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6|回复: 1

[百家杂谈] 修旧屋|张鹊桥 一席第1039位讲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15 05: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修旧如旧不是把建筑恢复到最初的样子,更应该留下时间的痕迹|张鹊桥 一席第1039位讲者

 一席YiXi 一席 2023-12-13 20:53 


张鹊桥,建筑师。


我们用手术刀把这些字的局部小心地剖开一点,发现有13层,说明它至少经过13次改动。我们其实有技术把覆盖的字都铲掉,留出最初的样子,但是我们觉得建筑承载了人的流动、情感和社会的变迁,就把这13层适当保留了下来,记录曾经的沧桑


修旧屋
2023.11.18 深圳
                            



大家好。我叫张鹊桥,来自澳门,是一名建筑师。


大家来过澳门的话,会知道澳门有不少文物建筑。在澳门 city walk,走不远就会看到一座旧建筑。但是我猜你看得更多的是教堂、炮台、庙宇,我带大家看一些比较小众的。


这个是高家大屋,是一代赌王的大宅。从外表看是西式的建筑,但里头都是传统的中式布局和装饰。


IMG_8927.JPG

▲ 图源:澳门文化局


这是一个图书馆,它看起来也是西方建筑,但是你仔细看一下,这个西式的柱子上怎么长了小耳朵?这就是本地化的结果。


IMG_8928.PNG

▲ 图源:澳门文化局


再看看这个建筑,西式的柱子支撑起中式的屋顶。


IMG_8929.JPG

▲ 图源:澳门文化局


这是另外一个赌王的住宅卢家大屋。它是传统的中式建筑,但是细看一下,其实它的窗户,从窗楣到百叶窗、贝壳窗,都受到了西方传统的影响。


IMG_8930.JPG
▲ 图源:澳门文化局


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澳门到处都有。


IMG_8931.PNG


澳门大概30多平方公里中有3.1平方公里都是文物建筑或者保护的范围。其中澳门半岛的文物最密集,人口也最集中,空间发展的需求与文物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


IMG_8932.PNG

 澳门半岛被评定文物及缓街区分布图


现在看来很多文物建筑都保护得很好,但是大家知道它们修复之前是怎么样的吗?基本上都饱经风雨摧残。


IMG_8933.PNG


我在澳门工作已经20多年了,从毕业开始就从事建筑遗产的保护工作。在回归之前,我跟随葡萄牙人一起修建筑,主要是外观的修复,很少涉及内部。回归之后,我们承担起了文物保护的责任,也从仅关注建筑外观逐渐到重视内部,从教堂建筑的加固到更多种建筑的修复和再利用。


这20多年来,我们深知文物建筑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是不容易的工作。今天我带了几个曾经参与过的案例跟大家分享。


IMG_8934.PNG


先来看郑家大屋。我跟这建筑是有缘分的,小时候我就住在离它200米远的地方,每天都会经过。但是我当时不知道这个建筑原来是近代思想家郑观应的故居,他的著作《盛世危言》还影响过孙中山跟毛泽东。


IMG_8935.JPG


郑家大屋大概从1859年起由他父亲开始建,之后他的兄弟在旁边慢慢建出来,现在保留了大约4000平方米的面积。


IMG_8936.PNG


它的主房区是传统的岭南天井式建筑,但是其中很多地方都受到西方元素的影响,包括一些柱子、天花、窗户。


这个建筑很出名。但在修复之前,它是这么破烂的状态。


IMG_8937.PNG


上世纪二十年代,郑家很多后人外出发展,大屋开始分租出去。到了四五十年代,因为内地在打仗,澳门一下子来了很多人,所以4平方公里的主要地方一下子住了40万人。


那个时候郑家大屋很多房间和厅堂都变成㓥房(注:将一个房间用隔板分成多个小房间,居住面积狭小,安全隐患大,通常租金较便宜),一度分租给72家房客,大概住了两三百人。


IMG_8938.PNG
▲ 郑家大屋分租地图局部,可以看到很多房间被分割成㓥房


超负荷之下,建筑受到了很大破坏,㓥房不够用了,最后在天台、花园建了很多违章建筑。


IMG_8939.PNG


2001年,政府是用置换土地的方法把郑家大屋收回来,我参与了接收。当时郑家大屋已经是十屋九破,破烂不堪,我的心情很沉重。其实郑家大屋在1992年就已经被评定为文物了,如果能早点把它修复,也不至于那么破烂。


郑家大屋收回时,社会上大家都非常高兴,希望马上可以把它修复出来。当时我们压力非常大,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面对这么大型的文物建筑修复工程,知道这不是容易的事情。


我记得在回归前我参与了澳门唯一一个穹顶教堂的修复,当时砖做的穹顶开裂了,结构不稳,但是为了赶在回归之前把它修好,就用混凝土结构取代了砖砌穹顶。看到青砖穹壁被一锤一锤击碎时,感觉非常可惜和沉痛。


所以我们告诉自己,郑家大屋的修复不能赶时间,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所以从2001年开始到2009年完工,我们用了近10年去修复它,每一步都非常非常小心。


IMG_8940.PNG


清理垃圾就用了将近一年时间。因为我们是在寻宝,在垃圾中可以找到很多旧的构件,比如砖头、瓦片、木构件等等,不能随便找一个工人师傅清掉就算了。这工作不容易,清垃圾时我们往往是灰头土脸的样子,有一次同事还被警察盘查。把垃圾清掉之后,我们对整个环境进行实地测绘,把哪里有破坏和缺失记录下来


IMG_8941.JPG


为什么一定要到现场做这些工作?因为文物建筑讲究的是“修旧如旧”,把建筑以原有的技术、旧的材料修复,还原建筑的空间和面貌。首先,辨别它的原貌是很重要的,所以不能单凭想当然的推测去判断它以前的样子,必须在现场考证真实性


我举个例子,轿道这个地方在接收时已经非常破烂,根本不知道原来是什么样的。


IMG_8942.PNG

很多人说,郑家的家境非常富裕,地台一定是用比较讲究的石材铺成的。我就问,那石材哪里去了呢?

IMG_8943.PNG


他们说,可能被偷走了。我觉得奇怪,那么重,也不贵的东西,偷来干嘛?还是要去现场找证据。


结果我们就在轿道两面墙的底下找到几块夯土,比对之后,认为应该是原本的地台,而且这也是澳门常见的做法。


IMG_8944.PNG


于是,我们根据夯土的配方比来分析,做实验来验证它的强度,重新铺了地台。


IMG_8945.PNG


还有这个挂满衣服的地方,曾经住在大屋的一位老人说,记得小时候看到前面有一个圆形的门洞。


IMG_8946.PNG


我觉得他说的没错,为什么?因为那个挂衣服的地方,上面写着“留月”两个字。按照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前面应该有一个圆形的门洞。它的轴线应该在轿道和窗户的中线上。


IMG_8947.JPG


但是我们不能根据这个来修复,因为没有人告诉我门洞多大。幸运的是,我们在花园地下找到了几个弧状的石块,比对之后觉得应该是月门的拱壁,我们就根据石块的弧度重新做了月门。


IMG_8948.JPG


但并不是所有地方都可以找到证据来帮助我们去修复。像文昌殿的月门,我们进去的时候隐约看到门洞两侧有一副对联。


IMG_8949.PNG


其中缺了两个字,“现阴阳而□□,借阁楼以撑天”。


IMG_8950.PNG


我们从一张老照片上找到一个“合“字,就根据照片重塑了这个字。于是很多人就在猜最后一个字是什么。


有人说,“天”应该对“地”吧?也有人说,不对,郑观应信奉道教,阴阳合一,“一”才是对的,你赶紧写上去吧。


可是没证据,即使是“一”,要怎么写呢?所以我们就选择了留白。大家下次去郑家大屋的时候可以猜一下。


IMG_8951.PNG


大家看到很多地方修完好像残残破破的,有些人会说我们修得不给力,没做好工作。其实我们在修复郑家大屋的时候,很多地方主要是加固,更多是展示它发展的过程。


修旧如旧不单纯是把建筑恢复到它最初建成的样子,更应是留下建筑演变过程中时间的痕迹


当时家家户户都有一个门官,我们进去的时候,看到上面的字都是电脑打印后贴上去的,「旺相堂」还是从左到右去写的,明显是现代的。


IMG_8952.PNG


我们用手术刀把这些字的局部小心地剖开一点,结果发现有13层,说明它至少经过13次改动。


我们其实有技术把覆盖的字都铲掉,留出最初的样子,但是我们没有那么做。我们觉得建筑承载了人的流动、情感和社会的变迁,就把这13层适当保留了下来,记录曾经的沧桑。


还有这个厅堂,地砖很破烂,凹凸不平,但我们还是把它保留了下来。可以看到㓥房建成的痕迹,感受到几平方米的地方曾经住了10来个人,就是那时候的蜗居。


IMG_8953.PNG


我们也尽量把所有能用的材料都保留下来,比如门扇和瓦片


IMG_8954.PNG


如果需要新做,我们会把新旧部分区分开来。比如木构件用颜色来区别,颜色深一点的是新做的。


IMG_8955.PNG


门窗上面的油漆和外墙上斑驳的修补痕迹也保留了下来。


IMG_8956.PNG



IMG_8957.PNG


有人问我,建筑经历那么多改变,要恢复到什么年代才对?我个人觉得,在主体的空间、式样各方面都能保证的时候,适当地保护发展过程的痕迹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有时候不单是发展过程中,发展之前的考古遗址我们也要保护,而且要特别重视。


这是中西药局,据说是孙中山1892年来澳门行医的时候开的医药局。政府把它收购回来,准备打造成一个展示孙中山生平的展馆。


IMG_8958.PNG


在这张俯拍照片上,可以看到中间那栋竹筒屋就是中西药局


IMG_8959.PNG
▲ 图源:澳门文化局

屋子在修复之前也很破败。


IMG_8960.PNG


听街坊说这里曾经出现过青天白日的图案,同事们马上就在室内拼命找,结果什么都找不到。最后在修复门口的时候,发现好像有些字在里头。


大家非常兴奋,期待有大发现。我们就慢慢把墙皮剔走,结果出来的是“饮香仙馆”四个字,我不知道它最初的功能是不是鸦片烟馆。当时大家一下子就很失落。


IMG_8961.JPG

▲ 图源:澳门文化局


但是很快我们又高兴起来了。首先是发现了一个井,我们很奇怪,水井一般在室外,为什么在这个地方有一个井呢?


IMG_8962.PNG


还没想清楚的时候,在旁边又发现了一些石基础。考古同事论证,这里可能是个旧码头。


IMG_8963.PNG


澳门是一个填海造出来的地方,这里就见证了澳门在填海过程中的海岸线推移,是很重要的发现。


接着我们在室内又发现了一些石基础,顺带还发现了很多克拉克瓷片,也就是外销瓷,证明澳门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


IMG_8964.PNG


这次发现让我们都很高兴,但是也被一些小小的意外吓了一跳,有一天我接到一个电话,说中西药局着火了。我当时非常担心,赶紧跑回去,但是消防局已经封路了。我看着火光冲天,心想,惨了,中西药局就这么没了。还好最后是旁边着火,不是中西药局,我才放下心了。


最后当然是要把考古发现展示出来。


IMG_8965.GIF

建筑后部连通几层的楼梯,我们用现代的语言做了新的设计,用来展示考古现场与发现。


IMG_8966.PNG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5 05: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8967.PNG


很多朋友问我,你是读建筑设计的,文物修复是不是没有设计可做,就是把旧建筑修复到以前的样子?


其实文物建筑不是冰封的,它是动态的,每个时代赋予它的都会变成它的内涵之一。你可以在旧建筑、旧环境中设计,关键是要尊重它本身的价值。


中西药局涉及内部空间的适应性改动,采取的办法是将现代语言融入到原有环境。我在何东图书馆曾经做过一个扩建的工程,也用了相同的手法对外部空间进行适应性调整。


何东图书馆很漂亮,它原是一座建于19世纪初的欧式建筑。


IMG_8968.PNG


后来富商何东先生把它买回来,变成他在澳门的居所。他的后人捐了一些钱,买了书放在里头,作为收藏中文书籍的图书馆。


IMG_8969.JPG


我上中学的时候,学校刚好就在这附近,我也经常在这个图书馆看书,一待就是两三个小时。这里的前院花园非常漂亮,很幽静。


IMG_8970.JPG


后花园当时不怎么开放,我就很少去,印象中这里颇为神秘。想不到数年之后,我有机会为这个图书馆进行扩建工作。


IMG_8971.PNG


为什么扩建呢?回归之后读者越来越多,政府也更加重视文化的教育,为了增加阅读空间,我们就要扩建这个图书馆。


我做设计的时候给自己定下了三个原则,第一是新建筑不能仿古,不能搞得新旧不分;第二是新建筑不能超过旧建筑的高度;第三是一定要尊重它的固有价值,也就是前花园、旧建筑跟后花园。


经过推敲,我把新建筑放在了它的侧边,把中庭放在了新旧建筑之间来做交通。


IMG_8972.PNG


我想强调这个建筑一定要从旧建筑进入,再到新建筑,这是一种传承的关系。


IMG_8973.GIF


我带大家进来走一走。从门口进去是一个很优美的前花园,然后会进入高大的旧建筑。


IMG_8974.PNG


经过很矮很窄的楼梯,


IMG_8975.PNG


来到中庭,就进入了一个很高大的空间。


IMG_8976.PNG


最后经过新建筑的架空层,可以进入后花园。


IMG_8977.PNG


很多人来到图书馆会觉得高高低低空间关系很有意思,特别是当他们从很矮的旧楼梯进入中庭的时候,哇,原来别有洞天。


IMG_8978.JPG


我们用现代语言的简洁来衬托古典语言的丰富,轻盈的玻璃和厚重的墙体形成对比,所有对比的元素在同一个屋顶下,有种不一样的韵味出来。


IMG_8979.PNG



IMG_8980.PNG


最后我想讲讲沙梨头图书馆,这个例子比较特别,因为它不是一个文物建筑。


我曾经做过很多保护工作,但是也看到很多有特色的建筑慢慢消失了,非常可惜。所以我们就做了一个有特色的建筑清单,希望通过合作把这些建筑及早保留下来,找机会把它评定为文物。沙梨头图书馆就是其中一个。


这是七座骑楼建筑,以前就建在海边。因为当时它们还不是文物,按规划可以拆掉,建成高二十多米高的建筑。


IMG_8981.PNG


但是骑楼建筑对澳门来说蛮重要的。当年这里一条街都是骑楼,而这七座是最后剩下的了,我们想保留这个街道最后一点风情。


IMG_8982.JPG


但是决定权是在业主手上,我们没有法律可以强迫他去保护,所以我们就跟他谈能不能合作。业主说,你不让我发展商业,我已经损失很大了,要保护这个建筑的花费更大。我们就说,我们租你的建筑,并且出资修复。这里是旧区,文创设施很少,我们就做一个图书馆。业主听到这个也很支持。


这七座骑楼的立面是我们想保留的最低限度。但是我们做文物工作也比较贪心,总想保留更多建筑。我们希望以最小干预的方式,利用原本的空间来把它打造成一个图书馆。


然而钻探报告就给我们泼了一盆冷水,工程师说保留骑楼的立面是可以的,但后面那部分要全都拆了。它本来是填海地,基础非常不稳,两层楼已经出现沉降,何况还要作为图书馆,承重那么大。


IMG_8983.PNG


我们就求他能不能保留多一点,起码三座行不行?工程师和我们一起想了好久,最后终于找到了方法,得以保留或部分保留其中三座,其他几座做新结构。同时旧建筑的柱子一定要加固,所以我们用钢箍来加强。


最后就形成这样一个布局,中间有一个中庭,两边一新一旧,体量相当。


IMG_8984.PNG


最左边建筑全部保留。这个楼梯就是原建筑里的旧楼梯。


IMG_8985.PNG


我们把原本店铺里的一些生产工具和机械也保留了下来。


IMG_8986.PNG


墙身和柱子的颜色也是当年的。


IMG_8987.PNG


右边的新建筑打造得比较简单,以最简洁的装修来衬托旧建筑。


IMG_8988.PNG


中庭是这个设计的重点。为了隔绝外边车来车往的噪音,进中庭之后才是进入室内空间。


我们在中庭还特意做了货柜式的设计,因为这里以前是服务码头的,我们想表达对旧功能的怀念。


IMG_8989.JPG


通过中庭通透的大片玻璃,在旧建筑中可以看到新建筑,新旧空间是融合在一起的。


IMG_8990.PNG


楼梯和坡道围绕中庭来布置,所以你在上下之间,不知不觉会有时空穿梭的感觉。


IMG_8991.PNG


我们也没忘记那些旧材料、旧构件,把它们好好修复之后放在了新建筑的墙身上。


IMG_8992.PNG


这个叫“内港之眼”。它是怎么出现的呢?


IMG_8993.JPG


工程进展到差不多的时候,有一天我在天台,发现远处还可以看到海。原来这些骑楼以前是在海边,经过慢慢填海后,它已经远离了大海。我觉得可惜,马上灵感一动,就让同事在那里开了一个窗口,马上就把内港的景观拉了回来,重塑了它以前跟海的关系


但是通过这个窗,还可以看到两边檐蓬上面都是垃圾。我倒是觉得可以接受,因为这恰好反映了澳门发展的另外一面


沙梨头图书馆建成之后很受欢迎,晚上也是灯火通明的。这个案例也激发了很多其他合作项目的发生。


IMG_8994.PNG


文物保护是不容易的事情。文物建筑都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受风雨的影响,更容易受人为的影响。但是当你让一个那么破烂的建筑活过来,当它从你手中交到下一代人手中的时候,你就会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幸福感。


这种幸福感会化成一种动力支持你走下去,所以一切努力都是非常值得的。你对它付出,它也会让你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我也希望大家有机会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来,来感受我所感受到的那种幸福感。


谢谢。


IMG_8995.PNG


📖 对澳门文物建筑修复与再利用有兴趣的朋友,欢迎阅读张鹊桥博士的书《澳门文物建筑活化的故事》。

演讲文字版内容根据试讲有所增补。
策划丨nn
剪辑丨大凯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5 07:32 PM , Processed in 0.05366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