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鼓峰
1938年7月,日、苏两国围绕争夺图们江下游控制权,以中俄边境珲春的制高点张鼓峰为中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争以日本失败而告终。史学家一般认为,此战之后,日本见到了苏联的强大军力,遂决心南下政策,间接促进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关于此战爆发的具体原因,受苏联史学影响,我国在评价此战之时多为批评日军,赞扬苏军。但随着资料的解密,发现日、苏实际都企图染指张鼓峰,张鼓峰之战实为日苏沙文主义冲突的产物。
一、张鼓峰的战略地位
控制东北亚,是俄国19世纪以来一以贯之的国策,不论是沙俄还是新中国成立前的苏联都信奉这一点。比如中东路事件,张学良企图收复国权,反被苏联痛击。而控制中俄边境的制高点,又是控制东北亚的关键一步。
张鼓峰现为中、俄、朝三国边境山峰。张鼓峰,俄文为白泽姆亚纳,意为湖对岸的高地。由此可见张鼓峰的实际地位。
后面的山就是张鼓峰
张鼓峰是图门江左岸珲春水流峰的最高峰,占领此地就能扼守高地,俯瞰图们江,进而控制边境走向,实为图门江下游重要战略据点。换句话说,取得此地就能控制图门江,南可入朝鲜,西可入东北,北可回苏联,东又濒临日本海,以此为据点完全能弱化对方,进而在东北亚的争夺中取得绝对优势。
张鼓峰地理
二、张鼓峰事件前日本国内局势
“九一八”事变之后,“伪满洲国”成立,中苏边境成了“满”苏边境,苏联在东北亚的邻“国”由软弱的中国变成了因日本实际控制而强大的伪满。
1931年9月18日之后,日军四处抢占东北要地,苏军对此采取了不闻不问的绥靖政策。至东北全境沦陷,苏联开始试图和日军接触,意图缓和双方矛盾,营造边境“和平”。
九一八事变装备精良的日本兵
1931年底,日本外相芳泽谦吉向苏联暗示日本(包括伪满)可以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苏联欣然同意。苏联驻日大使特罗杨诺夫斯基和日本首相犬养毅进行了协商,苏联为显示“善意”,还暗示可以将中东路“让”给日本。针对苏联的“善意”,日本却又变了脸。因为荒木真夫等“北进”派分子掌权,他们对苏联并无好感,苏联的“妥协”成了他们蹬鼻子上脸的理由。
至1933年日军侵袭华北,国民党政府妥协,日军在华北的优势逐渐明显,华北亦成了第二个沦陷前的东北。按照《天皇的阴谋》一书所言:“荒木真夫恃战功自傲,对裕仁天皇倾向的‘南下’政策都提出了挑战。”
裕仁天皇(左)和溥仪
荒木真夫有理、有力、有节地对抗天皇政策的借口就是,为了避免日本被“共产主义威胁”,必须和苏联打一场“较小的战争”(《天皇的阴谋》),直接和天皇唱对台戏。但就是这么大逆不道的话,居然赢得了日本高层的许多支持。比如,后来被荒木真夫的信徒杀死的、荒木真夫的死对头、裕仁的心腹永田铁山就十分赞同荒木的话,他认为“(日本)必须做好对抗和威慑的准备”(《天皇的阴谋》);再有皇族东久迩和元老西园寺公望也十分支持荒木。
裕仁内心其实很倾向南下侵华,表现就是不久之后就将荒木派的核心成员真崎甚三郎调离了军事核心部门,但面对群臣的压力裕仁也无可奈何。
南下,还是北进?
裕仁延而不决。他的犹豫实际上延迟了对苏战争。
侵华日军
三、苏联的反应
对日本国内倾向于北进的政策,苏联一清二楚。尤其是当裕仁对北进派的势力无法遏制的1935年,日军突然将伪满的关东军扩编,空军由1931年的3个中队扩为18个中队,而陆军也由64900人变为164000人。装备这么精良的现代化军队,肯定不是侵略中国内地的,那么矛头只能指向苏联。
对日军,苏联做出了反制措施。其实“九一八”之后,苏联就已经强化了从苏联欧洲部分到苏联远东的运输线。1934年,苏联又加强了远东军事力量,给远东部队补充了飞机和军舰。至1936年,苏军在远东已有20个陆军师、1200架飞机、1200坦克、60艘军舰,西伯利亚大铁路复线工程亦基本完工,运输机制得到极大的强化。
西伯利亚大铁路
四、张鼓峰事件爆发的原因
张鼓峰事件之前,日苏冲突不断。如1935年,日苏冲突已达176次,1936年接近200次。这些小规模冲突被两国国防部门高度重视,并被上升到了国家战争的高度。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准备“一劳永逸”。
那么日苏双方为何不在两国国内都平安无事的1935年、36年,亦或37年开展大规模的争端,而非要选在1938年呢?要知道,1938年慕尼黑阴谋,纳粹气焰嚣张,苏联面对德国侵略的压力极大,苏联的肃反清党又闹得人心慌慌;此时的日本则在进行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具体原因:
第一,张鼓峰的战略优势,双方心里都明白。
第二,苏军的新远东将领加仑是个对日强硬派,而他的对手恰好又是不可一世的关东军司令植田谦吉,双方矛盾不可调和。
第三,苏军大将柳西科夫叛逃事件产生了连锁反应。
1938年,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远东政治部主任、苏军三等大将柳西科夫反对肃反进而成为了肃反对象。6月13日清晨,在安排妻子逃亡波兰之后,他借助大雾逃亡伪满,被伪满边界巡逻队发现时,他“举起双手示意投降”。日本得到了柳西科夫的口供,得出了苏联因肃反而士气低迷,“正是大规模北进的良机,至少是有限度的对付苏联的最佳时刻”(《盛京时报:关于柳大将越境逃满》)的结论。而苏联为了防止再有干部叛逃,也加强了边境巡逻。可这些强化手段又被日本视为苏联的报复。
日军
虽然裕仁给日军下达了暂时观望不要开战的命令,但是日本陆军尤其是海外侵略军已经失控,日本国内军部的多田骏默许、朝鲜驻屯军将领尾高龟藏暗中策划,关东军、朝鲜军、本土军部高层三方联动,准备制造事端。
双方战事一触即发!
1938年7月7日,关东军情报机构破译了苏军要向张鼓峰等地增兵的消息;同日驻朝鲜日军国境警备队又报告苏军骑兵频繁出入张鼓峰。
9日,日军又侦知苏军正在张鼓峰等军事缓冲地带修筑工事。
12日,关东军又向军部报告,苏军进入张鼓峰防御工事,并扩建了战壕,实际占领了界山、军事缓冲地带张鼓峰。
就在12日这一天,战斗民族又添了一把火。苏联声明,张鼓峰为苏联领土,否认此前为缓和日苏矛盾,承认张鼓峰为“满洲国”控制地区的宣言。苏军这一举动实际开了张鼓峰之战的前端。
苏军
此后双方外交上频繁交涉,至7月30日,双方耐心耗尽,战争正式爆发。短短5天后,即8月4日,日本驻苏大使重光葵首先提出停战,这意味着日军已战败。8月12日,双方正式停战,而苏联实际控制了张鼓峰(但没有法理依据)。
五、苏军胜利与否
关于这个问题,从主观愿望来看,两个侵略者在咱们国家的领土上打了一仗,哪边咱都不希望赢。从当时苏联公布的数字来看,苏军死亡236人,日军死亡526人,苏军受伤士兵较日军少206人,可见苏联大胜。此战之中,苏军出动了由40师升级扩编而来的陆军39军,共15000余人并飞机、坦克、大炮等重武器;日军则为朝鲜军高尾19师团约7000人,亦携有重武器但数量远少于苏军,且交战的朝鲜军19师团孤军作战,关东军没有给其任何援助,在19师团遭受苏军狂轰乱炸时,关东军竟将早就装备到位的空军全部藏起来,拒不支援。
但随着苏联资料的解密,苏军不算病死和失踪的士兵,实际阵亡人数尚为759人,受伤苏军则为2752人,损失坦克96辆、大炮16门、飞机3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数字和日军当年在《盛京时报》上估计的苏军伤亡基本相当。而日本关东军的报告是日军死亡158人,伤740人(林三郎《关东军和苏联远东军》,1938年8月16日的《盛京时报》亦可证明)。
日军在较苏军综合力量仅为一半之时,取得了较大的战斗胜利。因苏军兵力实在强大,补充军队源源不断,而日军仅是19师团独木支撑,日本军部不敢公然发动总体战和苏联全面对抗,所以张鼓峰之战日本失败。但苏军在战场上实际也没有讨到便宜,所以在谈判中日苏都让了一步,日本放弃了张鼓峰,苏联取得了张鼓峰的实际控制权,但是条约约定日苏重新勘定边疆,恢复战前双方势力范围,而苏联希望的在条约上明确、在法理上肯定的张鼓峰为苏联领土实际上并没有做到。
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右)
文史君说
张鼓峰一战实为日苏合力的作用,日本国内北上的野心是存在的,苏军对东北亚的野心也是存在的。张鼓峰的归属上,本为中国领土(不论从历史上,还是当时的伪满),但是因苏联的野心,此战之后苏联实际控制了张鼓峰,但这根本没有法理依据。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收复了部分张鼓峰领土,张鼓峰因此成为界山。
参考文献
马蔚云:《张鼓峰事件和中苏边境》,《中俄关系的历史和现实》2008年第2期。
曲晓范:《1938年张鼓峰事件新论》,《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赵聪:《柳希科夫事件的影响探析》,《黑龙江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赵聪:《张鼓峰事件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27 10:02 PM , Processed in 0.05021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