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养生”曾是80、90后的“年轻人”吐槽的热门大梗,不曾想到他们在短短几年内就自己成为了养生主力军。喝茶被他们视作“养生大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中国众多茶类中,被喝茶人认为具备“保温杯泡枸杞”类似功效的,当属黑茶。
黑茶的魅力
只有通过切身体会才能感知
图/视觉中国
有着“粗犷”的外表的黑茶,似乎让人初见之时难以接受,但作为边疆人民千百年历史中的“生命之茶”,它却有着实打实解油腻、助消化的强力“BUFF”,糯香、木香、蔗香、陈香、菌花香、樟香、松香、槟榔香……多种黑茶的众多香型,也让喝上的人欲罢不能。
黑茶的英文名为dark tea,虽然名字很“暗黑”,茶性却相当温和。在上个世纪,黑茶在内地的大众眼中知名度并不高,但到了如今,它正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依靠“红浓醇陈”的特色,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拥有了自己大批的“铁杆粉丝”。
黑茶在我国六大茶类中的产量,常年位居第三
设计/九阳
黑茶是六大茶类中唯一的后发酵茶,其起源有多种描述。其中一个推论是历史上四川绿茶在6-8个月的边销途中,受日晒雨淋不断地干、湿互变致使茶叶在湿热与微生物的双重作用下发酵。当茶叶运抵之时,干茶颜色变得近似乌黑,喝下去会更醇、更浓,同时这些茶更易保存也更解腻,后人们称之为“马背上的茶”。
慢慢地,这样的茶对于以牛羊肉为主食的边疆同胞来说,就变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此后,在运往边疆的茶叶中,增加了一道模拟运输途中茶叶因湿热而品质产生变化的工序,直到16世纪,这道工序被改进为更成熟的“渥堆”发酵工艺,黑茶就此诞生。
黑茶在历史上多以边销与外销为主,因此产黑茶的地区一直比较固定,现今产量比较大的主要有湖南、湖北、四川、广西、云南等五大产区,同时陕西、安徽等地也有代表黑茶生产。围绕着这些产地,一幅中国黑茶地图呈现了出来……
黑茶在历史上大多用于边销、外销
因此其主要产区都比较固定与集中
地图/神秘海豹
01
在“世界地质公园”的湖南张家界毗邻之处,同样有着一处遍布冰碛岩的奇境,这里便是安化。冰碛岩层不仅视觉独特,也赋予了安化茶叶丰富的内含物质,湖南黑茶便诞生于安化。目前可以找到安化茶叶最早的书面记载是唐代的“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
在千百年的发展中,桃江、沅江、汉寿、宁乡和临湘等地也开始出产黑茶,但安化出产的黑茶依旧品质最好,同时市场规模也是黑茶品类中最为庞大的一支。
在安化黑茶中,“三砖三尖一花卷”的威名如雷贯耳。“三砖”即茯砖、黑砖和花砖;“三尖”指天尖、贡尖、生尖,又名湘尖一号、湘尖二号、湘尖三号,其中天尖最嫩;“花卷“系列包括“千两茶”、“百两茶”、“十两茶”。
安化茯砖茶、千两茶制作技艺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安化千两茶”也被坊间称为“世界茶王”和“茶叶历史的浓缩”。
千两茶极具辨识度,且以重量命名
约古时的1000两(相当于现在的36.25千克)
摄影/一米距离912,图/图虫·创意
据历史文献记载,安化黑毛茶的加工技术创新发生在明代中期,当时安化一带茶农改进四川“乌茶”,使得初制过程中进行“渥堆”生产黑毛茶的工艺更加成熟,成为了现代黑茶加工重要的技术基础之一。
如今的安化黑茶,大多以湖南安化本地群体种的茶树(主要为安化当地品种)鲜叶为原料,经杀青、揉捻、渥堆发酵、松柴明火烘焙干燥等工序制成。它最显著的特征是加工中用松柴明火烘焙干燥,干茶及其制品略带松香。且在茯砖茶中特别讲究一种有益菌——冠突散囊菌,俗称金花。
金花多见于茯砖,可自然发花
也有独特的发花工艺(非人工加菌发花)
部分其他黑茶在自然条件下
陈化过程也可以有金花出现
摄影/夏小西,设计/九阳
我们能看到的金花,实际是冠突散囊菌黄色的闭囊壳。
在数十年前,金花只能由自然形成,且需求十分严苛,这也造成“金花黑茶”的珍贵。不过,随着现代科技运用到茶行业中,茶厂已可以通过人工,将冠突散囊菌孢子附着到茶饼或茶砖上,再人为控制外部环境,满足冠突散囊菌的最佳繁殖条件,制造出金花。
伴随着近年湖南农业大学对黑茶的研究
黑茶的功效被更多的人认知
在边销茶之外,大众市场的认可度也趋于火热
因为湖南黑茶物美价廉,16世纪后期,在产量上逐渐超越了四川黑茶。在万里茶道的历史中,安化黑茶担当了重要的出口角色,直到如今,安化黑茶产量在中国黑茶中也稳居第一。
02
汉茶藏马中的四川边茶
是民族稳定的历史基石
千百年来,汉茶藏马,古道悠悠。随着茶马古道和茶马司的兴起,清代四川逐步形成了边茶体系,主供西边少数民族地区饮茶之用,直至清朝乾隆时代,分出“南路边茶”与“西路边茶”。
图/视觉中国
它们被统称为“四川边茶”。而这些“四川边茶”,便是黑茶中非常重要的一支。
南路边茶以雅安为核心(如今扩大到全省茶区),代表品种有康砖、金尖等,主要销往康巴、西藏等地区,故又称“雅安藏茶”,其红浓陈醇四个特点非常鲜明;西路边茶则为灌县(现都江堰市)、北川一带生产的边销茶,用竹篾包装,相比南路边茶更为粗老。
图/视觉中国
而如今黑茶还保留紧压茶传统的原因之一,也能在边茶历史中能找到。当时交通不便,运输困难,必须减少体积,蒸压成团块。同时,紧压黑茶中保留一定量的茶梗,便能增加茶身的气孔,保证氧气充足,有利于有益微生物的代谢,加上粗老叶的多糖多纤维条件,共同形成了黑茶特殊的功效作用。
同时黑茶的主销区人民习惯煮饮,粗老原料相对更为合适。这些“四川边茶”在游牧民族地区被做成奶茶、酥油茶,成为了当地人民的生命之茶。也成为历史上汉族与西北少数民族最稳固的经济联系与情感联系之一。
图/视觉中国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对茶叶实行“保证边销”的方针,大力扶持边茶生产,使四川边茶迅速恢复和发展,产量超过历史水平,品质不断改进。如今的南路边茶主销西藏、青海和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西路边茶则主销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及青海、甘肃、新疆等省(地区)。
至如今,茶马古道上的马嘶声早已随风而去,但浓醇的四川边茶香气依旧飘溢在西北边疆。当你做客西北牧区,主人会拿出一块黝黑的砖茶,砍下一块丢入大锅中,加入盐、酥油、奶,熬煮一会,酥油茶的香气就满溢毡房之内,一饮而尽,油腻顿解。
03
遍布东南亚的广西六堡茶
是南洋华人的思乡情怀
在最有“广东味”的广西城市梧州,有着处处彰显当地“个性”的六堡茶。它是广西黑茶的代表。至2022年,六堡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已达到37.64亿元,居全国黑茶类第三位,广西茶叶第一位。
地处浔江、桂江、西江汇合点的梧州市,绕水而居,地势低平。六堡茶就诞生在桂东大桂山脉的延伸地带之中。六堡茶是黑茶中原料较细嫩的一种,以苍梧县群体种、广西大中叶种及其分离、选育的品种、品系茶树的鲜叶为原料,这些茶树茶叶嫩且厚而大,味浓而香,其中,苍梧县群体种品质最佳,是许多六堡茶厂追逐的“宠儿”。
“以醇滑口感服人”的梧州六堡茶,经过两百多年的技艺沉淀,现已发展出多种香型,包含槟榔香、樟香、糯香、木香、蔗香、陈香等。
随着明清时期大量两广人与福建人下南洋经商,一壶家乡的六堡茶成为他们心灵与身体的双重慰藉,为当地橡胶园和锡矿辛劳工作的华人解暑祛毒,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被他们称之为“救命茶”。
那些优秀的六堡茶,也凭借便利的水运条件,源源不断地从梧州出发,集运到广州、香港后,再转运销售至南洋。南洋市场曾是六堡茶最大的消费市场,直到现在,这种茶叶仍是东南亚常见的日用品,也是南洋华侨与故国明月割舍不断的丝丝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