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26|回复: 0

[哲史艺丛] 大唐第一贪官,贪了64吨胡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14 03: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唐第一贪官,贪了64吨胡椒

 我是艾公子 最爱历史 2024年07月16日 23:34


唐朝宰相元载落马后,有关部门从他家抄出了800石胡椒


当时,由于产地遥远、运输不便等原因,胡椒在中原是价格昂贵的稀缺物,也是地位显赫的象征,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享用。800石胡椒,换算成现在的计量单位就是64吨,这可是一个天文数字。


元载的罪名之一为“纳受赃私,贸鬻官秩”,也就是收受贿赂、卖官鬻爵,这批胡椒显然是他受贿所得的巨额赃款。不知道这个唐代巨贪在入狱后,是否也曾声泪俱下地说,这胡椒我是一粒都没敢用啊!


胡椒带个“胡”字,表明它是历史悠久的舶来品。在古代,胡椒一度是“外方珍异”,属于奢侈品,到如今,却成了随处可见的食用调料。当你随手撒上一把美味的胡椒粉时,能否想象出这种传奇香料在历史上掀起的巨大风浪?


IMG_2465.PNG

 

胡椒,在世界历史上存在感十足。中世纪的欧洲人因胡椒高昂的价格,称黑胡椒为“黑色黄金”。近代以后,胡椒又因其覆盖全球的普及率,被誉为“香料之王”


中国古代最早记载胡椒的正史典籍,是《后汉书》。其中的卷八十八《西域传》写道:“天竺国一名身毒(即今印度),在月氏之东南数千里。……西与大秦(即罗马帝国)通,有大秦珍物。又有细布、好毾、诸香、石蜜、胡椒、姜、黑盐。”今天的学者认为,胡椒原产自印度,可见《后汉书》的说法准确。


作为一种多年生常绿攀援状藤本植物,胡椒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其原产地为印度次大陆西南部的马拉巴尔海岸地区,也就是现在印度的喀拉拉邦。至今,印度南部西高止山脉的雨林里,仍然有胡椒的野生种存在。


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经时,在印度见过胡椒树,说其“树叶若蜀椒也”。玄奘年少时曾在成都受具足戒,对巴蜀一带的蜀椒较为熟悉,所以第一眼见到胡椒时,可能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大唐西域记》说,当时印度的阿吒厘国盛产这种香料,那里的土地不宜种植花果,于是商人靠贩卖胡椒起家,赚到钱后囤积了大量珍宝。国学大师季羡林也在为《大唐西域记》中阿吒厘国的部分作注时写道:“胡椒自古以来即为印度西海岸的特产,尤以西海岸南部的马拉巴尔所产的质地为最优。”


IMG_2466.JPG
▲17世纪传教士卜弥格《中国植物志》中的胡椒(上)。图源:网络


印度人之所以发现胡椒的作用,与当地炎热的气候有关。印度历来饱受暑热之苦,食材容易腐败,因此,印度人常用香料为食材除臭、杀菌,确保食物干净又卫生。


胡椒气味芳香,味道辛辣,也可以用于调味。胡椒的辛辣味源自其果实外皮,一般分为白胡椒和黑胡椒两大类。黑白颜色的差别,取决于果实何时采摘。黑胡椒,是通过摘取未成熟的绿色果实后,晒干、发酵而成,味道浓烈;白胡椒则是等果实成熟、变红后采收,再用水浸渍数日,去除果肉,晒干而成,风味醇厚。


胡椒的芳香伴随着海风,穿越了处于隔离状态的古代世界,从印度的海岸传播到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中国南海。


古罗马博物学家老普林尼目睹胡椒在罗马引发的轰动后,不禁感慨道:“我真的不明白那些忘了食物最重要的作用是填饱肚子、成天只考虑如何提升食欲的人的心情。胡椒在印度遍地都是,但在我国居然成了与金银等价的东西!”


在中国古代,胡椒传入的主要途径是丝绸之路。自汉武帝时期通西域、平南越之后,胡椒便通过海、陆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原,但以当时的运输条件,每次运往中原的胡椒数量有限。物以稀为贵,这种在印度广泛种植的香料作物,经过丝绸之路传到西域、南洋诸国,再传到中国时,就成了数量稀缺的奢侈品。



IMG_2467.PNG

 

善于烹饪的中国人自古便重视香辛料的使用,有五辛(葱、蒜、韭、薤、兴渠)、山椒、生姜、桂皮等极具代表性的传统香辛料。胡椒的到来,让中国人的菜肴多了一道风味。


胡椒传入中国后,起初是作为朝贡物,被帝王贵胄品尝赏玩。


东汉的汉灵帝堪称后世昏君的代名词,但他在世时,却是帝国头号“带货主播”。史载,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城贵戚竞相模仿。


胡人饮食多肉,尤其需要胡椒等香料来搭配。当时的胡食,有一种胡饼,即用“椒、豉”(胡椒和草豉)做调料的饼食;还有一种“胡炮肉”,即取肥白羊肉切成细叶状,加入盐、胡椒等调料,再装入洗净的羊肚中,放入坑中燃火煮熟,香美异常。这些美食都可能是汉灵帝喜爱的异域美食。


魏晋时期,胡椒为药食两用。


东晋道士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有胡椒在中国药用的最早记载:“孙真人治霍乱,以胡椒三四十粒,以饮吞之。”


唐人进一步发掘胡椒的药用属性,如苏敬《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所写:“味辛,大温,无毒。主下气,温中,去痰,除脏腑中风冷。生西戎,形如鼠李子。调食用之,味甚辛美。”


至此,胡椒已从皇宫大内走向官宦之家。


从前文元载的故事可知,胡椒被高官显贵当作财富囤积贮存。这一方面是因为胡椒昂贵的价格,另一方面也是因其可以储存多年而风味不变。此时,平民百姓还不能轻易地购买胡椒。


IMG_2468.JPG

▲元载倒台后,家中800石胡椒被籍没。图源:剧照


宋元时期,随着海上贸易的繁荣,胡椒进一步输入中国,获取胡椒的主要渠道是官方朝贡和民间贸易。


官方朝贡中,主要的朝贡国有东南亚的占城国和三佛齐国。据《宋会要辑稿》记载,二国多次遣使进贡胡椒,少则200斤,多则上万斤。


在民间,东南沿海形成几大海商集团。其中,泉州的蒲氏家族,将胡椒生意做大做强,富甲一方。别人都认为胡椒是奢侈品,不敢大量购进,而蒲氏“每以胡椒八百斛为不足道”。


这一时期,胡椒成为国库中储存的重要香料,甚至可用于改善国家财政问题。


宋徽宗在位时,蔡京初拜相,有六七个富商拿着官府发行的钱票,来找蔡京,向他讨债,说:“这是前任相公罢边时所用,总计有三百七十万缗。”


蔡京将此事上奏,皇帝直蹙眉头道:“辱国奈何?”当时,国库空虚,没有钱可以还债。


但蔡京说,臣有办法偿还此债。随后,蔡京实行“打套折钞”之法,命官员将诸司库务中不常用到的物品归类出来,比如以胡椒为代表的香料等,都拿出来换钱。正是因为胡椒等物品的金贵,蔡京实行此法不到半年,便“尽偿所负”,让朝廷还完了债,解决了军费问题。


元代,马可·波罗来到东方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口刺桐港(泉州),对此城的胡椒贸易赞叹不已。他后来在口述《马可·波罗行纪》时说道:“进出此港的珠宝和其他商品的总量令人叹为观止。……亚历山大港或世界上的其他港口,每有一艘香料船载运胡椒出口至基督教国家时,即有百艘船造访刺桐。”可见,中国进口胡椒的数量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国家。


深知胡椒高价的马可·波罗,在描写当时中国的帆船有多大时,还专门用胡椒来做比喻。他说,每艘中国帆船行驶时需要150名至300名水手,一艘船可装载多达“五六千篓胡椒”。


IMG_2469.JPG
▲马可·波罗航行路线图。图源:锦绣人文地理


明代,朝廷为缓解财政压力,一度用椒木折俸,也就是用胡椒、苏木等充当官员的俸禄。这类记载最早出现于永乐十二年(1414),“令在京文武官折俸钞俱给胡椒、苏木,胡椒每斤准钞一十六贯,苏木每斤八贯。”


此后,明朝皇帝在给官员发工资时,多次将胡椒作为钱钞替代物。这一时期,广东的商人经常要承包处理官吏俸给中折合椒木的部分,负责将这部分折俸的椒木拿去贩卖,然后向官员支付银两。


正是在明代,胡椒的地位发生了巨变。有学者经过对比换算得出,明永乐年间,100斤胡椒尚值10两,到宣德年间,下降了一倍,只值5两。若是明朝继续用胡椒折俸的方式支付官员的工资,就有些不厚道了,故成化以后,鲜有以胡椒、苏木等折俸的记载。


胡椒价格的下跌,与当时世界航海的发展息息相关。



IMG_2470.PNG

 

15世纪末,大航海时代的著名探险家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后,将秘鲁产的辣椒推销到欧洲,声称是印度产的胡椒。哥伦布这个大忽悠将美洲错认成亚洲也就罢了,居然还想用辣椒假冒胡椒,不过,这并没有骗过人们的味蕾。


当然,不是所有航海家都像哥伦布那样阴差阳错。同样是在15世纪末,另一位航海家达·伽马受葡萄牙国王的委托,出海开辟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他在非洲最南端发现了好望角,随后经由此地,航向亚洲大陆。


1498年,达·伽马率领4艘170人的舰队,到达胡椒的重要出货港——印度西南部的卡利卡特


一年后,当达·伽马的船队带着大量胡椒返回葡萄牙时,里斯本的胡椒价格当天下午就跌了一半。很多经营胡椒生意的葡萄牙商人宣告破产,声称这是“对胡椒的诅咒”,因为他们知道,达·伽马成功为欧洲进口了原产地直送的胡椒,再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胡椒的价格将不断地跌落。


果不其然,葡萄牙国王很快派出多艘船只前往印度西海岸,企图垄断胡椒的销售市场。有学者推测,16世纪前叶,欧洲每年对香料的需求量约为1600吨,其中葡萄牙出售的香料约占7成。尽管如此,欧洲每年对胡椒的需求量仍然比不上中国,同一时期,中国每年的胡椒需求量约为2000吨。


IMG_2471.JPG
▲1572年,印度南部的卡利卡特港口。图源:网络


中国也在寻觅胡椒的香味来源。


当达·伽马到达卡利卡特时,当地人还记得,90多年前,一支更加庞大的船队登陆上岸的故事。他们告诉达·伽马,这些来自东方的水手都留着长发,上岸时身穿铁甲,手持某种连着矛的武器,他们每两年来一回,每次有20多艘船,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就不见他们的踪影了。


他们口中的水手来自大明,为首的那位航海家,叫做郑和


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朱棣刚从侄子建文帝手中夺取皇位,便着手组织一支空前壮大的船队,开辟西洋航道。是年五月,明成祖下令福建造海船37艘,三个月后,又下令京卫及浙江、湖广、江西、苏州等府、卫造海运船200艘。


浩浩荡荡的郑和下西洋,就此拉开序幕。从明代史料中可以窥见郑和下西洋的浩大费用:“国初府库充溢。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赍银七百余万,费十载,尚剩百万余归。”(明《广志绎》卷一)


明成祖为何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史家众说纷纭,一说是为了寻找靖难之役后生死不明的建文帝朱允炆,一说是为了弘扬国威,促使西洋诸国来朝。还有学者认为,对胡椒等香料的追求,也是郑和下西洋的动因之一。


郑和的船队中,有一位“善通番语”的通事(翻译官)马欢,将沿途的见闻写成《瀛涯胜览》一书。马欢在《瀛涯胜览》里提到,在卡利卡特多山的乡下地带,印度人大量种植胡椒,到了十月,胡椒成熟,经采集、晒干后出售,自然会有胡椒大盘商来收购。郑和船队的到来,让胡椒商人以为抱到了金主的大腿。郑和船队从西洋带回的大量胡椒,也让明朝的胡椒价格发生变化,从永乐到宣德年间跌了一半。


但是,郑和的船队在第七次远航后,悄然撤离了这片海洋。在明朝官方终止下西洋行动的半个多世纪后,幸运的葡萄牙人通过达·伽马开辟的航线,填补了中国人留下的真空。


到明朝后期,葡萄牙人以澳门为中转站,将大量胡椒贩运至广州。福建同安人林希元在他的文章里写道:“佛郎机(即葡萄牙)之来,皆以其地胡椒、苏木、象牙、苏、油、沉、束、檀、乳诸香与边民交易,其价尤平。”看来,掌握货源的葡萄牙人不仅把欧洲的胡椒价格打下来,也让中国市场上的胡椒成了寻常之物。


IMG_2472.JPG
▲郑和宝船复原模型。图源:图虫创意



IMG_2473.PNG

 

大航海时代的物种大交换,是胡椒价格下跌的另一个原因。


这一时期,胡椒开始在非洲东南海面的马达加斯加岛、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巽他群岛,以及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进行栽培。


香料学家山田宪太郎认为,“很多学者忽视了中国胡椒贸易的重要性。中国对于胡椒的大量需要导致了爪哇和苏门答腊胡椒种植的增长,这样必然会刺激经济的发展。”据统计,15-16世纪,中国光是在东南亚收购的胡椒,每年就多达250万斤。


明朝中后期,中国亦引种胡椒成功,打破了海外的垄断。


IMG_2474.JPG
▲胡椒。图源:摄图网


随着胡椒在社会上的广泛流通,它的价格直线下跌,进一步从官宦阶层下移到平民阶层,已然从难得一见的奢侈品变成饭桌上的日常调味品。从明洪武年间,100斤胡椒值银50两,到明朝中后期,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时,胡椒“今遍中国食品,为日用之物也”


李时珍就是这一过程的受益者,因为胡椒价格下降,医家出身的他也买得起,天天吃。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过一个趣事:他自年少时就嗜食胡椒,每一年都会患眼病,起初没发现是吃太多胡椒导致的。后来,李时珍才知道胡椒不宜多吃,因为“辛走气,热助火,此物气味俱厚故也”,于是戒了胡椒瘾,尽量少吃几口。


大航海时代后,胡椒在世界各地的广泛传播,让它最终飘向寻常百姓的餐桌,这是一大幸事。


但很多人沉醉在胡椒迷人的芳香中,似乎已经忽略了中国在大航海时代的缺席,以及错过一个时代的后果。



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喜欢,记得随手点个在看以示鼓励呀~



参考文献: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2000年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华书局,2022年

[唐]玄奘、辩机撰,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意)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纪》,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日)宫崎正胜:《味的世界史》,文化发展出版社,2018年

(美)玛乔丽·谢弗:《胡椒的全球史:财富、冒险与殖民》,上海三联书店,2019年

田汝康:《郑和海外航行与胡椒运销》,《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2期

吴梦婷:《从“香药”到“香料”:胡椒与明代中国社会》,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



- END -

作者丨南朝子云

编辑丨艾公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25 01:25 AM , Processed in 0.03678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