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鸟撞,作为一项公民科学
在2017到2019年,只有很少的研究者在关注鸟撞的时候,我和另外一位最早关注鸟撞的朱磊博士就一直在尝试,在更大范围推动关于鸟撞的调查。
2021年,我们开启了第一次的全国鸟撞调查,后续又跟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红树林基金会、自然之友、守护荒野等机构,一起开始了后续的全国调查,并在质兰基金会的资助下成立了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公众通过调查来提升意识,参与到相应的行动当中。其实调查非常简单,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复杂。每一年春季和秋季迁徙时节,我们都会公开招募,大家可以都来参与。
在每一次调查之前我们会进行培训,同时会有预调查,你可以针对自己生活区域的楼房进行调查,来确定这是你想要调查的区域。
正式的调查大概会持续4到7周的时间,每天只需要在9点之前,花20到30分钟,围绕你调查的建筑走一圈,去记录你有没有发现鸟撞,并且上传信息就行了。
在过去的三年里,有大量的志愿者参与到调查当中,我们也称这个过程叫做公民科学。有超过2000名志愿者来自全国150所城市,共调查了超过2300栋建筑。
这些信息也慢慢帮助我们去了解,鸟撞在中国到底是怎样一种现状。这张图展示的是我们调查的一些区域,可以看到有很多受保护的鸟类和近危物种都存在鸟撞的现象。
还有一些很漂亮的鸟,上图展示为3的仙八色鸫,它们是需要迁徙的一种鸟。但是很多人遇见仙八色鸫,没有想到就是它们路过自己的城市发生鸟撞的时候。
也有很多撞死的鸟其实并不是迁徙的鸟,也有一些留鸟,比如乌鸫。我们发现很多食虫类的鸟更容易跟玻璃相撞。这可能跟它们的习性相关,也许它们要追逐空中的一些昆虫,或者它们经常在林冠这些地方活动。
▲ 鸟撞数量最多的鸟类
同时我们发现65%左右的鸟类都是迁徙鸟类,以及鸟撞发生更多是在秋天。
很多鸟春季繁殖,雏鸟慢慢长成亚成鸟,才有能力开始迁徙。秋季是它们第一次踏上旅途的时间,也可能变成它们直接面对死亡的时间。
更清晰的一点是,随着玻璃面积和比例的增加,鸟撞的概率也大大增加。
也许我们认为鸟撞的陷阱主要集中在摩天大厦,但其实我们的研究结果发现并不是这样,很多低矮的建筑也有鸟撞情况发生。
虽然有的时候窗外有一些自然景观会让鸟类感到迷惑,但是我们的结果也发现,如果周边没有任何植被,发生鸟撞的概率会更大,这也给我们未来城市规划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这些结果让我们觉得自己的研究是价值的,但是更多的感动其实是来自于志愿者们,比如说这位来自浙江的志愿者说:
这样的调查不光让志愿者们意识到了死,同时也意识到了生,很多时候大家可能只是没有注意就在身边的自然。
通过这样的调查,也让很多人意识到鸟撞并不少见,比如这位深圳的志愿者就被一周内的鸟撞记录震撼到了。当我们开始去注意鸟撞的时候才会发现,它真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我们没有留意到,可能跟三个原因有关:第一,我们匆匆忙忙地走在城市当中,很少去留意其他事情。
第二,城市里面其实有大量的其他生物存在,包括流浪猫和其他的一些捕食者或腐食者。可能在我们还没留意到这些鸟类尸体的时候,就会被它们移除。
第三,我们出门的时候,城市的保洁人员已经工作了一段时间,把这些鸟类的尸体移除了。所以我们没有看见,并不代表没有发生。
当然很多的时候,我们的志愿者是一次鸟撞现象都没有发现,这个时候他们也会很沮丧。那我们也会反复地告诉他们,零对于科学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只有发现了零,我们才知道这个事情经常出现,到底是由于真正发生得多,还是观察记录得多。只有知道零发生在哪里,我们才能更好地去鉴别哪些地方更容易是鸟类陷阱。
很让我感动的是这样的一段对话,来自于深圳的一对父女。
我看完这一段对话,感觉我比这个父亲还要自豪,我从来没有想到这个小女孩可以这么深刻地去理解科学调查的意义和反复的重要性,以及发现零的重要性。
这样子的种子不光是播种在了一些大朋友身上,也播种在了一些小朋友身上。上海鹿鸣小学有一位刘老师非常积极地关注鸟撞,并且把鸟撞调查变成了学校年复一年的课外活动。
▲ 上海鹿鸣小学
这些小朋友们每年都参与调查,高年级的小朋友还会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低年级的小朋友。在调查的过程中,他们也在了解鸟类是什么,鸟撞是什么,怎么样能进行改变。
除了去贴防鸟撞贴纸,有很多创新的内容也可以发生,比如最近在北京少年宫,在艺术家丫丫鱼的带领下,老师们用油性笔在窗户上绘制了各种生动的图案,去有效地警示鸟类。
▲ 摄影:丫丫鱼
也有很多的志愿者经过调查之后发现自家也有问题,他们也开始尝试使用各样便宜的方法,去防止鸟撞的发生。
除了个人,还有更多的企业加入进来,腾讯是去年比较轰动的。腾讯从最开始是想要报道我们,后来发现在他们的大楼附近也有大量的鸟撞出现,就参与了我们的调查。
后来根据调查结果,他们深圳的总部开始了大规模的防鸟撞改造行动。
更重要的是,相关的行业标准和政策也开始将鸟撞纳入考虑。不管是北京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还是《声音屏障结构技术标准》,都提到了要少用玻璃,或者在玻璃上设置防鸟撞措施。
同时深圳、上海陆续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里也提到,要减少鸟撞的发生,应该在城市当中实行鸟类友好型的建筑和设计。
为什么设计师要使用这么多玻璃?
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除了建筑,道路旁的声音屏障、隔音墙,也开始使用玻璃,造成了很多鸟的直接撞击。
还有公园,公园本应该是生物最集中欢快生活的地方,也开始使用大量的玻璃围栏。
这里让我感到开心的一点是,在之前四川的视频里大家会听到“这是鸟儿自杀了”。
但是随着三年的调查和科普,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留言都会提到“鸟撞”,同时评论区也会有建议“其实简单贴一些图案,就可以阻止鸟类撞击这些玻璃”。
越来越多人开始了解到鸟撞这个现象,最上面的政策引导也已经开始有了变化,但是我们也很疑惑,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建筑和公共设施愿意去使用玻璃?
于是在去年,我们跟同济大学的Bio-CPU Lab一起组织了和设计师们的一次对谈。当我们问设计师有多少人知道鸟撞的时候,举起来的手寥寥无几。
当我问他们为什么要去建这样的建筑,很多人回答的是甲方要求,因为甲方觉得建了这么一栋布满玻璃幕墙的建筑才是美的,才是代表发达的。
而且建筑师们脑中其实也没有鸟撞这个概念,他们认为在周边景观很好、植被很好的地方,大量地使用玻璃是近自然的一种设计理念。
但是当我们试图通过玻璃把自己和自然联系起来的时候,是否反而在扼杀真正的自然?
当很多设计师了解到这样的现象的时候,他们也提到,其实从设计上改变这件事情并不难,真正难的是怎么样改变我们对于建筑的需求。
如果仔细去看防鸟撞的三步措施,改造建筑或者是改变习惯,比如说晚上关掉不必要的灯光、拉上窗帘等等,都只是亡羊补牢的措施。
真正能解决鸟撞这件事情的其实是第一步,也就是从一开始就去建设鸟类友好型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