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去看了《流浪地球2》,在众多的影片中选择它,是因为对它有一种“资优生”的期待。做科幻片是有门槛的,在已经成熟的上一部《流浪地球》的基础上再拍出更进一步的《流浪地球2》,这无异于是一次艰难的自我超越。结果是,观众席上的每个人都目不转睛地盯着荧幕,忘记了时间。有些场景出现时,我也忍不住心下惊呼,原来国产科幻已经做到如此不可思议的地步。
在《流浪地球》这个IP诞生之前,科幻片在中国并不具备太强的市场反响,一是普通观众的接受度不高,第二因为它几乎是一个“无底洞”式的投入和创作过程。
虽是“幻”,但根基是“真”,搭建一个具有真实感的科幻场景,极考验耐心和韧性,还得经得住科技和专业的检验,若不是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破釜沉舟的勇气,没有哪个导演愿意尝试。有演员透露导演郭帆在过去一年里“每天只睡5小时”,想必没有夸张。观众们喜欢《流浪地球2》,是因为那些硬核的大场面,已经不仅仅是“真”了,而是震撼了,用观众的话说,叫“国产科幻天花板”,你在其中不仅仅是感受到了技术,还有纵横驰骋的想象力;
另一方面,还因为这部电影能让普通人共情,正如刘德华和吴京在主题曲中戏谑的那样——这是科幻片的歌吗?是的,一部合格的科幻片,也许要做到逻辑自洽和尊重科学,但一部优秀的科幻片则需要有相当深邃的人文思考。
《流浪地球2》虽是一部科幻片,却包含令人眼含热泪的精神内核,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也许人们最渴望的是——重启爱与信心。
要说《流浪地球2》一以贯之的优秀传统,我想首先就是“硬核科幻大场面”。宏大,是这部电影的必备素质,其实已经有上一部为观众们打下了较高的审美基础,我们早已经过了视觉冲击力的洗礼,去影院之前还和朋友讨论,再拍还能拍成啥样?惊喜的是,这一部《流浪地球2》在视觉效果和想象力方面仍然大踏步地超越了。微微剧透一下,当密密麻麻的无人机矩阵和太空电梯出现的时候,连我这个平时对科幻不感兴趣的观众也被深深震撼。
尤其是“太空电梯”的戏份,称得上是“视觉暴击”,观众们吃爆米花的手都僵在了半空。其实第一部里就出现过太空电梯,当时郭帆还发过毒誓“再也不拍电梯了”,结果打脸来得如此快,《流浪地球2》一下子拍了一个大电梯……
▲当然,《流浪地球2》拍完后,郭帆还是照例发了个誓……
电影放出的幕后花絮,光是一个太空电梯的戏份,就进展得十分缓慢和困难,团队里每个人都备受折磨,从设计到细节,从审美到真实性、物理性、可行性,全部都经过了严密细致的推敲。
有观众表示,郭帆团队照这个劲头再干几年,说不定真的建出来个太空电梯啊哈哈。
除了场面大,格局也大。
很多时刻我都差点忘记了我是在看一部中国科幻片,因为它描述了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立场的人们之间的纷争与团结。这个题材实在是太过庞大,甚至敏感,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尺度去触碰,而《流浪地球2》却拿捏住了这个难题。整部电影一直在以“全人类”的视角去讲述灾难,讲述人和人的关系。
正如片中的一句台词——“人类的勇气可以跨越时间,跨越每一个历史,跨越当下”,这种博爱的视角和格局,使得讲述“地球的故事”不再局限于国家与人种的概念,从而显示出广博的内涵。
这也符合作者刘慈欣本人的初衷,在第73届“雨果奖”颁奖典礼上,刘慈欣在获奖感言里说过:
“看到整个人类将力量聚合在一起,这是只有在科幻小说中才能见到的景象。这表明,人类将会成为一个整体——甚至在外星人到来之前。在宏大的科幻世界中,我只是做出了一点微薄的贡献。”
以上说的都是“大”,但作为一个女性观众,我更感兴趣的是“小”,是影片的细节,那些不易觉察的、微小的但却折射人性与思考的瞬间。
大刘的粉丝常戏言,大刘的作品是硬科幻,里面的人物都像是工具人。而《流浪地球2》则很擅长用寥寥几笔去勾画生动的人物性格。比如沙溢扮演的“老师”,朴实,没啥文化,但正义、勇敢、善良。他是片中让人落泪的人物,他身上有我们周围那些最普通老百姓的影子,那些看起来糙糙的大叔,胡子邋遢,不会说漂亮话,也不擅长表达深沉的情感,但做事永远最靠谱、最干脆,从不拖泥带水;
吴京扮演的刘培强,钢铁直男,不会表白,也不懂圆滑,甚至一旦出事,他的本能是不计后果地“蛮干”,但他是正直的、可信任的,危险发生时你可以永远信赖他;刘德华扮演的科研人员,因为丧女和长期做科研,你会发现他的肢体是略微扭曲和僵硬的,他的眼神是有些冷漠和惊疑的,他像是一个怪人,但他是一个压抑着巨大悲痛、又充满绝望和希望的怪人,这是一个复杂的人物。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甚至连一个机器人狗笨笨,都有它的生动特点,你不得不佩服导演为此花费了多少心思。
影片中还有许多暗藏的细节,具有非常完整且巧妙的戏剧结构,沙溢的手指,玫瑰花,医疗保险,俄罗斯战友,片中一闪而过的“吴孟达”,以及片尾那行令观众们感动鼓掌的字幕……这些都是“大科幻”背景下的微小而生动的人性,让走出电影院之后的我们仍然余味无穷,黯然伤神,在某些时刻,也许这些“微小”比“宏大”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