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7|回复: 0

人肉开盒蔓延,比裸奔更恐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28 08: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肉开盒蔓延,比裸奔更恐怖

文章来源: 南风窗
于 2023-11-28 01:13:34

q1.jpg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闰然


“在互联网,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三十年前,《纽约客》杂志刊登了这样一则漫画,巧妙地体现了互联网的隐匿性。

三十年后,空前规模的自我披露,几乎每个人都无处可藏。今天的互联网,别人不只知道“它”是一条狗,还能知道它的品种、名字、主人,甚至能看到狗证上的照片。人则更甚于此,开房记录、手机定位、车辆轨迹,还有消费记录、婚姻状况和存款信息等,随时可能暴露在日光之下。

q2.jpg

在互联网,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大数据时代无隐私,这句话已经被说烂了。但你不知道,即便你不是公众人物,也会遇到别有用心的偷窥者。十多年前,想将一个人的网络人格扒光,人们只能采取古老的方式,线下蹲点、跟踪,以曝光其个人隐私。彼时,人们管这叫人肉搜索。

而现在,人肉时代已经远去,更低成本、也更全面的网络信息暴力来临——“开盒”。近期,一宗“开盒”案,案涉18个省市,违法者共计40余人,在境外平台群体性地煽动,背后主谋竟是两名未成年人。

这起案件,将“开盒”这种长期游离于法律边界的隐秘行为,推到了公众面前。

“我在看着你”

网上有多少双眼睛盯着你?


从事主播工作约两年的李女士,在最近一年,收到了大量“开盒”的骚扰。除了未知电话的骚扰,她还经常收到恐吓邮件——配合满屏的眼睛符号,并配文:“我在看着你”。

q3.jpg

李女士收到的匿名邮件

从不露脸直播的李女士,以虚拟形象进行直播,头像、网名等所有信息,也都是虚拟的,她从未在直播中提及个人信息。一位粉丝在境外某社交平台的“人肉开盒”群组中,得知了她正在被开盒的事实。

据红星新闻报道,开盒者将她真名、手机号、身份证、户籍信息、就读学校乃至开房记录等,一一公之于众。骚扰电话和匿名邮件也随之涌来。恐怖的是,骚扰电话并没有声音,有时只有一点点动静,随后陷入了沉默。

她在其他平台的私人账号,也被跟踪到。换手机号再换小号也无济于事。

这些人到底有何目的,不得而知。

那些你自以为是私密的事情,已经广泛传播开来。其实在你点击“同意用户协议”的那一刻,你的隐私早已在互联网裸奔。


q4.png


《假面女郎》剧照


当你的手机号码、身份证照片、地址,甚至是你父母和朋友的相关信息,都被有心人公之于众,在群里传播,对方或是为了求财,或是为了单纯取乐,想引起你的注意。这时,你的心理防线是不是会很快被击垮。

近年来,B站多位up主就经历了类似的、不同程度的开盒,简直令人汗毛直竖。

开盒,又称“人肉开盒”“开盒挂人”,指在网络上公开曝光他人隐私的行为,像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比如通过你的某个网络账号,能够“开”出一系列有关的身份信息,包括身份证号、照片,甚至私密到开房记录、征信报告、行为轨迹等等。

这是一种典型的网络暴力行为,跟我们此前所熟知的“人肉”并没有本质的不同。但现在,开盒者不仅在线上公开人们的个人信息,还对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电话、私信骚扰、网暴攻击,甚至还有P些遗照之类的匪夷所思的行为。

q5.png

《假面女郎》剧照


川烈是最先被“开盒”的自媒体博主之一。今年8月份,他突然发视频说自己被开盒了。

开盒者有多厉害?川烈本人去年要拍照补办身份证,他自己本人都还没拿到新身份证,“开盒者”就将新的证件照截屏发到他邮箱来威胁他了。

不仅自己被谩骂,家里人也会被骚扰。川烈说,在被“开盒”之后,他和家人不断接到各种奇怪的电话、短信、邮件等,他们甚至还找到了他妹夫的爸妈。

另一位叫“汤姆的混乱空间”的博主,则是被粉丝告知自己的信息已经在一个群里泄露和广泛传播。开盒者主动用QQ账号来添加,并威胁他,如果不通过他的添加,就会采取进一步行动。

付三万块“交钱了事”——汤姆怀着忐忑又好奇的心理,最终等来这样一个疯狂的勒索。

q6.jpg

博主汤姆的混乱空间被开盒


对方是谁?为何这些“开盒者”会如此猖獗?大多数人会因为未知而感到恐惧,进而选择沉默,对方则会变本加厉地恐吓。

事实上,个人反抗也是有效的。

近三个月,川烈一直在搜集、整理与“人肉开盒”事件相关的证据材料,写了近20页的自述书,发给了各种有关部门,最终迎来了好消息。

近日,B站通报了一宗利用非法手段公开曝光他人隐私数据与信息的“人肉开盒”案。这起案件包括40多名违法嫌疑人,涉及18个省市。

背后的主谋是两名未成年人,的确令人意外——“人肉开盒”竟已低龄化至此。这样一来你仿佛更能理解为什么他们猖獗到无视法律的存在——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懂法,更没有对事发后果的敬畏。

公安机关介入后,一人被行政拘留、“劣迹”永久记录在案,另一人被批评教育。

开盒需要理由吗?

隐私,直指人类深层的欲望。


前段时间,凭借电影《封神》刚刚崭露头角的演员陈牧驰也被“开盒”。他的结婚证、身份证信息都在网络热传,而且信息十分详尽,不仅有登记证字号、登记机构,还有男女双方的身份证号码、户口所在地等个人信息。

q7.jpg

陈牧驰

此外,今年9月,杨迪也曾发文称自己被“开盒”了,“据说在一个称为电报群的群里泄露的信息”。四面八方的陌生来电打爆了他的手机后,他只能被迫换号。

面对名人隐私八卦,吃瓜群众饶有兴致地讨论这些议题,殊不知自己也有可能成为被开盒的那个人。

被开盒可不一定是因为这个人本身就是名人或者做错了什么事,也许你只是仅仅表露出了你喜欢了某个明星、某一部动漫、某一个游戏,甚至可能是做了一些正义的事。

q8.png

《假面女郎》剧照


当下的“人肉开盒”不仅低龄化,还呈现出了很强的圈层化特征,比如扒up主信息的有一个叫做“网络净化者联盟”的组织。

他们在群里公然提出“不能纵容二次元的传播”,打着维护网络安全的幌子,扬言要对某些“非我族类”的up主进行“盒威慑”。

谁都有可能被列入他们的名单当中。并且他们的诉求也是随机的,一些看似求财,一些主动威胁,甚至一些人只是求关注。

有人给up主发私信说,“你的户籍被我开了,能不能单独给我出个视频挂我。”

他们享受这种掌控他人的命运感。所以有网友调侃,“去微博找一个流量小鲜肉骂一下,三分钟你的身份证大头照全网高清可下载”。

而且,只要稍微翻阅一下那些讲开盒的自媒体博主的评论区就能发现,底下评论的人,要不就是吐槽找别人开盒被骗了钱的,要不就是正在疯狂找别人开盒的。

a24.jpg

《假面女郎》剧照


一位在网络上主动寻求“盒佬”的网友告诉记者,他想进开盒群,是因为朋友买东西被骗了钱,想试试能不能用非常手段开盒找到骗子的身份,“我开盒只是为了报复骗子。”

几乎没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对,无论是哪种开盒者,都认为自己是伸张正义的网络卫士。但这种实施违法行为的报复无法被称为“正义”,再怎么花式衍变,其本身是可能涉嫌违法犯罪的。

2023年11月17日,中央网信办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1个月的“清朗·网络戾气整治”专项行动,其中重点强调要坚决打击“开盒挂人”行为。

“想要什么信息都可以”

“人肉开盒”的上游是信息泄露,境内外的社交软件上,都存在群聊持续“人肉开盒”别人的现象。

今年二月,在开盒领域某个臭名昭著的社交软件,各大频道突然大面积转发某隐私查询机器人链接。

业内消息称,该机器人泄露了国内45亿条个人信息,数据包大小达435GB,疑似电商或快递物流行业数据。

q10.png

《假面女郎》剧照


有了这个链接,“开盒”更是变得毫无门槛——用户仅需输入手机号,即可通过该机器人查询到姓名、手机号和详细的收货地址等隐私信息。

还有一个群体专门以帮人开盒牟利——“盒佬”,听起来好像一个很神秘的职业。

记者在网络上找到了一些可以提供“开盒”服务的技术人员,他们声称当天就能开出信息,还说“想要什么信息都可以”,简单的身份证信息、户籍地址只需几十块,而身份轨迹等更为复杂的信息要价更高。

开盒领域,隐私贩卖也有专门的术语,有博主介绍,身份证上的照片被称为“大头”,全家的户籍被称为“全户”,他们会收集整理变成人口库。开盒流程大致是从出手机号,到出身份证,再到出大头照,最后报单出全家。

隐私又是如何泄露出去的?一个是用户不恰当的信息公开方式,比如在一些社交平台输入真实的电话号码、电子邮箱等信息求资源链接,都有可能造成隐私泄露。

二是平台方泄露,这由于技术漏洞或工作人员数据使用不当造成。他们能拿到你的手机号,是因为很多网络账号都是绑定手机号码的。

a25.jpg

《假面女郎》剧照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叫“社工库”。“社工库”就是黑产地下数据库,他们通过各种手段获得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整理。最简单的操作方式就是拿账号去社工库进行检索。

不过也有“盒佬”告诉记者,社工库都是一些老的东西,现在他们有“别的方式”,“有钱就能弄”。

还有一种方式是跑现绑,就是利用一些手段,查出你目前绑定的手机号。拿到号码后,就能再想办法拿到你全家的身份信息。

我们活在“大数据时代”,但大数据的重点不在“大”,而在于关联度。对爬取的各种数据进行关联,就能精准识别到每一个人的身上去。

简单来说,搜索软件知道你想知道什么,购物软件知道你需要什么,视频软件知道你喜欢看什么剧,社交软件知道你深夜与朋友聊些什么,金融软件知道你花了多少钱,打车软件又能知道你去了哪里……

每一个领域的痕迹,可能我们都不以为意,但将它们拼凑在一起,事情就毛骨悚然起来了。这些窃取数据的手段远远超出我们的认知,我们在别人眼中也早就无所遁形。

就像在过去无意间埋下一颗定时炸弹,你不知道将来有一天会被人翻出来,对你做些什么。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人们的隐私焦虑日益加重,但是仍然安于享受向互联网平台交出隐私所换取的便利。

隐私与效率冲突吗?并不。企业需要有足够的技术能力保证用户个人信息不被泄露,而互联网上的窥奇,更是不能越过法律的界限。

现在,“开盒”有关的整治行动已经开始,种种隐秘的隐私乱象,也是时候在阳光下暴晒一下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6 06:53 PM , Processed in 0.02877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