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0|回复: 0

[哲史艺丛] 文史知识丨冉休丹:闲话红杏满园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20 10: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史知识丨冉休丹:闲话红杏满园春

 冉休丹 文史知识 2024-03-19 18:29 
   
0.jpeg

仲夏是杏果成熟的季节。街头巷尾不时传来小贩的叫卖声,也诱发了人们说杏的雅趣。

杏树属于蔷薇科落叶乔木,遍布大江南北。每年清明前后,杏树绽开淡红间白色的花朵,煞是俏丽。其果实有白杏、紫杏、红杏诸多品种,酸甜可口。杏仁可入药,杏酪是美食,皆有实用价值。《齐民要术》记载,杏树初开花时,应该翻耕轻土弱土即松软的白沙地;看到杏花衰落,应再次翻耕田地并践踏镇压之,以备播种。《文选》李善注引《氾胜之书》也有此类平整土地的记述,看来古人真是把杏花的开放与凋零视为提醒春耕而不违农时的标志性花朵了。

古人称杏木为东方岁星(木星)之精,说杏木既见诸白灵仙山,又产自海南杏园。相传孔子曾在杏坛讲学,“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庄子·渔父》),后来便有了“杏林得意,进士及第”和“杏苑留题,古来盛典”的典故。而任昉《述异记》传闻海南杏园洲有仙人所栽杏树,冬夏皆可结实。凡舟行遇飓风来此避难者,多以食杏而免死,杏儿竟成为救命果了。于是有人拿杏作为夏祭的供品。《神仙传》记载的董奉的故事更具传奇色彩。董奉居庐山,为人治病,凡重病得愈者令种杏五株;轻病治愈者栽一株。数年之后,得杏树十馀万株,郁郁成林。后人遂以“杏林春满”、“誉满杏林”称颂良医的医术高明。《神仙传》接下来的故事更奇了:董奉任凭山中百禽群兽在杏林中游戏,很有当今生态保护主义者的姿态。当杏子大熟时,董奉于林中做一草仓,向世人宣告:“欲买杏者,无须向主人董某通报。只要携带一箪谷米放进仓中,自可取走一箪杏果。”以物易物,公平交易,无人监督,但凭自觉。倘有小人之心,少送谷米多取杏,则杏林中豢养的三四只猛虎便会蹿出追逐贪心者。董奉用杏换得的谷米,又用来赈济贫民及行旅之人,真是把好事做到底了。其结果自然是善有善报,董奉得道成仙了。这些美妙的传说,无一不表明古人对杏的喜爱。由此也生发出一系列与杏有关的妙语,如“杏眼”形容女子美目,“杏脸”形容女子美貌,“杏花村”成为美酒的代称,“杏花天”、“杏梁燕”、“杏园芳”都是词牌名。杏树、杏林、杏花、杏果、杏苑、杏坛等也是古典文学作品中经久不衰的热门题材。

然则诗人墨客最为倾心的是杏花,尤其是墙头红杏。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杏花未显妖艳,但它与杨柳最先预报大地回春,何况它还提醒农夫开始春耕,因而备受关注,遂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感受。

首先请看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的《杏花》诗:

红花初绽雪花繁,重叠高低满小园。

正见盛时犹怅望,岂堪开处已滨翻。

情为世累诗千首,醉是吾乡酒一樽。

杳杳艳歌春日午,出墙何处隔朱门。

红花雪杏纷乱盛开,可惜诗人不是陶醉于大好春光,而是借助樽酒抒发内心的惆怅。诗人又有《题望苑驿》:“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这是最早用一枝杏与千条柳对举报春的实例之一,情意缠绵。

1.jpeg

另一位晚唐诗人吴融,名气比不上温庭筠,也无“诗千首”可资炫耀,集中佳什不多见,却有三首杏花诗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他以《杏花》为题,写有五古、七律各一首。他赞许:“春物竞相妒,杏花应最娇。”又说:“粉薄红轻掩敛羞,花中占断得风流。”“最娇”也罢,“风流”也罢,红杏在诗人心目中的地位何其高也。面对着“独照影时临水畔,最含情处出墙头”的人格化的红杏,诗人异想天开地表示:“愿作南华蝶,翩翩绕此条。”庄生梦蝶,千古佳话;吴融化蝶则只为追慕杏花,难离难舍的情感,应是别有寄托。诗人创作的《途中见杏花》则道出了自己更深层的感悟。试读这首七律: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怜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淡烟笼日暗神州。

这位来自山阴的翰林学士,最先发现了“一枝红杏”的意象之美,由此联想到“千万树”杏花盛开的春景。在这“莺先到”而“蝶未游”的时节,诗人关注自身,更关注“帝乡”京都和万里“神州”。只是“淡烟笼日”的阴暗似乎让人感到了晚唐政局动荡的投影,诗人的心境遂借“墙外行人”说出令人心酸的“独愁”。
当同样的墙头红杏呈现在北宋才华横溢的大诗人苏东坡面前时,我们看到了另外的含义。试读《浪淘沙》词:

昨日出东城,试探春情。

墙头红杏暗如倾。

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

东君用意不辞辛。

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该词写于熙宁六年(1073),即苏轼通判杭州的第二年。核以《苏轼诗集》可知,此年恰逢杭州春寒,正月二十一日同僚陈襄邀诗人城外寻春,但从“曲槛幽榭终寒窘,一看郊原浩荡春”,“芳意十分强半在,为君先踏水边春”等诗句看来,此番寻春收益不大。约于此时填写的《浪淘沙》探春词透露了此中奥妙:“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雪停了,天晴了,外出赏春之人仍不多见,原因是“寒窘”。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每逢春至,城中仕女结伴郊游,所乘车会扬起“香尘”。如今景致如绮的田间路上“香尘”收敛,说明仕女并未外出踏青,她们畏寒呀!《开元天宝遗事》还记载,上流社会有着开春时求名花异木置于楼阁槛栅中的风俗,至宋而依旧。但在熙宁六年的杭州,大地回春的季节,却是“槛内群芳芽未吐”,原因也应该是“寒窘”。直到二月十日“癸丑春分后雪”,让诗人发出“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的感叹,这个春天真是太冷了。当此春寒料峭中,真正传达春的信息,体现司春之神“东君用意”的,怕只有那“墙头红杏”了,然则它的表现也只是“暗如倾”。这里“暗”指花色,“倾”指花枝尚未直起腰。或说“暗”指香气,谓有暗香扑鼻;然“倾”字难安,还是训为花色稳妥。尽管墙头红杏花色暗淡,花枝倾斜,毕竟报告了春已降临,昭示了“吹绽梅英”——梅花斗寒迎接明媚“春光”的美好前景。诗人在春寒时节的遐思,料峭中的“料想”,以及“墙头红杏”带来的一丝慰藉,让我们在不甚惬意的感叹中,读懂了诗人渴望万象回春的紧迫心态,作者企盼着“墙头红杏”本着耐寒而喜光的特性,扮演报春使者,催融积雪,吹开梅花,迎来大好春光。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每有咏杏绝唱,如“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以清新隽永的语言描写春深,流传甚广。淳熙十四年权知严州(今浙江建德)时,陆游再写《杏花》诗:

忽逢国艳带卯酒,坐觉天地无馀春。

芳敷正当星露重,盛丽欲擅年华新。

数株欹斜傍山驿,一簇深浅临烟津。

徘徊跋马不忍去,只恐飘堕随车尘。

或许由于同为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的爱杏之情,惜春之意,竟与吴融一脉相承。杏花在吴融眼里是“最娇”,在陆游心中径为“国艳”;吴融爱红杏至于“徘徊尽日难成别”,陆游爱红杏则是“徘徊跋马不忍去”,勒马回转,看杏花是否会随车尘而飘坠。如果说陆游此诗只是袭用吴融杏花诗意,那么与此同时所作的《马上作》诗更是照搬吴融《途中见杏花》的佳句了。诗中写道:

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一个是“途中见”,一个是“马上作”,却都痴迷于“一枝红杏出墙头”,流露出惜春伤春的情愫,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吴融“独愁”,陆游概莫能外,他在同时完成的《还舍》诗中明确说出:“出门始觉春来早”,“新愁还续旧愁生。”陆游的新愁旧恨,显然缘自中原沦陷而朝廷求和、不思恢复的民族危机,缘自报国壮志无从施展。于是面对春意盎然的墙头红杏,只能叹息世事的艰难,因而感到苦闷和压抑,红杏被人为地染上凄凉的色彩。
2.jpeg
南宋江湖派诗人叶绍翁,将古人对墙头红杏的咏叹升华,他的《游园不值》诗将读者引入新的境界: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日游园本为赏花,却不知是主人不在家,抑或是隐士疏于接客,以至“小扣柴扉久不开”。然则诗人并未扫兴,也无懊恼,因为他突然发现“一枝红杏出墙来”。正是这枝“墙”也围不拢、“门”也“关不住”的“红杏”,足以令人联想到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景象。春光乃苍天所赐,不由个人独享,也不受任何事物的阻隔,于是诗人面对令人气恼的围墙和“久不开”的“柴扉”,发出意味深长的警告:“春色满园关不住。”那生机勃勃的“春色”,早已涨“满”花“园”,借助于“出墙”的“一枝红杏”,宣告了大地回春。比起吴融的哀愁,苏轼的无奈,陆游的幽恨,应该说叶绍翁的红杏诗更加含蓄隽永,情趣激昂,达观愉悦,富于哲理,因而久为传诵,至今不衰。
此外,还有些诗词以咏杏花而出名,如宋人张良辰《雪窗小集》中《偶题》诗云:“一段好春藏不尽,粉墙斜露杏花峭。”可谓与叶绍翁之作异曲同工。又如宋初文学家宋祁的《木兰花》(又名《玉楼春》)词中有云:

东城渐觉风光好。

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此词上片描绘绚丽的春景,刘体仁《七颂堂词绎》评曰:“一‘闹’字卓绝千古。”王国维《人间词话》强调真景物真感情的“境界”说,赞曰:“‘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陆游诗的“杨柳”“翠霭”,宋祁词的“绿杨”含“烟”,都是用来烘托“红杏”,以状早春之景的。宋祁更以此词赢得了“‘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简称“红杏尚书”)的雅号,足见此词影响之深。可惜词的下片流露了春光易逝、及时行乐的庸俗情趣。因此,古往今来更值得赞赏的还是叶绍翁的警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本文刊于《文史知识》2005年第9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26 06:55 AM , Processed in 0.12327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