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28|回复: 0

遣除凡夫对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执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8-6 02: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大牛Steve 于 2023-8-6 04:09 PM 编辑

遣除凡夫对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执着
大航法谈 2023-08-06 06:41

图片_20230731150852.jpg


       “五蕴”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代表物质,是肉体;“受想行识”代表精神,由物质和精神组成五蕴。“蕴”者“积聚”义,即身体是由色受想行识五个元素组成。众生执着五蕴身为“我”,其实离开这五个元素有什么“我”?佛说五蕴意趣,就是指出人身由五蕴和合而成,无我可得,既无“即蕴”之我、也无“离蕴”之我。要破除我执、众生的妄情执着。有执我就有追求、贪求,故佛宣说五蕴、分析五蕴,是为破我执、破除即蕴我和离蕴我。

       “十二处”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缘境后在意识中产生印象,就叫法尘。佛说十二处也是破“我”的。我们的见闻嗅尝触知都是由于根尘相触,六根与六尘相触,无此缘就不能见闻嗅尝触知。并不是我在见、我在闻、我在尝、我在触、我在知,并没有一个我,这也是在破除我执。

       “十八界”就是十二处加上前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世间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蕴、处、界”三科,“蕴”以精神为主,“处”以物质为主,“界”以六识为主。我们能认识客观世界完全是心的作用。这里强调心体的作用离不开六识。

       佛经主要讲“识”,《心经》讲转虚妄心为真实心,这是心体的作用。“十八界”主讲六识的作用,密意说“一切唯心造”,其中无人我、无法我。心并不是万能的主宰,它能认识一切、辨别一切,还是靠缘生法而建立。没有一个万能的创造一切的上帝,万法是靠因缘变现而建立,其中也找不到一个我体、法体。所以“蕴、处、界”在佛经里主要是分析世间的法相。小乘讲七十五法,大乘讲百法。

       “蕴”是积聚义。人身是由五种元素集合而成;“处”是生长义,由六根缘六尘可生起六识,在唯识法相中,六根缘六尘起六识,离不开种子而生,故为“处”;“界”呢,就是种类之义,精神、物质的种类分成十八种,各自性能、作用都不同,故称为“界”。

       这里首先破除对世间法的执着。

       “是故空中无色”,了解空的道理,知道外境如幻如化,就不执着;“无受想行识”,不执着精神界有个我。这就是空除五蕴。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不执着十二处,因它们都没有实体,是变化的。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指不能执着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都是有变化的,无一实体。

       如此讲“蕴、处、界”来破除众生的我执、法执。主客观的“我、法”都是妄情,这种执着很普遍。所有的人谁不会贪恋我、谁不追求六尘境界呢?讲某个社团,他就有个社团的我,讲民族,他思想里就有个民族的我,讲国家就个国家的我。由我执造出若干的界限。凡夫境界我执甚深,有种种的我。而佛法讲慈悲和平,是本着无我精神的。


图片_20230806155242.gif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5-25 01:26 PM , Processed in 0.04348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