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02|回复: 0

[我爱我家] 苏州一家三口造园林之家:独门独院,40℃也不用开空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1 08: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苏州一家三口造园林之家:独门独院,40℃也不用开空调

 搜索下载一条 一条 2024-06-29 18:55 


2023年成为地球有记录以来

(即12.5万年以来)最热的一年,

同时2024年也被预测为“更热的一年”。

一条曾报道过3个不开空调的家,

建筑师、设计师用专业所长,

把自家住宅打造得通透清凉,节能环保。

IMG_4688.JPG

孙元亮与友人在䒻园

IMG_4689.JPG

䒻园
室内设计师孙元亮花8年,
在苏州古城中造了一个家,
一家三口生活在这,
粉墙黛瓦,将中国山水浓缩在院子里,
命名为“䒻园”,
房屋占地350平,花园100平,
䒻园的房屋没有安装空调设备,
“它一年四季恒温恒湿,

在高温高湿的夏天,也能保持室内凉快、干爽。”

IMG_4690.JPG

IMG_4691.JPG

新加坡Open House,陈思璇(Gwen)和丈夫李柏龄(Berlin)设计的自宅
2016年新加坡建筑设计奖的最高荣誉“年度建筑奖”
罕见地颁给了一个小的私人住宅项目——
Open House(开放之家),
是一对建筑师夫妻设计的自宅。

在常年25~35℃的热带,几乎不会用到空调。

IMG_4692.JPG

吴林寿一家

2017年,留法建筑师夫妻吴林寿和赵向莹

回到老家吴阳——湛江一座海边小镇,

为父母改造祖宅,
满足一家3代、10口人共居的要求。
酷暑,两位老人完全没开空调,

全靠天井、院落、屋面等实现自然降温。

IMG_4693.PNG

一条
https://dldir1v6.qq.com/weixin/c ... 11533a600.png");">
,赞8533

IMG_4694.JPG

自述:孙元亮
1999年我来到苏州,到现在20多年了。在古城里待久了,与它有了很深的联结,我萌发了一个愿望——建一个有天、有地、有水的小院。

因为很多老建筑已经被破坏了,加上古城的街巷都是窄且幽深的,找到一个靠着主街的独门独院,非常难。

IMG_4695.JPG

䒻园主建筑立面

Image

改造后的老宅保持苏式建筑的状态,隐于古城环境

我找了六年多,看了将近五六十套宅子,最终一眼相中了这里。
从外观看,这是个很普通的民居,但当我走到三楼时,发现西边是一个保护得相对完整的苏式建筑群。这栋房子是高点,景色一览无余,我非常欣喜,我们中午看完,晚上就敲定了,第二天直接交付。

它在观前街北端,邻近狮子林、苏州博物馆,沿边有很多苏州特色小店,面点的、茶点的,每天早上街边都是热气腾腾的。

Image

IMG_4698.JPG

女儿在水边茶室和锦鲤互动
宅子从南到北有30多米,面宽将近10米,占地面积350平,花园在100平,建筑一共三层。改造历经两年多,整个造园大约花了600万。

我们一家三口在此生活,我夫人给它取名为“䒻园”,“䒻”是一个象形字,草字头,左边有山,右边有人,是希望能实现置身于山林的状态。

Image
阴天即使不开灯,空间仍然很明亮
䒻园的房屋是一个主动式建筑,我们屋里是没有空调的,但是可以做到一年四季恒温恒湿。温度可以维持在23度到25度,湿度50%上下,在高湿的夏天,也能保持室内的干爽。
一楼的地面原来与土地层直接接触,我在原有基础上做了聚氨酯层,让它跟地气完全隔离开。在墙体内部结构上做了一个将近3~5公分的保温层,就像给整个房子穿了一件衣服,夏天隔热,冬天保温。

由于没有采暖、制冷设备,所以整个房屋的耗电量比常规房屋至少少一半。

IMG_4700.JPG
“被动式窗”可以隔高温、隔音
原始老宅是人字形的斜坡顶,拆除后形成挑空,我在室内开了六个天窗,天光进来,可以补充光照,阴天的时候,即使不开灯,空间仍然很明亮。而且白天可以透过它看到蓝天、白云,夜晚坐在底下看星星。

同时天窗可以形成“烟囱效应”,(即温度较高的室内空气上升通过高位开口流向室外,同时温度较低的室外空气则由低位开口进入室内)当我在一楼开一扇门的时候,它会自然形成“拔风”效果(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对空间的通风起到辅助。

Image
IMG_4702.JPG
空间通透、明亮
我还增加了新风能源一体机,它对主动式建筑最大的帮助就是提高舒适度。室内定时置换空气,实现气流循环,足不出户也能呼吸到新鲜空气。

改造后,主体建筑可以做到五恒:恒温、恒湿、恒氧、恒洁、恒静,舒适性远高于传统节能建筑。梅雨季节里,屋外下着雨,在䒻园的室内,人是非常舒服的,这也契合了主动式建筑“以人为本”的出发点。

IMG_4703.JPG

冬天的䒻园
我们正式搬进䒻园是2022年的冬天,苏州的冬天雪很少,住进来没几天,突然下了一场大雪。雪落在院子里很快就融化了,但可以在古城屋顶的瓦片上停留很久,小猫跑过去踩下脚印,深深浅浅的。

IMG_4704.JPG

建筑与植物层层错落,互为框景

苏州的留园对我设计䒻园起到了启蒙的作用。
它在空间的利用上很巧妙,当你步入其中,往前走,慢慢会有一束光进来,再往前,通过一扇窗可以看到某个花园内的小景,走近会惊喜地发现里面有一片山水,景物层层错落,相互借用。

IMG_4705.GIF

IMG_4706.GIF

门厅中种植的石榴树与芭蕉

䒻园“五进四开”,空间慢慢地叠进,引人入胜。

一楼是通过借景来完成的,一进门首先是门厅,我做了一个苏式花窗,隐隐约约看到后面的空间——3米×2米的小花园。种了一棵石榴树,低处有些蕨类,用月洞门“框”出来,虚虚实实。边廊的角落里有棵大芭蕉,雨打芭蕉特别有感觉。

IMG_4707.JPG

IMG_4708.GIF

䒻园内空间可行可走,可观可游
最南边的花园是䒻园里最大的院子,我做了一个水边茶室,很多朋友来都会惊讶,原来里面还有一块天地。

䒻园曲折通幽,我们希望它是可观可游、可行可走的,往前走往后走,都会给人很多的惊喜。

Image

镂空的连廊连接主建筑与茶室

茶室跟花园是交融在一起的,很有意境,春夏它枝繁叶茂,冬天则是苍劲有力。

实现了“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里有院,院中有树,树上见天”。

Image
IMG_4711.JPG
Image
坐于园子可听雨、戏鱼
二楼,更多是借苏州的城市肌理,实现一步一景。我开了很多不同方式的窗,有长卷的、方形的、竖形的,把户外的空间形成画卷一样,陈列在室内。

长条状的窗向内可以保护隐私,外面的人看不到,里面的人不觉得闭塞,向外可以看到苏式建筑群的屋顶,视线无限地向外延展。

IMG_4713.JPG

IMG_4714.GIF

不同方式的窗把户外的空间框成画卷

我之前是一个工作狂,每天只沉浸在工作里,在生活上是一种特别盲目的状态。住进䒻园后,我的生活慢下来,以前更多的是点外卖,现在家人一起做美食,女儿喜欢烘培,我会帮她搭一把手。

䒻园就是我们给自己造的一个小世界,可以回归自然,回归自我,和它共同生长,相互依存。

IMG_4715.JPG

一条
https://dldir1v6.qq.com/weixin/c ... 11533a600.png");">
,赞1万
Image

“开放之家”属于新加坡排屋

2016年新加坡建筑设计奖的最高荣誉“年度建筑奖”罕见地颁给了一个小的私人住宅项目——Open House(开放之家),是一对建筑师夫妻设计的自宅。

“开放之家”位于新加坡东海岸,它的位置很受限,夹在一排屋子中间,宽度仅6米,只有东、西两个方向采光,在热带地区,西晒非常厉害,如果设计没有做好,很多热气会留在屋子里。

建筑师陈思璇(Gwen Tan)在重重限制下,为家人设计出了一栋通透清凉的4层住宅,在常年25~35℃的热带,几乎不会用到空调。

IMG_4717.JPG

首先,屋子朝西的外立面是完全通透的,没有任何玻璃窗,以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为主要设计概念。

把适合日晒的泳池放在最西边,其他房间在东边,因为东边有一片树林做遮挡,而且早上的阳光也不会太过猛。

风从不同楼层吹进来,经过泳池,空气变得凉爽,玻璃屋顶保留了一些空隙,热气能够从屋顶排出去。

Image

很少有人会想到把泳池把二楼,“如果把它放在屋顶,可能不会想到去用,而且没办法享受到它的视觉,把它放在二楼,2、3、4层每个房间开门都能看见泳池,泳池把整个空间串联了起来。”

思璇和柏龄在这里住了八九年,泳池在不同的时间段,带来不同的惊喜,比如下午西边的烈日把粼粼水波投影在混凝土墙上,晚上就特别宁静,在疫情当中他们特别爱夜游。

IMG_4719.GIF

泳池悬空的侧面开了圆窗,潜在水里望出去,其实能看见一楼的花园。坐在一楼的人,也能观看到二楼游泳的身影。

IMG_4720.GIF

IMG_4721.JPG

一楼区域

为了采光和通风,一楼的整个玻璃立面调高到4.5米,顶部加入一些风扇。

自然风舒缓了整个屋子的微气候,“风扇挺节省能源的,白天我们完全不需要空调,只有晚上睡觉的时候卧室里面开一下,为了防热带的蚊子。”

IMG_4722.GIF

最外面的大门有6寸厚,是两层实木夹空的,起到保温的效果,让西晒的热度不渗入到屋内。
IMG_4723.JPG

“开放之家”刚建成,植物还没长那么茂密,因为立面是开放的,路过的朋友打招呼都能看到
“开放之家”的建造花了20个月,大概是一般排屋建造的2倍时间。
买下这块地,正是柏龄思璇40岁左右的时候,他们当时已经把原本的公寓卖掉,租房子住,下定决心想要建一栋自己的房子。
柏龄早晨散步经过这里,被周围的环境吸引,“我找地很挑的,西照和东照的房子我都不会要,但真的是被屋后茂密的树林吸引了,这在新加坡很难得,我立刻就把支票给了。”
思璇那时刚生下孩子不久,接到柏龄的电话,说已经给了支票。
“我差点要崩溃了,喂完奶之后赶紧来这边,他就在大门口那边等着我签收,我还瞪了他一眼,你不是说西照和东照都不可以吗?然后他说,这就是你要解决的问题了。”

建成后屋子获得了2016年新加坡建筑师协会 (SIA)的年度最佳住宅奖,还有最高荣誉——年度建筑奖,“可能评审在参观的时候,有一点感动吧,把面朝西边的缺点融入到整体的规划,对家人的日常生活状态也仔细考虑了。”

IMG_4724.GIF

IMG_4725.JPG

IMG_4726.JPG

位于四层的阳光房
思璇和柏龄把各自妈妈都接过来住,加上今年13岁的儿子,三代同堂。“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儿子,妈妈和岳母住过来,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孙子。”
“三代住一起是一回事,妈妈和岳母在一起是另外一个危险的挑战,”柏龄笑着说。

“开放之家”总共4层,二层是主卧,三层是思璇妈妈和儿子的区域,柏龄的母亲住在四层。“我开玩笑跟思璇说,能和睦相处最好,不可以的话,起码把她们隔一层楼,就像邻居。”

Image

两位妈妈各自的阳台

因为没有加电梯,在设计三楼和四楼的时候,尽量让功能比较齐全,有备餐功能、活动空间,不需要很经常去一楼。思璇给两位妈妈设计了各自的种植空间,随自己心意种菜种花。

IMG_4728.GIF

思璇妈妈的三楼视野
到访“开放之家”的这天,刚好下了一阵热带雨,思璇妈妈站在阳台欣赏雨景,“早晨听到雨声,我一定赶快把帘子升起来。阳台望出去就是树林草地很漂亮。”

东边的阳台,和西边泳池上开放的外立面形成对流,房间非常通风,她也喜欢站在三楼走廊,雨水从玻璃屋顶的空隙落进泳池,像小瀑布,“泳池的倒影和水看得很舒服,我觉得这层楼很好,东边是花花草草,西边又有水,边欣赏,一边做软体操,觉得人生很快乐。”

Image

周末家庭聚餐,常常是10多位一起吃饭
IMG_4730.JPG

柏龄和思璇都是长子长女,弟弟妹妹住得不远,经常带了各自的小孩来聚餐,周末中午,家人在客厅沙发围坐,后院小朋友趴在鱼池边玩,整个空间的视线非常通透。

IMG_4731.JPG

在家中停留的犀鸟
IMG_4732.JPG

和客厅相连的后院
柏龄说,居住之后,发现最后悔的是没有在后院装蚊帐,等扩建之后装上大蚊帐,周末真是可以躺在客厅,看屋外的绿色看一天,新加坡常见的犀鸟就喜欢停留在长满植物的后院。

“建好房子,这事业就忙得我团团转,几乎没有享受过这个房子,直到疫情,我才知道我有这个房子,是多么美好。三代住在一起其实很幸福的,当你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想要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家人,就是一起生活。”

IMG_4733.JPG
一条
https://dldir1v6.qq.com/weixin/c ... 11533a600.png");">
,赞92Image

IMG_4735.JPG

自述:吴林寿

2017年,我妈说老房子太小了,我家还有弟弟家的小孩都大了,希望能建新房,满足一家三代、10口人住在一块的要求。我是长子,和夫人又都是做建筑的,自然揽下了这件事。

我们在法国待了6年,3年学习、3年工作,最初很是兴奋,想把学到的东西好好展现一番。谁料爸妈对我们拿出的那些常做的别墅形态并不满意,“这跟我们的风水格局完全不符合。”

一个在这块土地上长大的人,却像个外来者一样,我觉得非常羞愧,很认真地开始去研究本地“三间两廊”的空间组织原型,及其背后的含义。

我们这是边陲小镇,对传统也非常重视,自古以来盛行的各种祭拜习俗都留存得相当完好。传统民居极其重要的特征之一,便是“人神共居”。三开间,中间的厅直接与天井相连,是神、先祖和自然的空间,两侧才是卧室、厨房等世俗的空间。
IMG_4736.JPG

Image

从一层“明厅”和二层平台看房子结构
外形上,可以理解成这个房子就是两栋小楼中间加了一个顶。我和弟弟两个小家庭各居一侧、彼此独立,又通过相连的大屋顶融入有父母在的大家庭之中。

这个顶再加个底,就形成了我们的“明厅”,跟传统“三间两廊”中间的厅是类似的半户外空间,是日常祭拜、红白喜事、聚会、一家子人活动的主要场地。

IMG_4738.JPG

IMG_4739.PNG

“神厅“里的明暗

IMG_4740.JPG

冬天的厅
最深处的“神厅”,一面供奉着先祖的牌位和各路神灵,转身便面对天井,“天宫赐福”,构成一套祭拜体系。
两侧分布着爸妈的卧室、书房和厨房,还有一个冬天的厅,天冷时将折叠门关起来,里面气候可控。

我的外祖母曾经因为门槛跌倒,骨头没法恢复,人生的最后10年只能躺在床上,生活无法自理,挺没尊严的。所以,爸妈的生活空间全部都在一楼,我们花了很多功夫保证整个空间地面是全平的,容易打理,也不易跌倒。

IMG_4741.JPG
如此开放的建筑,要如何应对湛江炎热多雨的气候?我们为此费了不少心思。

如果直接开很多对外的门窗,吹进来的都是马路上的热气。因此,我们一层的门窗外都会有一个院子、一堵墙隔开,不直接与外界相连,让气流从上方顺着坡屋顶,经过庭院推进来,在空间里流动起来,是经过冷却之后的空气。

Image

Image

室外闷热难耐,屋内却凉风习习、树影晃动

我爸妈现在就全年不开空调,都是靠自然通风、降温。但是我们住在楼上会更晒一些,酷暑天还是需要开一下。这也是因为之前都是春节冬天的时候回来,没考虑到这一点,我现在就在想能如何调整改进。

Image

IMG_4745.JPG

排水系统全部藏在了肉眼看不见的地方
排水方面,虽然肉眼可见的就只有几条细细的水沟在地面上,底下是有一套很完善的排水系统,在地基上特意加了一层,雨一下来马上就可以滤走。
二楼则是把排水藏在了结构层跟面层,做了很多空腔,同时也起到了一定隔热的效果。墙面上,每一年都会喷纳米防水。
上个月经过一趟台风,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但这个状态我不认为是负面。台风其实就是我们日常的一部分,有必要为了一年那么一两天的台风天而造一个跟外界完全隔绝的建筑吗?这是个问号,建筑我觉得永远是个选择的问题,没有一个最优解。

我爸以前经历过台风天屋里漫水、屋顶被吹跑的事情,最开始他还挺担心的,但是经过这个夏天就完全打消疑虑了。

Image

IMG_4747.PNG

宽敞的“明厅”内又能打乒乓球,又能家族聚餐

设计这个房子的时候,我也希望它能满足三代人弹性、多变的需求。

不想挤在室内吃饭,上二楼露台烧烤、看星星、放烟花,仿佛在野外露营;

春节一家人聚到一块,在“明厅”弄个露天电影院,或者看场舞龙舞狮的表演;

夏天的话可以打乒乓球、射箭、滑板,玩完很热就直接在院子里用水管冲澡,好像身处热带雨林……

我们的设计只是提供一个框架,让使用者自己来玩这个空间,它的趣味性才会越来越高。

IMG_4748.PNG

9.jpg

“共享客厅”里的热闹场景
时常有人特意过来想看看这个与众不同的房子,我爸都会特别热情地接待,自己的房子成了村里热议的新鲜话题,他还挺享受的。
我觉得农村自建房这个事真是一个挺值得讨论的话题。

八九十年代流行那种欧陆风情,后来又被合院给取代,外来的审美和本地的杂糅,它真正理想的状态到底是什么样的?我其实觉得应该用一个更包容的态度去看待。

Image

IMG_4751.JPG

我们这里也提供一个比较特别的样本,完全从本土的材料、样式研究出发而产生的一个新的可能性。

它满足了风水,也符合当地日常的生活习惯,但是又有别于传统自建房阴暗、狭小的空间,开放、流动而自由。
IMG_4752.PNG
IMG_4753.PNG
回到老家,大人和孩子们的状态都很放松
我也希望通过这个房子,我的孩子能够跟我父母的故土建立一定的联系。像我小孩现在因为长期生活在城市里,已经不会说本地话了,我爸就一直希望教他本地话。在城里面满足不了他诉求的东西,也希望能在这里得到满足。

这是非常精神层面的诉求,也是整个中国当下代际关系的一种直接表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27 03:43 AM , Processed in 0.04172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