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牛Steve 于 2022-9-13 05:49 PM 编辑
禅师的机锋
禅师的种种机锋作略,其实是有经教依据的。《楞伽经》说:
非一切刹土有言说。言说者,是作相耳。或有佛刹瞻视显法, 或有作相、或有扬眉、或有动睛、或笑、或欠、或謦咳、或念刹土、或动摇。大慧!如瞻视,及香积世界,普贤如来国土,但以瞻视令诸菩萨得无生法忍,及诸胜三昧。[2]
此段经文说,言说只是“作相”而已。也就是说,此处的言说,不在其中的意义。此处的作相,专指第八识的作相──第八识与蕴处界同在,而有独立的作用。
为什么“作相”可以使人得到无生法忍,以及各种殊胜的三昧?这是因为佛教的智慧,是从现观当中发起的,因此并不一定以语言文字让人明白,只要透过“作相”,让人看到第八识特有的作用,就能完成智慧的现观,伴随智慧而发起的各种三昧功德,也能次第成就。
“非一切刹土有言说”,隐含着一个宣示:只要能够让人发起佛法上的智慧,不管用什么手法,都是真正的佛教。所以,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这一个“刹土”,由中国的禅师用种种机锋作略,显示第八识的功 德妙用,是符合《楞伽经》的。
中国禅师的机锋作略,虽然采用了许多中国特有的文化素材,但只要能够让人证解阿赖耶识,并不影响其真佛教的本质。反过来说,如果不能让人证解阿赖耶识,即使是古印度人(例如安慧)用梵文所造的论,仍然不是真正的佛教。
---《实证佛教导论》第七章 大乘法的实证; 第三节 教与禅; 三、宗旨和禅法方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2 (CBETA, T16, no. 670, p. 493, a27-b3)。 “诸胜三昧”,《大正藏》作“殊胜三昧”,今依宋、元、明三本。
|