下一张书桌,有些人用奋发读书报国,也有些人用投笔从戎报国。

 

尽管那时候联大有个规定,从军的可以保留学籍,并且可以发给毕业证书,但还是有不少人因为参军而成为肄业生,这其中,就有清华校长梅贻琦的独子梅祖彦。

 

IMG_4344.JPG

梅祖彦

 

梅祖彦在1942年考入西南联大,重庆政府教育部为西南联大的学生发放了补助金,但梅贻琦不让自己的子女领取。

 

1943年,西南联大校方动员四年级学生响应征集担当美军翻译员。当时规定从军的限于大学四年级,是去军中当翻译,而他只是二年级学生,本不在应招之列,而且他又是家中独子。但他终于说服父母,直接投身到抗日斗争中去,直到胜利复员。梅祖彦回忆,随军工作相当艰苦,也有危险,在一年半内有好几个译员受了伤,也有因事故丧生的。

他因此没有获得联大的毕业证书。


不过,在战后,美国政府曾以授铜质自由勋章的形式表彰了一批与美军共同作战的中国军事人员,包括梅祖彦在内的西南联大16名学生获此殊荣,成为所有参加战争的各校大学生中获奖最多的。当时,为了方便外国人识别,每个译员都有一个编号,以取代中国名字,到文革时,这个号码被认为是特务活动代号,给梅祖彦带来了很多麻烦。 


但也有人没能看到胜利的那一天。


我曾经获赠一本由联大1944级的同学们联合编撰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八百学子从军回忆》,书中列举了多名联大参战烈士的名字——


IMG_4345.PNG


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有两个。


1940年考入联大物理系的朱谌入学时就已经是杜聿明第5军的中尉,他是请假出来读书的,这个英勇的年轻人为人热忱,多才多艺,每一次晚会,他都会为大家表演相声,他的相声全是自己编的,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大一国文,大一英文,巧妙的编排和诙谐的歪讲,引得满堂大笑。同学们都说,朱谌以后毕业了,不搞物理,大概可以继侯宝林的衣钵。


后来,远征军入缅,朱谌随第5军出征,再也没有回来。1942年秋冬之际,文林街上的文林堂贴出举办朱谌追悼会的通告。会上,朱谌的营长说:由于英军不通知我们就先撤,致使我军的归路被日军截断,只得向北穿过野人山。原始丛林中,人烟绝迹,雨季中终日大雨,粮、药均绝。朱谌带的粮、药都和同伴们共享用光,又累又饿,背靠一棵大树坐下去,就再也没有站起来。


后来,我读了同在第5军的穆旦的《森林之魅——祭胡康河谷上的白骨》,忽然明白,这是一首写给朱谌们的挽歌:


你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

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


另一个故事来自1943年入学的外文系学生缪弘。


缪弘一直隐藏着一个巨大秘密,他的父亲,是曾经在汪伪政府供职的缪斌。他的弟弟缪中报考中央大学时,因为父亲的关系没能被录取。所以,在报考西南联大时,缪弘和弟弟隐瞒了父亲的真实姓名。在联大读大二的缪弘曾报名参加远征军,但未如愿。1945年4月,他又保留学籍报考了军委公译训班第七期,毕业后编入降落伞兵第八队第二分队任翻译员,先后在云南宜良等地服务。不久,他和20多位联大同学被调至OSS.OG(美军战略情报处作战组),接受跳伞训练。训练仅六个月之后,被分配到中美混合伞兵突击队。

 

IMG_4346.PNG

缪弘


1945年7月31日,在收复广西平南附近丹竹机场时,勇敢冲击日军山头制高点,被敌军击中,壮烈牺牲,时年19岁。缪弘的联大同学、译员训练班同事罗振诜听战士们还原了缪弘阵亡的细节:进攻时,与他同组的美国兵怕死,都退到山下去了。作为翻译官,缪弘也可以跟着下去,但他没有临阵退缩,而是同战士们一起冲锋,结果被敌人的狙击手击中要害。

 

缪弘牺牲仅仅10天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更令人为缪弘的早逝而惋惜。

 

缪弘在学校时喜欢写诗,他的遗诗集中留下了这样一首《血的灌溉》——


没有足够的粮食,且拿我们的鲜血去;

没有热情的安慰,且拿我们的热血去;

热血,是我们唯一的剩余。

你们的血已经浇遍了大地,

也该让我的血,

来注入你们的身体,

自由的大地是该用血来灌溉的。

你,我,

谁都不曾忘记。


是的,我们都不会忘记。

 


IMG_4347.PNG

1、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六年的北大、清华、南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级,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八百学子从军回忆, 2003

3、杨苡、余斌,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译林出版社2023

4、徐泓,韩家往事,商务印书馆2024

5、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我心中的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6、钟叔河、朱纯编,过去的大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7、张寄谦,梅祖彦的“八十自述”,https://www.tsinghua.org.cn/info/1954/14013.htm


IMG_4348.P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5-24 07:09 PM , Processed in 0.04920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