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3|回复: 0

[驰骋职场] 全职妈妈回归职场困境:失效的学历优势,过时的职场技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9 12: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全职妈妈回归职场困境:失效的学历优势,过时的职场技能

 小昼 极昼工作室 2023-10-06 23:07 


5.png


文、图 | 张宇

编辑 | 毛翊君



全职妈妈回归职场越来越难

这两年,一个很明显的情况就是找工作不容易,而且教育程度高的女性,生育后重返职场变得越来越难。

我们通过历年大数据,把1964年后出生、中国市场转型成熟期就业的职业女性作为当下的参照,与建国初期、市场转型初期就业的两代人做了对比,观察她们从第一个孩子出生到成年,这18年里的就业状态。能看出生育后没能回归职场的妈妈比重在增加。

我最早是在博士期间做性别比较相关的研究,当时研究的是女性生育之后的收入变化,发现女性成为母亲后,如果没有退出劳动力市场,收入会下降。后来我们观察到,中国的全职妈妈越来越多,就做了现在这个研究。

6.jpeg
年轻世代的全职妈妈未回归职场的比重在增加。

从纵向来看,以前的单位制是终生就业,你休完产假回来上班就行。但国企改革之后,年轻世代的全职妈妈不就业的比例很快上升了。

教育对女性就业的保护作用降低,这可能是整个社会文凭贬值和女性教育迅速扩张带来的。高学历的人越来越多,刚毕业的大学生都不好找工作,同样的教育水平,雇主自然不会选择需要照顾孩子的母亲。

生育后的女性在体力精力上本就处于劣势。产后不太能拉重物、可能会腹直肌分离,很多体力工作做不了。很多妈妈下班后还需要花大量时间照顾孩子,晚上睡不好,白天就很难集中做一些耗费精力的工作。

无法回到原本岗位,是当下全职妈妈重返职场时首先面临的问题。技能贬值是最直接的原因。程序员掌握的技术会落伍,策划的技能从图片升级到视频,职业中断了几年,全职妈妈们总需要重新学习一些技能。所以在家时间越长,远离社会越久,回归职场的难度就越大。

什么时候回归,这个问题一般和孩子年龄有关。一个集中的时间点是孩子3岁的时候,上幼儿园后不再需要那么密集的照料,大概有一半母亲回归就业。另一个是6岁上小学。有些母亲在家照料得久一些,比如等到孩子上大学,但这种中断了那么久,就很难再就业了。拖的时间越长就越不容易回归。

7.jpeg
不同世代出生的母亲,在回归职场的时间上,都呈现出时间越长越难回归的问题。

东亚的年龄歧视观念摆在这儿,全职妈妈回归的时候可能已经30多岁了,哪怕是没当妈的人,到了35都不得不考虑工作的问题。全职妈妈作为竞争力不是特别强的群体,自然是难上加难。

要兼顾母亲身份,就意味着就业面受限。996的工作就不太可能了,工作时间短又稳定的工作最适合,但她们没办法达到门槛,所以很多人选择非正式就业。

我们依据调查数据计算发现,年轻世代的女性在初次生育之后,会越来越多地选择非正式就业或者自雇就业等灵活的就业方式,这个数量有明显增加趋势。而且生育后,回归时间越晚的女性,选择(灵活方式)的比重往往越高。

8.jpeg
相比更年长的女性,当今女性选择非正式/自雇就业的比重越来越高。

哪怕全职回归职场,很多妈妈从事的也是一些行政类的文员工作,没有特别大的晋升空间,也不会承担很多繁重的工作。我们通常把这种“善意歧视”叫做“母职惩罚”。意思是说,女性成为母亲后,相比于没成为母亲的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待遇会遭遇困境。单位打着“为你好”的幌子“照顾”你,但这会让母亲在职场中的发展受阻。

职业的性别隔离也是存在的。生育前,你可能从事比较需要精力和技能的职业,比如金融行业、医生、律师等,工资和声望都比较高;成为母亲之后,可能就会更多地进入到一些收入和声望比较低的“女性职业”(女性比较集中的职业),比如护士、幼儿园老师。

哪怕很多母亲并不会因为家庭照料影响工作,工作单位也会认为你有很多照料责任,不能把管理类的、经常出差的、需要很多精力和时间投入的工作交给你。但成为父亲后,男性则会获得“父职红利”,更容易就业、晋升,收入也更高。因为老板会觉得他更稳重了,为了养家会更努力工作,不会说辞职就辞职。

这是社会观念带来的歧视:哪怕有能力,但因为你是妈妈,就觉得你“不行”。


“被动的主动”

社会总是要求母亲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照顾孩子上,把孩子交给保姆就说明你不是称职的妈妈。刚生了孩子,如果没有专心照料,或者很早就断了母乳,家人、社会都会对你有些指责,说你怎么刚生了孩子就去工作了?这种要求在社会学里叫做“密集母职”。

在女性解放运动早期,女性不就业会被认为是不好的事情。当时不存在全职妈妈,大家都要去就业,形成了鼓励女性就业的文化。但这种鼓励文化在慢慢衰退,“密集母职”的要求让女性被视作照顾孩子的主力。

有些小学面试的时候会问你的爸爸妈妈是干什么的,希望父母有一方可以全职照顾孩子,可以陪伴孩子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那一般就是母亲了。甚至很多家庭会竞争,比如你能送孩子去暑假游学,但我可以直接陪着孩子过去,那我可能就是更称职的妈妈,形成家长之间的内卷。

过往的经验研究显示,在中外家庭中,全职妈妈身份都会让女性陷入弱势地位。没有独立收入,在家庭之内就没有话语权。你可以干活,但是你没有决定权。关于主观感受和幸福感的研究也发现,一个曾经优秀的女性被困在家庭中,原本对自我的认知和实际情况不一致,可能就会影响心理健康。也会丧失很多社会连接——朋友没有了,同事没有了,社会网络消失了。这种作用是隐形的,一旦你需要借助社会资本办事,求助于他人,作用才会显现。

之前也有一些机构调研,数据显示有九成的全职妈妈想要重返职场,但同时我们也能从数据上看到,中国全职妈妈的比例还是在持续增加。

9.jpeg
2020年中国不同代际妈妈全职比例情况图

一个是经济因素的考虑。很多时候,雇一个育儿嫂的市场价格非常高,支出可能和很多母亲的收入差不多。但如果是母亲自己养育孩子,就不需要付出经济成本。也就是说母亲在家庭中的付出会被贬低,之前也有新闻案例——女性当全职主妇做了很多家务,结果离婚的时候只赔了一万块。

还有精力上的安排。现在很多家庭生的孩子少,母亲愿意投入大量精力在这一个孩子身上,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养育所要付出的时间精力更多。过去单位制的时候,上班可以直接把孩子送到单位的幼儿园。市场化改革之后,国家在育儿照料上的承担也随之撤出了。

那些经济收入不高、工作没那么好、教育程度比较低的女性,在成为母亲之后其实会容易退出劳动力市场。一方面要做经济与就业的考量,看怎么才能对整个家庭的经济状况更划算,毕竟很多家庭只能看到眼前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要承受来自丈夫、公婆、父母的压力,我们之前做过关于居住安排对生育女性影响的研究,会发现和“从夫居”(和男方父母一起住)相比,“从妻居”(和女方父母一起住)对于生育后女性的就业几乎没什么影响。

而且这类女性往往不了解失业后会失去医保、养老保险等福利保障。有学者发现很多从事非脑力劳动的女性怀孕之后会主动辞职,觉得自己胜任不了工作。但她们意识不到自己可以享有生育津贴、产假,这是法律教育的缺失。

权衡之下,女性往往会把全职妈妈看作自己主动的选择,说育儿嫂的市场定价高,所以自己想为了家庭而主动做出牺牲。但所谓的“主动”其实是“被动的主动”,看似自由的个人选择并不自由,背后是社会结构的推动。掌握社会资源少的女性处于弱势地位,在经济和观念的双重压迫下没有选择的余地。

等之后重回职场,她们又会同样面临经济与观念双重枷锁。比如孩子要上补习班,家里开销大,生活所迫,不得不接受低价值工作或者兼职工作,想给家里提供一些经济扶持;社会观念又要求她肩负大量育儿责任,承担“母亲本分”。既工作,又照顾孩子,母亲是非常不容易的。


意愿与现实之间

我们近期在做实验,研究哪种婚育状态的女性在就业中受到的歧视最严重。我们创设了一个虚拟情境,在同样的教育背景、年龄和工作条件下,给应聘者设置了不同婚育状况和不同性别的条件,发现已婚未育的女性最难找到工作。

这就揭露了一个更复杂的困境,生育是影响女性就业最重要的因素。不论是成为全职妈妈,还是重返职场,女性在生育、家庭和职场之间的挣扎,受到的不公平对待,根本原因是长久以来将育儿视作母亲责任的社会观念。

社会变化非常快,几十年前,女性的教育水平不高。但现在,中国女性的高等教育比例已经超过男性,扯下了教育这块就业不公的遮羞布。人们就会开始质疑:受过很好教育的女性,为什么在就业市场上比不过男性?这就是社会观念塑造的:整个社会都认为育儿是母亲应该承担的责任。

10.jpeg
男女教育水平年代对比图

在家里,难免遇到内部的观念冲突。很多丈夫会不理解,说我的收入可以承担整个家庭,你为什么要出去工作?在家照顾孩子不就挺好的?其他亲戚可能也会有微词。

在职场上同样如此。哪怕很多女性不想生孩子,但你怎么证明这件事呢?只要你是女性身份,社会就会认为你最终是要生孩子、养孩子的。

不光是育儿责任,结婚之后还要承担很多家务责任。当女性了解到自己结婚和生育之后会面临这些,很多人就会从理性计算的角度出发,选择干脆放弃。这样,整个社会的结婚率和生育率就会有问题。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北欧的女性地位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现在爸爸带孩子在他们的社会中是非常普遍的事。因为他们很早出现低生育率现象,政府意识到问题后就推行了家庭友好、女性友好的福利政策,再加上北欧没有很强的社会性别分工文化,女性的整体社会经济地位很快提升。

在中国,大家其实已经开始能够接受这种状态了。人的想象力是有局限的,能不能接受新的现象和观念,有时候取决你有没有看到,像《小欢喜》这种包含全职爸爸元素的作品其实会给大众带来更多元的认知。

我们研究了不同女性在生育之后长期的就业轨迹,发现中国女性生育之后的路径越来越复杂和多样,有不少成为自雇就业者,也就是个体户、企业家这种。还有的会找一些兼职工作,一天花个几小时打打零工。或者自己做点小生意,不用坐班,看孩子的时候就可以用手机回复消息,对于妈妈身份来说会更兼容。

11.jpeg
六种就业轨迹比重图

国家从政策层面上当然也想改善女性生育后的情况,但有些措施可能会产生意料不到的负效应。比如开放生育之后说要给女性延长产假。但之前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的刘畅老师研究发现,其实产假越长,雇主成本越高,女性可能越不好找工作。大家找不到工作,缺少稳定的经济基础,自然也不会想要生育了。

最近广东推行“妈妈岗”,本质是好的,想帮助女性平衡家庭和事业,但它最大的问题是政府扶持的力度和举措能不能持续?谁来承担平衡企业用人负担的责任?这是我比较关注的点。企业雇佣男性和女性的负担是不同的,毕竟男性不休产假,不需要产检,这是客观事实。我看到广东的妈妈岗政府是给每个月补贴400元,究竟够不够?会不会有企业钻空子申请?这就是政策可持续性的问题。

就政策本身来讲,我觉得不需要单独设置妈妈岗。这仿佛就是说,成为妈妈就天然需要少做一些工作,那长期以往,是不是所有妈妈找工作,单位就自动把你归到妈妈岗?是不是妈妈就只能应聘那些技术含量不高、上升空间不大、工资也不是很高的妈妈岗了?

回归意愿和回归现实之间是存在很大差距的,说明全职妈妈正处于受困的状态。所以个人可以做的其实非常有限,用人单位能做的也很有限,应该从国家层面,在舆论、观念、资金投入上提出举措,问题的解决才会有效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22 04:13 AM , Processed in 0.03286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