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5|回复: 0

[影乐之声] 从女王到戴安娜,困在“王冠”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9-14 01: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女王到戴安娜,困在“王冠”里

 王一平 看天下实验室  2022-09-12 07:28 Posted on 北京

IMG_2718.JPG


撰文 | 王一平

编辑 | 周晓晓

《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逝世让英剧《王冠》再次受到了关注。


该剧聚焦于伊丽莎白女王的一生,于2016年播出第一季,现在已经播出四季,豆瓣均分9.2以上。主创彼得·摩根称“这部剧是一封献给女王的情书”。出于对女王的尊重,正在拍摄中的第六季将会在9月9日及女王葬礼当天暂停拍摄。


这部剧名为“王冠”,真正的主角其实是“王冠”下的人。剧中着力呈现的是,从女王、玛格丽特公主到戴安娜王妃等,是如何被困在了“王冠”里。

IMG_2719.JPG
第一季海报,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2021年,出走王室的哈里王子接受美国名嘴奥普拉采访时也曾表示:“我曾经被困在王室的系统当中,就像我的哥哥和父亲一样。他们仍然不能离开,我对此深表同情。” 


大部分人都会羡慕王冠之下豪华的宫殿与优渥的生活,但罕有人会去挖掘,王冠其实代表着一个封闭而传统的系统。在这个系统里,特权与规训并存,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可能是不为人知的痛与泪。


欧阳修曾用“庭院深深深几许”表达中国古代女子深受闺阁幽禁之苦,某种程度上,这句话也适用于英国王室。庭院深处,王冠之下,可能是落寞与悲剧。


01

“王冠”阴影下

“我看起来无处不在,但我实际上连门都没有出。” 


采访中,哈里王子的妻子梅根曾这样抱怨英国王室对她的限制。在她的描述中,她不能出门跟朋友一起吃饭,哪怕四个月只出了两次门,都会被告诫“你过度曝光了,到处都是你”。

IMG_2721.PNG

不能过度曝光是英国王室严守的一条法则,《王冠》点出了这条规则的隐含之义:王室的其他人都不能比女王获得更多的曝光,没有人可以比女王头上的王冠更耀眼。


换言之,王室成员不能出风头,也不能比女王更出风头。这样做主要是为保持王室的神秘性,就像表率典范女王一样,王室成员出现在公众面前时要优雅得体,要隐藏个性,更重要的是,不能太像普通人。因为如果贵族与普通人一样,那贵族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大卫·爱登堡曾说过:“整个王室系统都依赖于神秘感,就像部落的酋长一样。如果部落的所有人都能进到酋长的屋子里看一看,那酋长的领导地位将会受损,整个部落也会瓦解。”


在这层逻辑下,王室成员的存在更像是为了陪衬女王和她头顶的王冠,让看起来有些腐朽的君主制尽可能维持住神圣的滤镜。唯有如此,王冠才能永葆耀眼,才有必要存在且被世人仰望与膜拜。

IMG_2722.JPG
《王冠》第一季女王登基公关照上佩戴的王冠实际上镶有2868颗钻石

在王冠的阴影下,尽是规矩与束缚。比如,英国《镜报》就曾报道,跟女王一起用餐时,只有女王开始吃饭了,其他人才可以开动;当女王用餐结束,其他人即使没有吃饱也要放下餐具。


这样的规矩在王室中比比皆是,剧中女王的妹妹玛格丽特公主终其一生都在试图挣脱这些“枷锁”。


与沉稳谨慎的女王不同,玛格丽特生性活泼,热爱自由。尽管她本应成为女王的陪衬,但她享受聚光灯,也乐于在公众面前展示自己的个性。


在第一季中,女王出国访问,玛格丽特暂代女王出席活动,短暂地戴上了王冠,她马上展现出完全不一样的王室面貌。

IMG_2723.JPG
前两季的玛格丽特公主,凡妮莎·柯比饰

她直言不讳地批评秘书准备的演讲稿“毫无个性”,在名流云集的重要场合直接放弃讲稿,用略带讽刺意味的妙语连珠逗得在场宾客哈哈大笑;她探访工地时,在镜头前尽情倾吐自己的政治观念,直言矿工工作条件恶劣,薪资太低,需要改善,尽管这种观点与当时执政党的主张背道而驰;她更毫不隐藏情感,在媒体面前直接表达对男友的爱慕。


她几乎是女王的反面,她试图为王冠注入有血有肉的生命,她想要驾驭王冠,而不是被王冠驾驭。但当她的光芒太盛,媒体和公众被她的个性吸引,为她拍手叫好。一旦她的锋芒盖过了女王,也盖过了王冠时,她会马上受到这个系统的限制。

IMG_2724.JPG
三四季的玛格丽特,海伦娜·伯翰·卡特饰

作为王冠的代言人,女王不得不扮演起大家长的角色,开始约束玛格丽特。


玛格丽特自认的“个性与活力”在女王口中成为“不稳定因素与闹剧”,“你表现了太强的个性,这会让人们感到恐慌,上一个展现了个性的皇室成员(爱美人不爱江山的爱德华八世,女王的叔叔)差点颠覆了君主制”。


在女王的训诫中,玛格丽特没有别的选择,唯有收敛光芒,安于王冠的阴影之下。


02

“王冠”下的颠覆者

玛格丽特不是唯一一个受困于“王冠”的王室成员,另一个更为人熟知的例子是戴安娜。像爱德华八世一样,戴安娜也差点颠覆了君主制。


在第四季中,查尔斯带戴安娜去王室城堡与女王见面,初入王宫的戴安娜身家清白,单纯活泼,很快获得了女王夫妇的喜爱,此时的她却不知道自己接下来将面临什么。

IMG_2726.JPG
第四季中在王宫玩轮滑的戴安娜,艾玛·科林饰

剧中用了一个绝妙的比喻来描摹戴安娜此时的处境,一只小鹿误打误撞进了皇家围场,成为王室的猎物,戴安娜从一开始就是被围猎的猎物。


查尔斯需要一个妻子,王室需要一个王妃,戴安娜被选中,命运一把将她推进了宫墙。


她第一次正式会见女王一家时,所有人围成一圈,等着她一个个行礼。面对繁琐而细致的王室规矩,戴安娜茫然而无措。她不知道要先向谁行礼,后向谁行礼;她不知道要如何称呼每一个人;她甚至不知道谁是不需要行礼的普通贵族,谁是需要行礼的王室成员。


等待她的不仅是繁文缛节,成为王妃,还意味着她要学会隐藏真实的自己,她要服从、低调,服务于女王和她的王冠。

IMG_2727.PNG
身穿婚纱的戴安娜

戴安娜却恰恰不会隐藏,她最大的魅力便来自真实。她跟查尔斯一同访问澳洲,因亲民作风很快受到澳洲人民的喜爱。在剧中,澳洲民众在电视采访中直率地表达对戴安娜的喜爱,“她不像其他王室那么死板,她看起来是一个真实的人”“她看起来平易近人,这是我们爱她的原因”。


很快,媒体与公众的眼光都聚集到戴安娜身上,相比于王子,王妃获得了更多的喜爱。然而在王室之中,这相当于越界。王冠之下,王妃不能比王子耀眼,更不能比女王耀眼。

IMG_2728.PNG
剧中的戴安娜与查尔斯

剧中,女王的母亲评价戴安娜是“一个不成熟的小女孩,早晚会放弃挣扎,屈从现实”,就像曾经的玛格丽特公主和菲利普亲王。


但戴安娜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


她没有顺从王室的规训,成为一个沉默而听话的王妃。她继续曝光在公众面前,袒露真实的想法与自我。她造访纽约,拥抱患艾滋病的儿童,得到更多人的喜爱,被誉为“平民的王妃”。


而当她的光芒越来越强烈,甚至逐渐盖过了“王冠”本身,她与女王和王室的矛盾也越来越大。

IMG_2729.JPG

两者的矛盾很大程度上也是人性与神性的冲突。女王要维护“王冠”的神圣性,要跟普通人保持距离,要隐藏情感,要满足公众对于贵族的幻想;而戴安娜要在“王冠”之下保持人性,她追求的不是有距离的仰视,而是平等的爱。


也因此,剧中的戴安娜因婚姻触礁向女王求助,她亲切地叫女王“妈妈”,主动拥抱她,希望能得到她的爱,女王的反应却是惊讶和木讷的。戴安娜抱她的时候,她甚至不知道该把手放在哪儿。在这个系统中,人性被压制,拥抱与情感流露都是稀缺物。


这一段并非完全是虚构。现实生活中戴安娜确实因为婚姻问题多次向女王寻求建议,根据王室传记作家苏华德(Ingrid Seward)记载,女王最初对戴安娜表现出同情和理解,戴安娜甚至告诉苏华德,“我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婆婆”。


然而,随着两人见面越来越多,女王渐渐失去了耐心,据女王男仆说,她曾形容戴安娜是一匹“神经质的赛马”,并抱怨她“哭个不停”。戴安娜的私人秘书杰弗森(Patrick Jephson)也曾表示,女王和戴安娜之间存在着跨越代际的沟通难题,老派的王室成员认为戴安娜应该停止“犯傻”。


而当戴安娜于1997年意外逝世时,这场冲突达到了顶峰,2006年的电影《女王》便聚焦于这次危机。戴安娜去世后,王室没有公开表示任何的悼念,这样“不近人情”的举动引发英国民众反王室的高涨情绪,并将矛头指向了女王本人。最终女王出面在电视直播中委婉表达对戴安娜逝世的悲痛,危机才得以平息。

IMG_2730.JPG
海伦·米伦在《女王》中饰演伊丽莎白二世,将于今年11月播出的《王冠》第五季也会聚焦于这次危机

表面上看,女王的表态象征着人性最终感化了“王冠”的神性。然而,如同影片结尾女王所说,“现在,人们想要魅力、眼泪、大张旗鼓,尽管我从小就被培养要把情绪放在心里,但世界已经改变了,而我要适应这种变化”。 


或许,女王在镜头前的情感流露只是她维持神性的手段。在这个系统中,人性始终要服务于神性,没有人可以比这个虚无而充满象征意味的“王冠”更加耀眼。


戴安娜以血肉之躯对抗整个系统,却不可避免地走向悲剧结尾。就像剧中的台词所说,当她不屈服时,她就会破碎。


03

被“王冠”规训的女王

尽管在很大程度上,女王代表着王冠,要对王室成员实行约束,但即便是女王,也同样受困于其中。


在《王冠》第一季中,时任首相丘吉尔曾告诫年轻的女王:“永远不要让他们看到真实的伊丽莎白·温莎。在相机面前,在电视上,永远不要让他们看出,王冠同时也是负担。让他们看到你时,只能看到不朽”。

IMG_2732.JPG
前两季中年轻的女王

维持“王冠”的神圣性是女王的责任,但责任的另一面是负担。


现实生活中的女王几十年来尽职尽责,鲜少向公众展示王冠背后的负担,而剧集则以一种半虚半实的方式呈现出王冠如何困住了女王。


在剧中,“王冠”对女王来说亦是一种规训。头戴王冠的女王不能有个性,不能流露情感,也不能发表自己的政治观点。甚至从一开始,她所接受的所有教育就都在为成为女王做准备。

IMG_2733.JPG

第一季里,年轻的女王初登王位,政客们与她滔滔不绝地谈论着国际政治,她时常会听不懂,甚至感到自己“一无所知”。因为在她成长的过程中,她不能像普通人一样接受正常的学校教育,而是只学习王室礼仪、宪法与君主制度。继位时,她的真实文化程度可能还不到初中生水平。


然而,当她问母亲,为什么不让她像其他人一样学习文学、哲学与科学,母亲却回答她,“你知道在什么时候保持沉默,这已经足够了”。她所接受的所有教育都是为了让她成为一个女王,而不是普通人,无论她本人是否愿意。


在这种教育下,女王被灌输的人生信条是,责任第一,个人第二。因此,剧中呈现她出国访问时,假笑过多导致脸部肌肉痉挛,她宁愿在脸上注射松弛剂也不愿减少行程。


她的职责是扮演好女王,维持一个神圣的符号。她要尽可能使自己不像一个普通人,也要尽可能与真正的普通人保持距离。

IMG_2734.JPG
三、四季中的女王,奥利维娅·科尔曼

但总有意外会发生。在第四季第五集中,女王的宫墙开了一个口子,一个普通人闯进了王宫。这一集也可以说是全剧最特殊的一集,在女王与普通人的接触中,她罕见地展现出了王冠下的另一面。


1982年,30岁的下岗工人迈克·费根绕过王宫的层层安保,闯入了女王的私人寝宫。迈克·费根是绝不可能被选为民众代表去跟女王见面的那种人,他失业、离异,性情暴躁,会在酒吧打架,他的口音全然不像我们印象中的那种优雅的伦敦音,甚至有些粗俗。


他的个人形象与大英帝国和王室营造出的那种优雅而古老的形象截然相反,是英国现实主义电影大师肯·洛奇的电影中才会出现的人物。


但这样一个人,出现在了这部精美的宫廷剧中。他将现实世界带入王宫之中,将真实袒露在王冠之下。


他夜闯王宫的原因非常简单,80年代英国失业率居高不下,人民生活困顿,他向政府求救却毫无起色,转而寄希望于女王。他宣称自己要告诉女王这个国家到底正在发生什么,他将经济衰落之下人民的困顿与失落告诉女王,他质问女王,是否真的关心自己的子民?


女王生气地回答他,我当然关心,我非常关心。当他临走时,女王告诉他,“我会记住你所说的话”。

IMG_2735.PNG
剧中的女王与迈克·费根

下岗工人希望女王拯救困顿的人民,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女王无能为力。


女王当然关心自己的子民,她有情感,有自己的政治倾向,有喜怒哀乐。在这场不同寻常的事件中,我们看到女王的惶恐、震惊、关心与失落。但王冠之下,这些情绪、态度和观点都要让位于职责。


王室的职责不是拯救困顿的人民,而是化作镶金戴玉的外壳去掩盖不堪的真实。女王充当了这个国家的面具,她并不被视作具体的人,而是代表一种抽象的想象。她无法解决具体的问题,只能提供抽象的抚慰。


因而在这一集的结尾,王宫的安保加固,政府的政策仍然没有改变,女王短暂地与普通人产生交集,然后重新回到了王冠之下,一切都没有改变。

IMG_2736.JPG
第四季中的王室全家福

当然,现实生活中,女王的公众形象并非全然不食人间烟火。社会学界认为,女王的公众形象可以被概括为“亲近的神圣性”,一方面王室通过电视直播以及新时代的社交媒体等,向公众显示亲近;同时这种展示又是克制的,是精心安排的,目的是在亲近中彰显王室的神圣性。


然而,亲近也好,神圣也罢,某种程度都是女王必须戴上的面具。当女王出现在摄影机前,我们从中看到神圣不朽,看到亲和力,却看不到王冠背后的规训与负担,看不到真实的伊丽莎白·温莎。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王冠》虽然基于现实改编,但并不是全然的现实。第四季播出后,便有历史学家指出剧中对于查尔斯和戴安娜婚姻的刻画是不准确的,可能会真的危害到英国王室。英国文化大臣也向媒体喊话,让剧方出面强调剧集是虚构的。


但剧方并未做出这样的表态。主创皮特·摩根曾这样回应过剧集真实性的问题:“我尽全力从各个视角来还原其中的历史事件,并做一个负责任的传记作者。” 


尽管剧集对于王室八卦或真或假的呈现吸引了大多数人的注意力,但这部剧所讲述的远远不只是王室八卦。通过描摹困在“王冠”里的玛格丽特公主、戴安娜王妃以及女王等,这部剧精准地展现了人与系统之间复杂而绵密的缠斗。


而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每个人都困在自己的系统中:学生困在学业里,社畜困在工作里。这也是为什么,尽管我们都不住在宫殿里,但也能在某些瞬间和困在“王冠”里的她们感同身受。

* 参考资料:

1、《英国女王的假面,终于可以摘下了》,《凤凰WEEKLY》,作者小伍工、闫如意;

2、《英国女王去世,为什么人民还相信君主制?社会学家解释:“亲近的神圣性”》,“社会学理论大缸”,作者孙宇凡;

3、<david attenborough once skewered bbc for 'killing monarchy' over Royal Family documentary>,Express,Chris Byfield;

4、<is 'thecrown' fact or fiction? for the british royal family, the answer matters>,NBC News,Rachel Elbaum and Kiko Itasaka;

5、<was princess diana's relationship with the queen frosty like in 'spencer' and 'The Crown'? Here's the Truth>, Cosmopolitan,Mehera Bonne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4 08:59 AM , Processed in 0.04359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