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想象,华夏先民在每一次筚路蓝缕的迁徙过程之中,都会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想象。他们祈望水草丰美、风调雨顺;祈望百兽温驯、毒瘴不侵;祈望健康长寿、无病无灾……而这所有的美好愿景,最终都落实在为全新定居点所取的名称之上。
从泰山顶上俯瞰泰安。因地处泰山脚下,该地很早便以“天下之安,犹泰山而四维之”和“泰山安则四海皆安”而被命名为“泰安”
早期社会生产力低下,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先贤们结合现实中各种野生动物的优点,糅合出传说中各种超越自然存在的瑞兽模样。而在诸多各具象征意义的瑞兽之中,最为中华民族所熟知的,莫过于被奉为中华民族精神图腾的“龙”。
传说中,龙能够司掌云雨、潜渊登天,因此其形象自诞生之初便与江河湖海强势绑定。如今天隶属于河北秦皇岛市的卢龙,其县志中便有这样一段记载:“卢者黑也,龙者水也,北人谓黑水为卢龙。”文中所说的“黑水”便是古之漆水(今青龙河)。青龙河流经今天的卢龙县境,这一带铁矿资源丰富,河床中布满了黑色的铁矿石砂粒,所以河水也就呈现出青黑色。而这条古人口中的“漆水”,便成了卢龙之名的由来。
除了地表的江河之外,龙还与古人开采和利用地下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地处广东省东北部的龙川县,据说得名于先秦之时“有龙穿地而出,即穴流泉”,当然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当地先民应该是目睹了一场浅层地下水的喷发。
与龙川县情况类似的,还有隶属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龙井市。相传上古之时有先民于此凿井,井成之日,云雾喷涌更有龙腾出,是以当地名为龙井。当然,也有学者考证,龙井之名源于在当地被称为“龙吊井”的吊桶架。但无论如何,龙井市的地下水资源颇为发达,却是不争的事实。
将龙与水相结合的地名,还有以铸剑而闻名的浙江龙泉。这座地处浙闽赣边界的城市,境内山脉绵亘、水系纵横,形成大小不一的河谷小盆地。因此,自古这里便有龙渊之称,直至唐武德三年(620),为了避唐高祖李渊的名讳,才将龙渊改为龙泉。
崇仁寺,位于浙江省龙泉县
有趣的是,除了常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之外,古人还常将龙与巍峨的山势联系在一起。浙江龙游县便因境内丘陵起伏如游龙而得名。云南龙陵县同样有“高峰插天,直出云表”的奇景,而被乾隆帝赐名为龙陵。今天深圳龙岗区同样曾是昔日客家百姓南迁时见到那座山岗相连,蜿蜒如蛟龙时对这片热土的亲切呼唤。
与龙游、龙陵和龙岗略微不同的是,福建龙岩之名源自城东2公里翠屏山麓的一处喀斯特溶洞。按照明代学者王源所作《龙岩记》描述,这处溶洞之内“洞顶青白小龙纹,纷然不可枚数,仰视骇人心目。壁右,涌出一条如柱,黄色鳞甲,恍若真龙,头角手足不露,至顶而止。左一条青龙,附壁而上,蜿蜒缘顶至檐,头角鳞鬣宛然,口颊间有窍,滴水错落如珠”。正是因为叠加了如此之多的龙元素,龙岩这个名字才最终得以自大唐天宝年间一直沿用至今。
在古代传说中与龙地位相当的凤凰同样被大量运用于地名中。除了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以境内凤凰山得名的凤凰古城外,陕西境内还有以“凤鸣岐山”得名的凤县(一说为境内凤凰山)、凤翔县,以及岐山县凤鸣镇。
在所有与凤凰有关的地名中,安徽凤阳或许是最为特殊的一个,因为它的由来更多体现了君王的个人喜好。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击败张士诚后衣锦还乡,随即将自己的老家濠州改名为临濠府,洪武六年(1373)又于当地设置中立府,一年之后将府治迁往凤凰山之阳,并亲自赐府名为“凤阳”。
“凤阳”的名号虽然好听,但由于朱元璋计划在当地营造中都,进而从全国调集大批工匠、并迁徙数以十万计的人口。皖北本就不是繁华之地,大量人口迁入,最终导致当地的生态恶化。而随着朱元璋最终放弃中都的建设,凤阳的经济、政治地位更是一落千丈,于是就有了那首著名的凤阳花鼓唱词:“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陕西省宝鸡市的得名看上去似乎和凤凰或者凤翔类似,实际上是山名与祥瑞二者合一——其境内有鸡峰山(陈仓山),传说秦文公在此发现了一块能发出鸡鸣之声的石头,建了一座陈宝祠,唐时以此传说将其命名为宝鸡,取“陈宝鸡鸣之瑞”之意。和凤翔、凤县同属宝鸡市的麟游县就简单了,《元和郡县志》记载,隋代在这里设有仁寿宫,义宁元年(617)“获白麟于宫所,因置县”。
与以龙、凤为主题的地名在全国各地的普及相比,其他瑞兽在地名中出现的概率便具有了一定的地域性。如福建地区钟爱狮子,当地除了有中国唯一以“狮”命名的省辖县级市——“石狮”外,其他以狮命名的地名更是多如牛毛,仅在泉州一地,带“狮”的地名就有900多个。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是因为自汉代以来,狮子便作为来自西域的“瑞兽”传入中国。古泉州是优良的对外交通港口,这使其成为中外狮文化交流传播的中转站。来自异域的“瑞狮”,融入中华传统吉祥元素,被赋予万事如意、富贵平安、福禄齐全等文化意涵,演变成“福狮”,成为重大祈福节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标志性文化符号。
与福建地区“福狮”文化相似的,还有江浙一带对瑞兽“甪端”的喜爱。虽然从甪端早期的记载来看,这种“似猪,角在鼻上,堪作弓”的生物应该是已然灭绝的“中国犀”。但自南北朝以来,“甪端”却被赋予诸如“日行万八千里”“能言、晓四夷之语”的“特异功能”,并与“周市”“符拔”“麒麟”等圣兽共列,归入“明君圣主”在位时便会现身的“祥兽”和“瑞兽”行列。正是由于与“明君圣主”绑定在一起,是以甪端逐渐成为国泰民安的代名词,江浙一带也由此出现了甪直、甪里等地名。
从“甪(lu)端”被用作地名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民众对瑞兽的喜爱,并非源于其奇幻外形或拥有超自然的能力。而在于其作为一种祥瑞的象征,总是在那些政治开明、经济繁荣的时代出现,这才成了一种可以长久传承下去的文化符号。
甪(lu)直古镇,隶属苏州吴中区,古名“甫里”,后来又叫甪直是因为古时甫里镇分为甫里、六直两个区
同样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作为先秦古籍,相传系周文王姬昌作《周易》最初只是一部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专业书籍。但被孔子推崇后,最终被儒家弟子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周易》一些代表美好寓意的上卦,也便自然而然地被运用在了地名之中。甚至《周易》较为著名的《彖传上·乾》一句:“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便引申出“太和”和“咸宁”这两个地名。
“太和”,是《周易》描述出的一种世间万物和谐共存的理想状态。有趣的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原文化似乎更推崇“地产嘉禾,和气所生”的“泰和”二字,隋朝与宋朝先后在吉州(今属江西吉安)和颍州(今属安徽阜阳)境内设置泰和县。直至推崇“大哉乾元”的元朝建立之后,才于大德八年(1304)将隶属于颍州的“泰和县”更名为“太和县”,并沿用至今。
“咸宁”一词,意即“天下安宁”,除了《周易》之外,《尚书·大禹谟》也有“野无遗贤,万邦咸宁”的表述。但与“太和”一样,在宋代以前,人们似乎更喜欢用意思相近却更为浅显易懂的“永安”。直至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为避宋太祖赵匡胤永安陵讳,隶属于鄂州的永安县才被改为意思相近的咸宁县。
事实证明,虽然意思相近,但永安之名相对普遍。明代便先后于景泰三年(1452)、成化十三年(1477)和隆庆三年(1569)于福建延平府、广东惠州府和广西桂林府治下设立永安县和永安州。反倒是咸宁县独此一家、再无分号。
“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这句出自《周易·象传下·升》的名句,不仅是今天以美食而闻名于世的广东佛山顺德区名称的由来,更是元、明、清三代河北省邢台市的古称。
邢台在隋、唐、宋三代被称为邢州,直至中统三年(1262)元世祖忽必烈取《易经·坤卦》中“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之意,升邢州为顺德府,属中书省。在此后的岁月里,改名为顺德的邢台,一度发展为京师以南的经济重镇,清代学者谷鸣球甚至在其笔记《土寨纪略》中称顺德府“为九省冠盖通行之路,百产菁华聚会之区,烟火万家,客商辐辏,畿南重镇,天府娩雄”。直至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顺德府才又被改回了邢台。
有人说以清朝皇家避暑山庄而闻名于世的承德,其地名同样来自于《周易·象传上·蛊》“干父用誉,承以德也。不事王侯,志可则也。”但仔细分析却不难发现。这句话虽有“承德”二字,但说的却是“不事王侯”,与清朝历代君王利用承德避暑山庄来会盟蒙古亲贵的设想可谓大相径庭。
因此,公元1733年,雍正帝将热河厅改为承德府,所选用的其实是《尚书·周官》“六服群辟,罔不承德,归于宗周”,以各地诸侯无不承受周王的德泽,纷纷来周朝王都朝拜,来类比那些纷至沓来的蒙古亲王和关外的八旗勋贵。
北京附近另一处出自《周易》的地名是密云,古人以《周易·小畜》“密云不雨,自我西郊”来命名这座位于北京东北郊的山地。据说乾隆更曾与近臣留下过“密云不雨旱三河,虽玉田亦难丰润;怀柔有道皆遵化,知顺义便是良乡”的对联。但1960年9月份建成的密云水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京地区缺水的面貌。是以,有学者将乾隆的名对改为:“密云布雨引三河,灌玉田万年丰润;平谷移山填静海,建乐亭百世兴隆。”
古人选择以瑞兽和卜卦为地名,当然有希望假其神力及吉兆以求风调雨顺的功利心在。而身为一国统治者的君王,在为自己所定去的城市取名之时,自然更不能免俗地想要讨讨口彩。因此,包含着诸多有关城市最美好寓意的“京”字便应运而生。
“京”字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形如高大的建筑物,因此本义为建在高处的房屋。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后世又赋予了这个简单的汉字以高大的象征意义。而到周代又出现“京师”并用的称呼方式,对此,《公羊传》的解释是:“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汉代学者蔡邕则进一步将其拆解为:“天子所居曰京师。京,大也。师,众也。”
然而“京师”一词虽然霸气,但历朝历代都将首都称为京师却不符合君王们的个性化需求。于是乎,基于不同的政治目标,历代雄主们开始了微言大义的首都命名比赛。
秦人以武立国,是以商鞅变法之后修建的新都,也取了“戌”表示征战杀伐、“口”表示众人齐呼得喊杀震天的“咸”字;又因该地北边有山,南边有水,是“山水俱阳”,所以便叫了“咸阳”。而在秦末群雄之中崛起的刘邦,则因目睹了太多的纷乱杀戮,而将自己的首都命名为“长安”,以求天下太平、“长治久安”。
可惜,封建王朝总是难逃“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特别是外戚的专权,几乎成了汉帝国难以治愈的顽疾。阳嘉三年(134),面对外戚梁氏擅权,汉顺帝刘保无可奈何,只能通过将武陵郡索县新分出的一个行政区划命名为汉寿的方式,来祈求汉帝国江山的长久。
可惜这位皇帝最终还是在29岁时不明不白地死去了,而他所命名的汉寿县也随着汉帝国的衰败而四易其名。建安二十二年(217),在被迫将武陵郡割让给孙权政权之后,自诩汉室宗亲的刘备将隶属于益州的葭萌县改为汉寿县。但这个汉寿最终随着蜀汉政权的灭亡而被改为了晋寿。而原本的汉寿县则于赤乌二年(239)被吴王孙权改为了寓意“吴国国运长久,吴太后之长寿”的吴寿县。之后直到1912年,又从龙阳县改回汉寿县。
汉寿并非是孙权第一次基于政治目的更改地名。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在将治所从京口迁往秣陵(今江苏南京)后,孙权于次年将该地改名为建业,寓意“建功立业”。开皇元年(581),隋文帝杨坚因嫌弃原先的长安太过破败狭小,决定在东南方向的龙首原南坡另建一座名为“大兴”的新城。后世的“大兴土木”虽与这场浩大造城工程没有直接关系,却也恰如其分。
今天的开封人在讲述自己故乡历史时,似乎总是很怀念北宋汴梁的繁华。殊不知开封才是这座城市最初的名字。春秋时期,郑庄公便在当地修筑粮仓城,并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后为避汉景帝刘启之名讳,才将启封更名为“开封”。
河南开封铁塔,始建于皇祐元年(1049),因通体红褐色琉璃得名,是中国保存至今最早、最高的一座琉璃砖塔
建炎三年(1129)闰八月,为躲避女真族的铁骑,宋高宗赵构迁都杭州。为了表示自己不忘故土的决心,赵构将杭州改为“临安”。但从“临时安置”这个寓意出发的地名多少有点偏安一隅的意思。是以,南宋政府公开的说法,还是感念吴越国王钱镠纳土归宋的功绩,是以其故里“临安”为名升杭州为“临安府”。
而以成吉思汗为代表的蒙古“黄金家族”虽以骑射征服了大半个亚洲,却似乎也知道“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的道理。元廷不仅在各行省的版图划分上想尽了办法,在州、路的命名上也可谓动足了脑筋。如对于党项部首领李元昊所建立的西夏国故土,元朝便取“夏地安宁”之意设宁夏路。
此例一开,“宁”很快便成了有元一朝的热门字。浙江盐官县因“东南皆滨巨海”,唐、宋以来常有水患,直至元文宗时代都水少监张仲仁前往筑塘治海,当地水患才逐渐得到控制。元政府颇为欣喜之际,便以“海涛宁谧之意”,改县名为“海宁”。
同样以为平定水患而在元代改名的还有山东省的济宁市,这座原名济州的城市,过去常因水患不治而导致百姓背井离乡,直至元代治水才逐渐见效,于是元政府便取“济州吉祥安宁”之意,改济州为济宁,以展现自己的功绩。
与帝王相比,普通人的心愿或许要简单得多。祈盼五谷丰登,便有了常熟、长丰;祈盼安居乐业,便有了广饶、昌乐;祈盼太平无事,便有固安、太平;祈盼健康长寿,便有了万安、保康。或许他们的理想没有君王那般伟大,却同样以地名的方式流传下来。
而在所有的美好愿景中,安全、安定又常常被乐土重迁的中国老百姓放在了第一位,因此很多地名皆与“安”字有关。河北省安平县,便因“众官民安居乐业,且地势平坦”而得名;山东省安丘市,因古名“渠邱”,汉代定名为安邱,以寓“渠邱安定”之意;四川省安岳县,“本以邑地在山之上,四面险,故曰安岳”。除了山岭之外,“安”还与江河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湖南省安乡县,旧志曰:“以洞庭、沅、澧诸水各安其流名。”而吉林省安图县,则有着祈求“图们江流域安宁”的寓意。
与“安”字同样备受百姓喜爱的还有古义本为平顺、后世又引申为“大”者的“泰”字。地处泰山脚下的泰安市在这方面可谓得天独厚,很早便以“天下之安,犹泰山而四维之”和“泰山安则四海皆安”而得名。江苏省泰州市则因自古便地尽鱼盐之利,是以被视为社会安宁、百姓富庶的模范城市,得名“泰州”。而邻近的泰兴更被赋予了“国泰民安、五业兴旺矣”的美好愿望。
江西古时气候温和,盛产嘉禾,官民皆喜。隋开皇十一年(591 )遂以“地产嘉禾,为和气所生”设置了泰和县。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区之名,则有着“崇武常胜、德政安泰”的寓意。不过这个地名更像是在教育当地民风彪悍的百姓:崇武虽然能够常胜,但只有实行德政才能长治久安。甘肃省景泰县在1913年设县时取“靖远”“永泰”各一字命名为“靖泰”,后以谐音改名为“景泰”,寓意“景象繁荣、国泰民安”。如果要给这份祝福加上一个期限,那一定是永无止境,于是也就有了“永久坚固”的河南永城,“永施仁义”的云南永仁,“官民上下相安、可保其治于永久”的福建永安,“边境永清”的河北永清,“长久维新”的江西永新,“永远兴旺”的湖南永兴,“永远五谷丰登”的甘肃永登、“永远安靖”的甘肃永靖,“永远昌盛”的甘肃永昌……
中国的老百姓自古以来都是善良和诚恳的,凡做惠及人民的大好事情,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也会以地名的方式记录下来。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惠农区,便是因清雍正四年(1726 )侍郎通智、宁夏道单畴书奉旨开惠农渠而得名。
无独有偶,山东省惠民县则以境内惠民沟得名。《山东通志》载:“惠民沟,在县东南二十里,明景泰中,徒骇河溢,北入黑洼,因凿此沟,以导水入沙河。岁久湮塞,嘉靖二十四年大水,佥事王煜,再加疏浚,民甚赖之,因名惠民沟。”
由此可见,凡是为民做了好事,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历史都会留下浓浓的墨香,甚至以地名的方式流芳百世。
本文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2年6月上,原标题为《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中华版图上的美好祝福》,有删节,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