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92|回复: 0

[哲史艺丛] 人为还是巧合?唐高宗陵前的六十一尊石像为何残破得如此一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20 08: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为还是巧合?唐高宗陵前的六十一尊石像为何残破得如此一致?

 杨苓 国家人文历史 2024-06-12 01:06 

50.jpg

本 文 约 4000 字
阅 读 需 要 11 分 钟 

雄伟巍峨的乾陵(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默然不言的无字碑,历经千年沧桑,仍在诉说着从前的故事。帝陵神道两侧的“石像生”(石像生是帝王陵墓前安设的石人、石兽等仪卫性雕刻)恪尽职守,千年以来始终默默付出,履行守护的使命。


顺着神道继续往前走,到了陵寝大门附近,你会看到六十一尊蕃人石像,而令人惊诧的是,他们竟然都没有头!假如我们能听懂石像的语言,大概会听见他们在说:还我头来~

51.jpg


何为蕃臣像?


唐帝陵门口的这些蕃人石像,称为蕃臣像,又叫王宾像、蕃酋像。所谓蕃臣,就是附属国的君主或臣服于唐的部落首领、酋长。他们尊奉中原天子为共主,双方保持礼节性往来,对各附属国的内部事务,唐廷不做过多干涉。“蕃”与“藩”同,“藩”有篱笆、屏障之意,宗主国通过这些藩属国来保卫边境的安全,同时给予藩属国一定的庇护。蕃臣像即因这种宗藩关系而得名。蕃臣像正是这些人的石像,属于帝陵石刻的一种。

帝陵石刻组合(统称石像生)基本在六朝时期已逐渐形成定制。现存的南朝帝王陵基本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在神道两侧摆放石刻神兽。北方的北魏,则有在神道两侧摆放石人的规制。到了唐代,陵寝也参考南北朝制度,设置石兽及文臣武将石像。但蕃臣像是到唐太宗的昭陵才首次出现的。

52.jpg

蕃臣像虽然也属于帝陵石刻,却和石像生不完全相同。石像生摆放在神道两侧,而蕃臣像的摆放位置并不在神道,而是在帝陵的其他位置。唐太宗昭陵的蕃臣像在昭陵陵园的北门玄武门内,玄武门内五百米处设置祭坛,昭陵的十四座蕃臣像就摆放在祭坛上。和这些蕃臣像同样摆放在祭坛上的,还有大名鼎鼎的昭陵六骏。乾陵的蕃臣像则摆放在陵园的南门朱雀门外,分东西两侧摆放,原共有六十四件,现存东二十九件,西三十二件,共六十一件。乾陵蕃臣像与石像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且隔着一道阙,形成空间的分割。蕃臣像与石像生另一明显的区别是,石像生是抽象化的人和兽,具有一定的象征性作用;而蕃臣像则代替具体的人,每一个蕃臣像背后都有刻字,表明其身份。如果说,神道的石像生保卫着死者的亡魂,那么蕃臣像的存在,则是在歌颂死者的平生功业。

过去认为只有唐代的昭陵、乾陵才有蕃臣像,但随着对唐帝陵的清理调查工作逐渐推进,人们在其他唐代帝陵中也发现了蕃臣像的痕迹。目前已经确定有蕃臣像的有昭陵(唐太宗)、乾陵(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桥陵(唐睿宗)、泰陵(唐玄宗)、庄陵(唐敬宗)等多座帝陵。其中,桥陵和泰陵只是在清理帝陵的过程中发现了残缺的蕃臣像,难以确定蕃臣的具体身份及石像的摆放位置。庄陵的一部分蕃臣像虽保留了躯干,但考古学家并没有在石像上找到铭文,也无法确定其身份。昭陵的蕃臣像则损毁得更加严重,明末金石学家赵崡在游览昭陵时就感慨“余既至峰下,观历朝祭碑与翁仲,或侧或仆”。可见早在明代,昭陵的石刻损毁就已经很严重了。只有乾陵的石刻保存得最为完整,大体上都保存下来了,当然,美中不足的是,他们基本都“刚好”没有头……

53.jpg


这究竟真的是“刚好”还是故意?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些人具体都是谁。

天子与天可汗!


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因为正如上文所说,大部分蕃臣像背后都有题记,表明其身份。拿昭陵蕃臣像举例,据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死后,突厥人阿史那·社尔与铁勒人契苾何力想要以身殉葬。唐高宗制止了他们的行为,下令将“蛮夷君长为先帝所擒服者颉利等十四人,皆琢石为其像,刻名列于北司马门内”。由此可知,在昭陵内树立蕃臣像,是唐高宗为了彰显其父之功业,并防止阿史那·社尔等人以身殉葬

54.jpg


这十四蕃臣像正代表着唐太宗李世民的功业,尤其是对突厥的用兵,俘获东突厥颉利可汗,灭亡了东突厥汗国,影响十分深远。在六世纪末、七世纪初,突厥乃是东亚的霸主,突厥佗钵可汗甚至说过“我在南两儿常孝顺,何患贫也”。佗钵可汗说的“两儿”,就是当时的北周和北齐。到了隋末唐初,突厥依旧保持着强盛,李渊晋阳起兵时就一度向突厥称臣,希望得到庇护。而在短短十几年后,形势就发生了逆转。贞观四年(630)初,唐名将李靖奇袭突厥,一举灭亡了东突厥。也正因此,十四蕃臣像大部分人的身份都是突厥贵族。

唐高宗的知名度不低,但因为他是千古明君唐太宗的儿子,也是千古女皇武则天的丈夫,夹在伟大的父亲和空前绝后的妻子之间,高宗的功业很容易被忽略。实际上唐高宗开疆拓土,功劳不亚于其父。唐高宗在位期间,唐代的版图扩展到了最大。唐高宗重用苏定方、薛仁贵等一批名将,灭西突厥,攻破高句丽,在白江口以少胜多大破日本水师,使得唐朝成为东亚世界的霸主,巩固了太宗皇帝的基业,建立起以唐为中心的东亚秩序。也因此,在乾陵前排列着众多的蕃臣像,诉说着高宗皇帝一生的丰功伟绩。限于篇幅,我们不能一一列举其身份,但大体说来可以分成几组,分别是西突厥阿史那族、东北地区的首领、西南地区的蕃国和羁縻州府的酋长。

55.jpg


为何无头?


说回“无头”迷案——乾陵无疑是唐帝陵中最为传奇的一座,它是中国唯一一座两个皇帝的合葬墓,而这“被砍去头颅”的六十一蕃臣像,更为乾陵增添了一些神秘色彩。而关于其中缘由的种种假说也由此产生。

56.jpg


八国联军拆毁说

这一说法在互联网上流传甚广,即说八国联军侵华时,路过西安,看见乾陵的蕃臣像,觉得有辱自己的体面,便将这些蕃臣像的头砍下来销毁。但实际上八国联军当年并未到达西安,这一说法明显不成立。且不管是之前的英法联军,还是之后的日本侵华,近代侵略者的铁蹄从未涉足关中地区,把乾陵的无头蕃臣像和他们联系起来,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近代侵略者偷盗说

这种说法源于近代以来外国所谓“探险家”对中国文物的偷盗劫掠。敦煌藏经洞,黑水城文献……这些都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而一些带不走的大件文物,特别是佛像,往往是佛头被敲下运往国外,佛身留在原地。此外,与昭陵蕃臣像摆放在同一位置的昭陵六骏,其中有四件都被盗卖给外国人。因此,偷盗说似乎有理有据,不过也有一些不妥当之处。首先,和佛首这种精美的文物相比,蕃臣像的制作略微粗糙,并非什么价值连城的珍宝。其次,晚清民国时期,在外国人拍摄的乾陵照片中蕃臣像就已经没有头了。最后,更关键的是,当地村民曾在无意间挖出过一件蕃臣像的头,后移交给当地文管所,经过比对头与身恰好严丝合缝,才得以完璧归赵。如果蕃臣像是被外国人盗走的话,为什么他们不全部带走,偏偏只留一个,还埋进地里?这显然不是唯利是图的文物贩子能够做出来的事情。

关中大地震说

以上两种说法都是人祸。除了人祸,天灾的问题也要考虑。虽然现在的关中地区很少有大规模的地震,但在几百年前,特别是明朝中期,关中地区就发生了数次大规模地震。明成化至隆庆年间(1465-1572)就有四次,而小规模的地震更是数不胜数,甚至出现过连绵数十年的长期震灾。到万历朝中后期,关中地震才进入了休眠期。而长期的地震,导致关中地区的文物名胜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特别是这些碑刻、石像,矗立在野外,很容易发生断裂。在长期的地震中,唐太宗的昭陵就遭到了破坏。那么乾陵应该也受到了一定影响。不过,地震的破坏应该都是不规则的,假如是地震使得这些蕃臣像的头被破坏,何以蕃臣像的身体一点都没有损坏?


以上三种说法,似乎都不能完全成立,这使我们不得不另提新说。不过通过对旧说的总结,我们也能得出一些共同的认识。一是乾陵的蕃臣像无头,大概率是人为毁坏的。二是破坏蕃臣像者仅仅捣毁了蕃臣像,却并没有捣毁乾陵。三是蕃臣像的毁坏年代必不会很晚,起码在近代之前就已经毁坏了。

那么蕃臣像被毁坏的年代是否有一个上限呢?

答案是肯定的。宋代大史学家宋敏求撰《长安志》叙述长安历史沿革、名胜古迹,内有乾陵。元人李好文在陕西做官时,为宋敏求《长安志》补绘图录撰《长安志图》,其中有乾陵的插图,其中的蕃臣像是有头的。而根据李好文序言,《长安志图》成书的年代为元至正二年(1342),则蕃臣像被损毁的年代早不过该年。而明、清两代,对前代的帝陵均采取了保护措施,即使这些措施可能有些落实不到之处,但却不至于组织专人对这些蕃臣像进行破坏。因此元明或明清的易代之际,最有可能是这些蕃臣像被毁坏的时间。

57.jpg


元至正十六年(1356),就是在李好文撰成《长安志图》的十四年之后,红巾军用兵关中,几乎占领了西安。在此期间,他们砍掉了这些高鼻深目的蕃臣像头颅也是有可能的。

而明清易代期间,最可能导致蕃臣像被破坏的时间应该是天启二年(1622)。因为辽东用兵失利,明朝下令对金代帝王陵墓进行捣毁。以此来镇压金朝的龙脉,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乾陵的蕃臣像被砍下头颅同样是很有可能的。虽然蕃臣与女真并无直接关系,但在当时人的眼中,这些蕃臣与女真都是所谓的“蛮夷”。

红巾军入关与捣毁金代帝陵,目的都是针对“异族”,而乾陵的蕃臣像都是他们要斗争的对象。但乾陵毕竟是大唐帝陵,因此似乎只有捣毁这些异族石像的必要,并无毁掉陵寝的必要。而和彻底捣毁蕃臣像相比,打碎他们的头显然更容易做到。因此元明或明清易代之际这种报复异族的心态,是很有可能导致乾陵蕃臣像无头的原因。当然,这也仅是一家之言,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历史的迷雾需要研究者们的不断努力,才能一步步驱散。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梳理,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蕃臣像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了考古学上“透物见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樊英峰《乾陵61蕃臣像补考》
万宇涵、王蔚《唐乾陵蕃酋像研究史综述》
秦大树《宋元明考古》
陈安利《唐十八陵》
沈睿文《唐陵的布局:空间与秩序》
刘毅《中国古代陵墓》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a.jpg
END
作者 | 杨苓
编辑 | 胡心雅
排版编辑 | 郑美玲(实习)
校对 | 李栋 张斌 古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25 01:43 PM , Processed in 0.03804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